观感受
2013-01-02 13:04:42   来源:   评论:0 点击:

观感受张慈田 我们都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及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但是它们来自哪里?它们来自触的因缘,即眼根对物质、耳根对声音、鼻根对气味、舌根对味道、身根对接触、意根对信息,正接触的当时,苦受或...

观感受

张慈田

    我们都有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及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但是它们来自哪里?

它们来自触的因缘,即眼根对物质、耳根对声音、鼻根对气味、舌根对味道、身根对接触、意根对信息,正接触的当时,苦受或乐受或不苦不乐的感受就生出来了,当然随着不一样的根与境接触,三种感受就轮流显现。

    知道接触产生感受,就能破除对感受产生的源头的无知,也能破除反受的无因缘生的迷惑,而正念于接触,正在当时可你之为明触,容易处于中性的感受,但有一些因缘,不管是明触或无明触(没有正念于接触),则产生苦受或乐受,对于苦或乐受的显现,若默默观察,正念投注于感受,使苦或乐受只是小小的扬升,很快又回复中性的感受。若对于感受不在意,又加上思绪澎湃,任感受波荡起伏,则苦受会加深且会继续发展成嫌厌、瞋恚,乐受会加深且发展成腻爱、粘着,而对不苦不乐受无觉无知,则发展成痴情。

     感受的观察是一项重要的修断三毒的利器。感受无时不刻都在身、心上显现,对有感觉的苦、乐受,则可默念「苦、苦」或「乐、乐」,对不苦不乐受则提醒「不苦不乐」以便加强觉知,对三种感受都需持客观的觉知,不执取。佛陀说:「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知)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现世)尽诸漏,身死不堕数(轮回),永处般涅槃。」(《杂阿含经》第470经)佛 陀也自说于感受之来龙去脉如实了知,而证悟了道果。(《嘉义新雨杂志》第13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慈经(张慈田译)
下一篇:简朴生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