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生存空间
The Thirty-one Planes of Existence
[编者] 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无可逃避的业力原理确保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无论身、语、意——依照该行动的善巧与否得其果报。我们在个人生活中时常亲眼目睹这类过程,即便后果不一定当即显现。然而佛陀还教导说,我们行为的后果甚至延续到来世,决定了死后重生的质量: 你的行为有益、善巧,则决定有一个善界重生。行为不良、不善巧,则有不良重生。于是,我们被个人选择与行为[业]的质量所推动,从一生到下一生,在多少劫世里流转轮回。
经文中描述了三十一个不同的生存“平面”或“域界”,众生在其中久久轮回游荡。这些域包括了极其黑暗、冷酷、痛苦的地狱,一直到最为崇高、精致、极乐的天界。在每个域的生存均非永久,佛教宇宙观里不存在永恒的天堂与地狱。众生之所以投生某个域,取决于旧业与和死亡时刻之业。当推动他们进入该域的业力竭尽之时,他们便死去,再一次随业力重生他处。于是,这个令人厌倦的周期继续着。
习惯上把这些生存域归为三种特定的“界”(loka),根据其精细程度由高至低罗列于下:
•无色界(arupa-loka)[1]: 包括四域,死亡时在无色禅那 禅定者,可到达该界。
•色界(rupa-loka): 由十六域组成,其中的居住者(天神devas)享受着极其精致的精神喜乐。那些至少达到了某些禅那层次的人,以及(暂时)压制了仇恨与恶意的人,可以达到那里。据说诸天神们身体精致,带着纯净的光亮。其中最高域——净居天,只能由证得觉悟第三阶段的不还果者达到。无色界与色界共同构成了“天界”(sagga)。
•欲界(kama-loka,感官欲望界): 由十一域组成——受五种官感的主宰,经历喜乐与不乐。其中七域为善趣,包括我们所在的人界以及几个天神居域。最低等域为四种“恶趣”,包括动物界与地狱。
争论这些域界是真实存在或仅是一些描述此生体验的诸样心态的奇特比喻,是无意义的。该宇宙观的讯息在此: 除非采取步骤,突破业力的铁爪,我们注定会毫无目标地从一个状态游荡到另一个状态,远离真正的宁静与满足。佛陀的革命性发现,在于他找到了解脱之道: 八圣道,以此为工具,使我们永远逃脱这种令人厌倦的游荡,获得真正不可动摇的自由。
I. 无色界(arupa-loka)
域处 | 评论 | 重生此域之业因 |
---|---|---|
(31)非想非非想处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nevasaññanasaññayatanupaga deva) | 此诸域居者仅有心智,无物质身体,不能听闻佛法。 | 第四无色禅那 |
(30)无所有处Nothingness (akiñcaññayatanupaga deva) | 第三无色禅那 | |
(29)识无边处Infinite Consciousness (viññanañcayatanupaga deva) | 第二无色禅那 | |
28)空无边处Infinite Space (akasanañcayatanupaga deva) | 第一无色禅那 |
II. 色界 (rupa-loka)
域处 | 评论 | 重生此域之业因 |
---|---|---|
(27)色究竟天Peerless devas (akanittha deva) | 这五个净居天只能由不还者与阿罗汉达到。在别处修成不还者的生灵在此重生,在此证得阿罗汉。 | 第四禅那 |
(26)善见天Clear-sighted devas (sudassi deva) | ||
(25)善现天Beautiful devas (sudassa deva) | ||
(24)无热天Untroubled devas (atappa deva) | ||
(23)无烦天Devas not Falling Away (aviha deva) | ||
(22)无想有情天Unconscious beings (asaññasatta) | 仅有色身,却无心智。 | |
(21)广果天Very Fruitful devas (vehapphala deva) | 此域诸天享受着程度不一的禅那之喜。 | |
(20)遍净天Devas of Refulgent Glory (subhakinna deva) | 第三禅那(最高程度) | |
(19)无量净天Devas of Unbounded Glory (appamanasubha deva) | 第三禅那(中等程度) | |
(18)少净天Devas of Limited Glory (parittasubha deva) | 第三禅那(低等程度) | |
(17)光音天 Devas of Streaming Radiance (abhassara deva) | 第二禅那(最高程度) | |
(16)无量光天Devas of Unbounded Radiance (appamanabha deva) | 第二禅那(中等程度) | |
(15)少光天 Devas of Limited Radiance (parittabha deva) | 第二禅那(低等程度) | |
(14)大梵天 Great Brahmas (Maha brahma) | 此域最著名的居者中有一位大梵天,这位天神幻想自己是宇宙间无所不见、无所不能者 (DN 11)。 | 第一禅那(最高程度) |
(13)梵辅天Ministers of Brahma (brahma-purohita deva) | 此域诸天享受着程度不一的禅那之喜。 | 第一禅那(中等程度) |
(12)梵众天Retinue of Brahma (brahma-parisajja deva) | 第一禅那(低等程度) |
III. 欲界 (kama-loka)
域处 | 评论 | 重生此域之业因 | |
---|---|---|---|
欲界善趣地 | |||
(11)他化自在天Devas Wielding Power over the Creation of Others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a) | 此域诸天享受着其他天神为他们创造的感官之乐。贪、瞋、痴的体现者魔罗(Mara)即住于此。 | °十善业 | |
(10)化乐天Devas Delighting in Creation (nimmanarati deva) | 此域诸天享受自造感官之乐 | ||
(9)兜率天Contented devas (tusita deva) | 纯粹的喜悦与欢快之地。菩萨们在最后一次投生人界前即住于此。据说这里住着未来佛——弥勒菩萨。 | ||
(8)夜摩天Yama devas (yama deva) | 此地诸天住在空中,毫无困难。 | ||
(7)三十三天 The Thirty-three Gods (tavatimsa deva) | 佛陀的弟子帝释(Sakka)主宰此处。这里的许多天神住与空中楼阁。 | ||
(6)四大王天Devas of the Four Great Kings (catumaharajika deva) | 住着天界乐手干踏婆 (gandhabbas)与道德纯净度不等的树精。后者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怪妖、小神、精灵。 | ||
(5)人界Human beings (manussa loka) | 你目前在此地 。重生为人极其难得 (SN LVI.48),也极其宝贵,因为此界里喜与苦的独特平衡有助于培养从整个轮回中解脱的戒德与智慧(SN XXXV.135)。 | ° 培养戒德与智慧。(ANX.177) | |
恶趣地 | |||
(4)阿修罗界Asuras (asura) | 巨人们居此,相互作无情的争斗。 | °十不善业 (MN10) | |
(3)饿鬼界Hungry Shades/Ghosts (peta loka) | 鬼与不乐精灵们,毫无希望地在此域游荡,寻找不可得的感官满足。 | °十不善业(MN10) | |
(2)动物界Animals (tiracchana yoni) | 此域包括了寻常可见的一切非人动物: 兽类、昆虫、鱼类、蠕虫等等。 | °十不善业(MN10) | |
(1)地狱界Hell (niraya) | 此域生灵经历着不可想象的痛苦(中部129与130中有详细描述),不要把它与其它宗教里的永恒地狱相混淆,因为生灵在此域居留时间如在每个域界,皆为暂时。 | °十不善业(MN10) |
来源:
►《佛教辞典》,编者三界智长老(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1980)
►《佛教史导论》(第四版),作者 R.H.罗宾逊; W.L.约翰逊(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1997)
►《长部》(引言),译者莫里斯-沃石(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7)
►《阿毗达摩手册》,编者那烂陀长老(Kuala Lumpur: Buddhist Missionary Society, 1979)
►《中部》(引言),译者年那摩利比丘、菩提比丘(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5)
►《天人之师》,作者苏珊-E-朱勒(Kandy: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7)
►《三界》(挂图),编者阿嘉罗-苏瓦诺尊者
[1]中译注: 此出arupa和下文的rupa,英文原文分别是immaterial和fine imaterial,直译分别是: 非物质界和精致的物质界.坦尼沙罗尊者译作:formless和form: 无体形和有体形(form即shape,视觉可见的外形或轮廓).
[2]中译注: 三十一生存域的系统编排出自阿毗达摩。经藏中(如《转*轮经》)提到过一些天界层次,但无全面概述。长部20《大会经》中提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之名,与三十一生存域的对应关系亦不甚明了。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