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是否是禅修的必要条件?是否有必要培育八圣道分里的所有八道分?欲证悟涅盘的禅修者应该记得,在《相应部.转法-轮经》、《长部.大念处经》,以及其它经里所提到的趣向灭苦之道,都是具备所有的八道分,即从正见至正定。可见只有在具足所有八道分时,禅修者才能达到灭苦的涅盘。
关于八圣道分当中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里把它诠释为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这种教法称为「殊胜义释」或「中灯法」。殊胜义释列举作为修习观禅根基的最佳定力;中灯法则是指九种定的中间四个,即色界定。当佛陀举出四个色界定为正定时,分别处在色界定上下两边的四无色界定与欲界近行定,亦已包括在内,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是指所有的九种定。
可见禅修者必须具备正定,如此才能够修习观禅与证悟涅盘。那些认为不需要修定即能证悟涅盘的人,事实上已经从八圣道分中除去了一个道分,而只剩下七圣道分。每位禅修者应该自己反省,试着想一想,只修七圣道分是否能够达到涅盘?如果要修戒、定、慧三学,亦即七清净,禅修者首先需要修「戒清净」,进而修「心清净」。
巴利经典《清净道论》(第18章.节1)在为心清净下定义时说:「心清净是近行定及八定。」八定即是四色禅与四无色禅。因此,为得心清净的禅修者必须致力于获得近行定,或八定其中的一个禅那,或全部的禅那。在获得心清净之后,他可以进修「见清净」。《阿毗达摩概要》里提到:「见清净是依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辨识名色。」
佛陀在《相应部.定经》中提到:「诸比丘,应修习定。诸比丘,得定之比丘能如实了知。如实了知什么呢?即色集、色灭及其因,受集、受灭及其因,想集、想灭及其因,行集、行灭及其因,识集、识灭及其因。」在这部经文里,佛陀指示必须培育定才能如实知见:一、色、受、想、行、识五蕴,即究竟法。二、五蕴集,即无明、爱、取、行与业。三、五蕴灭,即无明、爱、取、行与业的止息。四、五蕴的生灭及它们生灭的因。
任何想要证悟涅盘之人皆应关注佛陀所说的这一段话,因为它指出了培育定的必要性。如果禅修者依旧不培育定而修观,由于没有定力的缘故,他们:一、不能够依据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去知见果报法如何依因缘法而生,或因缘法之灭如何导致果报法之灭。二、不能够看到色聚,或即使能看到色聚,也不能分辨它们,不能破除密集,不能辨识究竟色法。
三、不能够如实知见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外五蕴及它们的生灭。因此,还不能知见这些的人,他们应该以恭敬心听从佛陀的劝导培育定力。如此,他们将能以三遍知圆满地观照五蕴,直到证悟涅盘。佛陀是如此教导我们灭苦的。有人相信「纯观行者」不需要培育定力,而且只需以「剎那定」即能直接修习观禅。关于这一点,让我们谈谈有关纯观行者在「心清净」阶段的剎那定,以及止行者与纯观行者在修习观禅时的剎那定。
「止行者」已经证得禅那,所以已经圆满了心清净。若欲圆满「见清净」,他可以进入除非想非非想处禅外的任何一个禅那,而从该禅那出定后,辨识寻、伺等禅支,以及所有与止禅心相应的心所,辨识它们每一个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过后,应辨识它们皆有「朝向目标」之相,而视它们整体为「名」。
接着应辨别:那些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处色、心所依处色所依靠的四大、其它所造色。他应辨识它们每一个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然而,若止行者不想先分别名法,而想分别色法,他即应依照纯观行者所采用的方法修习。纯观行者修见清净的方法如下:「纯观行者,或上述的止行者,依四界差别篇中所述的各种方法,简略地或详尽地辨识四界。」
观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色业处和名业处。这两者也个别称为色摄受与名摄受。《中部注》与《分别论注》中提到:「在这两者之中,色业处是指简略地或详尽地分别四界。」上述的指示显示,佛陀教导纯观行者及欲以分别色法为先的止行者,应该先简略地或详尽地修行四界分别观。若禅修者依照佛陀的教法修习,它即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教简略法时说:「诸比丘,比丘观察此身无论是处于任何姿势,都只是由诸界组成而已: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清净道论》进一步指示禅修者以智辨识骨、腱、肉与皮每一部分里的四界,以及重复地辨识它们一百次,一千次,或甚至十万次。《清净道论》很清楚地提到,属于四十止禅业处之一的四界分别观,是能够达到近行定的禅法,意即必须修此业处达到近行定。
《大疏钞》进一步提到:「当他如此致力修行时,不久他就获得定。在智的助力之下,他得以照见辨识诸界。此定只是近行定,而非安止定,因为它以自性法为所缘。」该疏钞又说:「没有近行定与安止定的止行者,或没有剎那定的纯观行者,不会有解脱门(无常、苦及无我的观智),也不可能证悟出世间法。」
在此,疏钞使用「剎那定」一词来形容纯观行者之定,而《清净道论》则用「近行定」,我们应该理解词汇上的差异。关于词汇的使用,疏钞解释说:「所谓『近行定』者,由惯用义言(单词),应如是理解。行者已近行于安止故,于此并无近行定与安止定,于如是定之『同相性』而作如是言。」
当《清净道论》说近行定为四界分别观的最高定力时,它只是在做比较或因为类似而用「近行定」一词。只有接近禅那的定力才名为近行定,而由于四界分别观是以自性法为目标,所以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只能获得定力与近行定相似的剎那定。疏钞作者则认为它应被称为剎那定。
《清净道论》说禅修者应在修完五种摄受之后,才可以修习思惟智及更高层次的观智,这五种摄受是:一、色摄受。二、名摄受。三、名色摄受。四、缘摄受:摄受今生名色的因缘法与果报法。五、世摄受:摄受过去世和未来世名色的因缘法与果报法。观禅的目标是名法、色法、因缘法与果报法,这些法亦名为行法(有为法)。如实知见一切行法为无常、苦及无我的智慧名为观智。
因此,欲从「道非道智见清净」开始培育观智的禅修者,应先完成「见清净」与「度疑清净」,因为在上述两个阶段里所辨识的名色法及因果是观禅的目标。如果连观禅的目标都见不到,那又怎么能够修行观禅呢?修习观禅时,禅修者必须轮流观照无常、苦、无我三相,一时于内五蕴,一时于外五蕴,一时于色法,一时于名法。
《清净道论》亦指示在修「思惟智」和「生灭随观智」时,应观照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十二缘起支的三相。修习观禅时的定力名为剎那定,因为它不像在修习止禅时那样,可以持续地专注于一个目标。若欲有系统地修习观禅,就必须以近行定或安止定做为基础。在此所说的近行定,是指修习四界分别观或止禅所获得的定力。只有如上述般修习观禅时的定力才被称为「观剎那定」。
请注意:若禅修者还未能见到色聚或个别名法,不能分别它们,不能辨别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的因果,不能观照这一切法的三相,那他的定力不能被称为「观剎那定」。再次简要地说明:在培育定力时,纯观行者修习四界分别观而达到的最高定力,被称为近行定(这是他的心清净),因为它与止禅的近行定类似的缘故,而疏钞则称它为剎那定。
当纯观行者以近行定来修观禅,知见诸行法时,其时他的定力名为「观剎那定」;当止行者先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心清净,在出定后以观智知见诸行法时,其时他的定力亦名为「观剎那定」。《清净道论》中提到:某人先观诸行为无常,然而只是观无常是无法解脱的,因为必须也观诸行为苦及无我,所以他观它们为苦与无我。
这显示只观无常或苦、或者无我而已,是无法证得圣道的;只有在轮流观此三相之后,禅修者才可能达到圣道。《清净道论》里提及禅修者在近行定时,会有堕入有分的可能性,它提到:「有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心以两种方式得定,即于『近行地』或于『获得地』。在此,心以舍断诸盖而于『近行地』得定,及以诸禅支的显现而于『获得地』得定。
这两种定的差别是:在近行时诸禅支不够强固。由于它们不够强固,所以在近行定生起时,心取禅相为目标后再堕入有分,就如同幼孩被人扶起站立而又屡屡跌倒在地。但在安止定时的诸禅支是强而有力且稳固的。由于它们在安止定生起时是强固的,所以心在中止有分流之后,可以作为善速行心整夜整日持续不断,就有如强健之人,定坐而起之后,可以整天站着」。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行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识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细的「色聚」。他必须进而依诸色法的相、作用、现起、近因,分别每一种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此辨别的智慧即是「色分别智」。这时候,他已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法。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当他依诸名法的相、作用、现起、近因辨别每一种名聚里的每个名法时,其智慧即是「名分别智」。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如果禅修者还不能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
如果禅修者还没有证得这三智,他距离证得真实观智就有如天空距离地面那么地遥远,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盘。因此,禅修者应该认真看待《清净道论》里所说的,即修习任何业处至近行定或相等于近行定之禅修者是可能会堕入有分的。
如此一再地提示,是因为有些堕入有分心的禅修者自称:「我知见无所有」或「所缘(目标)与观照之心都灭尽了」。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涅盘,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堕入有分而已。由于他们没有能力辨识有分心及其目标,所以他们说:「我知见无所有」或「所缘与观照之心都灭尽了」。
然而,如果能进一步培育缘摄受智,他们将能晓得那时候还是有有分心的存在,而它们的目标就是前世临死速行心的目标。只是由于有分心太微细及自己还不能辨别名、色与诸因,所以禅修者并不能觉察到它。在证悟涅盘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因为必须有道心或果心缘取涅盘为目标。
唯一能够暂时中止心识生起的时刻是在「灭尽定」里,而只有拥有四禅八定的诸阿罗汉与阿那含圣者才能证得灭尽定。所以,某些禅修者所报告的「识已灭尽」或「心已灭尽」是不可能的事,也与证悟涅盘不符合。
选摘于缅甸帕奥禅师的著作《智慧之光》。
对禅修的常见误解
2013-01-30 11:47:25 来源: 评论:0 点击:
正定是否是禅修的必要条件?是否有必要培育八圣道分里的所有八道分?欲证悟涅盘的禅修者应该记得,在《相应部.转法-轮经》、《长部.大念处经》,以及其它经里所提到的趣向灭苦之道,都是具备所有的八道分,即从正...
上一篇:佛陀的正法至今为止仍有清净无缺
下一篇:对禅修的常见误解(续)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
- ·葛印卡内观巴利文慈悲觀_Metta唱诵(0)
- ·突破止观——帕奥禅师(0)
- ·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开示(0)
- ·中国内观报名网 丹东双灵中心 课程列表(0)
- ·论藏.法集论(0)
- ·炎夏飘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