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现代父母
2013-01-14 19:21:24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讲:现代父母有人要求我给予有关「感恩父母」的开示。在《法句经》的第332首偈中,佛陀说:「奉养母亲是乐,奉养父亲也是乐。」佛陀在《吉祥经》中所提出的诸吉祥之一是:màtàpitu upaññhà...
第一讲:现代父母
 
 
有人要求我给予有关「感恩父母」的开示。
 
在《法句经》的第332首偈中,佛陀说:
 
 
 
「奉养母亲是乐,奉养父亲也是乐。」
 
 
 
佛陀在《吉祥经》中所提出的诸吉祥之一是:màtàpitu upaññhàna§。Màtàpitu是「父母」;upaññhàna§是「奉养」。因此,佛陀所说的生命当中的各种吉祥之一是「奉养父母」。古代的经典把这解释为提供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药四种必需品给父母,以及帮他们洗脚、按摩、擦油和洗澡。这是因为父母在以往给予孩子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很同情孩子们,很希望孩子们幸福,以致在见到在外面玩到全身骯脏的孩子们回来时,他们很怜惜地帮孩子们去除污泥,轻抚孩子们的头,再亲吻孩子们。古代的经典也把父母形容为「提供者」及「对这世间的教育者和指导者」。[1]
 
在其他地方,佛陀说:「诸比丘,奉养父母自远古以来已是智者的传统。」
 
可见这是恒古且永恒的真理,不需要拥有佛陀的智慧也能够明白。尊敬及感恩父母在古代是全世界人民的习惯,并不只局限于佛教徒。在悉达多太子还未出生很久以前,善良的人已知道应当尊敬父母。
 
然而,必须了解佛陀对业报法则的解释才能够明白为何必须尊敬父母。了解了业报法则,就能够探讨我们自己投生为人这项基本状况。我们必须明白获得人身的意义。
 
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因为人界是最适合培育智慧及其他善法之界。佛陀只在人间出世;人间也是最适合我们寻找佛法、了解佛法。为什么呢?因为投生到地狱里或投生为饿鬼时,我们遭受太多的痛苦,致使我们只知道在受苦,无法了解其他事情。在天界的寿命则太长,又没有生活中的烦恼,致使我们遗忘了无常、轮回及痛苦,所以在天界里我们不大会想要行善。反之,人拥有足够的幸福提供机会行善,也有足够的痛苦来激起想要行善的心。在了解了人身难得的价值之后,我们可以探讨父母在这过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陀解释,人类胎儿受孕是通过三个因素结合而发生的,那就是:父母结合、在母亲的受孕期、那时候刚好有个有情因为业力成熟而准备投生。第三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业力,首两个因素则是有关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佛陀更进一步地解释母亲在九至十个月的怀孕期里多么焦虑地照顾胎儿,犹如身负重任一般。孩子出生后,母亲又以佛陀比喻为血的母奶哺育婴儿。这就是佛陀对人类的正常出生过程的解释,但是佛陀并没有说人类的出生是正常的事。
 
有一次,佛陀以指甲尖挑起少许的沙粒──只是少许几粒沙而已。然后他问诸比丘道:「诸比丘,何者较大?是我指甲尖上的少许沙粒比较大,还是大地比较大?」
 
诸比丘答道:「世尊,这是没得比的。世尊指甲尖上的少许沙粒甚至算不上是大地的一部份。」
 
当时佛陀说:「诸比丘,这就好象把投生为人(的数目)和投生于其他界的诸有情(的数目)来作个比较。」
 
如果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一看这世界,只需要在浮罗山背[2]这一带的山区里走一走。我们看到些什么?是否看到上万亿的人愉快地四处走?不!我们看到上千、上百万甚至上万亿的蚂蚁、苍蝇、臭虫、蚋、蚊子、蜘蛛、蝴蝶及其他遭受投生为畜生之苦的有情。它们修了多少的善业?尝试观察它们,就可知道它们不曾行善。昆虫是无法行善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天空中的鸟、地下的虫及其他许多诸如此类、活在绝对黑暗中的有情。它们修了多少的善业?至于一切的老鼠、蜥蜴、蛇、在海中数不尽的鱼及其他生物又如何?往海里看时,我们看进一个比陆地还要大的世界,其中充满了遭受投生为畜生之苦的有情。不单只是在森林里,在城市里也充满了遭受投生为畜生之苦的有情。住在吉隆坡的人和住在吉隆坡的蚊子、蟑螂、蜘蛛、苍蝇、蜥蜴及老鼠比较起来到底算是有多少?住在马来西亚的人和住在马来西亚的一切非人有情比较起来到底算是有多少?整个世界的情形又是如何?就有如那些比丘向佛陀所说的,那是没得比的。
 
通过思惟这一点,就能明白我们欠父母的债是无法计算的。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他们不但给予我们人身,而且还照顾我们,帮助我们成长为独立、能够思考、理解及在世间运作的人。当我们还是婴儿或小孩时,即使时常在半夜里吵醒父母,不断地弄脏衣服,要求多多,挑剔食物,把食物丢在地上,吃到满脸满身骯脏,不断要求他们关心我们,甚至所作所为就好象畜生一般,他们都不会把我们丢弃在街上。虽然有时他们会不耐烦,甚至向我们说粗言恶语,或打我们,但是他们是不会拋弃我们的。他们确保我们拥有衣食住药四种生活必需品。在我们还不会走或走不远时,他们带我们到各处玩乐,载我们上学及回家。他们安慰我们,给予我们超过所需的礼物,教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走、如何吃、如何大小便利、如何穿衣及如何在社会上行止。即使没有自己做这些事,他们也会请个保母来代做。父母确保我们至少获得基本的教育,以便在社会上成为有用的人。有些父母则确保我们上大学获取高等教育。无论如何,父母是我们最早期的导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果没有父母的教导,我们就只会像是动物而已。曾经有人在森林里发现由狼养大的孩子。这些是活生生的例子。那些小孩子根本就不像人,而像是动物。我们不是因为生为人就是人,我们还需要被养育成为人,而这就是父母对我们所作的。
 
思惟这些事实之后,我们就会更了解为何佛陀(在《增支部》中)说父母当被视为梵天般来礼敬,当被视为古师,以及应当受到供养。佛陀说:
 
 
 
诸比丘,父母是梵天。
 
诸比丘,父母是古师。
 
诸比丘,父母是应供。
 
何以故?
 
皆因父母对子女付出太多;
 
父母养育子女,
 
而且教导他们认识这世界。
 
 
 
 
 
佛陀又简要地说:
 
 
 
父母称为梵天、古师及应供,
 
对子女们充满慈悲心。
 
故此智者应当礼敬父母,
 
提供他们饮食、衣服及床,
 
为他们擦身,清洗他们的双足。
 
如此奉养父母的人,
 
在今世获得智者赞叹,
 
在来世获得天界之乐。
 
 
 
因此,通过正确地对待父母,我们就会获得投生天界的善报。这纯粹只是业报法则的运作而已,与佛陀无关,也跟我们是佛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或兴都教徒无关。佛陀以佛力知见业报法则是一个自然、不受人控制的法则。跟地心引力的法则一样,业报法则是自动运作的。我们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们,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更甚于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及尊敬地、不断地回报父母。
 
在《尸迦罗经》(Sigalaka Sutta)里,佛陀例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的五种方式。佛陀说:
 
「身为儿子的应该以五种方式奉养父母……(他应该想:)『在受到他们养育之后,我将会奉养他们。我将会为他们做事。我将会保持这家庭的传统。我将会值得接受遗产。在父母去世之后,我将会以他们的名誉作布施。』」
 
 
 
如果依照佛陀的教示奉养父母,我们将不会在死时感到后悔,将会在今生与来世都获得快乐。如果不孝顺父母,对他们粗言恶语,不帮助他们,我们将会在死时感到后悔,将会在今生与来世都遭受痛苦。
 
其中一个能够帮我们了解业报法则的运作的方法是,思惟肯定导致投生到最热的地狱的五种重业(亦称为五逆罪)的首两个,那就是弒父及弒母。弒父或弒母是杀死给予我们生命之人,是极度忘恩负义且邪恶的行为。
 
从目犍连尊者的惨死,就可以看到这种极度邪恶行为的果报:他被许多强盗打至粉身碎骨而死。佛陀在《本生经》里解释,目犍连尊者遭受惨死是他在其中一个过去世杀死亲生父母的恶报。在那一世里,他的父母都是瞎眼的。在受到妻子的怂恿之下,他伪装成强盗打死了父母。佛陀解释,由于该恶业,后来的目犍连尊者必须在地狱里遭受极端的痛苦很多很多年,过后投生为人时还连续一百世被人打死。当然在成为阿罗汉的那一世被打死是最后一次,因为去世时他即已经证得般涅槃。
 
通过思惟逆罪及目犍连尊者的例子,便能更了解父母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送给我们生命之礼,一个神圣、不可亵渎的礼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如何对待送给我们生命之礼的人将决定我们长远的未来。
 
或许我们会问:「对于不教子女们佛法,自己不持守五戒,也不教子女们持守五戒的父母又如何?他们是否对子女们有恩惠?」或者问:「对于父母不教导子女们的事,难道就不应该怪罪于他们?」
 
在此,我们应该再次探讨业报法则。佛陀在《增支部.常思惟经》(Abhiõhapaccavekkhitabbañhàna Sutta)中说我们应该记得什么?
 
我是自己的业的主人。
 
我是自己的业的继承人。
 
我是由自己的业所造。
 
我受自己的业所束缚。
 
我的业是我的归依处。
 
无论我所造的是善业或恶业,
 
我都是它的继承人。
 
 
 
这就是说我们的业不是我们父母的业;那是我们自己的业。他们送给我们生命之礼,帮助我们成长为人,至于如何处理这项礼物则是我们的业。即使父母教我们造恶,而不教我们行善,我们的业还是我们自己的业。业报法则不会理我们听谁的话,因为「听从」这项作为本身才是业。是我们自己听从恶言,并不是其他人。如果我们听从善言,进而善巧地过活,那是我们的业;如果我们听从恶言,进而不善巧地过活,那也是我们的业。
 
通过佛陀对恶待应该善待之人的果报的解释[3],就能更明白这一点。再次,佛陀提到的首两种人就是父亲与母亲。这并非由佛陀所决定,而是它本来即是如此,佛陀只是通过佛力[4]知见它而已。佛陀解释,众狱卒捉住为恶之人时,他们把他带到地狱之王夜摩的面前。他们向夜摩王说:「陛下,此人恶待其母,恶待其父,恶待诸比丘,恶待诸沙门,对家族中的长辈毫不尊敬。请大王惩罚他。」
 
夜摩王就问该人是否曾经思惟生、老、病及恶人死后将会遭受的痛苦。每一次该人都说:「没有,尊者,我疏忽了。」夜摩王就说:「朋友,由于放逸,你没有造身口意的善业。狱卒将会给你因放逸而应得到的惩罚。」接着他又针对责任而说:「你所造的恶业并不是由你的母亲、或父亲、或兄弟、或姐妹、或朋友及同伴、或亲戚、或沙门及婆罗门、或天神所造。该恶业是你自己造下的;你必须自己经历其果报。」夜摩王并没有说:「如果你的父母教你造恶,或没有教你行善,你就可以造恶,因为你愚痴,所以那并不是你的错。因此你不必来地狱,你可以直接去天界。」夜摩王不会这么说,因为他本身也是业报法则的显现──他不能够把不应堕入地狱之人丢入地狱里。
 
如何处理父母送给我们的生命之礼最终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佛陀在《法句经》的第380首偈中说道:
 
 
 
自己的确是自己的依归,
 
他人怎能成为自己的依归?
 
 
 
在《法句经》的第165首偈中,佛陀说道: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
 
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
 
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
 
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如果获得放逸且没有智慧的父母,那是因为我们自己过去世的业。面对这种情形的唯一办法是,以新的善业来对治过去世的恶业,也就是说要培育戒、定、慧。如此或许能够改变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的旅程。归根究底来说,我们有能力这么做应归功于父母送给了我们生命之礼,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欠父母数不尽的恩情。
 
从佛陀给予众比丘的指导当中,也能够看到父母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佛陀不允许比丘把信徒供养的必需品拿去送给在家人。这是浪费供养品。但若该比丘的父母需要的话,该比丘被允许以所接受的供养品来护持父母。在三藏里记载的事件当中,有几个是关于佛陀赞叹以必需品护持父母的比丘。佛陀说,即使是如此,我们也无法还清父母的恩惠。只有通过带引父母信奉佛法才能回报父母。
 
佛陀在《增支部.平等心经》解释这一点。首先,他解释值得称赞及不值得称赞的人之间的差别:
 
「诸比丘,不值得称赞的人没有感恩心,不会记得别人对他的恩惠。卑劣的人对忘恩及无感恩心感到亲切。忘恩及无感恩心是不值得称赞的人的特征。
 
然而,诸比丘,值得称赞的人有感恩心,谨记别人对他的恩惠。善良的人对记恩及感恩感到亲切。记恩及感恩是值得称赞的人的特征。」
 
 
 
接下来佛陀解释我们应该如何对父母感恩,以及我们欠他们的恩情是无量的:
 
「诸比丘,我说有两个人是人无法回报的。
 
是哪两个人?那就是父亲与母亲。
 
即使是把父背在双肩上一百年,奉养他们,帮他们擦油、按摩、洗澡,甚至需要承受他们大小便在他的身上,该人也无法回报父母。
 
再者,诸比丘,即使有人给予父母至上的权威来统治拥有七宝的整个大地,该人也无法回报父母。这是为什么呢?诸比丘,父母对子女们付出太多了:他们养育子女,而且教导子女认识这世界。」
 
 
 
在此可见佛陀如何为我们形容业报法则的运作。父母抱着我们走了好多年;他们护持我们,帮我们擦油、按摩、洗澡,甚至需要承受我们大小便在他们的身上。但即使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奉养他们,他们对我们的恩惠还是无法回报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虽然如此,佛陀说我们可以通过做更多来回报他们,那就是给予他们佛法。佛陀说:
 
「……任何鼓励无信的父母信奉佛法的人;任何鼓励无戒的父母相信且持守戒律的人;任何鼓励吝啬的父母相信且实行布施的人;任何鼓励无慧的父母相信且培育智慧的人──只需要这么做,该人已经回报,甚至超过回报了父母的恩惠。」
 
 
 
透过给予父母佛法来回报他们和通过为他们做一切世俗事来回报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其差别是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没有任何布施可以比得上法布施。财富与舒适的价值根本比不上佛法;跟佛法比起来,它们根本算不得是什么东西。
 
最后,我要以《增支部.五集.沙兰达达经》(Sàrandada Sutta)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有一次,有些年轻人讨论世间的五种稀有珍宝:象宝、马宝、宝石、女宝及财政宝。然后他们询问托钵回来的佛陀是否可以跟他们谈话。佛陀接受了,然后问他们刚才在讨论些什么。他们告诉了佛陀。佛陀就说:
 
「你们只是在讨论物资罢了。
 
世间有五种稀有的珍宝。是哪五种?
 
一、       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出现是世上稀有的。
 
二、       能够依照如来所教的教导戒律与佛法的人是世上稀有的。
 
三、       能够了解佛法的人是世上稀有的。
 
四、       能够了解佛陀所教的戒律与佛法,又能够依法而行的人是世上稀有的。
 
五、       有感恩心的人是世上稀有的。」
 
 
 
谢谢。
 
 
 
--------------------------------------------------------------------------------
 
[1] 《小诵经注》解释「护持父母」的部份(Màtàpitu Upaññhànantigàthàvaõõanà)。
 
[2] 译按:浮罗山背(Balik Pulau)是马来西亚槟城州的一个县。
 
[3] 《中部.天使经》(Devadåta Sutta)
 
[4]  修成了某些神通的人能够看到上下界:佛陀拥有的这种能力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二讲 现代比丘之归依处
下一篇:现代佛法 原序 译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