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涅槃解脱之轮
大善者 - 乌巴庆老师
本文系由刊登于缅甸「法光」(The Light of the Dhamma)杂志的原文编纂而成,是老师在1950年7月的月圆日,「*轮纪念日」(Dhammacakka day)所讲演的内容,以纪念佛陀当年在如此月圆之日,为比丘初转*轮:「转*轮经」(Dhammacakka Pavattana Sutta,其意为转动佛法之轮),佛陀在此开示中,阐述了四圣谛及八圣道;此即佛陀教导的主要核心。
转*轮经
我今晚要讲述的经典是「转*轮经」,正好配合「*轮纪念日」的节庆。或许有人会以为这部经是支持人们去推翻镇压者,而从中解脱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所要讲述的这部「转*轮经」是超越世俗的推翻、转动,以对抗人们自身不净染污的心念,进而解脱生死轮回,以达到最终的体证涅槃(nibbana,究竟实相)。
若说「转*轮经」是佛陀解脱世俗枷锁,彻底灭除不净染污,而体证涅槃境界(sa-upadisesa nibbana)之后所留传下来的开示,那么一切众生,人类、天人、梵天,也能依此经解脱其自身的世俗枷锁,体证涅槃,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
从三界解脱出来
佛陀决心对抗三界,终于在卫塞日(Vesakha五月的满月日)的清晨完全解脱,这是由于他在过去无数生中,累积了圆满波罗蜜所达到的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满怀慈悲地将这个方法传给一切众生,使所有众生也能努力精进,从三界解脱出来,到达最终的涅槃境界。
涅槃——解脱实相
在转动涅槃解脱之轮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无法避免无明(avijja)所带来的无数障碍。即使累积圆满波罗蜜的佛陀,也必须对抗五种魔障:天魔(devaputta mara)、烦恼魔(kilesa mara)、蕴魔(khandha mara)、死魔(maccu mara)及业魔(abhisankhara mara)。我们总是被这些魔障所阻碍与制伏,而无法逃脱出来。
佛陀在最初的开示前,也就是在究竟解脱之后的四十九天期间,丝毫未曾进食,而是完全沈浸在奥妙的佛法哲理之中。要将众生从无明束缚中救渡出来并非易事,但经过四十九天的沈思之后,佛陀决心将此奥妙之法与所有深受不净染污缠缚痛苦的众生们分享。这就是为何梵天之王(brahma Sahampati)及无数梵天之神皆前来供上花冠璎珞,请佛宣说妙法,如巴利经文首句所说的,「请世尊说法,善逝开示法」(Desetu Bhagava dhammam, desetu sugato)。
佛陀为梵天之王宣说此法之前,已看到人世间也有能了悟且获得法益的人们,那就是在他苦行(Dukkharacariya)期间,随侍在旁的五位比丘。他于是来到五位比丘所在之处,也就是离瓦拉那西(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而他初转*轮对五比丘开始宣说的是,比丘们不应该有两种极端的修行(Dveme bhikkhave anta pabbajitena nasevitabba)。这个开示就是彻底改变人性的方法,换言之,就是以圣道对抗世俗之道,而走向究竟涅槃。在听完佛陀开示之后,五比丘之首憍陈如(Kondañña)即证得须陀洹(sotapanna,预流果),亦即转变为圣者的初阶。
此时,前来听闻佛法的各界梵天之神也都证得圣者(ariyas)果位,而圣者之意即是进入涅槃实相,以及解脱心中所有不净染污。体证涅槃实相就是从一般世俗之人转变为圣者的新生,但以世俗修行之道是无法使人获得新生的。佛陀因过去无数劫中,不断累积圆满波罗蜜,而达到最终的究竟解脱,终于成为一切知智者,并且开始转*轮,救渡众生。
为何称之为转*轮?
为何将佛陀最早的开示称为「转*轮经」,其原因就如「无碍解道」中的转*轮论(Dhammacakka Katha of Paµisambhida-magga)所注解的:
「佛法的流传称为转*轮,其背景之意为何?其意为智慧、真谛或实相(dhamma, 法)及教导之轮(cakka)。」1(Dhammapavatanti kenatthena dhammacakkam, dhammanca pavatteti cakkancati)
这部经也是四圣谛的缘起,以及四圣谛不断轮转的原因。因此,*轮不断地转动,即称为转*轮。
*轮的基本要素即四圣谛,也就是:苦谛(dukkha sacca,苦的实相);集谛(samudaya sacca,苦生起的实相);灭谛(nirodha sacca,苦止息的实相);道谛(magga sacca,通往灭苦之圣道的实相)。
此四圣谛中的道谛即八圣道(Eightfold Noble Path)所构成,也是最为重要的。尽管在佛陀宣扬佛法的45年期间,曾开示过八万四千部经文,但他教导的根本实修就是八圣道。
彻底改变之道
八圣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的训练:道德、专注力及智慧(sila, samadhi, and pañña,即戒、定、慧)。
持戒的训练有三部分:正当的语言(samma vaca,正语)、正当的行为(samma kammanta,正业)及正当的谋生(samma ajiva,正命)。
定的训练也可分为三部分:正精进(samma vayama)、正念(samma sati)及正定(samma samadhi)。
智慧的训练则包含两个部分:正思维(samma sankappa)与正见(samma ditthi)。
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修持戒、定、慧(智慧才是修行的主要目的)就已经走在这条正道上了,但如果还未走在此正道上,那是因为尚未正确地修持戒、定、慧。这三方面的修持之道,就是佛陀的彻底改变之道。
心念至上
在这条持戒的道上,包含了正语、正业与正命,故应谨言慎行。身体的行为及言语总是受到贪、嗔、痴(lobha, dosa and moha)所支配,而成为贪爱、妄想与邪见的奴隶(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在生命轮回(samsara)中,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不善本质,一直伴随着我们。身体(kaya kamma,身业)及言语(vaci kamma,口业)的行为,正是我们所必须确实予以彻底改变的转变之道。
如开示所言,就是「以心念 / 意为先导」(Mano pubbangama dhamma,心念支配身体及语言行为)。此外,心则喜于恶(Papasmim ramati mano,心念以恶行为乐)。因此,普通手段是无法将它彻底转变,唯有大精进才能改变。
愿一切众生都能聚集广大无边的精进。
修持心念
在正精进、正念及正定的圣道上,对不断生起不善的身体及言语行为的心,应加以锻炼,如此,才能使心不再疯狂冲撞,而能安详、专注。但除非俱足正精进与正念,否则是无法达到正定,而使心安住于平静、专注。为了达到正定,即必须精进地修持正念。我希望各位了解到,在老师的协助与指导之下,是可以迅速发展出定的。佛陀在菩提树下进入初定时,即以无比坚定的心对抗邪恶之魔(devaputta mara)。当他以正定战胜邪魔之后,即轻易地破除一切染污与死亡。同样地,如今在俱足波罗蜜智者的指导与护持下,人们也能达到对抗邪魔险恶的程度,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正定。
所有世人都受六种特性或本质(carita)所影响,但因为我们并未具足辨识的能力,所以无法知道每个人是属于哪一类型,但有一项确定的事实,就是任何人都无法免于妄念(mohacarita),也就是无明。这就是为何人们无法指出,修持观息法(anapana sati,觉知呼吸的进、出)来发展定是一种不自然的修持方法。这种修持方法原本就适合陷入无数妄念(moha, 痴)的人们,只是人们可能不相信,藉由修持观息法,就能轻易地发展出正定。
要破除心中的妄念,使其坚定专注,而不受动摇,确实相当困难,因为在整个生命轮回过程中,心不断地累积妄想执着,这个心不仅未曾受到护持,而且焦躁不安、变化无常。但是对于那些舍离一切世俗,而努力达成涅槃境界的人们,一旦遇到适当的老师,那么要达到心的专注就变得相当容易了。
有许多人在第一次禅修时,即经验到内心专注的清晰影像(uggaha nimitta,取相),而之后也会很快经验更加清晰的似像(patibhaga nimitta)。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要求已到达此阶段的禅修者,持续精进地修持正法,终究会达到涅槃解脱境界,故不可忽略戒、定、慧三项基本要素。
真实的本质
正思维(samma sankappa)是对蕴聚、苦集灭道及一切事物本质实相的正确知见,有了对真实本质思维的知见后,即可称为正见(samma ditthi)之道,然后,就会生起「何谓真实本质?」等问题。
真实本质就是: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五蕴不断生起、灭去,也就是无常(anicca)的真实本质。身心五蕴除了苦之外,并无任何令人感到愉悦之处。这就是苦的本质实相。身心五蕴之中,并不包含任何属于我、我的、或自我的具体物质,这也就是无我(anatta)的本质实相。
一切本质实相都在各位,此时正听闻着佛法的身体架构之内(不过是六呎长的身躯)。人们必须以其专注力与内观智慧来穿透这个身体架构,彻底了知心、物的本质实相,并且将阻碍这条道路的一切念头破除。此外,亦必须不断体悟无常、苦及五蕴无我的本质实相,以及培养十种内观智慧2。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内观(vipassana)。
之后,由内、外感受(ajjhatayatana and bahiddhayatana)所得到的体悟,进而了知十八种智慧,此亦即内观。
思惟一切元素皆有本质实相(Attano sabhavam dhareti ti dhatu),此种智慧亦即内观。
这些修持即称之为智慧,可将阻碍这条道路的一切念头破除(paññatti to paramattha,即从施设、概念至究竟实相)。基本上,一般认为只要勤修戒、定、慧,即可彻底了知四圣谛,而到达究竟涅槃。当下,只要精进地修持内观,并能达到专心一致的正定,那么究竟涅槃将不再遥不可及了。
那些被欲念(devaputta mara,邪魔)所蒙蔽的人们总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且终将放弃、懈怠。当佛陀见到拘律陀(Kolita,亦即后来的摩诃目犍连 [Maha Moggallana])在静坐时陷于昏沈,于是告诫他说「拘律陀,禅修者寻求的是涅槃之乐,但你为何与昏沈、放逸(thina-middha and pamada)打交道呢?」
所以要不断精进地修持八圣道(即转*轮经中所说的八圣道)来去除昏沈、放逸与懈怠,因为在整个生命轮回中,心念早已根深蒂固地认为身、心是:
永恒不灭(nicca)——破除此种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无常智慧(anicca vijja nana)。
欲乐(sukha)——破除此种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灭苦智慧(dukkha vijja ñana)。
我执(atta)——破除我执的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无我智慧(anatta vijja ñana)。
祝愿众生安详与平静
总之,从今开始,愿你们都能精进努力地修持,并能彻底破除世俗欲念,而达到究竟智慧(lokuttara ñana)。
愿所有努力修持的人们,都能获得并沈浸于佛陀的正法、智慧、解脱及涅槃的波动之中。
愿人们以戒、定、慧的修持来破除生命流转的烦恼障碍;贪、嗔、痴(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并且彻底灭除一切不净染污(sa-upadisesa nibbana),也就是超越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sankhara dhamma,行法,有为法)。
愿人们将其体证的涅槃之光、安详与平静散播至整个宇宙。
注释
1 根据本注疏,此处的(本意为「轮」)另有「佛陀宣说正法」之意。因此,无碍解道中的这行句子,意指佛陀最初的开示,也是佛陀整个教导的基本概要,此即「转*轮」(Dhammacakka-pavattana),因为有两件事开始转动:法开始转动(dhammañca pavatteti,实相开始转动)及佛陀教导之轮开始转动(cakkañca pavatteti)。通常译为「转动*轮」,即包含此两种比喻之意。
2 有关十种内观智慧的解释,请参阅《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The Essentials of Buddha Dhamma in Meditative Practice, pp.33-4)。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