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僧!请听!今日是十五日布萨也,若僧伽机熟者,僧伽行布萨,诵出波罗提木叉。
何为僧伽最初行事耶?[谓]诸大德应告[身]清净,我诵波罗提木叉,在此我等悉諦听而应善念。有罪者应发露[懺悔],无罪者可默然。依默然而知诸大德之清净。如对一一质问有答,如是,关於进行中应问至三次,问至三次时,记忆有罪而不发露者,得故意妄语罪。诸大德!故意妄语是障道法,乃世尊所说也。是故记忆有罪,求其身清净之比丘,应发露其罪,发露者彼得安乐。
大德僧![戒经之]序诵出已。於此我问诸大德:「诸大德!对此事得清净否?」。二次问:「对此事得清净否?」三次问:「对此事得清净否?」诸大德对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二. 四波罗夷法
於此诵出此等四波罗夷法。
(一)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二)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兰若,以盗心不与而取者,对於如是窃盗,诸王逮捕盗人而如是说:「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然后,或杀,或缚,或逐。----比丘!如是盗取者,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三)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体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 或讚叹死之美, 或以死劝导,云:「咄!男子!此恶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胜於生。」如是心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讚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四) 任何比丘,未证知,而认为己有上人法,主张[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见,[而作如是宣说:]「我如是知,如是见。」彼於其后,或被追问,或不被追问,冀望清净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言虚誑妄语」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大德僧!四波罗夷法已诵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项者,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於前后,犯波罗夷者,亦不共住。[原译「如於出家前尔后,亦为波罗夷,不得共住。」]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波罗夷终----
三. 十三僧残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十三僧残法。
(一) 除梦中外,若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二)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与女人身相触,或捉手,或捉髮。或触其某身支者,僧残。
(三)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对女人言粗恶语者。即如年轻男子向年轻女人言含淫欲法之语者,僧残。
(四)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於女人前,为己讚叹淫欲供养而言:「妹!於如我之持戒者、具善法行者、梵行者 [原译:於如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养, 则此为供养中之第一。」若有关淫欲法者,僧残。
(五) 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人[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虽一时[之关係],亦僧残。
(六)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自理时,应如量而造。於此所谓如量者;长十二佛搩手、内广七搩手也。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应由此诸比丘於无难处、有行处指示作处;若比丘於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或过量者,僧残。
(七)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由诸比丘指示无难处、有行处之作处。若比丘於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僧残。
(八)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於后时,或被詰问或不被詰问,其事情无根者,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残。
(九)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於后时,或被詰问或不被詰问,而言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残。
(十) 任何比丘,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諍,同一说戒,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捨其执,应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时,若捨则善,若不捨则僧残。
(十一) 若有比丘等,为彼比丘之随顺者、结党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彼比丘是律语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彼比丘非律语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諍,同一说戒,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捨其执,应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时,若捨则善,若不捨则僧残。
(十二) 若比丘恶口性,属於诵戒之学处[原译‘於繫属教诫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尊者等,应禁止语我。」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眾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巳,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捨其执,应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时,若捨则善,若不捨则僧残。
(十三)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而住,以恶行秽污俗家。彼之恶行被见且被闻,由彼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恶行秽污俗家者,尊者之恶行被见且被闻,又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请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巳,彼比丘对诸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对如是罪,或者驱出,或者不驱出。」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诸比丘非随爱、非随瞋、非随痴、非随怖。尊者以恶行秽污俗家,尊者之恶行正被见且被闻,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巳,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捨其执,应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时,若捨则善,若不捨则僧残。
大德僧!十三僧残法已诵竟。[前之]九是从最初即成罪,[后之]四是至三次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项,知而覆藏若干日,则依其日数,彼比丘虽非愿意亦当别住。别住竟,比丘更於六夜,应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其处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时,可许彼復权。若二十人,虽缺少一人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復权,彼比丘亦不得回復,又彼诸比丘应受訶责,此乃於此时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僧残终----
四. 二不定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二不定法。
(一) 任何比丘与女人一对一共於秘密可淫屏处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随其所说],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名为不定法。
(二) 若於非屏处坐,不是可淫处,而为适与女人语粗恶语处。若任何比丘於如是之处,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大德僧!二不定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不定终----
五.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第一 衣品[原译迦絺那衣品]
(一)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限於十日内可畜长衣。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虽一夜离三衣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比丘若可得非时衣,当由冀望[衣]之比丘纳受。纳受之后应速作[衣]。若非满足时,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内有望可满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过此,虽有望[满足],亦尼萨耆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萨耆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於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者,除具其条件外,尼萨耆波逸提。於此所谓条件者,比丘衣被夺时,或失衣之时,是其条件也。
(七) 若彼比丘,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择取,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若取用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八)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若为比丘豫备衣资,以此衣资购衣,使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此衣资购如斯之衣与我彼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九) 若两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各自为比丘豫备衣资,思:「我等将各自以此衣资,各自购衣,与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各自衣资,两人共同购如斯一衣与我彼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十) 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我等於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长老有执事人乎?」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言]:「诸贤!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於此时之如法行也。
第二 绢丝品
(十一) 任何比丘,若以杂绢丝作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二) 任何比丘,若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三) 若比丘,作新卧具时,当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色。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四) 若比丘,新作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於六年以内,或捨或不捨,而作新卧具者,除僧伽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十五) 若比丘,作座卧具。以坏色故,应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从旧卧具取入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六) 若比丘,行路时得羊毛,有需要当可领受。领受已而无持者时,欲自持得限三由旬。若持过此[限]者,虽无持者,亦尼萨耆波逸提。
(十七)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八) 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
(十九) 任何比丘,若为买卖种种之金银[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十) 任何比丘,若交易种种[物品]者,尼萨耆波逸提。
第三 钵品
(廿一) 限十日得蓄长钵,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二) 任何比丘,钵不至五缀而换新钵者,尼萨耆波逸提。其钵应由彼比丘捨於比丘眾,比丘眾中,当以最下之钵与彼比丘,[言:]「比丘!此是汝钵,当持[乃]至破坏。」此乃於此时之如法行也。
(廿三) 病比丘当有病残药,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四) 热季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若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五)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自夺或令夺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六) 任何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七)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为比丘令织师织衣。其时,若比丘於[居士]未受请之前至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贤者!此衣为我而织,作长、宽、厚、善织、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会以物赠贤者耳。」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与物,虽仅托钵食,亦尼萨耆波逸提。
(廿八)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满月,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当领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若蓄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廿九) 夏安居竟后至迦提月之满月,住任何具有危险与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住如是住处之比丘,愿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缘,彼等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除僧伽之认许外,若离过此限者,尼萨耆波逸提。
(卅) 任何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迴入为己有者,尼萨耆波逸提。
大德僧!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尼萨耆波逸提终----
六. 九十二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誦出九十二波逸提法。
第一
妄語品
(一) 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二) 駡詈語者,波逸提。
(三) 以語令比丘離間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過二夜、三夜,若宿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若與女人同宿者,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對女人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子[陪席]外,波逸提。
(八) 任何比丘,對未受具戒者,若說有上人法,即使真實,亦波逸提。
(九) 任何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
(十) 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第二
草木品
(十一) 伐草木者,波逸提。
(十二) 作異語並惱他者,波逸提。
(十三) 譏嫌或罵[僧之知事]者,波逸提。
(十四) 任何比丘,將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十五)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鋪敷臥具或令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十六)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牀座]間展設牀座,言:「感不舒暢者出去。」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波逸提。
(十七) 任何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將比丘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
(十八) 任何比丘,在僧伽之精舍中,於樓上之脫腳牀或脫腳椅坐或臥者,波逸提。
(十九) 比丘作大精舍時,限於留門窗處,為定置橫木,為裝置窗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若過此指示者,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亦波逸提。
(廿) 任何比丘,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土上,或使澆之者,波逸提。
第三
比丘尼教誡品
(廿一) 任何比丘,若不被[僧伽]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廿二) [任何比丘],雖被選任而若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廿三)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乃比丘尼病時之謂。
(廿四)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波逸提。
(廿五)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除易[衣]外,波逸提。
(廿六) 任何比丘,若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
(廿七)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謂因緣者,覺有危險恐怖,需結隊而行於道時之謂。
(廿八)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提。
(廿九)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
(卅) 任何比丘,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者,波逸提。
第四
食品
(卅一) 無病比丘於施食處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卅二)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路時、乘船時、大眾會時、沙門施食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卅三)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卅四) 以餅或麨給予來家之比丘隨意取用時,比丘欲取可取滿二、三缽,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取二、三缽時,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此為斯時之法也。
(卅五)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卅六) 任何比丘,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已足食比丘,云:「比丘!嚼之!食之!」知[罪]而欲使犯者,[若其比丘]食時,波逸提。
(卅七) 任何比丘,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卅八) 任何比丘,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卅九)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四十) 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至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任何比丘,無論對裸形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若親手給與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四二)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言;]「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將[施食]予彼或不予而令離去之,言:「去!友!與汝語或坐,我不快[樂]。我唯一人語或坐為快[樂]。」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波逸提。
(四三) 任何比丘,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者,波逸提。
(四四)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
(四五) 任何比丘,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波逸提。
(四六) 任何比丘,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四七) 無病比丘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除更請、常施請外,若過此而受者,波逸提。
(四八)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四九)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緣需至軍中,比丘可於軍中宿[限]二夜、三夜,若停宿過此者,波逸提。
(五十)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或往[觀]模擬戰、或列兵、或配兵、或閱兵者,波逸提。
第六
飲酒品
(五一) 飲須羅、面羅耶[酒]者,波逸提。
(五二)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五三) 嬉戲於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 輕侮[之態度]者,波逸提。
(五五)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五六) 任何比丘,雖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
(五七)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熱季終之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即二個月半之暑時、熱時,又病時、造作時、行路時、風雨時,即此所謂因緣也。
(五八) 得新衣之比丘,應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即青色、泥色或黑褐色也。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五九) 任何比丘,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不還與彼而著用者,波逸提。
(六十) 任何比丘,隱藏或令隱藏其他比丘之缽、衣或坐具、針筒、腰帶,雖為戲笑,亦波逸提。
第七
有蟲水品
(六一) 任何比丘,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六二)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波逸提。
(六三) 任何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波逸提。
(六四)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六五) 任何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證之諸比丘當受呵責,於彼比丘,波逸提。
(六六) 任何比丘,明知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六七)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同豫約同道而行,雖一聚落之間,亦波逸提。
(六八)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語:「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壽!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世尊以種種之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此比丘[聞]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其捨棄[惡見],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六九) 任何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者,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
(七十) 若沙彌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沙彌作如是言:「友!沙彌!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沙彌!世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諸比丘對該沙彌作如是言已,[該沙彌]尚固執者,諸比丘當告以:「友!沙彌!從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而汝即不得。[請汝]遠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任何比丘,雖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波逸提。諸比丘!學戒之比丘應了知、詢問、熟慮之,此為斯時之法也。
(七二) 任何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導至疑惑、苦惱、混亂而己!」而誹謗戒[律]者,波逸提。
(七三) 任何比丘,於每半月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若其他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列席,勿再論,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脫[罪]。此時彼所犯之罪,應依法處分,更應呵責其無知:「友!汝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故汝失利得。」因此無知故,波逸提。
(七四)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者,波逸提。
(七五)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波逸提。
(七六) 任何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七七) 任何比丘,對比丘故意使疑惱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時不安,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七八) 任何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我聽彼等之所言。」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七九)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十) 任何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八一)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諸比丘隨親厚,將僧之所得物轉贈他人。」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二) 任何比丘,明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卻轉施與其他人[原譯個人]者,波逸提。
第九 宝人品
(八三) 任何比丘,於受即位灌顶之剎帝利种王,未退出寝室,后(夫人)亦未退出,比丘未豫告而越閾者,波逸提。
(八四) 任何比丘,除於伽篮或止宿处[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於伽篮内或止宿处内,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此物之所有者将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为斯时之如法行也。
(八五)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除有相当紧急事务者外,波逸提。
(八六) 任何比丘,若令制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针筒者,波逸提。应打碎之。
(八七) 比丘作新卧牀或椅子时,其脚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长而造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八八) 任何比丘,若作卧牀及椅子而入绵者,波逸提。[绵]应取出。
(八九) 比丘作坐具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缘一搩手,此为规定之尺量,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十) 比丘作覆疮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四搩手,宽为二搩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一) 比丘作雨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六搩手,宽为二搩手半,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二)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应切断之。佛衣量者,即长为佛搩手之九搩手,宽为六搩手,此为佛之佛衣量也。
大德僧!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波逸提终----
七. 四提舍尼法
大德僧!今诵出四提舍尼法。
(一) 任何比丘,由入市井[乞食]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应[悔过][原译懺悔]曰:「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悔过][原译懺悔]之法,我为此[悔过][原译懺悔]。」(二) 诸比丘受在家人招请而食,於此若一比丘尼以指示者姿态站立而言:「於此与羹!於此与饭!」彼等诸比丘当拒此比丘尼:「姊!比丘等受食之间请离去!」若诸比丘中无一人拒其比丘尼而言:「姊!比丘等受食之间请离去!」时,彼等诸比丘应[悔过][原译懺悔]曰:「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悔过][原译懺悔]之法,我为此[悔过][原译懺悔]。」(三) 凡是学地认定之诸家,任何比丘,若於如是学地认定之诸家,非受招请,又以无病之身,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应[悔过][原译懺悔]曰:「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悔过][原译懺悔]之法,我为此[悔过][原译懺悔]。」(四) 具有危险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任何比丘,住於如是住处而无病,若於僧园中,亲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应[悔过][原译懺悔]曰:「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悔过][原译懺悔]之法,我为此[悔过][原译懺悔]。」大德僧!四提舍尼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提舍尼终----
八. 七十五眾学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眾学法。
第一 全圆品
(一)「我著内衣当覆全圆」,应当学。
(二)「我披上衣当覆全圆」,应当学。
(三)「我当披覆整齐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四)「我当披覆整齐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五)「我当端正威仪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六)「我当端正威仪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七)「我当以目注视下方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八)「我当以目注视下方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九)「我当不将衣拉上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我当不将衣拉上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第二 哄笑品
(十一)「我当不哄笑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二)「我当不哄笑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三)「我当低声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四)「我当低声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五)「我当不摇身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六)「我当不摇身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七)「我当不摇臂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八)「我当不摇臂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十九)「我当不摇头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我当不摇头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第三 叉腰品
(廿一)「我当不以手叉腰张肘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二)「我当不以手叉腰张肘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三)「我当不缠头而行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四)「我当不缠头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五)「我当不以膝行往俗家间」,应当学。
(廿六)「我当不以散乱姿态而坐於俗家间」,应当学。
(廿七)「我当注意受施食」,应当学。
(廿八)「我当注意钵而受施食」,应当学。
(廿九)「我当受适量之[羹][原译汁]」,应当学。
(卅)「我当受满钵之施食」,应当学。
第四 注意品
(卅一)「我当注意食施食」,应当学。
(卅二)「我当注意钵而食施食」,应当学。
(卅三)「我当顺次食施食」,应当学。
(卅四) 「我当食与[羹][原译汁]同量之施食」,应当学。
(卅五)「我当不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应当学。
(卅六)「我当不为得更多[羹菜][原译汤汁]或加味物而以饭覆之」,应当学。
(卅七)「我无病,当不为己乞羹[原译汁]、饭而食」,应当学。
(卅八)「我当不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应当学。
(卅九)「我当不作过大之饭球」,应当学。
(四十)「我当作圆形饭球」,应当学。
第五 饭球品
(四一)「我当不於饭球未近口边时即张口」,应当学。
(四二)「我於食时当不将手全部塞入口中」,应当学。
(四三)「我当不以口含饭球而言谈」,应当学。
(四四)「我当不将食物投入口中而食」,应当学。
(四五)「我当不囓饭球而食」,应当学。
(四六)「我当不胀满口而食」,应当学。
(四七)「我当於食时不甩手[原译摇手]」,应当学。
(四八)「我当不於食时撒落饭粒」,应当学。
(四九)「我当不於食时吐舌」,应当学。
(五十)「我当不於食时喳喳作声」,应当学。
第六 吸食品
(五一)「我当不作簌簌声而食」,应当学。
(五二)「我当不舐手而食」,应当学。
(五三)「我当不舐钵而食」,应当学。
(五四)「我当不舐唇而食」,应当学。
(五五)「我当不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应当学。
(五六)「我当不以混有饭粒之洗钵水捨弃於俗家间」,应当学。
(五七)「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日伞者说法」,应当学。
(五八)「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杖者说法」,应当学。
(五九)「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刀者说法」,应当学。
(六十)「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武器者说法」,应当学。
第七 草履品
(六一)「我当不对无病而穿草履者说法」,应当学。
(六二)「我当不对无病而穿鞋者说法」,应当学。
(六三)「我当不对无病而坐於乘坐物者说法」,应当学。
(六四)「我当不对无病而卧牀者说法」,应当学。
(六五)「我当不对无病且以散乱姿态而坐者说法」,应当学。
(六六)「我当不对无病而缠头者说法」,应当学。
(六七)「我当不对无病而覆面者说法」,应当学。
(六八)「我当不坐於地上,为无病而坐於座牀者说法」,应当学。
(六九)「我当不坐於低座,为无病而坐於高座者说法」,应当学。
(七十)「我当不立着,为无病而坐者说法」,应当学。
(七一)「我当不行於后,为无病而行於前者说法」,应当学。
(七二)「我当不行於道外,为无病而行於道中者说法」,应当学。
(七三)「我无病时,当不站立大、小便」,应当学。
(七四)「我无病时,当不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应当学。
(七五)「我无病时,当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应当学。
大德僧!眾学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眾学法终----
九. 七灭諍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七灭諍法。
每諍论生起为止静而灭除之:
(一) 应与现前毘尼。
(二) 应与忆念毘尼。
(三) 应与不痴毘尼。
(四) 应作自言治。
(五) 多人语。
(六) 觅罪相。
(七) 如草覆地。
大德僧!七灭諍法已诵竟。於此,我今问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耶?」再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於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於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灭諍法终----
大德僧!已诵出因缘、已诵出四波罗夷法、已诵出十三僧残法、已诵出二不定法、已诵出三十捨堕法、已诵出九十二单堕法、已诵出四悔过法、已诵出眾学法、已诵出七灭諍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经,正确含摄於戒经者,尽於每半月诵出,由此一切和合、欢喜、无諍而修学之。
----比丘波罗提木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