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音尊者与义注
《大史》 是斯里兰卡一部重要的史书 ,以史诗的方式记述了从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 18 世纪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 , 是研究古代斯里兰卡王统史和佛教史甚至早期印度佛教史的最主要的参考书之一 , 被斯里兰卡人尊为国宝。
根据 《 大史 》 的记载 , 佛音 1
尊者出生中印度菩提场
( Bodhgay à , 布特嘎亚 ) 附近的婆罗门家庭 。 青年时期遍学明咒 、 技术与辩论 , 精通三种吠陀 , 并了解当时印度各种宗派的学说。擅长辩论,经常到印度各地漫游 , 寻找辩论对手。
有一天 , 他来到布特嘎亚附近一间新哈勒 ( Sinhalese )的寺院 , 在那里宣读印度教瑜伽派大师巴丹迦利 ( P à ta ¤ jali ,《瑜伽经 》 的作者 ) 的学说 。 住在这座寺院中的雷瓦德大长老 (Revata Mah à thera) 听了之后,很赏识他的聪明和才华 , 有心想要转化他 。 于是 , 大长老指出了其论点的矛盾之处 。 当他要求大长老谈谈自己的学说时 , 大长老跟他宣讲阿毗达摩 , 但他却不明白 , 因此希望能够学到它 。
大长老要他出家后才教他 。 为了学习佛教法义 , 他出家1
有人把 “ 佛音 ” 翻译为 “ 觉音 ” , 但从其 “ 音声如佛 ” 的命名原由来看 ,这种翻译并不准确。8
了 , 并从大长老学习三藏 。 因为他的声音犹如佛陀一般优美,所以称他为 “ 佛音 ” (Buddhaghosa) 。
之后,佛音在那里写了一本叫《生智》 ( ?à? odaya)的论书 , 又为 《 法集 》 写了注解 《 殊胜义 》 (A ?? has à lin ? ) 。
当他又想写《护卫经义注》 (Paritta ?? hakath à ) 时,雷瓦德长老对他说 : “ 这里只有巴利圣典,但却没有义注 2,如
实的诸师之说于此已中断不存在了 。 三藏的义注只保存在兰卡岛 , 它们是可信的 , 是依循佛陀的教导 , 并由沙利子 ( S à riputta ) 等诸弟子们所解释,由贤慧的马兴德(Mahinda) 阿拉汉继承三次圣典结集的传统而带过去 。 现在它们都被写成新哈勒语 , 在新哈勒人中流传 。 你去到那里后要认真学习 , 然后再把它翻译为马嘎塔语 3, 这将
能为世间带来很大的利益。 ”
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 , 佛陀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语言是 当时中印度 马嘎塔国 ( Magadha ) 一带 的 民众方言 —— 马嘎塔口语。这种语言在公元前 3 世纪的阿首咖王( Asoka ) 时代即随着到斯里兰卡传播佛教的马兴德阿拉汉而传到斯里兰卡,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新哈勒人原先就有了自己的语言 , 当以 马嘎塔2
义注:巴利语 a ?? hakath à ,由 attha ( 义 , 意义 )+ kath à ( 论 , 论说 ) 两词构成。
为解释三藏圣典的文献。
3
马嘎塔语 ( M à gadh à na nirutti ) : 又作 “ 马嘎底语 ” ( M à gadhika, M à gadh ? )或根本语 (M ? labh à sa) 。9
语为媒介语的上座部佛教传播到斯里兰卡之后 , 这种语言就只是作为传诵三藏圣典之用 , 因此马嘎塔语又被称为 “ 巴利语 ” 。 “ 巴利 ” (p à? i) 一词本是指圣典、佛语 、三藏 , 以区别于作为解释圣典的文献 —— 义注 (a ?? hakath à )和复注 ( ?? k à ) 。 所以 , “ 巴利语 ” 的原意也即是 “ 佛经语 ”
“ 圣典语 ” 。 当出现了文字的佛经来代替口头的传诵时 ,斯里兰卡的长老们又用 新哈勒 字母来音译三藏圣典 , 并刻写在 棕榈树叶 (t à la patta) 上。
在印度,随着婆罗门教 - 印度教的复兴,作为婆罗门雅语的 梵语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 , 佛典的 梵语化也在佛教内部全面展开 。 在佛音尊者的时代 , 巴利语佛经已在印度本土逐渐佚失乃至销声匿迹 , 只有在斯里兰卡的新哈勒佛教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古老语言的三藏圣典 。
在大名王在位时期 ( Mah à n à ma ,409-431 年 ) , 佛音尊者渡海来到兰卡岛 , 住在大寺 。 他师从僧护 (Sa ? ghap à la) 长老学习新哈勒的三藏义注及一切上座部学说 。 掌握了这些法义之后 , 他想用马嘎塔语为三藏编写义注 , 希望大寺的僧众能够把所有的书都给他做参考 。 僧众们为了考验他的能力 , 从 《 相应部 》 中选出两首偈颂叫他尝试解释 。 于是 , 他摄取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的精要 , 以戒 、 定 、慧三学为纲要,写成了伟大的禅修巨著《清净之道》10(Visuddhimagga)
4
。
僧众们对他的这部论著感到满意 , 很赏识和信任他 , 甚至尊称他为 “ 美德亚 ” (Metteyya) , 并把三藏和义注 书全部都给他。于是他移居到甘他咖拉寺 (Ganthak à ravih à ra) ,开始组织把所有由 新哈勒语写成的义注 翻译 为根本语 —— 马嘎塔语。
佛音尊者在完成了义注的翻译工作之后 , 回去祖国印度朝礼大菩提树。
除了 《 清净之道 》 之外 , 由佛音尊者组织编译的三藏义注主要如下:
1. 《普端严》 ── 律藏义注
2. 《疑惑度脱》 ── 两部巴帝摩卡义注
3. 《吉祥悦意》 ── 长部义注
4. 《破除疑障》 ── 中部义注
5. 《显扬心义》 ── 相应部义注
6. 《满足希求》 ── 增支部义注
7. 《胜义光明》 ── 小诵、经集义注
8. 《法句义注》
4
Visuddhi-magga, 直译为 “ 清净之道 ” , 但叶均居士把它译为 “ 清净道论 ” 。
依上座部佛教的传统 , 《论藏》只有七部,而这部著作的性质属于义注,并不属于论 。 “ 论 ” 一字乃叶均所加。119. 《本生义注》
10. 《殊胜义》 ── 法集义注
11. 《去除愚痴》 ── 分别义注
12. 《五论义注》 ── 其余五部论典的合注
义注起源于佛陀在世时弟子们对佛陀教导的解释 ,如收录于 《 中部 》 的 《 法嗣经 》 、 《 谛分别经 》 、 《 应习不应习经 》 等 , 即是沙利子尊者详细解释佛陀简短开示的经典 。 佛陀入灭后 , 诸圣者 、 大长老们继续对三藏圣典进行注解诠释,这些注释文献即是上座部佛教的“ 义注 ” , 它们是上座部佛教历代长老大德们传承佛陀教法的禅修精要和智慧结晶 , 也是对巴利语三藏圣典最为权威的解释 。 当能够背诵巴利语三藏的 马兴德阿拉汉到斯里兰卡传播佛教时 , 也把这些三藏的义注一并传到了斯里兰卡 。 不过 , 为了学习和理解的方便 , 这些义注被写成新哈勒语 , 用新哈勒语来流传 , 直到佛音尊者去斯里兰卡 后才把它们重新翻译 为巴利语。
从佛音尊者所编译的义注中可以知道 , 他在编译巴利语三藏义注时 , 曾参考许多斯里兰卡大寺派所传的新哈勒语古注,比如《大义注》 (Mah à -a ?? hakath à ) 、 《古伦地注》 (Kurund ? ) 、 《 Mah à paccariya 注》等。不过,当巴利语新义注出现后,这些新哈勒语古注也逐渐佚失了 。12从 《 大史 》 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 , 佛音尊者去兰卡岛只是把新哈勒语的三藏义注翻译成巴利语而已 。 他的成就得到了当时保守而且严谨的大寺派僧众们的一致承认和肯定 , 甚至 “ 上座部的所有诸阿吒利皆如圣典一般学习它 。 ” 而佛音尊者本人也曾说过 : “ 但自己的意见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经典时才能接受,而非其它。 ” ( 《长部义注》 2.188)
不过 , 现在有许多佛教学者甚至僧人 5
都认为义注是
佛音尊者所写的 , 个别人甚至批评说他写的义注偏离了佛陀的本意 。 然而 , 有一项不容否定的事实是 : 兰卡的大寺历来是个很保守传统的佛教部派 , 佛音尊者住在兰卡的那个年代 , 正是保守的大寺派与开放的无畏山派相持不下的年代 , 大寺派必定对所有的异见新说采取极谨慎的态度 。 6
假如佛音尊者是个信口开河 、 标新立异的人 ,那么,不但他的著作不可能得到大寺僧众们的尊重 , 就连他本人能不能被大寺所接纳也成问题。
5
否定义注的人基本上 可以分为四类 : 1. 原始佛教学者 ; 2. 北传阿含学者 ;3. 某些受过西方现代教育者; 4. 只强调修行而忽视教理者。
6
中国旅印求法的法显法师正好也于此间 ( 公元 411-412) 在斯里兰卡居住了两年。在其《高僧法显传》中记载 : “ 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 …… 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诃毗可罗,有三千僧住 。 ” 从法显在兰卡获得弥沙塞律藏等可知,他并非居住在大寺。13另外 , 其时大寺多有饱学硕德 、 耆宿高僧 , 佛音尊者作为一名年轻(至少瓦萨不会太高)的外国僧人 , 若不是因为其语言优势 ( 来自印度 ) 及翻译天赋 , 想要得到大寺派僧众的一致认同几近神话。
批评佛音尊者和义注的人多数并不曾完整系统地学习巴利三藏 , 更不曾从 阿吒利 处接受传统之教 。 他们只是凭着对佛法的满腔热情和对教理的一知半解 , 用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来理解 、 阐释经典 。 这种做法其实是在自我作古 。 我们只要反观那些否定义注的人 , 当他们在阐释经典或教导禅修时 , 到底是依据传统 , 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理解呢? 7
从一个僧团或一名比库对待
义注的态度 , 就可以看出其是倾向于传统还是倾向于革新,是注重经论还是注重经验。 8
因此 , 对佛音尊者和义注的批评 , 也只是一种无视历史事实、脱离上座部佛教传统的做法。
7
在泰国当代有个曾恶意批评佛音尊者和 《 清净道论 》 的比库 , 在他的一本关于修习入出息念的专著中,却连篇累牍地参考和引用《清净道论 》 。
想详细解释佛法深义却又否定义注者 , 要么走向经验主义 , 要么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 8
当前各上座部佛教僧团对待义注的态度略有不同 。 缅甸僧团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义注的传统 。 斯里兰卡佛教因近代曾出现过断层 , 故有些受西式教育者反对义注 , 但许多传统的僧团仍然重视义注 。 泰国僧团在传统上也尊重义注 , 但由于华人接触较多的是近百年来才兴起的森林派 , 故误认为泰国佛教普遍不注重义注。
文件下载: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609/20130609095331253.pdf
文件下载: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609/2013060909533125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