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平衡诸根力
2013-01-24 11:18:2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平衡诸根力舍弃我禅师   平衡精进力与定力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精进力(E)和定力(C)的平衡。   平衡E/C是指当两者同时出现时所产生的心识。当它们平衡时(+E+C)或(-E-...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平衡诸根力

舍弃我禅师

  平衡精进力与定力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精进力(E)和定力(C)的平衡。
  平衡E/C是指当两者同时出现时所产生的心识。当它们平衡时(+E+C)或(-E-C)的心识是稳定而有助于保持正念。
  当不平衡时,它倾向其一根力而造成过量的精进力(+E-C)或倦怠(+C-E)。
  这种平衡关系不应与同时存在的心所因素混淆。比如当一个常人(不是习禅者)有清晰的心识,平衡的精进和定力(E/C),但这并不意味他的正念很强。因此,需要引用另一可变的因素(P)来说明此种情况。(P)代表着心力或推动力,它随着持续和精进的心识活动而增加。我将阐明这为“Chanda”或“欲作”或如阿毗达摩论藏里义为:
  希求于所缘(目标)或取于所缘。
  因此,P1为推动力存在
   P2为更大的推动力
   P3为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这三个可变的因素,在平衡五根中,扮演着一个极重要的角色。我们可采取分类表来分析解说,这三个可变的因素在各组的相应心识中是如何运作的。
  从图表显示,当一个人从事精进习禅时,拥有正念(S)是非常重要的。这念根为心识的守护者,以免它误入邪定。如拥有某种程度的正念,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好的。即使是对那些纯粹修习定禅者来说,如拥有某些程度的正念,也有利于他们的修行,可是他们却经常忽略了此个要素。
  当有正念(S)时,修禅是安全的。如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鉴定,不然就停止。
  下一步是平衡精进根与定根。这可通过增强(+)或减弱(-)其一。
  在开始习禅时,加强(+)脆弱的根力较恰当。由于动力(P)尚弱,加强脆弱的根力不会有很大的害处。
  如:P1(-E+C)++E=P1(+E+C)
  但当诸根已有进展时,那么可减弱。(-)较强的根此仍是一个较安全的处理法(如放松自己)。尤其是对那些缺乏洞察力者,或无暇自我检讨者,或一些缺乏经验者来说此法可适合他们。
  如:P2(-E+C)—— C=P2(-E-C)
  —— 假使,一个人已有足够的洞察力和经验,那么他可继续加强(+)缺乏的根力以加速进度。
  如:P1(-E+C)++E=P1(+E+C)
  P2(-E+C)—— C=P2(-E-C)—— P2(-E+C)++E=P2(+E+C)
  重要的不是加强或减弱任何根力,而是加强或减弱“多少”及“那一个”根力。它是凭经验而定,但以普通的判断准则是,当正念处于最稳的状态时,就要使定根尽量加深。换言之,当加深正念时,精进与定力也同时会相应增强。

  平衡信心与智慧

  我们看拔河或平衡赛的运作方式,它与平衡定根的功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然而,说到平街信根与慧根时,却存有相异之处。因它们俩是关系带习禅的开始与结束,都存有互相牵涉的影响。智慧是通过习禅时才生起的(Bhavana Maya Panna)。此种智慧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启发,它是通过习禅培育而来的。因此,任何拔河式或平衡式的角逐将牵涉到由思想生起的智慧(Cinta Maya Panna),并非在真正观照时产生。由于,我们并没有在全部清醒的时刻投入于纯粹的观察,因此,在初期习禅时,有必要平衡信心与智慧以建立稳定的基础。不然的话,怀疑(因为困惑和推测的思想)可能生起,使修习瘫痪或过分的信心而导致错误的修习。这种平衡可由良师的开示引入,他也能激励一个信心正在衰退中的人,并在智慧缺乏时提供有利的知识和经验。
  在真正习禅时,较适当的问题为:
  信力或信心在建立诸根迈向解脱时扮演着什么角色?信力或信心好比一个引擎或激动器。这是心灵生命的开端。在佛教里,信心是指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念。
  通过它,我们行善(布施、持戒、习禅),此举会带来安乐。它如一支开宝箱的钥匙,所以说,信心是最大的财富。
  但如果我们的信心只限于引导我们行善和持戒,那么它只能提供我们人道与欲洁的快乐。如它引导我们修习止禅,摄入禅那(Jhana),那么它将使我们获得梵天众生(Brahmas)的快乐。这些都是无常的,但总比在四恶道受苦好得多。如它能引导我们脱离生死轮回(Samsara),完全脱离苦,并证得永恒的安宁——涅槃,那将会更好。因此信根不但驱使我们修习智慧禅,推动我们至到获得最高的智慧。
  这有如越过大海洋,所以说,因信心,一个人能渡过大海洋。因此信根不单只启发修习的精进力,并且另外的念根、定根也须靠充分的信心来持久修习而培育起来的。
  我们经常听人说:“我实在没有时间修行”。若真要把这句话常挂嘴边,倒不如说,这些人没有足够的信心。如有信心,一定能抽出时间来修习。
  再者,也有人说:“在这个时代的人不可能达致圣道。这样的人不但不给自己机会,也否定了其他众生的能力。这样的人亦不能说他有足够的信心。
  一个人如果想要达致一些有价值的成就,他应该先拥有自信。当然我们也要实际。这就是为何佛教不主张盲信的理由。
  所以我们需要佛理(但需选择读物)及导师(我们也需要选择)。但切记:这不是能用一般的常识来挑选的,当然随着经验,信心自会与智慧相应地增强。
  如前所述,过度的慧根会成形而上学(倾于观念),一种与解脱相背道的活跃思索。实际上,当慧力越强时,我们就离目标越近,亦越来越清楚;自己有不良的地方,会去纠正;有优点的地方,会使它增强。总有一日,慧根成熟时,它会使我们了解诸真谛。
  所以修行的最终目的,仍是能获得此种能导致一个人证得涅槃的智慧,而不是涅槃本身。就有如一人通过修行所证得的十六种正智般,是不能对它们有所执着的。
  至于五根,慧根能使其他诸根的性质增强,犹如水泥般,紧紧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并凝成自己所欲陶造成的形象,用来显示一切事物的真实面貌。因此,此种能帮助我们了解三法印的智慧,是永无过多的。相反的,它常常显得不足(觉者除外)。

  平衡精进根与定根

  特别提出精进根与定根的平衡,其法如下:
  (一)正念运用之分类
  除了和只能有关的心识(Citta)外,还有一些心所(Cetasika)也可用来启发只能的。而我们只涉及与题目有关的两种心所:一为精进心所(Viriya),另一为一境性(Ekagatta)心所。这两种心所,就相同于如今我们所谈的精进根与定根。因此,如我们能对所需的那一类正念更了解与确定的话,我们就能随顺需求去启发。
  (A)如在我们感到渴睡或倦怠时:这时我们需求的是一种含有充沛精进力的正念。因它生气勃勃,灵巧与轻快在培育此类的正念时,尽量要放松身体,勿使它紧张。如此,你方能体会到它的机灵性与待发性(指随时准备发动)。这就是正念活跃的一面。
  注:千万不可把心力与体力混为一谈。
  (B)若一人的精进根已过量,并已倾于掉举时,此时他所需求的是一种轻松又从容的正念。这样它才能把精进根与定根平衡起来。当一人的心散乱不定时,就要使它能寂静下来,使它能休息安定。(小心!千万不可因而生起执着)。这就是正念安稳与富有专注的一面。
  (二)正念运用的体系
   在使用正念于目标时,有两种体系可被采用:
  (A)规律式或指引式
  指在培育念根的过程中,以一种有程序的方式,把正念(一颗醒觉的心),引导于目标上。在前面我们已谈过,如何选择观照目标的方法。
  如:首先要观照主要目标,等等。
  (B)无规律式或随意式
  是指任何由六门生起的目标,都可把心导向它。但!不像(A)体系般,这是无程序,无分主次,随意观照的。所以,此种正念,是不需要努力去选择观照目标的,故称它为一种无择性的醒觉心(Choiceless Awareness)。
  通常我们都采用(A)体系于初期修禅时。因为它较有精进力,并能很快的激发起正念,引生定力。从四正勤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克服恶心,同时也启发未生的善心。所以,我们开始修禅的时候采用(A)体系有三种原因:

  (一)由于诸根还很微弱;
  (二)需较强的精进力去对治盖障;及
  (三)扩展新的体验(正智)。
  当修行者已拥有一些持续性的正念,或一些细微的目标都已显得粗大时,这(B)体系便能引用了。还有,若忽然间很多目标一下呈现,而来不及一一去标名时,也可采取此种方法去观照。通过此种随意观照法,正念会变得很稳定。由四正勤方面来看,这相等于远离恶念,保持善念的心态。因为心识观照目标的次数已减少,所以,精进力也相应地弱下来。定根可在此体系里被加强,但附有的条件是正念能够持续。因此,如掉举心生起时,随意观照法可使心安稳与放松下来。
  (三)从错误中学习法
  修禅时,是很不易察觉诸根已有失去平衡的迹象。所以唯有通过不断的试验,从错误中学习。
  举个例子,当修禅者心识受阻时(即指心好似被某物塞住般),心有如已失去机灵性,无法观照。这就可能时定根或精进根培育过度了。同时疑盖也可能生起。他可先尝试增加接触点的观照:如由三个接触点增加至五个或七个。这将能加强那种含有“充沛精进力的正念”。若此种方法无效,他可放松,然后采取“随意观照”法来观照,即使是无任何明显的目标生起,亦如此保持观照。如他再次失败,便回到第一种方法去(即观照接触点)。如是反覆试验,迟早总有一天行得通的方法。有时因太过尽力而导致另一种困境产生,可是又有时仍因太过松懈,而导致我们面对难题。所以我们要通过不断的试验,不断修习,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这样我们犯错的机会较会相应减少(指在平衡五根过程时,那些过度与不足的现象)。最终我们必能获得那正确无误的平衡点。增强同份量的精进根与定根,将会加深那平衡作用的正念。这是更深一层的拓发,使那醒觉的洞察更敏锐。精神状态也会相应地更显得安稳与轻松。如一人能修习到如此境界,并于长时间内持续地增加诸根的平衡,他将会在禅坐中,得到很大的进展。

  注:“心识受阻”可涉及以下心态:
  (A)枯燥
  (B)倦怠
  (C)太多精力
  (D)定力呆板(非常僵硬)
  (四)选择能激起或减少诸根的适当姿势或目标姿势随属身理方面,但却可影响诸根的平衡,如:

  (I)体力的劳作/运作(它影响心意)
  虽然体力与心力的运作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下可影响后者。一般上较易明白的情形是当身体经过一番的活动后,心也会在某些程度上受到牵动。
  大致上,我们可根据体力的运作方式及其相应的牵动力(心)以图表解说。
  运作(体力)牵动力(心)
  站立+++E(需很多精进力)
  行走++E(需相当的精进力)坐+E(较少的精进力)
  卧OE(无体力)
  因此,如我们倦怠或欲睡时,站立和行走有助于祛除它们。如果我们紧绷或散乱,坐或卧都有帮助。最后一项卧禅时不被鼓励的,因为这将使人轻易入睡。然而,当一人有病或想睡时,修习卧禅是许可的。
  传统上我们是以相同的时间修持坐及行禅(如一个小时)。超时的坐禅或行禅(既是超过一个小时)是不被鼓励的,尤其时初学者,因为他们通常都无法在一个小时后保持正念。重要的是,诸根的平衡是有赖于念力而非体力,因此如果一个人在一小时后,他的正念与定力仍在进展增强中,也就不必要去改变修禅的姿势。

  (II)目标的本质
  与姿态有关的目标也可影响诸根的平衡。
  (A)坐/触
  “触觉”是指身躯接触点的感受,而“坐”是指那些接触点以外的身躯感受。其中包含了多种类的动力——拉•伸、扭转,保持坐姿的支撑力等等。这些主要是由风大组成。此外,还有热,硬等的感觉。
  观照接触点的长久视情形而定。当昏昏欲睡及目标不甚清晰时,那就不应以长时间,如超达五秒于观注某一接触点,但如无睡意时即可观照较久,如五十秒,一百秒或更久,以便能观照某接触点所引发的各种感受。如此持续的观照,将可激起很多的精进力。进而能祛除睡意。那时禅者就可以察觉更多的感受。
  另一种方法是纯粹以几个触点为观照目标。在睡意浓厚或目标含糊时,就用更多精进力来观照。当习禅者的正念有深度时,可挑选一触点,以较长的时间(如一至一百秒或更久)观照它。这种方法对尚未完全了解如何观“坐”的初习禅者甚有帮助。
  随着定力的建立,习禅者自然能察觉到全身的感受,在适当的时机即可转用随意观照修持法。
  通常“坐/触”能引发精进根,因为它需要很多精进力以确保正念能持续观照于触点或感受上。
  (B)升起与下降/腹部上下
  升起与下降是指我们呼吸时腹部的起伏动作。我们跟随者这可能不甚规则的动作,通常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它将逐渐的变得更细微。因此将比那往往因持久修习而带来疼痛感受的“坐/触”,更有助于培育正定。
  但是,因其不规则和粗糙的特性,在可使心识迅速安宁下来方面,它输于专注鼻端的呼吸法(安般念)。但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众多智慧禅的习禅目标中,它较易被观照到。
  (C)疼痛
  这种目标可引发很多精力,也同样的能激起嗔恨心。这是由于它尖锐与强烈的特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强韧稳固的正念支撑心念于疼痛上。但这也会令禅者感到吃力与疲乏的。
  (D)乐受
  乐受为正定的近因,这表示正定在此种情况下较易培育。因此,我们要很醒觉不然将会入睡。
  (E)声音/听
  声音通常不列为内观智慧禅的主要目标,因为它含有分散或散乱性(相)。它也是体外的目标,所以肯定无助于培养正定。它也无助于激起所需的正精进。但是,当其他目标不清晰时,它却有助于促使禅者警觉于当刻。
  (F)行走
  因行禅过程是活跃的,它倾向于引起很多精进与正念。由于它拥有很多必须观照的动作和意念,因此不易于培育深厚的定力。所以禅者在极度缓慢的走禅及双足踏地直立较久时需非常的放松。
  (G)看/光
  和声音一样,当定力能深入时需放弃“看到光”为目标之一。在行禅时,双眼通常是睁开的,所以“看”是无可避免的。这也可以分散初习禅者的注意力。因此,他们需要经常观照“看到”,“看到”,以约束眼识。但因其耀眼及扩散的性质,它亦可引起某种程度的精进力和祛除懒散。
  当闭眼坐禅时,另一种类型的光可被“心眼”看到。这些都是心的幻相。在修行内观智慧禅时,行者必须要观照它,至到消失为止。在止禅,它们却是用以培育定力的目标。
  由此可见,我们可说,若有机会选择目标,我们就要选择一个有利于使诸根平衡的目标。如欲睡时,为了激起更多精进力,选择观痛,坐或触为目标,胜过于观照腹部的上升与下降。
  当不是我们选择的目标呈现时,我们可以采用撤消的方法,即时增强或减弱所需要的根力以平衡诸根。举个例子,疼痛可增强精进力,由此,就应以更放松的态度来观照以保持平衡。同样的,如有乐受目标的呈现,那应更需警觉与有力的观照。
  另一点需记住的是一个人的性格亦可影响诸根的平衡。精力旺盛者,需要较多的定力,而懒散者则需要较多的精进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增锐诸根
下一篇: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