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定的种类
2013-01-02 12:38:18   来源:   评论:0 点击:

12 定的种类当你有足够基础的禅修经验, 知道怎幺去平衡五根, 你还来的及修定。「定」实在是涵盖很广的范畴的禅修经验。巴利的「定」有时指的是心一境性(ekaggata), 有时是三摩地/ 三昧(samadhi), ...

12 定的种类

当你有足够基础的禅修经验, 知道怎幺去平衡五根, 你还来的及修定。「定」实在是涵盖很广的范畴的禅修经验。巴利的「定」有时指的是心一境性(ekaggata), 有时是三摩地/ 三昧(samadhi), 或禅那、四禅八定(jhana)。

要能开展定力, 我们必须知道那是什幺意思。我们先来看正念。

在禅修营开始的时候, 我们必需学会「正念」跟「没有正念」的意义。没有正念指的是没有清楚的觉知心。正念指的是有清楚的觉知心。正念不单只是「知道」, 它是「以着清明的心, 正确地理解事物」。

禅修几天后, 你将会能够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当你没有正念, 它散乱、打妄想, 心乱成一团。当你的心有正念, 它是清明的, 那你就可以适度地跟着目标。

接着出现的问题是, 那你多有正念呢?并不难分辨正念强与没正念。但是, 你要知道如何分辨微细的正念与没正念。这个状况发生在较微细, 较深层注意的集中状态。当你学会如何分辨有无正念, 下一步是分辨定力与正念。
定力通常指心一境性。这个字较宽广合理的意义为, 心力集中在目标上。虽然定力与正念可以同时出现, 不过这倒也不一定。


■  正念和邪定
你可以用宁静、安稳的心, 专注在目标上, 或者你可以执取它, 偏执成一门心思。如果你执取它, 偏执它, 紧抓不放, 这是错误的修定或者邪定。这种定力是由执取、烦恼心而来。但是, 当你以清明平静的心, 正确的专一心思, 很稳固地专注, 这是正定,定力是由正念而来。 这是很重要的差异, 因为你必需要确定自己是在修正定, 不是邪定。

当我们开始培育定力, 这是很重要的,我们是在培育正定-清明觉知的定力或者是清净心。当清净心一集中, 它就变得稳固、强而有力。就好象当明亮的灯光一集中, 它变得有力、强烈, 会使我们看见许多事物。


■  定力的重要观点
1. 宁静
可以用一个较好的字汇, 来描述宁静, 那就是平和。心是平和、宁静, 因为它没有烦恼盖。我们必须特别注意, 在专注的过程,当我们说「观照」, 我们首先要有正念。 它的前提是清明的觉知。不要过度关注要有强大的定力。重点是要有持续的正念。持续的正念专把心安住在较良善、清净的状态。它是柔软、灵活、调伏的。那你就可以把它推更远, 到较深层次的集中心。

2 放弃粗糙的心所
这个是那些修练较高层次禅定的人运用的。在开展定力的过程, 粗糙的活动会没有, 如寻或伺。当这个出现的时候, 心会变得更微细、平和。

3 一境性
烦恼被覆盖, 平静之后, 一境性就跟着来。那意味着把心钉在单一目标上, 不让它飘移到其它地方去。当你可以这样做, 那就比较少波动, 心就变得稳定、平和。


■  两条不同的道路
你要选哪条路走, 这依你要着重专注或正念而定。定力是心持续在目标。正念则是仔细观照目标的特性。以下是它们的差异:

让我们打个比方, 拿面镜子, 放在你的脸的高度。当你拿着那面镜子在你面前, 你看镜影看个老半天, 那个就是专注-把心集中在目标上。如果你把心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上, 并且着重专注力, 那你的禅修就是在开展止禅的道途上, 它是进入集中心的深层状态。

另外, 当你把心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并且仔细观察它的特征, 就是它出现在镜子上的, 譬如有长鼻子、胡须、龅牙、秃头...等等, 你会知道这是张魔鬼的脸。你会问, 「这张脸是什幺?是人脸吗?」这表示你有仔细观察过,你注意到镜子中所有的特征、性质。这个是正念。

当你记下所有的细节, 那你就了解它的意思-它的精萃是,正念成为智慧。当你着重在正念, 以正念仔细的观察目标的自性, 所有在那里出现的不同事物, 在那里的所有过程,那心就会朝内观智慧禅或毗婆舍那的方向行进。

当我们以安般观出入息来做譬喻, 你可以选的这两种不同路径就变得很清楚了。

有些人习安般是数鼻尖的出入息, 并专注它。心会变得很平静详和。当定力深化, 你会见到或感觉到那个接触点, 好象是软软的棉花球。你带点正念继续仔细的观它, 但是要着重在定力上。你会持续一段长时间, 因为心是那幺平和、宁静。那心就进入深定、寂止禅禅修。那个目标, 因为心变得更深了, 会变得更微细、更宁静。

可是, 如果你要从安般进行观禅, 它就不只是让心静止不动。你必需要推动心, 要非常仔细地注意鼻尖所有的觉受。在那种情况下, 你将会见到许多过程及变化, 特别是那些与热相关的要素, 在鼻尖生起又灭去。

因此, 你并不入纯止禅的禅那, 但是会朝内观行进。

甚至当观腹部上、下时, 有些人倾向朝止禅的方向发展。这可能是因他们不着重正念观照。而是着重在把心固定着, 并跟随腹部上、下。

通常当作禅修目标的腹部上、下, 它是较粗、变化较明显。因此, 它是被选来当开展观禅较适切的目标。但是因为培育内观的观照很特殊, 你会需要很多能量, 有些人有时无法观照它的变化。因此, 他们只是专注, 并且觉得平静。

他们甚至于也能观照到一些变化, 可是那并不够。正念不够, 反倒着重、培育了定力, 他们仍进入一种寂止禅禅修。


■  寂止禅及观禅定力的型态及特性
止禅与观禅两者都可开展定力。都对它的目标培育心一境性或禅那, 因为两者都要把心持续在目标上一段时间, 让定力强大, 以达成他们的目的、作用。但是, 他们并不全然相同。

专注就好象赶路一样。当你朝北方赶路, 你会见到一些特定的景观。你往南走, 你会看到不同的景观。但是, 你还是在路上赶着走。

使用不同的目标, 你的进展, 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 达到不同的目的。让我们再次重述这两种禅观差异的重点。寂止禅的主要目的在开发正定-注意力集中的清净心。修练的结果导致深层的集中心或达安止定。

当这些再进一步的开展, 它们会产生超自然能力-像是腾空飘浮, 他心通, 宿世通…等。在最后阶段, 因为心力集中的力量, 你将会发现再生于梵天界。这些领域是在欲界天之上, 很崇高、高层次的存有。

内观禅或毗婆舍那禅修, 定力是用来开展智慧, 理解世间法的性质, 身心过程的性相。世间一切皆为身心过程。它们证达究竟法及无常、苦、无我三共相。当你最后超越这些, 心会跟究竟真实合而为一, 恒常不变, 不凭借因缘法, 或者如我们所说, 永恒的寂静。在那个阶段, 会永远超越、舍离诸苦。

首先, 你要理解目的不同。第二, 禅修目标不同。止禅的禅修目标是个由心所造的概念(法)。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心造作出来的东西。

但是观禅, 目标是真实的, 就目标而论, 是在观照身心过程。心并不能思考想象、造作出真实法。它要凭借着目标的存在(来作观照)。

因此, 有两种不同的目标。当你专住, 跟紧并安住在目标上, 五根机能是不同的。譬如, 寂止禅, 是以正念来支持, 主要相关的机能是定力的一境性。
内观智慧禅牵涉的主要要素是正念, 及某些程度的精力, 或者运用的活动比起止禅多。让我们看一些案例来说明。

止禅有不同的(40)业处, 依专注的所缘、目标而异。譬如慈心禅, 当你专注在慈心, 你心中忆念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概念法。它在你心中的人是一种思考念头。所以, 你送慈心给这个人, 你专注在这个人上, 它是一个概念。

另一个纯止禅业处目标是观想(visualisation), 譬如遍处禅(kasina)。遍处禅是观圆盘(mandala), 以光遍为例, 当你观想出一个光盘。你很清楚那个圆盘是心造出来, 持续在那里。所以, 你心中那个想象出来的光盘是心造的, 心想象出来、心创造出这个目标。它就像你在心中想象一幅画一样。

当你能够在心里造出那个目标后, 观想它并以正念把它维持住, 会有很平和宁静的感受, 持续在那里。如果持续够久, 你就忘了周遭的一切。你的心很平和、安静, 愈来愈微细。

当你的定力变得更强及更微细, 目标也变得更明亮,更微细难察。结合就会来到, 那时心和光盘合而为一。那一剎那, 你就分不出这两者, 这是我们所称的三昧, 它是一种禅那。只要你还能有意识的觉知、分别每一剎那,那就还在近行定。只有当它好象沉进去,心全神贯注的在其中, 就像安止一样。这种程度就很深了, 好象你掉了进去, 它非常宁静、寂静, 这是一种不同型态的意识。
入了三眛, 那一刻就没有主客之分了。它可以被描述成睡熟状态, 不!比睡熟更深层。那当你醒过来或者说出定, 你会知道观想的特性, 在那一段时间, 你好象处于一种「没有意识」的状态。


■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的目标是种真实法-如上、下, 或是痛, 它们是真实的感受。你不需要去思考它、创造它。它就是在那里, 虽然你得去找它。当你变得更能觉知到它的自相, 你会注意到它不是一种静止或静态的目标。它会动、是动态的、变化多端, 生起又灭去。

你愈能觉知它, 它变动的特性会更清楚。它跟止禅的目标或观想的目标不同, 止禅是定力愈深目标就愈静、不动摇、安止。因为无常性, 毗婆舍那的目标会变动。当它一变动,苦和无我性也变得很清楚。 你要不断运用毗婆舍那专注力在变动的目标上, 直到内观智慧生起。 这个内观智慧是要证得三共相, 即无常、苦、无我。

如果毗婆舍那定力不能生起, 那内观智慧也不能生起。起始点通常是感受到无常。无常要被注意到, 因为苦不只是一般的苦痛, 而是无常苦(迫)它自己。无我也是无常及苦。无常的感受, 就像你想理解移动或变动目标的特性。变动的是什幺?你必需能够要控制你的心念的变易。变动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它是个移动的, 因此心要跟随着变迁, 并全神贯注在每一剎那的改变。正念是如此清明、敏锐, 它证达变动的特性, 因为它也是其中一部份。
如果你不能跟随并融入其中, 你如何能知道那是什幺呢?如果你不能跟上移动的目标, 你怎幺能见到它是什幺?

■  经历不同阶段的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定力的本质是很殊胜的修行。另一种方式描绘这种定力,是就禅修经验来论断。定力可分为三种阶段:

1 努力奋斗期
奋斗指的是你努力增强觉知, 紧跟着目标。

譬如修毗婆舍那, 你观腹部上、下。你觉知着上、下, 上、下。接着上、下没了。你停了下来。然后你再继续。你又停了下来。有时观照上、下时, 如果没有正念, 那只有紧绷。那你就必须要放松, 再从头来过。所以它是种奋战不懈。

努力奋斗是第一期, 因为定力不深, 是很辛苦的时期。努力奋斗出现在禅修初期。任何定力由上、下开展而来,只是始初期定力。当你做够了这种暖身型的练习, 努力奋斗, 接着你进入另一个不同的阶段, 在那里定力奠定足够的动能,它自己就能运转了。

2 开航期
第二阶段的开航期就容易多了。较容易是因为在这个阶段, 它就好象你坐在一条船上, 你的船随波逐流。定力在这个时刻, 已被开展到某一层次, 它好象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移动。就好象当你做慈心禅, 以你亲爱的人为目标。慈心只是持续流动、流动、向前流动, 就像在浪花里。在观上、下的情况, 你的正念增强到它可以持续之后, 它只是跟着上、下向前流动。如果上、下长的话, 正念就以长的波浪, 从头到尾跟着流动。如果它短的话, 正念就以短的波浪, 从头到尾跟着流动。如果上、下有跳动现象, 正念就跟着跳。你不用再拼老命了, 因为它已经向前开航了。

3 觉得起飞了
第三阶段是个觉得起飞的阶段, 「飞行并消失」, 或者「 下沉并消失」。通常经验上是先起飞, 接着下沉会跟着来。这是因为动能已经变得很顺、很快、很容易, 很多的喜乐会生起, 很多宁静感会生起。所有的东西都变得很轻。

因此, 心起飞到一个较微细的目标。因为该目标较微细, 心就进入较深的层次。当你移转定力到一个不同的层面, 它就好象搭飞机, 心变得很微细, 有时候好象没有意识了。事实上它是定力的一种状态, 但还有一个非常微细并已开展的目标在。有时候你会觉得目标较重, 你好象要陷进去、沉入里面。这是因为心和目标的结合, 好象下沉。所以当你沉下去, 就好象你熟睡了过去。

事实上,你的意识和觉知都还在那里,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类型, 一种较深的层次。因此, 开航期或流动是比较像近行定。第三「飞行并消失」, 或者「下沉并消失」(我并没有说它是), 是比较像我们所说的安止定。
因此禅修定力是动能的增强, 紧密地朝目标移动。你最后会到哪?这依你的基本禅修、基础观照而定。譬如, 当你做慈心禅, 它是动能和慈心的波浪在持续不断流动, 进到更微细及更高层的境界, 直到它和目标结合为一。

如果你念头持续在其它事物上打转, 或者你有不同状态的心境, 那动能跟目标就不会这幺殊胜。要开展那种程度的定力是很困难的。并且, 如果你要入深定, 你也只能以正念来达到那种深厚的状态。

当你做慈心禅时, 它是不会跑到内观禅,因为所有的能量是慈心能量, 不是觉知实相的能量。此外, 慈心能量持续移动到你送慈心给他的那个人。同理, 如果你做遍处观想, 那个能量会持续移动朝向观想目标。

剎那相续地观照以体验真实法
如果你要体证实相、证三共相(无常、苦、无我)及涅槃, 那一开始,禅修的观照, 就必须是观真实究竟法。这动能要奠定好。那就是为什幺你永远要观照每个当下、每个心念及身心过程, 打从你清早起床到入睡,不只是在经行时段, 或坐禅行香, 还要在每项日常活动, 如吃东西、喝水等详细作观照。所有的这些都是身心过程。观照它们, 专心一意在它们上, 意义就是要时时刻刻观照, 它们是如何的生起, 如何的灭去。甚至当坐禅时, 虽然会有许多目标生起 (所有的这些也都是身心过程), 只要单纯的观照它们的生起、变化及消失,不假借概念性思考、想象。
当你观多了, 心会更加专注在变化的特性。最后你把心导向在变化, 身心现象的生灭。如果你不能把心导向在变化上,心不会流动, 不会跟目标结合为一。如果它不专心致意在变化上, 那你就无法证到任何东西。


■  毗婆舍那的殊胜
大多数的禅定只比宁静多那幺一点, 它们是平和, 有力。它们是很有用的, 但是并不会导向解脱, 因为定力的开发并不会通达到那里。

毗婆舍那的定力是很殊胜的。它并不是泛见的。专注在一个静止的目标比专注在变动的目标容易多了。

当你看着身心过程的变化, 它是不可避免的, 你会遇到一些不舒服, 以及压迫。变化经常是与压迫息息相关的。如果某些东西是很平静、安宁, 停留在那里似乎是快乐的, 变化是不会明显的。

但是如果变化开始明显, 它好象会很干扰,因此那会是很苦的。有个好的例子是气动。如果动的厉害, 你会觉得很困扰。如果微微的动, 它就显得平和、舒适多了。所以, 当你观变化, 你无法避免不去观不满意以及压迫。因为那样, 毗婆舍那的定并不是那幺愉悦地开始。因为变动的特性, 它也不是那幺稳定地来开始。

尽管如此, 它是可以达成并且应该达成。否则不会证达任何东西的。你必需理解这个, 并且要有耐心。否则到头来你的结局会像大多数人一样, 说:「喔!从这个我学不到什幺。我得到的所有东西就是苦、苦、和更苦。或许我该去个睡觉吧!」

那些对这些感受, 不屈不挠, 有经验的人,会理解毗婆舍那禅修的意义及目的。当然, 有不同的层次的经验, 它们是不同的。


■  寂止禅不同层次的禅定
寂止禅禅观, 就经验而论, 它的差异是在不同层次的禅那。开始是近行定, 接着初禅、二禅、直到第八定, 心都是冻住(不动)的状态。心被冻住, 整个世界只有目标跟着你在一起。它会进入更深、更深层阶段。通常人们的描述是, 它好象进入一种空的状态, 因为目标很细, 好象是睡熟了过去。

开始的时候, 你也不太知道心在安止状态,但多加练习, 经验多了, 等你出定后, 你会知道那是什幺。你会知道目标的特性, 安止的凝神状况。这跟忆念不同。在此,你知道心的状态,意识的法性、心所以及相关的禅支。

这里就五禅支而言,它是有差异的。第一个禅支是寻,把心投入它的目标的心所。第二个禅支是伺,让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喜是从目标获得的喜悦。乐是从目标获得的深深的平静及快乐。一境性是把心贴在目标上。因为我们并不处理这个, 不再赘言!


■  毗婆舍那的内观智慧层次
然而, 毗婆舍那的定力, 经常是跟内观智慧层次相关。毗婆舍那的定力愈多, 它会带来更多可专注于实相法的觉知。愈多定力在清明觉知, 三共相的清明智慧就愈多。这是禅修者如何地去经验不同的内观智慧进展层次。最后这个会引导证入涅槃或无为法的状态。定力的性质和不同类型的定力所关连的部份已经说明过了,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开发定力的禅修技巧。


■  与定力相关的禅修技巧

1. 入定
第一个技巧称「导向」 。它把心引领到意志集中的状态来入定。它带领着心进入安止于目标, 并保持那个状态。

首先要把心安置在目标上, 并放下万缘。只要把心放在目标上, 并持续着。听起来很容易, 其实不然, 因为人心是很复杂的。

我们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来帮助我们禅修。首先, 身体要舒适, 那专注会容易一点。但也不能太过于放松, 舒服到譬如说躺在床上。在你该禅修的时间, 躺下是会睡着。身体放松舒适, 要记得保持警觉。

痛、疾病或吵杂声, 都会干扰, 让禅修愈加困难。如果外面很冷, 经行可能就比较难以进行。所以先确定你身体舒适, 并选一个安静的地方禅修。

第二,心里要平静。不要起烦恼心。告诉自己不要执着、放下它。没那幺难!想想那些在波西尼亚战争受苦受难的人, 那些饿死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人, 你就会理解, 你的问题并不大。不要烦恼那些芝麻绿豆大、毫不相干的事。让你的心平静下来。

如果你有任何忿怒、仇恨或嫌隙妒忌, 就像扔掉烫手的洋芋一样, 通通把它们扔开。不要紧抓着垃圾, 让自己不快乐。

在你心静下来, 抵消烦恼的暗流、癖性、习气等之后, 心中有正念流动着。正念剎那剎那地增长, 观照这些事物。因此, 心会习惯于正念观照, 而不再让事俗烦恼事持续不停乱。 当心习惯了正念观照, 这个时候, 禅修的动能已经激活的。当动能一经激活, 你的身心会是平静、安详的。

因此, 你要做的事只是把心导向目标。当你把它导向目标够久, 只要让它持续着。不要去忆往过去, 不要去想象、计划未来, 不要打妄想, 忘掉一切。它就像你要去睡觉, 只是你不觉得困。你只是时时刻刻地观照着目标。我保证一分钟之内, 你会得定。有时不到一分钟, 你就沉进去目标了。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导向目标。

当我们说, 腹部上、下, 只要持续那样观照, 上、下并不需非常地清楚。它可以只是上、下地持续, 因为我们现在不是在讲内观智慧。我们只是在讨论定力。

不讲「正在上升、正在下降」, 你可以只用上、下来取代、标号。但是你必须放下万缘。如果你执着身体, 你会想:「如果我把身体忘掉了, 那我会疯掉!」那你当然就不会跟上它的起伏。你会想说, 我想睡了, 那你就不会觉知到腹部上、下。

放下万缘!不要烦恼时间跟地点。不要在乎你是谁。只要把心安住在那里, 保持下去, 你的心就好象是在无风的夜晚, 静止、不摇曳的烛火般。把你的正念安置在腹部上、下。不要去管它是粗是细, 只要觉知它。

如果你持续的够久的话, 你会得定。这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要奠定稳固的定力, 持续不断的流动, 正念的动能得以不断观照。当你经历过, 你就能忆起你是如何入定的。那你就能很容易的在任何时间, 进入那种层次。在获得到入定的第一个技巧后, 下一个技巧就是要住定。

2. 住定
住定必需要练习。接着要讲的是「准备」, 再下来是「态度」。要让专注力持续一段时间, 是要有准备的, 从足够的初步练习和经验来强化动能。

专注力要持续一段时间, 你需要很多精力, 所以你必须更仔细地增强动能, 让精力累积地足够强。

在你能入定之后, 那问题就是「态度」。

「态度」, 这里指的是耐心。要有持续的耐心。它就像屏气一样。入定好象是做一个深呼吸, 把气屏住。它是像把心屏在一个特定的方式, 因为如果你把它紧紧抓住, 那正念不能持久。当你以一个轻松平和的方式来持续它, 那它会持续久一些。你必须有这样的态度, 不要去在乎你要坐多久, 也不要担心时间。准备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入深定, 比方说三、四个小时, 你必须把时间排在午餐以后的时段,那你就不用担心午餐。否则你老是在想, 「我不能入定太久, 我会错过午餐。」

你必须要把时间忘掉。你必须放下所有的忧虑以及深埋在心里的所有的事物。如果你想入定, 那就住定久一点。

如果你缺乏耐心, 说:「喔!如果我住定太久, 那我就没时间增进我的内观智慧了。」那当然, 你不久就会出定了。那就是为什幺心态要调整正确来。

当你懂的定力的性质, 以及有了正确的态度, 就可以维持一段长时间, 你应该有那种技巧的训练, 知道它会怎幺样。我们如何住定一段长久时间呢?怎样的心理状态可以久住?怎样的心理状态不可以久住?当你了解状况, 你就可以住定久一点。

3. 出定的技巧
接着, 当然, 另一个技巧是适时出定。这个问题不像住定那幺难。如果你能住定, 那你应该就能控制来出定。你可以用正念来做。你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出来。譬如, 当你要入深定, 说:「我将入定一个小时, 或者一个半小时, 或者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又三十秒。」 当你的技巧熟练, 你可以在分秒不差的时间出来。你也可以训练你自己响应不同的情境来出定, 譬如只要在午餐前出定, 或者当某人(譬如师尊)召唤你。它就好象是设定程序, 让心来响应某些特定状况。有这种技巧是很占优势的。

为了要证达内观智慧, 你要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滋养内观智慧。它需清净心以及定力。因此, 你必须熟练入定、住定一段长时间的技巧。那你就要勤加练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差异
下一篇:11 敏锐五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