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修行 9-1 正确的修行
2013-01-02 12:00:34   来源:   评论:0 点击:

9-1 正确的修行1. 你们心中都要记住,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训练别的东西不会那么困难,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心却是难以训练的。世尊已训练了他自己的心。心是重要的东西。身、心系统里的每件东西,都集中到这颗心。...
9-1 正确的修行
1. 你们心中都要记住,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训练别的东西不会那么困难,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心却是难以训练的。世尊已训练了他自己的心。心是重要的东西。身、心系统里的每件东西,都集中到这颗心。眼、耳、鼻、舌和身接收到感觉,并将它们送到心,心是所有其他感官的监督者。因此,训练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已好好训练,那么,一切问题便都解决了。如果还有问题存在,那是因为这颗心仍然有疑惑,不懂得与真理一致。这就是为什么还有问题存在。
 
2. 体会到这一点,你们都完全准备好要练习佛法了。不管行、住、坐、卧,无论在哪儿,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你们已好好准备了。它们都在那儿,就好象「法」早就在那儿。「法」是无所不在的东西。就在这儿,在陆地或在水中,无论在那儿,法一直就在那儿。法是圆满而完整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修行尚未圆满而已。
 
3. 虽然如此,训练却是困难的。为什么困难呢?困难是由于有「欲望」。如果你们没有欲望,你们便不会去修行。但是,如果你们由于欲望而修行,你们就见不到法了。你们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你们不想修行,便不可能去修行。为了真正去修行,首先你们必须想要修行。不管前进或后退,你都遇到「欲望」;这就是为什么以往的修行者说,修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4. 如果你们不修行,你们就不能了解法。坦白地说,只读它或研究它,你们是不能懂得法的。或者,虽然懂得它,但是你们的了解仍然是有所欠缺的。譬如,这儿的这个痰盂,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一只痰盂,但是却不完全知道这痰盂。为什么不完全知道呢?如果我称呼这只痰盂为锅子,你们会怎么说呢?假设每次我须要它时我说:「请拿那只锅子过来!」那必然会使你们困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们并不完全知道痰盂。如果你们知道,那就不会有问题,你们只会单纯地拿起那个东西递给我,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痰盂。你们了解吗?它是一只痰盂,是由于世俗,这个世俗被国内各地所接受,因此,它便是痰盂了。但是,并没有任何真实的「痰盂」存在。如果有人想称它为锅子,它就是一只锅子。它可以是你们所叫的任何什么。这就称作「概念」。如果我们完全知道痰盂,纵使有人称它为锅子,也不会有问题。不管别人叫它什么,我们都不会受到干扰,因为我们并不昧于它的真实性质。这就是知法的人。
 
5. 修行为什么如此困难而费力呢?因为有「欲望」。只要我们一坐下来禅修,我们就想变得安详。如果我们不想找到安详,我们就不禅坐,我们就不去修行。只要我们一坐下,我们就要安详立刻出现在那儿,但是想要心宁静,反而制造了混乱,使我们感到不平静。事情就是这样。因此,佛陀说:「勿因欲望而言,勿因欲望而坐,勿因欲望而行…,你无论做什么,勿以欲望而做。」欲望意即想要。如果你们没有欲望去做某件事,就不会去做它。当我们的修行到了这一点,我们会变得很沮丧。我们如何能修行呢?只要我们一坐下,就会有欲望在心啊!
 
6. 假设我们到市场买了一些椰子,当我们带它们回家时,有人问:
  「你买那些椰子做什么呀?」
  「买它们来吃!」
  「壳也要吃吗?」
  「不吃!」
  「我才不信,如果你不吃这些壳,为什么也买了它们?」
 
7. 好,你要怎么说呢?你要如何回答他们的问题呢?我们带着欲望在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修行。带着欲望修行是「爱欲」。你要知道以这个方式审察可以使智慧生起。例如,这些椰子:你连壳也要吃吗?当然不是!那么,你为什么要携带着它们呢?因为丢掉它们的时刻还没到!它们将椰肉、椰汁包在内部,是很有用的。如果吃完了椰肉、椰汁,你把这些壳丢掉,那就没问题了。
 
8. 我们的修行也像这样。佛陀说:「勿因欲望而行,勿因欲望而言,勿以欲望而食。」行、住、坐或卧,无论什么,勿以欲望而做。这个意思是,做而不执着。就像从市场买椰子,我们不吃这些壳,但却还不是丢弃它们的时候,我们先保留它们。修行就是这样。「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就像一颗椰子,肉、皮和壳都在一起。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
 
9. 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寻找的东西。我们要不急不缓地去见到它。我们该怎么做呢?要不急不缓地到那儿!走得太急或太慢都不是好方法。
 
10. 但是,我们都没有耐心,我们都很急。只要我们一开始,我们就想冲到终点,我们不想留在后面。我们想要成功。一旦决心禅修,有的人冲得太过头。他们点香、礼拜,并且发誓:「只要这柱香还没完全烧完,我便不起坐,即使倒下或死去,无论什么,我宁愿死在禅坐上!」他们发过誓后开始禅坐。他们一开始坐,魔众便从四面八方来袭。他们才坐一会儿,便想着这柱香必然烧完了。他们张开眼睛窥一下「哦,还要很长的时间!」
 
11. 他们咬紧牙根,又坐了一下子,感觉到热、慌乱、激动、混乱,到了最后关头,他们认为「现在,总该烧完了吧!」又窥了一下「哦,不!甚至一半还不到!」
 
12. 三番两次,仍未烧完,因此,他们干脆放弃,生闷气,坐在那儿恨着自己,「我实在太差了,我真是无药可救!」他们坐着恨自己,感到毫无希望。这样只会引起挫折和障碍,这就称作「瞋盖」。他们不能责怪别人,因此只好责怪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由于「欲望」。
 
13. 事实上,并不须要经历所有那些。专注的意思是,不执着地专注;不是使自己在内心打『结』的专注。
 
14. 但是,我们读过有关佛陀生平的经典,他如何坐在菩提树下,对自己下定决心:「只要我还未到达无上正觉,即使血枯了,我也不从此坐起来!」
 
15. 在书本里读到这些,你可能也想自己试一试,你要像佛陀一样做。然而,你却没有考虑到你的车子只是小小的一辆。佛陀的车子是一辆真正的大车,他能开一次就到达。以你的极小的小车,怎么可能一次就到达呢?那是不同的情况的。
 
16. 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呢?因为我们太极端。有时我们走得太缓,有时又太急。这平衡点可真难找。
 
17. 现在,我只是从经验来谈。以前,我的修行正像这样。修行是为了超越欲望,但是,如果我们不欲求,我们能修行吗?我在这里困住了。以欲望去修行是痛苦的。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迷惑了。而后,我体会到,平稳的修行是重要的事。要前后一贯地修行。他们称这个为「在一切姿势中前后一贯的修行」。持续精炼这修行,不要让它变成灾祸。修行是一回事,灾祸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人通常都制造灾祸。当他们感觉懒散时,他们不耐去修行;当他们感觉精力充沛时,他们才修行。过去的我就是这样的。
 
18. 现在你们大家问问自己,这样对吗?当你感觉好时才修行,而不是当你感觉不好时,这样遵循了法吗?一直修行吗?它与教导一致吗?就是这样,使修行不能前后一贯。
 
19. 不管你觉得喜欢或不喜欢,你应该同样地修行:这就是佛陀如何教导的。大多数的人在修行前都要先等待好心情,当他们感觉不喜欢时,他们不管修行了。他们只能这样。这就称作「灾祸」,而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管快乐或抑郁,你都修行;不管容易或困难,你都修行;不管热或冷,你都修行;就是这样一直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不管行、住、坐或卧,你要有意继续平稳地修行,使你的正念在一切姿势中前后一贯。
 
20. 起先想,似乎你要站和走的时间一样久,走和坐的一样久,坐和躺的一样久。我试过,但却做不到。
 
21. 但是,如下这样做是可能的:只要考虑到「心」。要拥有正念(忆持力)、正知(自我觉知)、正慧(全面的智慧),这个你可以办到。这才是真正值得修行的东西。这意思是,站的时候我们拥有正念,走的时候我们拥有正念,坐的时候我们拥有正念,躺的时候我们拥有正念,如此前后连贯。这是可能的。我们将「觉知」放在我们的行、住、坐、卧所有的姿势之中。
 
22. 重要的修行是「道迹」。什么是道迹呢?它单纯地就是我们行、住、坐、卧的不同活动,以及做其他事,这是身的道迹。而心的道迹是:在今日的课程里,你感觉到多少次情绪低落呢?你感觉到多少次情绪高昂呢?有任何显著的感觉吗?我们必须像这样地知道自己。既然已看到那些感觉,我们能放下吗?有什么我们不能放下的,我们必须处理它。当我们看到我们仍然无法放下某些特别的感觉时,我们必须以智慧检查它,找出原因处理它。这就是修行。例如,当你感到热心时,要修行;当你感到懒惰时,也要试着继续修行。如果你无法「全速」持续,那么至少以半速去做。不要一直懒散,浪费时日而不修行。那样做将导致灾祸,而不是一位修行者的方式。
 
23. 我听到有的人说:
  「啊,今年我真的不行。」
  「为什么?」
  「我整年都在生病,我一点也不能修行。」
 
24. 哦!如果他们不能修行,当死亡临近时,他们还能修行吗?如果他们感觉舒适,你想他们会去修行吗?不,他们只会迷失在快乐当中。如果他们痛苦,他们仍然不会去修行,他们迷失在痛苦里。我不知道何时人们才会想到,他们要修行了!
 
25. 我们必须培养我们的修行,这意思是说,不管你快乐或不快乐,你必须同样地修行。如果你正感觉舒适,你应该修行;如果你感觉有病,你也应该修行。
 
26. 不要去想:「啊!今天太热了!」或「今天太冷了!」或「今天…」。不管这日子像什么,它就是它的那个样子。事实上,你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去责备天气。我们必须在我们自己见到法,而后才会有一种更确定的安详。
 
27. 即使你们有些人在禅坐时,可能经验到一些安详,不要急着向自己道喜;同样地,如果有一些困惑,也不要责备自己。如果事情看来很好,不要乐在其中;如果不好,也不要憎恶它们。只要整个地看,看你拥有什么。只要看,不用去判断。如果它是好的,不要抓紧它;如果是坏的,不要执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人,因此不要紧抓它们。
 
28. 不要认为只闭着眼睛禅坐就是修行。如果你这样想,那么赶快改变你的想法吧!持续平稳地修行,是在行、住、坐、卧时就保有修行的态度。当禅坐起来时,要想你只是改变姿势罢了。如果你以这方式反省,你将拥有安详。无论在那里,你时常拥有这种修行的态度,你将在你自己的内心拥有持续平稳的觉知。
 
29. 因此,要了解正念的重要性,继续不断地修行。正确的修行是持续平稳的修行。不论行、住、坐或卧,修行必须持续。这意思是说,修行或者禅修是在心里做,不是在身上做。如果我们内心有热忱,是尽责而热心,那么,便会有觉知。心是重要的东西。心是督导我们做每件事物的那一个!
 
30. 当我们适切地了解,我们便能适切地修行。当我们适切地修行,我们便不会迷路。即使我们只做了一点点,那仍是好的。例如,当你结束禅坐时,要提醒你自己,其实禅修并没有结束,你只是单纯地改变姿势而已。你的心仍是安静的。不论行、住、坐或卧,正念都与你同在。如果你拥有这种觉知,你就能保持你内在的修行。晚上,当你再禅坐时,修行便继续不断。你的精进并未中断,并使心得到宁静。
 
31. 这就称做平稳的修行。不管我们正在谈话或是做其他的事,都要试着使修行继续。如果我们的心继续地拥有忆持力(正念)和自我觉知(正知),我们的修行便会自然地发展;它会逐渐地集中。内心将会找到安详,因为它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它将见到,在我们的内在什么正在发生,并且体证安详。
 
32. 如果我们培养戒或定,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智慧。有的人想,他们要第一年培养戒,第二年定,第三年培养慧。他们认为,这三件事是分开来的。他们想,今年他们将培养戒,但是如果这心没有坚固(定),他们怎么做呢?如果没有理解(智慧),他们怎么做呢?没有定或智慧,戒将是粗糙的。
 
33. 事实上,这三件事汇集在同一点。当我们拥有戒时,我们有定;当我们有定时,我们有慧。它们都是同一个,就好象一颗芒果,不管它是小的或是成长完全,它仍是一颗芒果。当它成熟时,它还是同一颗芒果。如果我们单纯地这样思考,便能容易地见到它。我们不须要学习很多东西,只要知道这些事情,去知道我们的修行。
 
34. 现在,你有机会修行,请了解,不论你觉得培养定是困难或是容易,完全在于你,而不在于定本身。如果它困难,那是因为你正错误地修行。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有「正见」。如果我们的见解正确,那么,其他每件事都是正确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圣道。当正见存在时,所有其他各项也会跟随而来。
 
35. 无论发生什么,不要让你的心迷了路。看自己的内在,你将看得很清楚。依我看,最好的修行并不须要去读很多的书。把所有的书拿来锁在一旁,只要读你自己的心。从你入学开始,你早已将自己埋在书本堆里了。我想,现在你有机会也有时间来修行,就把这些书本放进一个柜子里锁上,只阅读你的心!
 
36. 不论何时,在心中生起什么,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一定的事」来截断它。不论生起什么,只要将它砍下:「不一定,不一定」。只要用这一把斧头,你就能将它全部砍倒。它全是「不一定」。
 
37. 当你的修行到达这一点时,你便不会执着感觉了,因为它们全是不一定的。你曾注意到吗?也许你见到一个时钟并想着:「哦!这个真不错!」买下它。不到几天,你已对它厌倦了。「这枝笔真漂亮啊!」于是你不怕麻烦去买了一枝;不到几个月,你又对它厌倦了。就是这样!哪里有任何的一定呢?
 
38. 如果我们看到所有这些事物都是不一定的,那么,它们的价值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我们要紧握毫无价值的东西呢?我们保存它们,只不过就像保存一块旧破布来擦脚一样。我们看到所有「感受」的价值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全都拥有相同的性质。
 
39. 当我们了解感受,我们便了解这世间。世间是感受,感受是世间。如果我们不被感受愚弄,我们便不被世间愚弄。如果我们不被世间愚弄,我们便不被感受愚弄。看到这一点的心,将拥有一个坚固的智慧基础。这样的一颗心,将不会有许多的问题。任何它会有的问题,它都能解决。不再有问题时,便不再有疑惑。安详会在那儿生起。这就称作「修行」。如果我们真实地修行,它就要像这个样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正确的修行 9-2 无住
下一篇:正确的修行 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