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禅修 > 内观 > 正文

内观基础 五、智慧与解脱
2013-01-02 11:47:24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五、智慧与解脱  “内观是观照五取蕴”,这是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称为“经”( sutta,意即“线”)。当一个木匠将要刨平或锯一块木材时,他以墨线画一条直线。同样地,当我们实践圣道,我们以“线”或...
  五、智慧与解脱
 
  “内观是观照五取蕴”,这是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称为“经”( sutta,意即“线”)。当一个木匠将要刨平或锯一块木材时,他以墨线画一条直线。同样地,当我们实践圣道,我们以“线”或“经”规划我们的行为。佛陀已给我们线或指示去训练戒德、培育定力和增长智慧。你不可脱离此线并随心所欲的讲话或行动。有关观照五取蕴,经典中有下列的引述:
 
  “诸比丘,色是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即非我所、非我,亦非自我。应以正慧如实作如是观。”(《相应部》第三册第22页)。
  你需禅修才能了悟此无常、苦、无我的物质确实是无常、极苦、无我。你应同样地观照受、想、行、识。观照这些五蕴为无常、苦、无我有何用?佛陀告诉我们:
 
  “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者,则厌患色、厌患受(想、行、识)等。”(《相应部》第三册第68页)
 
  了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性质者厌弃色,厌弃于受、想、行、识。
 
    “厌患者则离贪。”即是说他已达到圣道。
 
    “离贪者,则解脱。”一旦达到无贪的圣道,他也已达到无烦恼的四种圣果。
 
    “解脱则自知‘我已解脱’。”当你已解脱,你自己知道确实如此。也就是说当你已成为那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时,你清楚知道烦恼已断尽。
 
     这些是引用与无常相关的经文,并且有很多类似的经典,整个《相应部》〈蕴品〉就是收集这些。尤其是《具戒经》(Silavanta Sutta,《相应部》第三册167-169页)和《多闻经》(Sutavanta Sutta )这两部经值得注意。在这两部经里,摩诃俱絺罗向舍利弗提出一些问题,舍利弗给予很简短但清晰的答案。摩诃俱絺罗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是一个有戒行清静的比丘应当如理作意的?”
 
    注意这个问题中的“戒行清静”。如果你要修习内观禅以证得道、果及涅槃,最低资格你需要戒行清静。如果你没有戒行,你不可能期望更高的定力与智慧。舍利弗回答:
 
  “摩诃俱絺罗,五种执取蕴为戒行清静的比丘需要如理作意的,观它们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刺、是痛、是疾、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
 
  如此习禅有何好处?舍利弗尊者继续回答:
 
  “的确,朋友,一个戒行清静的比丘如理作意,观此五取蕴是无常等等,可能获得预流果位。”
 
  因此,如果你要成为预流圣者而不再投生四恶趣,你必须观照五蕴,以证知它们的无常、苦、无我的性质。
 
    但这并非全部的内容,你也可以成为阿罗汉。摩诃俱絺罗尊者继续问:
 
  “舍利弗,什么东西为预流果位的比丘应当如理作意的?”
 
  舍利弗回答说一个预流圣者应当如理作意的,也是五取蕴,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会有什么结果呢?他进入一来圣者。一来圣者观照什么呢?同样是五取蕴。接着他成为不还圣者。不还圣者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然后成为阿罗汉。阿罗汉观照什么呢?也是五蕴。因此很清楚,五取蕴正是我们必须观照的,即使已成为阿罗汉也是这样。
 
        阿罗汉再继续习禅有什么好处呢?他可能成为辟支佛吗?或正等觉者吗?不,都不可能。他将是以阿罗汉的身份脱离轮回,进入涅槃。阿罗汉不再有未断或未镇伏的烦恼。一切的烦恼已断绝和镇伏。因此无需再祛除或镇服未断或未平息的烦恼。他已无需再改善任何戒德、定力与智慧。应当圆满的一切戒德、定力与智慧都已圆满。所以他无需再进行改善未尽完美的或增加那已圆满的。内观的修习不会为阿罗汉带来这些好处。
 
    阿罗汉观照五蕴所获得的其中一项好处是快乐地活在世间。尽管他是阿罗汉,如他不习禅,不宁静与不舒服不时从六根进入。不宁静并非指精神苦恼,而是因六根对象不由控制,不断的出现,令他感到心不宁静,如此而已。不用说阿罗汉,就是参加我们的精进禅修的行者面对感官接触的各种事物,也常感到不自在。当他们从禅修中心回到家里,他们看到这事物,听到那事物,忙于各种生意洽谈,根本没有安宁。因此有的人选择再回到禅修中心。但有一些人,只是短时间觉得不宁静,大约只持续四、五天或十来天。不久家庭的气氛感在他们心中占了上风,他们对家庭生活这样到快乐,又开始世俗的生活。阿罗汉决不象这样回复他以前的习惯。如他遇到各种感官目标而没有加以观照时,只会感觉不宁静。惟有沈浸于内观时,他才会感到内心安宁。因此,观照五取蕴使阿罗汉在世间生活得安乐。
 
    再者,如果他时常安住禅观中,对无常、苦、无我的正念及正知会不断生起,此为另一项好处。一位正念与正知不断生起的阿罗汉可说是常住正念(satata- vihari )。这种人可在任何时刻随其所欲享受证得的果位。为了这两种好处──在世间生活得安乐和正念正知,阿罗汉生活在禅观中。
 
       以上为舍利弗尊者在《具戒经》里所给予的答案。同样的答案也可在《多闻经》里找到。唯一的不同是词句,《具戒经》所用的是“戒行清静”或“具有戒德”的佛弟子,而《多闻经》是用“得到教导的”或“多闻的”的佛弟子,其它的用字都一样。根据这两部经和其它有关“蕴”的经典,可以归纳出下列的结论:
 
    “观照五蕴可证得内观智慧。”
 
    现在再回到由六根门所生起的执取。当人们看的时候,他们以为他们或其它人是永恒的、曾存在过的、现在存在、未来存在、永远存在。他们以为他们是快乐的、好的或美的。他们以为他们是活着的实体。当听、嗅、尝或触的时候也作如此想。这“触”遍于全身──存在于任何有肉和血的地方。每当触生起时,执着也生起。前面所述的弯曲、伸出或移动四肢即为触的例子。腹部的上升与下降也是这样。对此,我们以后将加以详述。
 
    当一个人在思考或想象时,他想“曾存在过的‘我’现在正在想。想了之后,‘我’继续存在着。”因此一个人以为自己是永恒的、自我的,他也以为思考或想象为一种享受,很爽快。他以为这是快乐。如被告知想将会消失,他无法接受。他感到不快乐,这是因为他执着。
 
    如此,一个人执着于一切出现在六根门的事物为永恒、快乐、“我”。因渴爱而喜悦并执着于它,因邪见而错误地执着于它。你需观照可能引生执着的五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内观基础 六、正确的方法
下一篇:内观基础 四、五蕴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