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到密集禅修营的最初几天、或者刚开始的阶段, 一次定会遇到障碍。这些障碍是心理层面的烦恼。可以把他们分为五组(五盖) ︰
1 欲欲-感官欲乐;
2 瞋恨-恶意、愤怒;
3 昏沉与睡眠-想睡、迟钝;
4 掉举与恶作-散乱的心、悔恨、担忧;
5 疑。
在定力强而有力, 足以做为内观的基础之前, 有段时间必须克服五盖。最初遇到的困难是想不到的, 因为刚开始没有很多正念。参加禅修营, 也必须习惯于严格的作息常规。起初阶段是关键时期, 因为我们并不允许五盖持续太久, 特别是定力正在增长奠定时期。要小心不要错误的集中心力。因此, 重要的是, 还没正确地掌握方法的禅修者要有耐心, 不要逼自己。这将使他们能够脱离五盖。最安全的模式是以最小的压力来培育正念。
当五盖出现的时候, 有两种方法可以运用来对治︰
1 毗婆舍那的方法︰
A. 把正念运用在相关的五盖上。
B.把正念运用在(其它)目标上而非五盖。
2.非毗婆舍那的方法︰
A. 相反对的去发展有益、良善的心理状态。
B.其它方法, 例如, 包括营造因缘条件来引导纯净的心。
■ 感官欲望
感官欲望是心起贪爱、依恋, 沈溺于美丽、愉快等等五根门的目标。
我们出生愉悦、享乐充斥的感官世界, 有多彩多姿的画、迷人的音乐、不可抵抗的香水、可口的食品、柔软温暖的触摸和刺激感官幻想。这些欲界尘境的确可以带来某些程度的快乐以及喜悦。但是它们是非常短暂的,要这些我们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五盖可以比拟为债务, 因为当我们想要它,在短暂快乐时光的前后,我们受很多苦。然而,简暂的欢乐本身并不是平和的。 或许, 令人心神激荡, 但不是真是的平静。
当你观照时, 可以被清楚地照见感官欲望的生起。在禅修营期间, 你持戒, 因此那些吸引人、会使人分心的事物, 可以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但是, 感官欲望还是可以被观察到,因为你还是很想这里听听, 那里看看, 跟别人说说话。当他们出现时, 我们应该有正念, 观照「想要」、「贪爱」。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 我们必须十分肯定, 我们是以正念在观照心理状态, 而不被目标拖着走。我们应该尽可能使正念强大、绵密, 因为感官欲望的存在, 显示了你的心力弱。我们也应该确定是以出离心来观照, 不然我们向后滑退, 反倒起执着而不自知。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 我们将会发现那个渴爱、或者感官欲望是一件事, 伴随它而来的快乐是另一件事。快乐, 只持续非常简短的时间就消逝, 创造一种令人消神、激动的愉悦, 它们盖过了苦, 执着就主导你的心。如果你能观照到感官欲望的特性, 它是对目标的依恋,你不仅会把它视为不圆满,也是真正的苦。它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 因此, 把它与饿鬼相比 (欲火入心, 犹如鬼着。)心处于燃烧状态。俗话说:「没有任何的火能比的上欲望。(五欲如火。)」
如果我们有正念, 感官欲望的出现, 很快就将停止。原因是, 正念和感官欲望不能同时共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观见了它的本质。问题是, 我们有时仍然会渴望感官欲乐。但是,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理解,决心克服欲望, 一刻也不沉迷,我们将不受羁绊。 这种方法是直接观照心理的障碍, 用于两种目的:
1 使心纯化, 舍离杂染,
2 理解五盖在无常、苦、无我三共相上的真实的本质。
直接观照感官欲望也将显示其它事情, 能帮助我们克服它们。例如, 我们能理解引起各种形式的贪爱的因缘条件, 持续和消逝的因缘条件。生起的主要条件是具有吸引力的目标的出现。 因此, 摄护六根, 非常有助于预防及和克治感官欲望。只有当我们失去正念, 可意的目标出现在六根门头, 贪爱才会生起。当它出现时, 要观照「看见」、「听见」之类, 那它将对我们有莫大的帮助。然后我们也将知道, 欲望或者它所带来的愉悦, 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
有些时候可意的目标非常强势。在这种时候, 我们如果蓄意忽视它, 可能会更好, 处理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目标, 就不会产生染着, 也可以持续正念。对一位毗婆舍那行者来说, 你可以先以正念观照目标, 即以净化心为目的, 来理解所缘目标的真实性。譬如, 当禅修者经验到愉快的心理状态。如果他观照它, 经过一些时间, 他可能会执着它。因此, 如果目标不消失或不平息, 持续顽强, 我们建议禅修者变换一个较不可意的目标来观照, 譬如腹部的上下, 或是观坐、 触的感受。
这种视而无睹的方法, 是种较幽默的建议, 佛陀曾给阿难尊者, 有关比丘对待妇女的态度︰
「世尊!关于妇女, 我们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呢? 」
「阿难!不要看她们。」
「但是如果我们非得看见她们, 我们要怎么做?」
「不要跟她们交谈。」
「世尊!但是如果我们一定得跟她们讲话, 我们要怎么做?」
「阿难!要警惕警醒啊!」
-《大般涅般经》
对治感官欲望的方法并不包含在毗婆舍那禅法, 而是在概念目标上禅修。例如, 对感官欲望发展一种反向的心理状态, 学习不净观可以起作用, 即念身的不清净, 而起厌恶。要克服对色身的贪爱, 可以观三十二身分、墓墟观等。如果对食物起贪心, 培育对食物厌恶的感受(厌食想)。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观照对其它目标起厌恶、起危险不安的执着。
其它非毗婆舍那与贪欲作搏斗的方法包括十三头陀支, 少欲知足戒行。例如, 比丘可以选择观三衣支(只持有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 不多不少。), 这是修行对衣服的满足。在家众也可以做某些程度的少欲修行。要少欲知足。其它心或者其它人能影响我们。
后面这些方法,与在概念上目标修定有关,它们是止禅业处。 要修到什么程度, 取决于个人习性。通常是不必要花很长的时间来作这样的观想, 就可以克服五盖,并且返回正确的毗婆舍那禅观。不过, 如果我们在止禅上花费时间, 定力会增加, 这个需要另外的技巧来处理心。这也是纯观行者和有止禅基础行者间的清楚界线。如果你要有个强而有力的后盾, 起初的努力, 需要先导向止禅的修行。但是在家人没有很多时间, 这就不难理解, 人为什么必须选择修纯毗婆舍那(纯观)。
■ 瞋恨
五盖中第二个是恶意, 指忿怒的心。它是一种猛烈的心, 它企图破坏自身和其它人的健康安乐、幸福。它以很多形式出现, 比感官欲望更容易察觉到, 因为它本质上的粗糙,以及它所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跟其它的烦恼一样, 趁早察觉, 就比较容易克服。无论它以哪个形式出现, 我们正念观照「愤怒、愤怒」或者「恐惧、恐惧」、「妒嫉、妒嫉」。观照时, 应该尽可能保持平静和坚定。对愤怒有正念, 就像是沿着弯湾曲曲、坑坑洞洞的路开车。你必须非常警惕, 稳定和镇定。它也像是一个禅修者,他在激烈争执的群众中,调解他们的争论。他必须保持镇静, 但不软弱、马虎, 否则会导致双方会揍他。
如果我们能正念于愤怒的特性, 对它所生气的对象是很蛮横、具危害性的, 我们将看见心很苦恼。然而, 妒忌或悔恨的人, 执取这些负面的心态, 怎么也不肯放下。愤怒从来不必有什么道理的。看见它的真实性, 就把它当做烫手山芋, 尽快地拋掉它。
也应该观它, 舍离对自我概念, 直到忿怒完全消失。如果忿怒仍然不去, 那你就必须凭借其它技巧,譬如转换注意力到其它毗婆舍那目标。
出现的愤怒主要因缘之一是不可意的目标。禅修者通常遭遇到的不可意目标是痛。身体上的痛楚经常是毗婆舍那目标。毕竟痛或苦是存在体的三共相, 要去实证。我缅甸的业处师鼓励禅修者, 要有英雄气概, 以无畏心努力地观痛。另一位禅师则把痛称为禅修者的好朋友。不论我们怎样看待它, 当我们观痛时, 必须要有耐心。大多数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中遇到的不可意目标, 很容易以正念处理掉,也就是说, 如果他们一出现, 我们就马上起观照就可以观灭。不过, 有时候我们可能必须使用其它方法, 因为我们的正念和内观智慧可能不够成熟。这取决于恶意的性质, 它可能会生起负面的心态。
简单地说, 我们可以把恶意分成三类︰
1 对生物的恶意;
2 悲伤、哀怨、哭泣;
3 恐惧。
1. 对生物的恶意
对他人会怀有恶意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是, 它们都不会是正当的理由。
这些负面的情感能够如此非常深切, 以致于会考虑要杀害自己的敌人。培育四梵住(Brahmaviharas慈悲喜舍)有助于克服恶意。慈心禅禅修能克服对于任何人的愤怒和憎恨。
对受苦的众生发送慈悲心可以克服残酷。还可以送感同身受的喜悦给其它有情。也可以培育怨亲平等, 心不存着的平等舍。除克服五盖以外, 还可以获得定力, 修习四梵住禅修有多样的好处。
2. 忧伤, 哀怨和哭泣
这些不快乐的心态, 通常是发生在分离、失去了亲近、珍爱的人。也可能是失去财物、挚爱的人。爱别离, 当离别来临, 依恋愈深切和强固, 痛苦的强度也随着更大。
舍无量心的禅修帮助安抚这些忧伤。在此, 我们要忆念导致我们自己和其它人关系的业因、业果。也忆念最后到来的生、老、病和死。把正念用在这样的观照, 应该能舍离执烦恼心。
3. 恐惧
我们惧怕未知、鬼、发狂的人、高度、疾病, 等等。有些人受苦于某些的恐惧症和妄想症。恐惧的特征是恐慌、颤抖、以及迷惑。有正念的观照它, 非常稳定地掌握住在颤动的心, 持续一段够长的时间。
净信和勇气也有帮助, 所以当你不知所措时, 要赶快忆念三宝的功德。经常作忆念也会生起很多法喜。那有其它助缘可以克服恶意。依《清净道论》建议则有令人愉悦的气候、住所、寻找食物的方式、人、姿势…等等, 用以对治瞋恨。
■ 昏沉、睡眠
Thina 昏沉指心的笨拙和不情愿, 就像你不想动、不想工作, 或者拒绝开始要有正念的禅修。Middha 是指跟 thina 同一种状况的心所。在这样的状态,心会被沉重和幽暗所包围、覆盖,禅修者最后会打瞌睡。
这些两个同时出现, 会使你相当虚弱, 就像个病人, 不能长久坐起来, 或挺身直立地走。这个是心的疲乏, 与身体的疲劳不同。从经验上来说, 我们发现密集禅修营期间,一个正常的人只需要四个小时的睡眠, 就足以恢复身体的疲劳。当然, 有些人并不同意, 特别是我们都知道正常人一天要至少需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我认为这个不适用于禅修者。那些非常用功的禅修者会想少些睡眠。我们欣然同意,身体必须有休息, 特别是当禅修还不够深, 无法长久入深定。
当它困倦出现时, 我们必须学会要迅速正念到它。经常是我们并没有觉知到它,直到它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禅修。昏沉、睡眠助长一种虚弱, 心变得模糊、平静、迟钝。因此, 需要有些技巧来克服它们。对治昏沉、睡眠要记得的重点有︰
1. 敏锐的觉知它的特征
在此, 你不要自满仅仅有正念。一个人应该敏锐地、准确地观照睡眠的性质, 心态上它是一种不灵活、重的、想睡的。只有透过最初正念, 观照它的具体特征, 随后才能见到它的共同特征, 即消逝而去。
2 积极有正念地观照
精力、努力与懒散、迟钝相对立。精力可以透过以下来开发:
A. 忆念三宝的功德, 以及佛和圣弟子的精勤无怠, 以激励自己, 忆念懒散危险性、过患, 如轮回苦界, 以增长精力。
B. 坚定决意, 积极有正念的观照, 克服障碍。精力生起是轻的, 观照顺畅无碍。
C. 心导向目标时要多用点力。增加标号的次数, 使心持续不断, 标号速度也要快些。这些用在较清楚、较粗的目标, 譬如痛或者触点, 特别有效。例如, 你可以用系统式观照法, 观三个触点, 来增加正念的动能。
立禅经常被推荐来对治阵阵顽强睡意的折磨。禅修者发现它十分有效, 因为保持立姿要许多精力。
除了毗婆舍那的方法,克服昏沉睡眠的方法包括感受光。跟昏沉、 睡眠相反, 光的性质是明亮的和扩大。有关的业处是十遍处禅的光遍。在一处明亮、开放空间禅修也有帮助。思考和背诵佛法、佛经也能激励, 使心活跃起来。适切的谈话也属于这种方法。然后, 还有去洗脸、洗澡、磨擦手、拉耳朵。它们多少都有效。如果这些都用告失效, 有些禅修者会以一种非常不舒服的姿势禅坐, 引起痛、不可意目标的出现(譬如, 坐姿双腿往后弯, 超痛!笔者见一案例, 这样坐上七天, 治好了他的病)。这听起来令人嫌恶, 不过没那么糟, 有人还要求坐在悬崖上、水井的边禅修, 无法排除掉下去的机会﹗
■ 掉举与恶作
Uddhacca 掉举表示心散乱, kukucca 恶作是悔恨, 心怀忧恼。它们指心的混乱、慌张, 心浮动不安, 到处乱跑, 攀缘很多事物。禅修者变得分心, 不能安住在方法来观心意识。
初学会有这种状态, 虽然他可能无法觉知到他的心的散掉了。因此要提醒自己, 当心散了, 要尽快把它带来回观照。因为的正念还不够敏锐,就必须观「念头」或「散乱」直到念头完全停止。再次, 我们并不允许杂念持续太长时间,比如说,超过一、两分钟。如果念头顽强, 要把你的心拉回去观照主要目标。如果这个障碍观的好, 你就会理解不同类型的散乱, 它是在怎样的因缘生起?它如何变化、进行?它如何地消逝?
如果你观照心的散乱或念头, 通常你会发现刚开始时, 那里没有连贯性, 当你更仔细的观察, 你会发现散乱通常围绕某些未处理、困扰的事在打转。它就像投掷一、两颗石头进去水中, 引起阵阵涟漪, 造成水中小小的骚动。在此, 我们要尝试去发现这类障碍的原因。
它经常对发生或没处理完的事物, 以不同形式的悔恨、忧虑再三地出现。 实际上, 许多这类的东西都不是真正重要的, 你可以漠视它、掠过它。毕竟, 这个世界上待解决的问题, 待做的事情, 总是会有的。采取必需措施后, 我们能做的只是等待。悔恨、忧虑并无济于事, 但是正念当然有帮助。
如果散乱是因为一个特定的问题或者事情引起的, 对它警惕是明智的。这看起来像对某地, 制造暴动的主要的犯人拉警报。如果我们能抓住、制服他, 那问题就解决了。这种散乱可能一分钟内出现很多次, 但每一次你都要去观它。在适当时候, 它的力量将减弱, 从而消失。这种方法能运用来对治习气, 或脑子里萦回不去的声音、曲调。由于五根门上出现持久性的扰动, 譬如持续的声音或痛, 这类顽强型的散乱会生起。因此, 你就不能清楚地正念到主要的禅修目标。这问题落在那些正念「方方正正」的人, 而不会是那些圆融的人, 也就是说, 那些人刚强、不灵活, 还有些则偏执要在同一个目标上观照很久。当主要目标变微细, 不容易察觉到, 这类散乱就会出现;或是当你没意料到的转变来临, 或者是没意料到的干扰性目标滑进, 这类散乱会来临。因此, 心被干扰、不满。后果就是心散掉。应该要有正念, 绵绵密密的观照。这是在说, 当有需要的时候, 你的正念应该灵活得足以改变它的目标, 转换到更合适、更重要的目标来做观照。这要怎样做, 下面各章会处理。毗婆舍那目标是变换不定的:它展现了苦的特性。它的出现和运转都不会依照我们所希望的。要随时准备好!
为什么散乱会出现, 它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五根不平衡。例如, 有太多精力迫使心变过于活跃。精进力太强了。信力过度也会这样。在这样的情况, 放松精力是很重要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 你或许能找到散乱生起的根源。有贪、瞋、痴这三个劣根性, 当我们精准的观照到它, 它就会消失。如果这三个根源生起时, 你认不出它们, 那禅修会较难进行。即使活跃的思考已经停下来, 这三个根源引起的散乱还会出现。你应该努力, 有正念观照, 直到它们完全停止, 心理的障碍才会灭除清净。
当心不连贯地摆脱了散乱、忧心, 它有点像经验到突如其来寂静。与此类似, 当你不再受昏沉睡眠影响, 看起来会像拨云见日。不过, 如果不去追察障碍后面(的根源),我们将只会招惹它们快速的再回来, 就像野草迅速重长在新近清理过的土地上, 念头可能比以往更茂密。
如你所知, 散乱的因素跟对治是很复杂的, 因为它可能包含所有的烦恼垢。只有透过真正连续的正念观照, 它才能真正被放下。总之, 我们处理五盖是透过︰
1 正念的观照到杂染心, 观「念头、念头」直到它消失。
2 如果它停留超过一、两个分钟, 就忽略它, 把心拉回来观照主要目标。
3 如果五盖仍然顽强, 辨认散乱心的性质,它的起因是三劣根中的哪一种, 适切的直接观照它的根源。
有时禅修者来问︰「我认为心真的是狂乱。有时它会想很可怕的东西, 甚至是对师父和佛陀起念头。那是非常恶劣的意业。为什么它会生起, 那我们怎样处理它?」它是因为烦恼才出现。要处理它, 首先必须辨认出烦恼的性质,然后再采取适当的措施。
还有其它方法能处理散乱心, 譬如思考形式的开示,四念处相关的论书等。有些措施是︰交往良师益友、与有助益、身同感受的友伴交谈、获得正确的知识、意念散乱的危险、定力的好处…等等。最后一搏, 书本建议我们与心交战:「抓紧牙关, 舌顶下颚, 如果它平息收摄了, 以心来引导心, 那些恶劣、不成熟的念头都跟贪、瞋、痴有关, 清除掉就完结了。」除去这些, 心就稳定、镇静下来, 达到一境性得定。
■ 怀疑
Vicikiccha 第五个障碍是疑, 指心的困扰、迷惑状态, 它使人怀疑、不信任真实(在这里指对三宝的怀疑)。不过应该把这个和健全的怀疑做一个区别, 健全的怀疑指《迦兰摩经》(Kalama Sutta) 所提及, 怀疑所应该怀疑的。实际上后者试着正确的理解, 才是智慧功用。
那些认为超出他能力所及的人, 就会生起怀疑。佛法是远超过逻辑推理, 那些只在概念的层次作用。因此, 导致这些人们的混淆和无法确定。整个任务应依照正确的方式进行, 怀疑瘫痪掉了整个进程。当他们出现时, 正念观照怀疑的方法, 可以解决多数情况下的问题。较的持久的问题, 小参时与禅师的会谈, 可以整理清楚。
真正的麻烦发生在那些来禅修与的人, 他们对三宝并不敬信受行, 不懂修行及其目的、佛法的特质。
理解适当的理论, 可以去除相当程度的怀疑, 以及提供恰当的信心, 足够在道途上长远修行, 从毗婆舍那禅修中获得淳厚、相续的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