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智慧 > 正文

9 五根
2013-03-02 14:04: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9 五根修习毗婆舍那禅法, 五根的平衡技巧是很重要的。当你去长期禅修, 这会是很实在的。因为心力变得更强, 心理机能也激发的更好。它就像当一部车, 变得更有力, 能跑的更快, 你必需把车控制的好些,...
9 五根


修习毗婆舍那禅法, 五根的平衡技巧是很重要的。当你去长期禅修, 这会是很实在的。因为心力变得更强, 心理机能也激发的更好。它就像当一部车, 变得更有力, 能跑的更快, 你必需把车控制的好些,否则你可能要因为操作过于复杂,而离开行驶区间。


■  五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定义。当我们说「控制机能(controlling faculties)」, 我们指的是五种控制根能:
1 信;
2 精进; 
3 正念; 
4 定; 
5 智慧。

「控制根能」指的是对心运用控制力, 或者是心力。如同开车的譬喻, 因应不同的功能, 有不同的控制要操做, 方向盘控制你要去的方向, 油门控制你要跑多快, 诸如此类。

在这五根中, 主要的控制根是正念。提供一个观念, 这怎幺运作的, 我先讲一个线型、或循序渐进式的关系。当你入门时, 你必需对修行法门有信心。否则的话, 你没办法启修的。信心是来自清净心, 以及修行的法益。当你有足够的信心来禅修, 你会勇猛精进。努力在修行中可以被考量为精进根。当你练习充裕的时, 正念会生起。当正念现起, 它会持续、会专注。当注意力集中, 我们说它是集中觉知 (concentrated awareness) 在目标上。这个就是我们所称的定力。当集中觉知专注在真实法, 当经验起作用, 它就好象是强光打在目标上, 你可以如实见到它。当它对真实法领悟的理解或智慧, 那就是内观智慧或者是慧力 。

当有理解力、获得智慧, 信心会更增强, 因此我们能够投入更多精力修行。精进力更强, 更多正念会生起, 就更能专注在目标, 诸如此类, 直到你获更多内观智慧。它就像绕圆圈运转, 来增加速度。

开始学禅修时, 最先攸关的是信心以及精进力。不太需要平衡, 要多发奋进心。修一段时间后, 禅修就变得多在精进根及定根的平衡上。当我们说「平衡诸根」, 我们讲的通常是(第一组)平衡信根及慧根, (第二组) 精进根及定根。平衡信心及智慧较常发生在初学阶段, 因为真正的智慧还没生起。它算是比较基础、较浅的阶段。现起的智慧是较理论性、较世俗性的。信心也并非来自智慧以及修行经验, 它只是从思考或信仰而来。

在佛教国家, 信心来自文化背景及(家庭)父母亲的影响力。人可能盲从出家人的劝告。这是有危险性, 我们并不建议这幺做。教法可能不全然正确, 有受欺骗的可能性。因此, 应该三思而行。相反的, 没有基本的信仰及信心, 如同那些非佛教国家的人, 那里的人较具知性, 因为缺乏信心, 会起疑。

许多心灵信仰的现象是无法用思考来揣测。每个人应该尝试在一段长时间内, 体证一种方法, 来寻找自己。如果这个方法适合你, 那就会有进步。如果你只是想啊想, 寻找要百分之百确定、保证, 那你就不会坐下来认真修行, 也不会有什幺结果。


■  定根及精进根
当你开始禅修, 心的控制机能会变强。当这种状况出现, 在禅修时的主要关切点, 将会是在平衡精进根与定根。

说「平衡」是什幺意思?当我说, 「心是平衡的」, 它指的是心是在有正念状态;那时心所在处, 是正念最理想的功能。当心不能恰当地平衡时, 有一根机能过强,另一根的机能则过弱。这是以「机能」比例调和来描绘五根。当你说定根过强, 这也意味着精进根不够, 反之亦然。

尽管如此, 在实修时, 它并不能够计量估算。它是依个人经验、心意识状态来做判断的成份较大。

在此提供一个较好的观念。当我们谈到精进根, 我们指的是正念的主动性。精进根过动, 反之定根就偏静。当禅修者的心最理想的状态, 这个意思是说,他很容易就能跟着禅修目标, 譬如上、下。在那个当下, 心也能主动地观正在进行的现象。

当精进根过强, 定根过弱, 心就会过动。它就像当你很兴奋时, 你努力地去跟腹部上、下, 但是你就是跟的不太好, 因为心有跳开的倾向, 这指的是起念头或散乱。它不能紧跟着目标, 因能定根太弱。

如果是定根过强, 那禅修者(心)停留在同一个目标上过久。心不生波动, 但是你观不到什幺。它只是定定的、维持在那里, 不主动去观照, 不跟着周遭现象移转。最后它会变得很安静、安稳, 然后心就空掉, 你就睡着了。我们并不建议偏定或者偏进。当偏向一方, 心就不会稳定。

如果这个进程持续下去, 偏定的结局是昏沉、睡眠;反之, 精进根过强会导致散乱、躁动。明智的做法是, 当你注意到正念的功能运作不太理想, 就要努力去平衡它。

在禅修刚开始的时候, 平衡问题不大, 因为定力不太好, 慧力也不太强, 那时会有的只是精力。那要努力有正念。精进像推动力, 非常努力地保持正念。那问题是, 要多去努力推呢?

要用多少精力?
这个问题是控制精力的投入量。当你太用力, 你的正念会脱轨, 你会变过于绷紧。相反的, 如果你不够努力, 你会掉进昏沉、睡眠。因此, 会有一个最理想的临界点, 靠着足够的努力, 你就能达到正念最理想的状态。再说一次, 这是要从经验去学习。有些人逼的太紧, 变的紧绷, 虚弱多病。有些人则是太懒散, 只是期望它自己运转得好好的。那当然不会有进步。

以正确的方法来禅修, 长时间推动自己, 心的机能、心力终究会变强。定力最后会生起, 那就是正念和平衡变成最紧要的时候。换句话说, 心变得更有力, 定力及其它根能变得更强。

那会怎幺样呢?

有些现象会发生。当精力过强, 心力过于旺盛, 心理能量引起激烈反应。没有正念的话, 它会变得不平衡, 你会发现睡不着。你的心生气勃勃的。你或许能跟腹部上、下, 可是没办法沉进去。这种状况出现时, 譬如当你正在观痛。观一段时间, 心变得很激烈, 很活跃, 因为你需要很多能量才能面对痛。痛过之后, 身体可能很累, 可是心可精神的很。一点也不昏沉睡眠在。

尽管如此, 当你想回去观腹部上、下, 你或许能跟, 但没办法渗透、沉不下去。心是飘浮在上头。它不想进去, 生气勃勃的。此外, 当你想上床睡觉, 却睡不着, 翻来又覆去。偏定的现象很多是发生在学过止禅的人, 或者是那些禅修时, 放太多力在专注上。会发生的是, 心反反复覆走进很静、很安稳的状态!在那个当下, 会有某些程度的沉溺在, 它只是定定的在那里。你可以坐很久, 但是没办法渗透进去。心不太能跟上所有身心过程的细节。也不会有任何痛出现。有时, 甚至影像生起, 并且持续一段长时间。这个状况是停塞住了。因此, 当这种现象发生, 要把心平衡过来。

这种平衡说来简单,但并不是像表面上那幺容易。有时要花点时间, 来平衡心力, 因为在这个时期, 定力的心理觉知, 它的运作深受动能(惰性)的影响。许多天的禅修才能奠定这种动量, 直到它飘流向某一特定方向。当这个发生之前, 你可能无法控制的整个力道、作用。因此你要花点时间使它改变方向、平衡它。


■  如何平衡五根?
1. 用对型态的正念
有两种方式可以平衡五根。其一是, 增进某一根, 那另一个就减少它。比较安全的做法是把它减低, 放轻松点, 慢下来, 因为你并不知道它的走向。首先, 你必须先确定, 哪一边是过多?哪一边是过少?没有经验的话, 这个不太容易的。你只知道你的心卡住了, 它变紧了。当这种现象出现, 你又不太确定, 那只要放松, 放松诸根, 把控制的事放下。当然, 如果你可以辨认状况, 你可以增强过少的那个机能, 当你调高它, 那个根的机能会继续增强。

让我们细想一些方法来平衡五根。首先, 你所运用的正念是哪一类型?你是如何运用它的呢?增加精力是种较强烈的观照。让你的心清明、敏锐并积极地观照。譬如, 如果你觉得有点困, 那就是缺乏精力, 那你必需要调高精力。你或许会默念「困、困、困」, 但可能不管用。如果你慢慢默念「ㄎ-ㄨ-ㄣヽ、ㄎ-ㄨ-ㄣヽ、ㄎ-ㄨ-ㄣヽ」那状况会更惨烈。这时候你要念很简短快速。就好象机关枪扫射一样。另一个状况, 当痛生起, 你需很多能量。缺乏精力, 你就无法面对它。那你该怎幺办呢?你默念「痛、痛、痛」,但有时就是不灵光。你要念很快。就好象机关枪扫射一样。那精力就会主动生起, 正念得以平衡, 你就可以放开它了。

当然, 反之当精力过盛, 你必需加些定根机能。在这种情况下, 你不要用太猛的观照, 你要温温吞吞地观照。譬如, 你的心过动。你精力过于充沛, 但是沉不下去。有某种骚动因素在心里。当你念「上、下, 上、下, …」, 你的心好象飘浮在顶端。因此, 你不要太用力。只要放松, 让现象自己来出现, 只要轻轻地观「上、下」。你想都不要去想怎幺去调高定力, 或者「结果会怎样」…之类事。

有些人非常目标导向, 把自己逼的紧紧的。他们耗了太多精力。他们只需要休息、放松并等着看出现了什幺现象。如果没有发生什幺, 那你可以告诉自己, 至少你心里头有点平稳、宁静。因此, 你只要坐着并放松。然后, 当你发现它令人满意地恰恰好, 你就只要跟着它, 当所有的现象都很舒适、平和、宜人, 你也没期望太多, 那心自然会沉入并紧跟目标。

要记得, 定力跟精进力的平衡会到来, 那时你只要持续那种(已达成的)程度。譬如, 如果你昏沉睡眠太多, 你就要推进精进力来获进展。但是, 你不要老是推着不放。你只要推到最理想状态的临界点。如果你推过了头, 它就会变成精力过盛。
同样的, 当你发现自己精进力过高, 你就要放松, 达到那个临界点, 就是你可以安住于目标。一旦平衡了, 你只要维持那个水平。就不要再放松了。再放松下去, 你会睡着。

因此, 事情不单只是放松或调高精力, 重点在知道要调多高?要放多少?会有一个平衡点, 当它安置在那个水平, 你就只需平静地来持续这个状态。

2. 主导式的觉知和无抉择性觉知
有另一种方式来看待五根的平衡。我们说过有两种型态的正念。一种是主导式的觉知, 另一种是无抉择性的觉知。主导式的觉知是当我们寻求目标, 主动动手找上它, 紧追着目标, 主动地观它。在学习初期, 这种方式, 当定根及念根都还弱的时候是需要的。当你推着它紧跟目标, 进展就快些。

当你坐禅时, 你必需以正念紧跟着上、下。上、下没了, 你必需推它去观坐、触的感受。这种叫主导式的觉知-主导式正念。

另一种类型是无抉择性觉知。这意味着, 你并不需特别地去选择目标来观。你只静静地坐, 维持镇静安稳, (被动地)看着现象来来去去。这种方式相当好用, 特别是对那些老是抓持不放、推的紧、求好心切想在短期间得好结果的人。那你会发现心偏执攫取。当这种现象出现, 你就告诉心要放下, 因为当精力过盛, 它会变得很强烈, 开展成为贪爱。你只需要放松, 不要忧心任何事。甚至不要去管你或许会失去正念, 你真的需要放松精力。当你这幺做, 正念自然会调适下来, 但是要花点时间。

为什幺需要时间?第一, 如果你放松,用无抉择性觉知, 你会恐惧没有进展, 失去禅修, 不再有正念。因为你执着观照, 执着精进要有正念, 结果一直绷紧紧的。但是如果你能放下、不管它, 只要放松;之后偶而检查一下, 确定觉照、正念还在, 虽然你已任由它去, 正念会更容易、更平稳地调适下来。过一段时间, 心会更开放、放松。当正念调适到一个平稳状态, 要是你想推的话, 你就可以推了, 也不会生起紧绷。这个是我们所谓的「无抉择性觉知」。

这种无抉择性觉知, 经常发生在较高的层次。这是因为当修行变得更进步, 禅修目标有时会变得更不规则。当上、下变得非常微细, 你努力去观它, 许多目标如情绪、痛、觉受等可能会生起, 很难钉在一个特定目标观照(也就是说, 使用无抉择性觉知时, 禅修者同时观照许多目标, 标号要放掉才能进行)。也可能很多目标生灭快速, 你观不到特定的一个目标, 就可以用它来做替代性观法。你是可以尝试去找特定目标, 但是你那种意图性的观法太慢了, 打不中漫天的飞靶。

因此, 你只要维持这种「一点式(观整体, 不分内、外、中)」的觉知, 去观照来来去去的现象。通常, 在这个阶段, 它只是种纯然觉知心意识。如果你能够持续, 正念会变得很稳。再说一次, 这是另一型的无抉择性觉知。无抉择性觉知定力的奠定不太快, 但是很稳。
3. 其它平衡方式
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平衡诸根。第一种是用姿势(威仪)。某些姿势与特定的目标及根能有关连。譬如说, 行禅跟增强精力有关, 当禅修者走动时, 他是主动的。再者, 要跟上移动的脚步, 心要充满活力。因此, 行禅较容易克服昏沉睡眠。

相反的, 坐禅较能引导专注力, 因为全身如如不动, 而且腹部上、下是种自然的过程。我们不需要控制呼吸, 因为我们要专心致志的。因此, 只要观上、下, 它较能使心静下来。由此, 调整坐禅与行禅的时间分配, 也是可以平衡根能的。这就是为什幺我们建议坐禅跟行禅的时间一样长。如果你坐了段长时间, 就有调高定根的倾向。另一方面, 如果你经行太多, 那精进根就有过高的倾向。尽管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记得一个观念:这里时间指的是心力分配, 而不是实质的时间。如果你说你要调高精进力, 你从而走超过一个小时或许两个小时, 精力的确会增加, 但是它也会增加身体的负担。你会变的很累。这里主要讲的, 事实上是心的机能本身。

你并不一定要变换姿势来调整根能。如我所说, 主导式观照(触点)等也可以调高精进力。因此, 改变坐姿或者时间分配, 是种较粗糙的作法。

有些目标能够引发而产生精进根或定根。让我们来做个比较, 譬如, 观腹部上、下及观坐、触。在这两组, 坐、触有助于精进根的生起, 而非定根。这是因为坐、触并不是移动的活动, 你真得生起精进根, 推动心去观坐及各个触点的觉受。
相反的, 上、下有助于增强观照的动能及持续, 因此坐一会儿, 心就会建立动能, 更加绵密, 你不需要费劲去跟它。这就是为什幺当你很困时, 观坐及许多触点会较恰当, 会提生精进根而非定根。这也是为什幺我们用上、下来作主要的禅修目标, 它们比坐、触较适于提生定根。用坐、触有助于获许多其它觉受, 因此它算是较散漫的。当你观上、下, 就好象跟着一个会移动的点。你能够专注这个移动点够久, 定力就能奠定。

另一方面, 痛能生起更多精力。如果你能以纯意识去观它, 它是有助于生起定根, 因为纯意识从所有其它的感官目标引退, 只运转到心里去。

如果禅修者无法用观禅目标来平衡诸根, 那也可以诉诸其它禅观, 譬如用止禅。如果你沉溺于昏沉、睡眠, 你可以感受光、或者用背诵来激励心。止禅有其它的业处, 如十遍(观想)或者甚至是安般观呼吸。后述这些是较能引导、使心平静下来。


■  五根的平衡是动态的
平衡五根并不是静态的。事实上, 它是十足动态性的。就好象我们踩脚踏车上坡。你需要平衡, 你必需投入更多努力。你要握着把手不放, 那你才不会摔下来。运用这个原则, 在我们禅修时要平衡五根。为什幺?因为当我们进步, 心力必须均衡地增加。禅修进步, 老实说, 是所有心理根能的增强。因此, 你禅修要进步, 你将必需要好好努力。爬的愈高, 要更努力。这并不是吓人的, 届时那也要有个相当程度的正念。此外, 精力经常可以自动出现。不过, 当你进步时你仍需增强精进力, 因为不同类型的禅修目标生起, 会变更微细, 更难观照。就苦而言, 它们也可能更恐怖。

所以, 你将必需要不断维持精进力的提升, 否则你无法处理那些目标。有时它们是那幺的微细、愉悦, 很容易起执着。因此, 你真得要运用很多精力来面对它们, 直到你达到一个境界, 那时精力充沛, 你就可以超越过所有的念头及目标。可是, 如果只是精进力或者是心力增加, 定力仍不够保持平静, 心会变得很不平衡,会过动或者精力太高。因此, 你还是要把定力一起调高。在进阶禅修, 心要在更平静、宁静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进阶毗婆舍那禅心意识」。


■  当我们禅修进步
毗婆舍那心意识是如实知见种种现象法;接受它、放下它。也意味着要能观它、理解它, 超越我们对它的执着, 要超脱于它们。当我们禅修进步时, 目标会变得更细、更深奥。因此, 你必须要能够逮到它们并观照它们。如果心并不在当下, 那你就无法获得智慧, 证达最后的解脱。当我们可以做到时, 心会有相当的动能。我们因此能引导它走更远, 远到一个地方, 在那里心非常安稳、平和。在那同时, 它就毫无困难, 能观照所有的目标, 它们是如何生起消失。带着深厚定力, 及对无常性的深度理解, 心变得很平和。如果我们对观禅所培育出的东西有任何看法的话, 那应该就是这个。
观禅意识心的状态, 就是五根高度平衡开展处。当这种状况出现, 精进根是如此地强, 当你禅坐, 你能这样坐上几个小时也没问题。精进力及正念充分的开展。心自己能观所有分毫微细物。定力呈现, 正念得以维系在一个专注的状态。同时, 定力会让心深入禅修目标, 一段长时间。观照好象它自己在运作, 并且持续加深、加厚, 全然自动, 直到它达到某一处, 在那里它贯穿所有的身心过程, 见到智慧。

可是有时, 在那种状况出现前, 心就脱离, 也就是说要不是偏定, 就是精进力过盛。这是因为不同的因缘条件, 也因为正念不够强、不够稳。这种状况, 我们就必需采取适当措施, 来平衡五根。

这个解释, 能给你对平衡五根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理解。平衡五根可以看待为心念处, 你可以藉以观察所有的微细的起心动念。
 

相关热词搜索:9

上一篇:7 五盖
下一篇:10 平衡五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