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热爱正法的先生、女士们: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法(Dhamma)?什么是法的纯净本质?什么是法的普遍性本质?什么是法的精髓?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法的本质,他(她)如何能正确地修行法呢?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他(她)又如何能从法得到帮助利益?如果不修行,法只不过是知识层面的研讨、辩论和争执,顶多成为一种知识上的消遣,而我们将持续丧失法的俾益。
唯有修行,才使法真正是法。那么应该要修行什么呢?为此,首先必须清楚地暸解什么是法。法的简单定义就是:纯净心灵的开发。不纯净心的发展是不如法的。凡是法所在之处,就有喜悦、安详、和满足。而无有法之地,只有悲哀、烦躁、和不安。
当心灵渐趋纯净,那颗纯净心灵外显的行为是良善、道德的。它使自己及他人受益,这就是所谓的戒(sila)。它让自己以及他人快乐,它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幸福、安详与和谐。如果我们修行纯净的法,不仅仅是快乐、幸福也会来到。反之,当心变得不纯净,心将为不净烦恼所苦。贪心和执着、厌恶和憎恨、愤怒和嫉妒、色欲和自大皆从心中生起,心变得十分不纯净!
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因它的不善行为而导致不快乐。它是造成自己及他人悲伤痛苦的原因。不仅我们自己受到痛苦的煎熬,也将我们的痛苦散布给他人。一颗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制造出苦难、悲伤、和极度的苦恼。人们忘记了这法的简单定义,却深陷于仪式典礼中,并误认那就是法:他们以为某种斋戒断食是法,他们以为某种庆典是法,他们以为某种仪式是法,他们以为某种特定的服饰、社会习俗、哲学信仰是法,法的真谛完全没有被了解。一个人若不明白法的意义,是无法应用法于生活之中的。而一旦法不能应用于生活里,不能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中,那我们只是以法之名,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当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上时,才是真正有益的。否则,如果法只是书本中、宗教经典上、及类似这种演讲里的法,但并没有应用于生活中,也不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那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安详与和谐。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法,而只将它当作一个讨论的主题,怎么能得到任何安详或和谐?
印度的一位伟大圣者曾说过:「Kathai, badai, sunai saba koi; kathai, badai, sunai sab koi」。「Kathai」谈论得太多的人,谈论成瘾,他们对于法高谈阔论;「Badai」演说太多的人,演说成瘾,他们对于法经常演说;而「sunai」听讲成瘾的人,他们不断地聆听法的演讲。然而,只是谈论、只是听讲,并没有用。
藉由谈论、听讲,应该是会有所启发。藉由谈论、听讲,一个人应该得到指引,而且应该开始走上正法之道。如果一个人开始一步接一步地走,这个人就是在修行法。如果一个人没有修行法,只是讨论争辩,只是一直对别人解释法,他能得到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圣者更进一步说:「Kathai na hoi, badai na hoi, sunai na hoi, Kiyai hoi, o kiyai hoi.」「Kathai na hoi」仅仅谈论,并没有用。「Badai na hoi」仅仅演说,并没有用。「Sunai na hoi」仅仅聆听,也没有用。那么什么才是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Kiye hoi, o kiye hoi」一个人只有在修行法时,才能获益。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只是不断讨论它,这是多么不幸!
举个例子,在冬天里,有个男人因为气候寒冷而不断地发抖,他的大衣,是件质地很好的大衣,挂在钩子上,而他只是不停地谈着这件大衣。他极度地赞美着:「这是我的大衣,上好的羊毛所作,多么暖和的大衣!」这可怜人宁可一直受寒颤抖,不断地谈论这件大衣,却不穿上它。这就像是受苦的人只是谈论着解决痛苦的方法,却不去应用它以终止痛苦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口渴的人,喉咙因渴而干灼,十分地悲惨。而水就在她的身旁,但她赞颂着水,向水行礼:「啊!水池,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水!」但却不喝,连一滴水都没有入口。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同样地,一位因饥饿而痛苦的人,一盘食物已经放在他的面前,他却赞美着食物:「多么好吃的食物,多么美味的食物!」他向食物行礼,他向那位准备如此美食的厨师行礼。可是,他连一口也不品尝!仍旧继续为饥饿所折磨。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相同地,有个病人因为生病而不安、焦躁和不舒服。他称赞着摆在身旁的药物,他对着药物歌颂、行礼,他也向开处方的医师行礼。但是他却不服药!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而这正是完全相同的情形,当一个人将法仅仅当作一个谈话的主题、一个有时会转变成激辩和凶暴争论的知识游戏,而后与人争吵开始吼叫:「我的宗教是正确的,你的宗教是错误的!我的宗教是崇高伟大的,你的宗教是无用的!」他们开始打架、杀戮、纵火,到处制造混乱不安。这些行为证明了他们还不了解法,法是所有宗教的精髓。他们不曾向内观察实相,心是否渐趋纯净?你内心的污染烦恼是否已经根除了?
如果心变得纯净了,法将自然地反映在行为上,只有在那时候法才真正是法。当一颗心不纯净时,是充满着愤怒、厌恶和憎恨。当一个人和人打架时,只会产生厌恶、愤怒和憎恨。不论这个人怎么称呼他的宗教,他已经对宗教生出执着,以法之名却不知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答案是:我们已经忘了要修行法,而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忘了法的真谛。
法是普遍而共通的,属于每一个人;法没有疆界,不可度量。如果法被窄化了,局限于特定的宗派或族群,那就不再是纯净正法了。法必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共通的,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修行法,就能获得同样的利益。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受益,无关于宗教、国籍、语言、肤色。不论一个人自称是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祅教徒、或犹太教徒,都没有关系。修行法所得到的实际益处,是一样的。修行法,也就是净化心灵,并以纯净的心来从事行为。
当心灵纯净时,自然不会有不善的行为,自然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替自己或替他人带来任何悲伤。纯净的心本身充满了安详、满足,也为他人带来安详、满足。纯净心灵的本质,是普遍性的,共通于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何人,只要净化自己的心,他将发现法会自动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将会改变,变得宁静祥和、内心安适。
法是永久的、恒常的。只有恒常如此,法才是法。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不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只要净化自己的心,并秉持纯净的心来行动,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个人,可以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任何人。像这样一个拥有纯净心灵的人,他的行为必然会合乎正法。否则,就只是以法之名的虚幻错觉而已。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聚落里,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仪式。服饰可能不同;礼拜仪式、节庆、习惯、哲学也可能不同。所有的这些不同,都与法无关。法是普遍共通的。
我们怎么能说,这是印度教的纯净心灵,那是佛教的纯净心灵、或那是耆那教的、回教的、基督教的等等?纯净就是纯净,不管用什么名相称呼。而由于心灵纯净所体验到的内在安详快乐,也是普遍共通的。你能给它冠以什么名称?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安详快乐,不能称做印度教的安详快乐,或是回教的快乐、佛教的快乐、耆那教的快乐。
同样的,邪恶也是普遍共通的。如果一个人染污了自己的心,让心灵充满憎恶、怨恨、欺诈、嫉妒、觊觎、傲慢,如果心有染污不净,他必然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他自称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犹太教徒、或祅教徒,都必定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一个人自称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缅甸人、斯里兰卡人、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或中国人,如果心生不净烦恼,就会变得痛苦。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内心产生瞋恨,又能同时体验到安详和谐的。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净化心灵,那么,当心变得纯净时,马上就会自然生起诸如爱、慈悲等美好德性。当心充满了爱及慈悲时,痛苦是不可能在心中生起的。只要心净化了,充满了慈悲的爱,内心就会充满安详快乐。这些美好的德性只有在心净化了以后,才会生起。
外相无关紧要。只要在心中产生瞋怒、憎恶,就会陷入痛苦之境,无论一个人是顶着高高的头饰,或是留着长长的胡子、或留着长长的头发、或光头,都一样痛苦。这些外在虚饰会有什么不同吗?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在修行法?」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否则,不论我们身着黄衣、红衣、黑衣、白衣、或一丝不挂,只要在内心产生不净烦恼,就会陷入痛苦。痛苦并不知道颜色与外相的区别。当一个人在内心里产生了瞋怒、憎恶,行为不如法、违背自然法则,立刻就会受到惩罚-心立即充满了痛苦和焦躁不安。
不论一个人遵行何种礼仪,庆祝何种节日,或信仰何种哲学,都没有不同。法非常单纯:只要我们染污了自己的心,我们就已经离开了法,并受到惩罚-立即陷入痛苦。而只要我们去除内心的染污,净化心灵,我们立即获得报偿-体验到真正的安详快乐。所以,让我们好好地修行法吧!
当一个人变得纯净,成为佛陀,成为阿罗汉,已经完全从贪欲、瞋恨、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充满了无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体现了纯净的法。他不仅体现法,他还教导人们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传教:我们应该净化心灵,但我们要如何净化心灵呢?我们该如何在内心的根本,不断发生习性制约之处,改变这心的染污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根除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呢?有修行方法可以办到,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方法。
觉悟者,释迦摩尼佛,发现了这样一个净化内心的绝妙修行方法-内观法门。透过修行内观,染污烦恼可以从内心深处根除。但是这个普遍共通的科学方法,是必须要修行的,要正确而认真地修行,而不止于空谈或赞美。
如果一个人希望保持身体强壮健康、无病无痛,就必须做一些身体运动。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运动,必须去健身房。要免于文盲,必须进入学校。要学习医药,必须进入医学院。要学任何科学,必须进入某些机构去学习。
同样地,要学会净化内心的方法,必须到内观中心,从过着如法生活,对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内观的理论及实修都了解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必须下此功夫,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过这样的修行,内心的染污烦恼随之日益清除,我们的正法基础也日益稳固。我们会愈来愈感到快乐安详。任何人,只要学习并实际修行正法,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并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感受与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要素,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里佛陀开示说:
对于那些亲身体验感受的禅修者,我所教导的就是苦的实相(苦谛)、苦生起的实相(集谛)、苦止息的实相(灭谛),以及灭苦之道的实相(道谛)。
(Vediyamanassa kho panaham bhikkhave, idam dukkham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samuday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ti pannapemi. 1)佛陀在这段开示当中明确地指出,唯有亲身体验感受(vedana),才能彻底了知并实践四圣谛。
他并进一步以感受来阐述四圣谛:
不论我们所经历到的感受为何,都是苦。
(Yam kinci vedayitam, tam pi dukkhasmim. 2)不仅苦的感受是苦(dukkha vedana),即使愉悦的感受(sukha vedana)或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a---不苦不乐受)也都是苦,这都是因为它们具有无常的本质,生起灭去、无常(anicca)就是受的本质。每个乐受都带有苦的种子,是因为它迟早都将灭去。然而,我们是如此的无知,只要愉悦的感受一生起,我们就生起贪爱的反应,全然不知无常的真实本质。因而导致痛苦:贪爱乃是痛苦的根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 3)。
贪爱不仅是苦的根源,其本身就是苦。只要有贪爱,痛苦就生起。佛陀解说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并不以贪缘苦(tanha-paccaya dukkha)说明,反而是以苦的生起(dukkha-samudayadukkha-samudaya)做解说。换言之,贪爱不仅是痛苦的先决条件,其本身与痛苦更是形影不离。在贪爱是痛苦的起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阐述中,二者同样重要已相当明显。贪爱与苦确实是同时生起的(sahajata)。一旦贪爱生起,便失去心的平衡,焦躁不安,因而经历到痛苦。
同样地,当感受生起而有所执取,就是痛苦。故举凡法的修习所提及的受,都被视为是苦受,因为如果无法觉察无常的本质,那么即使是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此,不论是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佛陀都将「受」视为「苦」的同义词。
佛陀一再地强调这个与四圣谛相关的实相,并在「经集」(Suttanipata)「二种随观经」(Dvayatana Sutta of)中如是说:
所有苦的生起都源于受——这是第一随观(anupassana观,不断的观察)。寂灭诸受,不再生起痛苦——这是第二随观。
(Yam kinci dukkham sambhoti sabbam vedanapaccaya ti, ayamekanupassana. Vedananam tveva asesaviraganirodha natthi dukkhasssa sambhavo ti, ayam dutiyanupassana. 4)第一随观是不断地观察感受为苦。第二随观则是超越受、触(phassa)与六种根门(salayatana)的实相。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的人)到达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境界,涅盘的体验。到第二随观时,禅修者终能体悟灭尽定的实相——受灭而苦灭,也就是超越感受的境界。
佛陀还在经集中说到:
不论从身体内部或外部所经验到愉悦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这一切都是苦,都是虚幻无常的。禅修者应了知身体上只要有接触,感受生起即灭去,了知受灭的这个实相,才能免于贪爱,到达完全解脱的境界。
(Sukham va yadi va dukkham, adukkhamasukham saha;ajjhattam ca bahiddha ca, yam kinci atthi veditam.
Etam dukkham ti natvana mosadhammam palokinam;phussa phussa vayam passam, evam tattha virajjati;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5)禅修者完全建立这个实相,便能从感受的贪爱执着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受灭(vedana-khaya)的境界(这是在第二随观所能达到的涅盘境界)。到达阿罗汉(arahatta-phala)果位的禅修者已破除一切欲望(nicchato)、成就了般涅盘(parinibbuta),完全地解脱。
因此,为了能体验及了知苦的实相(dukkha-sacca,苦谛)、苦生起的实相(samudaya-sacca,集谛)、苦止息的实相(nirodha-sacca,灭谛),以及灭苦之道(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道谛)就必须从感受着手并了知感受的实相(vedana-sacca)、感受生起的实相(vedana-samudaya-sacca)、感受止息的实相(vedana-nirodha-sacca),以及灭受之道的实相(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
受相应三摩地经(Samadhi Sutta of Vedana-samyutta)中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专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的佛弟子,
以智慧了知各种感受,其生起与灭去,以及诸受灭尽之道。
到达感受灭尽(经验到感受的所有范围,并且超越感受)的禅修者,是挣脱所有贪欲束缚,获得完全解脱的人。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nicchato parinibbuto'ti. 6)佛陀又进一步说明,修持八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the Noble Eightfold Path)的目的,是为了解感受,并达到受灭(vedana-nirodha)的境界:
身体的感受可分为三种形式,哪三种呢?就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为了彻底了知与寂灭这三种感受,禅修者应该修持八圣道。
(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 Imasam kho, bhikkhave, tissannam vedananam abhinnaya parinnaya parikkhayaya pahanaya... ayam ariyo atthangiko maggo bhavetabbo'ti. 7)感受就是我们实践四圣谛及八圣道的工具;藉由了知无常的特性(anicca-bodha),我们才能从无明(avijja)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实相:涅盘(nibbana),免于痛苦,超脱身心(nama-rupa)、感受的境界。
注释:(请参照印度内观研究所版本)
1.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1.3.62
2. 中部(Majjhima Nikaya) 3.299
3. 经集(Suttanipata) 746
4. 同上 383
5. 上述引文中 743 - 744
6. 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2.4.249
7. 同上 2.4.250
生活之艺术
葛印卡老师讲于瑞士伯恩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平静与和谐,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乏了平静与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时常会经验到情绪上的动荡,刺激,不和谐,与痛苦;当一个人因此而受苦时,他的痛苦不会仅限于自身,他也会把痛苦传给其它人。受苦的人四周都弥漫着激动的气氛。每个接触到他的人,也会受到刺激,变得激动。当然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与自己达成平静,也与其它人达成平静。毕竟,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我们都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与其它人相处。我们要如何平静地生活呢?我们要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让其它人也能过着平静与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情绪激动时,为了能脱离这种激动,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基本原因,这种受苦的起因。如果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就会清楚知道,每当我们开始在心中产生任何负面的不净杂染时,我们就会变得激动。心中的负面念头是无法与平静和谐共处的。
我们是如何产生负面念头呢?再次经过探究,就越来越清楚,当有人的行为是我不喜欢时,当我看到我不喜欢的事情时,我就会不快乐。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我就在内心产生了紧张。想要的事情没有发生,碰到了阻碍,我也会在内心产生紧张;我开始在内心打结。终其一生,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发生,想要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打结的过程与反应非常难解,使整个心理与身体都变得如此紧张,如此充满了负面情绪,生命变得非常痛苦。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是让生命中没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会发生,而所有事情都如我的期望般发生。我一定要发展出这种力量,或某人有这种力量,只要我恳求,就会来帮助我,让不想要的事情不会发生,而我想要的一切事情都会发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事事称心如意,而不会碰上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一直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所以问题来了,面对这些我不喜欢的事情,我要如何才能不盲目地反应?如何才能不产生压力?如何才能保持平静和谐?
在印度与其它国家,过去都有聪明而神圣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人类受苦的问题─因而发现了一个对策:如果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因而开始反应,产生愤怒,恐惧或任何负面杂染,那么我们就要立刻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来,喝杯水─你的愤怒就不会增加,你就可以摆脱愤怒。或开始计算数字:一,二,三,四。或开始覆诵一个字,或一句话,或某些咒语,也许是一个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个圣人;于是你的心就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你就可以摆脱负面杂染,摆脱愤怒。
这个对策很有帮助,很有效。到现在都还是有效。照着练习,你的心就不再激动。但是,事实上,这个对策只对于意识层面有效。事实上,靠着转移注意力,我们是把负面杂染更深入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会继续产生与增加同样的负面杂染。在表面上,有一层平静与和谐,但是在心的深层,有一个充满负面压抑杂染的沈睡火山,迟早会猛烈爆发出来。
还有其它探究内在实相的人,更进一步地探索下去;借着体验他们自己内在身心实相,他们发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逃避问题。逃避不是答案;我们必须面对问题。每当我们心中产生负面杂染时,只要去观察它,面对它。当我们开始观察心的任何负面杂染时,它就开始失去力量,慢慢萎缩,最后被根除。
这是一个好的对策,能够避免极端的压抑或放任。如果让负面情绪保存在潜意识之中,并不能根除掉它;如果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只会造成更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去观察,杂染就会消退,我们就可以根除这些负面杂染,得到解脱。
听起来很棒,但是真的这么实际吗?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面对不净杂染有这么容易吗?当愤怒生起时,它很快就会征服我们,我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被愤怒控制住之后,我们就会在言行上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当愤怒过去之后,我们开始哭泣忏悔,恳求他人或神明原谅:「喔,我犯了错,请原谅我!」但是下次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又开始同样的反应。一切忏悔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的是,我没有觉察到不净杂染的生起。它是开始于潜意识的深层,当它到达了潜意识的表层时,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力量,才会征服我,让我无法观察它。
所以我必须自己找一个私人秘书跟在身边,每当愤怒开始时,他就说,「请注意,老板,愤怒开始了!」由于我无法知道愤怒何时开始,我必须找三个私人秘书,全天二十四小时分成三班!如果我请得起他们,当愤怒开始生起时,我的秘书就会告诉我,「喔,老板,看,愤怒生起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会是打他一巴掌骂他,「你这个笨蛋!你以为我请你来当我老师吗?」我被愤怒完全控制住了,任何忠告都没有帮助。
就算是智慧占了上风,我没有打他巴掌,而是说,「谢谢你,现在我要坐下来观察我的愤怒。」这样可能吗?当我一闭上眼睛想要观察愤怒,愤怒的对象就会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那个惹我生气的人或事。然后我就不是在观察愤怒本身了。我只是在观察那个情绪的外来刺激。这样只会助长愤怒;这不是办法。要想抽离于外在导致刺激的对象,来观察任何抽象的不净杂染,抽象的情绪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有一个人探究到了最终的实相,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解答。他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任何不净杂染时,在身体的层面也会发生两种现象。第一是呼吸会失去平常的节奏。每当心中出现负面杂染时,我们就会开始加重呼吸。这种现象很容易观察到。在更细微的层面,身体内部也会生起某种生理化学的反应─生起了某种感受。每一个负面杂染都会在身体内部某个地方引发某种感受。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解答。平常人难以观察到心中抽象的负面杂染─抽象的恐惧,愤怒或贪爱。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与练习,我们很容易可以观察到呼吸与身体感受─两者都直接与心理负面杂染有关。
呼吸与感受在两方面对我们很有帮助。首先,它们就像我们的私人秘书。每当我心中生起不净杂染时,我的呼吸就会不再正常;呼吸会开始警告,「喂,出问题了!」我无法打我的呼吸巴掌;我必须接受这个警告。同样的,感受也告诉我有事情不对劲了。我收到这些警告,就开始观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于是我发现,不净杂染很快就会消退。
这种身心现象就像铜板一样有两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各种思想与情绪。另一面是呼吸与身体的感受。任何思想或情绪,任何心理上的不净杂染,都会在当时的呼吸与感受上呈现出来。因此,借着观察呼吸与感受,事实上就是在观察心理的不净杂染。我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面对了实相。然后我会发现不净杂染失去了力量;它不在能够像以前一样控制我。如果我继续观察下去,不净杂染最后会完全消失,于是我就保持了平静与快乐。
如此一来,自我观察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实相的两种层面,内在与外在。先前,我们只是靠着肉眼观看,而错失了内在的实相。我总是从外在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我总是怪罪外在的现实,想要改变外在的现实。而对内在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从来都不知道,受苦的原因是内在的,就存在于我自己对于愉悦或不愉悦感受的盲目反应中。
现在,经过训练,我可以看到铜板的另一面。我可以觉察到我的呼吸,还有我内在的变化。不管是什么,呼吸或感受,我都学会了只是去观察它,不失去心的平衡。我不再起反应,不再累积我的痛苦。相反的,我让不净杂染现身,然后消逝而去。
只要我们勤加练习这个方法,我们就越快能够脱离负面杂染。心逐渐摆脱了不净杂染;成为纯净。一个纯净的心总是充满了爱─对于众生无私的爱;对于其它苦难众生充满了慈悲;对于其它人的成就与快乐充满了欢愉;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了平等心。
当一个人达到如此的境地时,他的整个生活模式都开始改变。他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任何扰乱其它人平静快乐的事情。相反的,平衡的心不仅为自己带来平静,也能帮助他人得到平静。这个人四周的气氛将充满了平静与和谐,因此也会影响到其它人。
学习面对内在的一切感受而能保持平衡,就能够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也保持超然。不过,这种超然不是逃避世上的问题或冷漠以对。一位内观禅修者会对其他人的痛苦更敏锐,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减轻他人的痛苦─不会带着冲动,而是在心中充满了爱,慈悲与平等心。他学会了神圣的冷静─能够完全致力于帮助他人,同时又保持着心的平衡。他平静又快乐,同时也为其它人的平静与快乐而努力。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生活之艺术。他从来没有成立或传授任何宗教,任何主义。他从来没有要他的学生练习任何仪式或典礼,任何盲目空虚的表面形式。相反的,他教导学生只要观察自然的实相,观察内在的实相。由于无明,我们不断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习性反应。但是当智慧生起时─观察本来实相的智慧─我们就会脱离这种习性反应。当我们不再盲目地反应,当我们能够展开真实的行动─基于一个平衡的心,一个能够看见与了解实相的心,这种行动必然是正面的,有创意的,能够帮助自己与他人。
我们需要的,就是去「了解自己」─这是所有智者都会提供的建议。我们不仅要在智性的层面了解自己,在观念与理论的层面了解自己。我们也不仅要在情绪或意愿的层面了解自己,不是盲目地接受人云亦云的说法。这种知识并不足够。我们必须了解现实本来的实相。我们必须在身心现象中直接体验到实相。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不净杂染,摆脱痛苦。
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实相,这种观察自己的方法,就是被称为「Vipassana内观禅修」。在古印度佛陀当时的语言,passana的意思是睁开眼睛看,而Vipassana的意思是看到事物的实相,不仅是外表的模样。我们必须穿透表相,直到触及整个身心结构的最终实相。当我们体验到了这个实相后,我们才会停止盲目的反应,停止创造不净杂染─于是旧有的不净杂染就会逐渐被根除。我们就能脱离一切的痛苦,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内观禅修课程中有三个训练的步骤。首先,我们要在言行上杜绝任何会扰乱他人平静和谐的举动。我们如果在言行上继续那些增生不净杂染的行为,就无法摆脱心中的不净杂染而得到解脱。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练习中,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使用毒品的戒律。杜绝了这些行为,我们的心才会静下来,才能够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下一步就是要练习控制自己狂野的心,训练自己的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呼吸。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上。这不是呼吸练习;我们不要调整呼吸。我们只是观察自然的呼吸,观察它吸进来,观察它呼出去。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更为安静,不再被激烈的负面杂染所控制。同时,我们也使心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敏锐,才能开始观察自己。
头两个步骤: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与控制自己的心,本身就非常有帮助;但是如果不进行第三步骤,它们可能会导致自我压抑。第三步骤就是要观察自己本来的实相,来净化心中的杂染。这就是内观,体验自己内在的实相,借着有系统而冷静地观察不断改变的身心现象,以身体感受呈现于内在。这就是佛陀教诲的精华:以自我观察来自我净化。
这个方法是所有人都可以练习的。所有人都面对着痛苦。痛苦是宇宙共通的疾病,因此需要宇宙共通的解药─没有派别之分。当我们因为愤怒而受苦时,这不是佛教徒的愤怒,印度教徒的愤怒,或基督徒的愤怒。愤怒就是愤怒。当我们被这种愤怒刺激而变得激动时,这种激动不是基督徒,或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的激动。这种病况是宇宙共通的。因此解药也必须是宇宙共通的。
内观就是这种解药。没有人会反对道德的生活,尊重他人平静和谐的生活。没有人会反对发展对于心的控制。没有人会反对观察自己的实相,来排除心的负面杂染。内观是一条宇宙共通的道路。
以观察内在的实相来观察现实─这是在实际与实证的层面来了解自己。我们练习这个方法,就能够开始摆脱不净杂染的痛苦。从外在粗重明显的表象,我们穿透到身与心的最终实相。然后我们再超越,体验到超越身心,超越时空,超越相对领域的实相:完全解脱于一切不净杂染,一切的痛苦。如何称呼这种最终的实相并不重要;这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愿你们都体验到最终的实相,愿所有人能解脱不净杂染与痛苦。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和平,与真正的和谐。
愿一切众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