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习内观(Vipassana)的问题~业的法则~心行的重要性~心法四蕴:识、想、受、行~保持觉知和平等心是离苦之道
第四天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你们已经开始沈潜浸入正法的恒河,探究你全身各种感受的实相。在过去,由于无明,这些感受使你加倍增添各种烦恼,但是,感受也能做为根除烦恼的工具。借着学习观察身体上的各种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你已经迈出趋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有些关于修行方法的问题,经常被提出来:
为什么要按着顺序移动注意力经过全身?为什么要按这种顺序?任何顺序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按某种顺序移动。否则你可能会漏掉身体的某些部位,对那些部份就仍然盲目、空白。感受是遍布全身的,而就这个修行方法而言,培养出能体验到全身感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按着顺序移动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感觉不到感受,你可以将注意力停在那里一分钟。实际上全身各个部位,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有感受,只是非常微细,而你的心不够敏锐警觉,无法感觉到,所以这部位似乎是没有感受而空白的。在这部位停留一分钟,以平稳的、安静的,平等的心观察。不要贪求有所感受,也不要对没有感受产生瞋恨。假如你产生贪爱或瞋恨,你就失去了心的平衡,而不平衡的心是非常愚钝的,它无法体验比较微细的感受。假如保持平等心,则心变得较为敏锐、敏感,能够察觉到微细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这些没有感受的部位大约一分钟,不要太久。假如在这一分钟内没有感受出现,你仍微笑着按顺序移动下去。下一回在这部位再停留一分钟,迟早你会在这部位开始体验到感受,而且遍及全身都有感受。如果你已停留一分钟,仍然没有任何感受,那么在衣服盖住的部位就试着感觉衣服的接触,没有衣服的部位就感觉空气的接触。从这些表面的感受入手,慢慢地你将开始也感觉到其它的感受。
假如注意力正在身上某一部位,而感受却在另一部位出现时,是否应该立即将注意力跳到产生感受的部位去观察?不,你应继续按顺序移动,也不要试着去遏止已在身上另一部位产生的感受-你也办不到的-只是不要去在意它。只要观察你的注意力到达的部位,按着顺序移动。否则你会从一处跳到另一处而漏掉了许多部位,只观察到一些较粗重的感受。你必须训练自己去观察全身每一部位所有的不同感受,不论是粗重或微细的,是愉悦或不愉悦的,是清楚或微弱的;所以千万不要让你的注意力在身上各处乱跳。
将注意力从头到脚地移动一圈需用多少时间?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方法是将注意力移到某一部位,一有感受就往下移动到另一部位。如果你的心够敏锐,任何所到的部位都立即感觉到感受,那你就可立刻移动下去。如果全身上下都是这个情况,则你从头到脚移动一圈,可能只要十分钟,但现阶段不适合移动得比十分钟更快。如果你的心是迟钝的,可能很多部位需要停留到一分钟以等待感受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可能从头到脚一圈要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用多少时间观一圈并不重要。只要持续耐心地、坚定地练习,你一定会成功的。
注意力要定在多大的范围内观察?以身上约二吋到三吋宽的范围为一部位来观察;再移动到下一个约二到三吋宽的范围,如此依序移动。如果心太迟钝,就扩大范围,例如:先以整个脸部或整个右上手臂为一部位来观察,然后再试着渐渐缩小注意力的范围。最后你终究能感觉得到全身每一微粒的感受,但是目前你们以二吋到三吋的范围去观察就够好了。
只要感觉身体表面的感受就好,或是也要感觉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某些禅修者一开始内观,就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部的感受;有时,一开始只感觉到身体表面的感受。两种情形都很好。如果感受只出现于表面,那就重复观察,直到你感觉到全身表面每一部位的感受。体验了全身表面各处都有感受之后,你就会开始贯穿深入身体内部。逐渐地,你的心会发展到能够感觉到全身各处都有感受,包括表层及内在,整个身体的每一部份。但是刚开始,观察表面的感受就够好了。
这条修行之道引导你们行经整个感受范围,达到超越感官经验的最终实相。如果你继续借着感受来帮助你净化自心,你一定会达到究竟目标的。
当一个人无明的时候,感受会使烦恼倍增,因为他对这些感受起贪爱或瞋恨反应。实际上,问题的产生、压力的起源,都是从身体的感受层面而来,所以你必须从这个层面下手去解决问题,改变心的旧习性。你必需学习去觉知所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对这些感受起反应,接受它们不断变化、无我的本质。如此才能去除盲目反应的习性,你才能从烦恼中解脱。
什么是感受?任何身体的感觉都是感受。任何自然、普通、平常的身体感受,不管是愉悦或不愉悦的,粗重或微细的,清楚或微弱的。不要忽略任何感受,不论是因周遭环境,或坐得太久,或身体宿疾所造成的感受。不管成因为何,事实是你感觉到了某种感受。从前你可能会去推拒不愉悦的感受,而抓住愉悦的感受。现在你只要客观地观察,不要把自己和这些感受划上等号。
这是不加选择的观察,绝不要挑选感受;接受任何自然生起的感受。如果你开始寻求某些你所期待的,某些特别的经验,你就是在替自己制造困难,而不能在这修行之道上有所进展。这个修行方法不是要有什么特殊体验,而是要能保持平等心去面对任何感受。在过去你的身体有类似的感受,但你不曾意识觉知到,而且对这些感受起习性反应。现在你要练习只是觉知而不加反应,感觉任何身上的感受并保持平等心。
如果你照着这样做,就会逐渐清楚明了整个自然法则,这就是「法」的意思:自然、法则、真理。要在体验的层次了解真理,你必须在身体的范围内探究。这也就是悉达多乔达摩成佛的方法,他看清楚真理实相,而任何人若照着他所做过的去修行也可看清楚,整个宇宙,自身内外,全都是不断地改变着。没有什么是最后的成品,每一件事物都是在因缘和合的过程中-bhava(形成、有)。而另一个真相也会变清楚:没有任何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个改变都有成因,而这改变会产生结果,而这结果又成为将来改变的原因,如此形成无止尽的因果链。还有另一个法则也会变得清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像种子是什么,果实就是什么。
在同样的土壤中,一个人播下两颗种子,一颗甘蔗的种子,一颗是柠(neem),一种非常苦的热带树的种子。从甘蔗的种子长出了每一根纤维都是甜的植物,从柠的种子长出每一根纤维都是苦的植物。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自然对这一种植物很慈悲,却对另一种植物很残酷。事实上,大自然既不慈悲也不残酷,只是遵行其固定的法则。大自然仅仅帮助种子显出它本来的性质而已。如果你种的是甜的种子,就有甜的收获,如果你种苦的种子就会有苦的收获。种什么种子就产生什么果实;正如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是你只在收获时非常在意,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但是播种时,你却非常不在乎地,种下了苦的种子。假如你想要收成甜的果实,你就应播下适当的甜种子。祷告或祈求奇迹出现,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你必须明了且遵循自然法则生活。你必须很小心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就是你种下的种子,将依行为的本质而得到甜或苦的后果。
行为有三种:身体、语言、心理的行为。一旦你学习观察自己,很快就会了解到心理行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种子,会结果的行为。语言与身体行为只是心理行为的投射,据以看出它的强度如何。先开始起心动念,随后才以语言与身体的行为显现出来。因此,佛陀开示:
心先于一切现象,
心最重要,一切都是心所造的。
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则痛苦亦步亦趋,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
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则快乐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若是如此,那么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心,而心又是如何作用的?藉由自己的修行练习,你已经开始探究这个现象。随着你的继续进步,你会清楚知道心有四个主要的部份(心法四蕴)。
第一部份称为vibbana(识),可译成识或意识。所有的感觉器官像是死的,除非意识与之接触,才会产生作用。例如:如果你正全神贯注于一个景象,可能有声音传来,你却没有听到,因为你所有的意识全在于眼睛。识这部分在心的作用是去认知,仅仅知道而不加以辨别。有声音传来接触到耳朵,这时识就只注意到有声音传来的这个事实。
然后心的另一部份开始作用:sabba(想),判别、辨别。有声音传来,你从过去的经验与记忆中认出它:一种声音...嗯...是称赞的话语,好的;或者,一种声音... 嗯...是辱骂的话语...不好的。依照你过去的经验而做出好或坏的评断。
立刻,心的第三部份开始作用:vedana(受),感受。当声音传来,身体马上就有感受,但当判别(想)作用认出它并作出评价,这感受就依着评价而变成愉悦或不愉悦。例如: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而你马上感觉到愉悦的感受遍布全身。或者是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而你就全身感觉到不愉快的感受。感受在身上生起呈现,并由心感觉到;这个作用称为vedana(受)感受。
然后心的第四部份开始作用:savkhara(行),习性反应行为。有声音传来...嗯...是赞美的话...太好了...有愉悦的感受,于是你开始喜欢它:「这个赞美太妙了,我还要再听!」或者是:有声音传来...嗯...是辱骂的话语...太坏了...有不愉悦的感受,并且你开始不喜欢它:「我不能忍受这种辱骂!停止它!」在每一个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都相同:眼、耳、鼻、舌、身。同样地,当一个念头或想法接触到你的心,依同样的方式,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会在身上生起,而你就开始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这剎那的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贪爱,这不喜欢就发展成很强的瞋恨。而你就开始缠结烦恼。
这是产生果报的真正种子,亦即会产生结果的行为:savkhara(行),心的习性反应行为。每一剎那你都在持续不停地播种,不断地以喜欢或不喜欢,贪爱或瞋恨来反应,并因而使自己烦恼痛苦。
有些行为反应,只造成很轻微的印记,并且几乎马上就根除了,印记稍深的就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根除,而那些造成很深印记的,就必须以很长的时间才能根除。每天临睡前,假如你试着去回忆你当天所有的习性反应行为,你只能记得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同样地,月底或年底时,你也只想得起这段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习性反应行为。而到你生命结束时,不管你喜不喜欢,造成最强烈印记的习性反应行为,一定会在心中浮现;而下一辈子就以同样的心性开始,具有同样性质的苦或乐。我们以自己的行为造就自己的未来。
内观教导我们死亡的艺术:如何安详地、和谐地死去。而你借着学习生活的艺术,来学习死亡的艺术:如何成为当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产生习性反应,如何快乐地活在当下。如果现在是好的,你就不须担心未来,因为未来只是现在的产品,因此也一定会是好的。
内观的修行方法有两项重点:
第一是打破你心中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樊篱。通常意识一点都不知道潜意识所经历的事,也由于不知道(无明),潜意识层面一直在起反应;所以,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时,就已经强烈到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你的心。藉由这个修行方法,你整个心都变得清醒、觉知;无明也随之去除。
第二项重点是保持平等心。要觉知所有体验到的每种感受,但是不要起任何反应,不再打上贪爱或瞋恨的新结,不再替自己制造烦恼痛苦。
刚开始,当你静坐时,多半时候你会对感受起反应,但有些片刻你能保持平等心,即使身体非常疼痛。这些时刻对改变心的习性是非常强力有用的。逐渐你可以到达对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阶段,知道一切感受都是无常的(anicca),都会变化消失。
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必须自己努力用功;没有其它人可以为你修行。你们在修行路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非常好;现在要继续走下去,一步接一步,迈向你自己的解脱。
愿你们都能享有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