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慈悲喜舍(二)
2013-01-02 13:07: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10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慈悲喜舍(二) 再次欢迎在座各位。   昨天我曾经谈到慈、悲、喜、舍这四种质素的重要性,这是佛陀所强调的四种美好质...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10日晚上   志莲净苑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慈悲喜舍(二)
再次欢迎在座各位。
  昨天我曾经谈到慈、悲、喜、舍这四种质素的重要性,这是佛陀所强调的四种美好质素。根据佛陀的教导,当我们培育这些重要的心灵质素时,我们就像天界的众生一样,这就是它们有时称为“四梵住” 的原因。我喜欢视它们为我们四位美好的朋友。当我们的心内有这四位朋友时,会使我们美好,会使我们体会更多喜悦及轻安,而且也能熏染及影响我们周围的人。
 
  昨天我谈到这些质素中的其中两种:慈心和悲心。简略地说,修习慈心可视为学习使自己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之后也学习成为别人的好朋友。慈心帮助我们开放自己的内心来对待自己,也能使自己开放内心来对待别人。悲心是当你看见自己受苦,及当你看见别人受苦的时候,去做一些事情来解决自己的苦恼及做一些事情来解决别人的苦恼,这便是悲心质素的培育。
 
  在现代这个世界里充满很多苦,苦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培育这种悲悯的质素去对治别人及自己的苦是极为重要的。关于这点,佛陀曾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就是帮助别人。”最终,你会看到自己和别人是没有界限的。
 
  今天,我想谈谈有关第三及第四种质素:喜心和舍心(不受扰动的平稳心)。有意思的是:悲心是当你看到各种苦之后的回应;而喜心是当你看到别人快乐时,你自己也因别人快乐而感到快乐。有时候随喜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跟这个质素相反的是嫉妒,尤其是当你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时,我们可否在别人快乐和喜悦时也真正感到快乐和喜悦呢?
 
  在某角度上,我们能把喜心和悲心联系起来。当看到别人受苦而你做些事情令他们感到喜悦及轻安时,你会因此而感到非常快乐。
 
  还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正如我昨天所说,喜心就是学习为自己的快乐而感到欣喜。这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容易的。我认识一些人,当他们遇到快乐及喜悦时,他们会说:“这不是我应得的,我是一个那么坏的人,我不应得到快乐。”也有一些人会说: “我怎能觉得快乐呢!我只有觉得内疚,因为在我的周围有那么多人受苦,我岂能自己去感受喜悦呢!当我感到喜悦时,我会对此产生内疚。”因此,学习去培育喜心是极为重要的。一句很有意思的句子, “随喜自己的快乐,随喜自己的善行。”随喜心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越来越多正面的质素,而当你看到自己越来越多正面的东西时,你定会看到别人越来越多正面的东西。
 
  正如我昨天所说,在座各位应感到欣喜,因为大家已发心去行践心灵的道路,发心去成为禅修者。大家应随喜自己发心去过一种无害的生活:学习不去伤害自己及不去伤害别人。大家也应随喜自己能够修习禅修来对治苦恼。有时候或大多数的时候,禅修就是去对治我们身体上或心理上各种不愉快的经验。试问世界上能有多少人打算这样做呢?我们能够为自己发心处理不愉快的经验而随喜吗?正如我说过的,无论这些不愉快的经验以哪种形式生起,尝试向它们学习。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从中学习到什么呢?
 
  我见到在座有些人这几晚都有来,我感到很高兴。你们应该随喜自己,如果没有这种决心,没有这种兴趣的话,你们便不会这样做。所以,随喜自己有一个坚强的决心,随喜自己发心去听闻佛法及行践佛法。
 
  对一些人来说,挑剔自己,苛刻地对待自己,给自己减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作出努力,用心去培育随喜这种正面的质素,随喜我刚才所提及的那些事情。
 
  有时我这样想,所有人都有解脱的潜能,解脱的质素都在我们的心中。禅修可视为认知及体会这些质素的途径,让这些质素在我们的心中生长。
 
  随喜心是天界众生的心灵质素,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这种美善心──随喜自己及别人──的重要之处。
 
  慈、悲、喜、舍最后的一种质素是舍心──不受扰动的平稳心。它也是一种我们需要去培育,去下功夫的质素。坐禅的时候,无论在我们的身心生起什么事情,如果是愉快的,若你有舍心的话,便不会给它加号,不会执着它,也不会生起一种想它延续下去的渴望;如果没有舍心,当不愉快的感受生起时,无论是身体或内心的苦受,我们自然的反应是给它减号、厌恶它、抗拒它。所以,若有舍心的话,无论遇到任何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都不给加号,也不给减号;不加以喜好,也不加以厌恶──学习如实地去观察事物。
 
  我常常强调,当我们还没有觉悟时,我们便有喜好和厌恶的时刻,这种反应是存在的。所以我建议在大家有喜好厌恶的时候,只需知道自己有这种反应,然后亲自去找出:当我们喜好某些东西,当我们执取它的时候,是怎样给自己制造苦恼;同样地,当我们厌恶某些东西,当我们抗拒某些东西的时候,又是怎样给自己制造苦恼。所以,我们也同样能从喜好和厌恶当中来学习。因此,在某角度来说,这个修习是十分简单的。
 
  当我们有喜好或厌恶的反应时,只需知道自己有这种反应,利用它作为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们也学习不去对事物作出喜好或厌恶的反应。当你没有喜好或厌恶反应的时候,你只需知道你是没有这种反应及去观察这为自己所带来的结果和益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事物,学习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有喜好厌恶反应的心和没有喜好厌恶反应的心,看看两者的不同之处。这是很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们在坐禅的时候可以尝试修习的一些建议。然而,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之中这样修习吗?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修习也许比较困难,但这正正便是修行的好地方。如果你观察力够敏锐,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况中保持正念的话,你会把捉到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喜欢某些事情,然后希望这些事情延续下去,给它们加号;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自己会不喜欢某些事情,这时便想去摆脱它们。日常生活的修习就像坐禅一样,当你喜欢某些东西,当你执着某些东西时,看看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看看它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你将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你会体会到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符合我们的意愿的,但我们偏偏对自己作出各种的要求:自己应该要怎样,自己一定要怎样。我们也对别人作出各种的要求:他们应该要怎样,他们一定要怎样。我们也对生活作出各种要求:生活应该要怎样,生活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理想。然而,要求是一回事,但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为自己制造了苦恼。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明白我们怎样因自己的要求而制造苦恼给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把我们带引到佛陀所发现的“四圣谛”之中。我有点好奇,想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四圣谛,如果没有的请举手。
 
  关于四圣谛,简单来说,第一圣谛便是苦谛。没有人不会不熟悉第一圣谛的。在座每一位包括我自己,都体验过第一圣谛,也许;现在你们当中有人正感受着它。这里生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苦是一个圣谛?苦有什么崇高的地方呢?这是一个有趣及有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我认为苦是圣谛的原因,是因为从苦之中如果你能进一步了解第二圣谛(集谛)的话,之后你便能够进一步找到离苦的方法。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苦的时候,若你能这样告诉自己:“我正在体会着第一圣谛。”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式去认识苦谛。但大多数人只是卡在第一圣谛里,只是在受苦。
 
  要了解第二圣谛有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需要找出自己怎样替自己带来苦恼──从自己的喜好、厌恶和各种要求之中令自己受苦。明白到苦恼是由自己所制造出来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明白到是自己在令自己受苦,而又明白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从自己所制造的苦之中解脱出来的话,这会带我们到第三圣谛(灭谛)及第四圣谛(道谛)。
 
 
问答
 
导师:如果大家对四梵住或是我所简述的四圣谛有任何问题,请随便发问。你们亦可发问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我要告诉大家,过去几天你们提出了很有用,很实际的问题。
 
听众:我有些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老师。这是关于舍跟慈、悲、喜的关系的:舍心是不去分别事物,舍弃它们,而慈、悲、喜都是牵涉入事物之中。我们修舍心的时候,怎样和慈、悲、喜三种质素协调呢?
 
导师:非常好的问题,非常好的问题。我喜欢用实际的例子,让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例如当你在走路的时候,你看到有人跌倒在路上。如果你有慈心及悲心的话,你会感到迫切及有需要对这件事情作出回应。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情绪反应(reacting)和理性回(responding)。情绪反应是有情绪牵涉在内的,例如恐惧、不安等,你甚至会叫喊。如果是情绪反应的话,你便不能清楚知道该怎样去帮助那个跌倒的人。如果我们具有舍心,便会以一种理性的回应而不是情绪的反应来处理这件事情。由此可见,这四种质素是怎样紧连在一起的。希望这解释能令你清楚明白。
 
  还有其他问题吗?
 
听众:我有一个问题。正如老师刚才说的,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时,我们冷静地去处理它,但是如果一直都是用这种态度来处理事情的话,内心会不会逐渐变得很冷漠呢?
 
导师: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回答上一个问题时说到你必须要有慈心和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的话,你看见有人跌倒在路上时,你只是走过而不会理会他。而正因为有慈悲心,你才会觉得有需要做些事情,有所行动,去关心及帮助那个人。而从那关心别人的情操中,自然便会作出一种和舍心相应的理性行动。这就是培育这些质素的美好之处。希望以上的解释能够解答你的问题。
 
听众:师父,我们应该怎样在坐禅之中修习慈、悲、喜、舍这四种质素呢?
 
导师: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实用的问题。是这样修习的,有时我会提议选择其中的一种质素来修习,或者今天我们可以跟昨天一样选择修习慈心。如果你想去培育悲心的话,假如坐禅的时候因身体痛楚令你受苦,你可以尝试做些东西,不用继续受苦下去。当身体或内心在受苦时,你尝试对它做一些东西,学习对它友善,学习放下它。坐禅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来修习悲心。当你这样修习的时候,你也许即时感受到喜悦,感到快乐:“真好了!原本我在受苦,我对它做些东西后,现在转变过来了。” 你因此能体会到喜悦和快乐。之后,你能够体会到最后的一种质素──舍心──明白到我不应执着这些喜悦不放。所以,你能看到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情况中,我们都能培育慈、悲、喜、舍这四种质素。今天在我们坐禅时,我会给予一些修习全部四种质素的导引。
 
听众:我想回到刚才关于慈心和悲心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跌倒在路上时,我们不是会有反应,会有感受的吗?
 
导师:我再次重复同一点及用小孩子作为例子。当你在走路时,你看到一个小孩子跌倒,虽然他不是一个大人,但道理都是一样的,你会对这个小孩子作出情绪反应,你可能会叫喊,甚至觉得难过:“噢!看看那孩子多么可怜!”当你这样被卷入情绪之中的时候,你将没有能力去帮助那个可怜的小孩子。跟看到大人跌倒的情形一样,你可以用理性的回应来作出行动,关怀和帮助那个小孩子。所以我分别用了两个词语,请分清楚这两个词语不同的意思:情绪反应(reacting)和理性回应(responding)。
 
  正如我之前说过,如果我们有情绪反应时,同样地,我们也能向这种反应学习:是什么使我这样难过?是什么使我这样忧愁?是什么使我这样不安?这可能是因为你有一个联想:“也许我的孩子也会这样。”所以,我们可能会从路上所看到的一件细小事情中编造一个巨大的故事出来。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你可以反思一下: “噢!为什么我会作出情绪反应呢?” 于是,自己的情绪反应便成为一个禅修的观察对象。
 
  也许在某些场合之中,你能作出理性的回应──十分清楚,十分冷静,十分平稳地去作出必须的帮忙。之后你会很清楚看到两者的分别: “呀!看看当我情绪反应的时候是怎么样,理性回应的时候又是怎么样。” 看看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面对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是用相同的方法。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惯常对事物生起情绪反应的话,当他在坐禅的时候,也很容易会对所发生的东西生起情绪反应。举一个例子,假设你的膝盖在痛,你可能会想: “我的膝盖在痛,说不定我的膝盖也许会断掉,我认识一些禅修者,他们的膝盖断了。” 所以,从膝盖痛楚的事情当中,你能编造一个巨大的故事出来。从膝盖痛楚的事情当中,你能生起焦虑,你能生起恐惧,你能生起不安,你能生起全部这些不愉快的情绪。若是理性回应的话,你只是观察痛楚,学习与它交个朋友,到痛楚难以忍受的时候便转换姿势。
 
  很多谢各位的发问。现在让我们在坐禅之前休息一会。在休息期间,请尝试继续保持正念,放慢动作及保持宁静。一些朋友告诉我,他们感到这里的气氛非常宁静及祥和。我听后很高兴,看看我们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气氛。
 
[小休]
 
坐禅
 
[坐禅中的导引]
 
  让我们由修习慈心开始。……我们尝试向每个方向散发、扩展我们的意。……
 
  愿众生健康,愿众生快乐,愿众生平静,愿众生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现在让我们想一想一些我们认识而又正在受苦的人,他们受着的可能是身体或心灵上的苦。……
 
  让我们去感受他们所受的苦,让我们去关怀他们。……
 
  愿他们能从所受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你能否真正发自内心来祝愿他呢?……
 
  现在你能否为自己在尝试培育慈悲心而感到快乐呢?……随喜自己能够去关心他人。……
 
  你能否为自己尝试去培育这些内心质素而感到快乐呢?……
 
  现在让我们尝试去培育舍心这种重要的质素。现在这一刻无论我们的身心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你能否不加以喜好,不加以厌恶地去对待它呢?……
 
  如果我们的身体感到痛楚,感到不舒适,我们能够不起情绪反应吗?……
 
  如果你的内心不平静,你能否只是知道内心不平静而不对它作出情绪反应,不给它一个减号呢?……
 
  如果你在经历着愉快的感受,你能否对它不生喜好呢?如果你在经历着不愉快的感受,你能否对它不生厌恶呢?……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任何发生的事情。……学习如实地观察事物。……
 
[响磬]
 
  请看看这种舍心能够持续多久。现在让我们来做些美妙的念诵。
 
 
念诵
 
在我们念诵之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佛殿的宁静及祥和,为我们的内心制造一些空间。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mgham saranam gacchami……
Sadhu……
Santi ……
南无释迦牟尼佛……
释迦如来……
 
[念诵完毕]
 
  愿在座各位健康、快乐、平静及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在睡觉时,愿你们睡得安详及安详地醒来。多谢各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998年 一日禅 (上)
下一篇:1998年 慈悲喜舍(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