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禅修营第四天
2013-01-02 13:06: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6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四天 葛荣:聆听有关情绪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经验。我清楚知道这一点:情绪的生起是由我们如...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7年10月16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四天
葛荣:聆听有关情绪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经验。我清楚知道这一点:情绪的生起是由我们如何跟自己相处、如何跟别人相处或如何跟外在环境相处而来的。所以,这显示出要跟自己、别人和外在环境好好相处确实是生活中的一项挑战。许多人遇到的问题都和别人相关,他们执着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害怕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自己的快乐与不快乐要由别人来决定呢?为什么我们让别人对自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NA:因为我们要和别人相处。
 
葛荣:还有呢?
 
SK: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怎样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葛荣:这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自信,缺乏应有的修习,这使我们依赖别人。今天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对我诉说有关的问题,如缺乏自信,害怕别人批评,害怕做错事遭人指责等等的都是女性呢?至少我遇到的都是这样。在香港这里,究竟只是女性普遍有这种问题,还是男性也有这种问题,只是他们不好意思说出来呢?
 
PL:其实男性在这方面的问题更大,只是他们会找方法来宣泄,例如找朋友一起饮酒,趁有醉意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心底话说出来。他们是用这类方法宣泄的。
 
葛荣:我见有许多人,我想无论男的或女的,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情绪都是一个人们需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是我不知道,原来饮酒是男性用来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不过,饮酒会造成恶性循环,饮酒会引致更多的负面评价,而负面评价又引致更多的饮酒,因此而没完没了。让我们来看看禅修怎样帮助我们应付这些问题吧,这对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都有帮助。
 
  我认为慈心禅的修习很重要,因为借着慈心禅的修习,你学会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若你能真正地和自己连系,并感受到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时,就没有那么倚赖别人对你的看法了;你需要别人给你的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你会从自己的身上得到满足。
 
  此外,禅修有助我们看清楚评价的本质,使我们有能力应付刚才说到的那些情况。这亦是很有趣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们总是惯性地对事情给予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却从不停下来质疑这些评价的意义和我们是究竟根据什么来作出评价。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成为这个评价机制的受害者,但却从不探究这些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是怎样运作,它们在什么条件之下产生,它们怎样制造出来,是什么因素引发它们出现等等。如果我们去探究这些问题,就会明白到这是跟社会长期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有关的,之后我们看到这些思想和观念支配着我们,看到自己对这些思想和观念习以为常。
 
  我们运用思想的方式是很有趣的,大家都知道,从早上醒来那一刻到晚上入睡,我们的思想一直在进行,不会停止下来。如果有正念,对心里经过的思想有觉知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思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在给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当我们看清楚这一点之后,这种给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习惯将会减弱下来。之后我们会明白,有时候只是单纯的念头生起,如“某人可能不喜欢我”,“某某或许在批评我”,“某某可能会觉得我愚笨可笑”…… 若我们是醒觉的话,便会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念头而已,而谁晓得这个念头跟事实是否一致呢﹗念头有它虚妄的一面,幻想跟现实是两回事。用正念去探索和审视有助我们看清事物,有助我们对治和处理自己的思想,那么这个给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习惯就会减弱了。
 
  另一点很有趣的是,由于我们的思想,由于我们的身份,我们为自己和别人制造了各种的形象。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投射了一个形象,认为自己是某一类型的人。当别人认同自己的形象时,便感到惬意自在。我们也常常为别人投射一个形象,把这个形象强加于别人身上。有位西方心理学家说过,当两个人在一起时,却会有六个人出现。你们知道两个人怎样变成六个人吗?
 
SK:两个真实的人和四个投射出来的人。
 
葛荣:对,就是这样。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形象和真实之间有冲突,事实上冲突其实只是源自我们所投射的形象,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另一回事。透过禅修和正念,无论任何时候,当有冲突生起时,我们能够明白到生起冲突的整个过程。有些冲突是源自于对别人投射形象的,例如忿怒的生起就是和别人的行为有关,我们是怎样生起气来的呢?为什么我们会生气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有预期。当别人的行为跟自己所投射的形象不吻合时,我们就会忿怒。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有预设的形象,当自己的行为跟心中的形象不相符时,我们就会感到内疚、忿怒、失望。我们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所投射的形象而使内心受到伤害。
 
  有一项有趣的修习,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感到苦恼、失望或沮丧的时候,看看能否知道当下内心在投射什么样的形象来跟现实发生冲突。这就是为何佛陀强调我们要如实地观看事物的原因,但我们却想看到事物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发展。在另一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在要求自己和别人该怎样怎样,甚至要求人生该要怎样怎样。一旦如愿,就觉得人生是过得去的、美好的、美满的,如果不能如愿,则苦恼、挫败、失望、伤痛等种种情绪就会出现。因此我认为一个觉悟了的人就是放下一切形象的人,他是永不会苦恼的。
 
  另一点与此有关的,就是若你能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的话,就会明白到我们实在是无法为生命作出定论,认为生命理应怎样。在佛法中有一个非常深入的教导:坦诚面对生命的“没有主宰”── 无我。我们以为所有事物都受控于人,所以才会认为生命有主宰。
 
  事实上,当我们想深一层,就会知道生命中的事物不受我们控制。由于不同的文化,有些地方的事情运作得很妥善,从不出乱子。因为事物都操作完美,毫无问题,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因而为那里的人带来一种安全感。而住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人,就得要开放地面对“没有主宰”了。举一个我自己的经验做例子,有一次我在欧洲的火车上,当听到一遍当地语言的广播后,便见到车里其他的人都表现得很焦虑,大家都拿起一些小册子来看,并议论纷纷,一派失望的样子。于是我问他们刚才的广播说的是什么,他们告诉我火车将会迟到七分钟。若是在斯里兰卡,有火车来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意想不到的事经常发生,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你去到巴士站,那里的人会告诉你:现在没有巴士。你走到火车站,那里的人会说:现在没有火车,火车要迟一个小时才到。我印象中,这些事情不会在这里发生,对吗?凡事都受控就给人一种安全感;若然意外发生,人们就感到失望和痛苦。在这样的文化中生活自然会使人趋向做事要妥善完美。因为从来都不曾出错,所以人们害怕犯错。由于这个‘要完美’的观念,因此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怕别人给自己负面的批评,因为这会令自己完美的形象受损。这就是为什么我时常强调要开放地面对自己的人性弱点和开放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原因。因为当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地接受自己的人性弱点,自己的不完美时,就算受到别人批评,也不会觉得惊讶,因为你能明白到:自己还受一些条件所制约,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这是可以接受的。
 
  到这里我想暂停下来。我想大家对刚才所谈到的内容一定有些问题或需要作一些讨论吧。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就让我们来一些讨论,去探讨一下我们情绪上的问题及如何实际地以禅修的方法来对治它们。
 
  当我们要发问的时候,会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否问得好,别人会否取笑自己的问题,别人会否认为自己愚蠢等等。这是很有趣的,就好像PL也曾问过:我们是否愚蠢呢?现在我希望听到一些“愚蠢”的问题,我不要那些深奥、完美的问题。让我们来个改变,我的意思是说,你们问一些愚蠢的问题,我亦乐于给你们一些愚蠢的解答。一群善知识聚在一起是美好的,最低限度我们能开放给任何事情,容许自己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像这样的禅修营是很美好的。
 
PL:我想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在香港,我们真的是活在一套既定的模式当中,而且总是依循着这套模式来做事情。例如当我们走进一间茶楼,叫了一壶普洱茶,但侍应却来错了寿湄茶的时候,如果要我们接受当时的处境的话,那就要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地接受了。
 
葛荣:确是这样。有时候我们的接受是由于希望自己符合在别人心里的形象,所以装作接受。而我认为真正的接受是视乎我们能否完全真正地对当时的处境说OK地接受;又或者即使是不OK,但能够接受。
 
PL:我想说的是,假如我真的是接受的话,一定是要甘心情愿的。
 
葛荣:噢!你说的话一点也不愚蠢,而且深奥得很,教我搅不懂你的问题!…… 我只是跟你开开玩笑罢。
 
  还有别的问题吗?请将和日常生活中对治情绪有关的困难或问题提出来。今天曾有人说过,住在这里是不会生起情绪的。
 
PL:我们要止语,所以不会生起情绪。
 
SK:不说话就不起情绪。他明白这一点,要比我们强呢。
 
葛荣:请大家把日常生活中所生起的情绪说出来,这样我们才可以去讨论一些禅修的方法帮我们去应付那些情绪。
 
EL:让我来举个例子。在办公室里我非常努力,希望达到客户的要求。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我在乎他们对我的评价。事实上,只要做妥自己的工作我就满意了。但在现实方面,如果我不符合客户的期望,他们就会投诉,结果我要花许多时间向他们解释,这给我很大的压力。我知道这些问题都是由我内心所制造出来,而且对于不合理的投诉我也会懂得如何去处理。但是在现实中我为了要避免这些麻烦,所以我要努力地做到每件事情都完美无瑕。
 
AC: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
 
葛荣:一个很好的问题,给你一个大加号。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不负责任地做事情,而是要学习在负责任的同时不要感到有压力。我们是学习放松地尽力做好事情,而不是紧张和有压力地去做好事情。如果你尽了力而仍然犯错的话,你心里该十分清楚及坦率地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但自己的“最好”并不是别人心里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样做呢?懂得这样想最少可以让自己内心清明,清楚地知道自己问心无愧,同时在心里亦不会生起任何的冲突。这就是我们所能够做的。在尝试这样做之后,若是成功的话,那很好;即使是失败,也是好的。如果因自己犯错而出现了问题,若问题带来了心灵的创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尽快治疗这个创伤,而不是紧执着这道伤痕,令自己一生受苦。
 
  还有其他问题吗?
 
AC:可是在香港,你可能会被老板开除呢。这就是压力的源头。
 
SK:接受“我被开除了”这个现实就不会觉得苦了。
 
葛荣:如果尽了力但仍被解雇,你的心里是十分清楚所发生的事情的。我认为了解自己的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并不是叫你拿自己的局限作借口,而是叫大家去明白这是一个事实 ── 我已尽力做到最好,但是我的“最好”未能符合别人心里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样做呢?事实上如何去面对这问题,才是生活上真正的考验呢!
 
  另一方面,我不知道这样说能否带出一个道理,这些挫折、困难和难题日后也许会成为一件幸事。这令我想起一个十分有趣的中国故事,想跟大家分享,或许你们早已听过了。从前某条村落里面住了一位有智慧的老翁,他养了许多优良的马匹。有一天,一匹马走失了,整条村的人都走来对老翁说:“真倒霉!你最好的马匹走失了,看来你的运气真差,或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业障吧。”诸如此类 …… 但老翁说:“不,我只是走失了一匹马,你们却对这件事情妄加意见和评价。事实上只是我有一匹马走失了,只此而已。”用我的说话来说,你们无须在这件事情上给减号。过了几天之后,这匹马回来了,并带了另一匹好马回来。于是那些村民又再走来对老翁说:“噢!你真好运,你本来失了一匹马,如今却得回两匹,真是走运啊。”老翁却说:“不用再说了。我现在得到两匹马,只此而已。”用我的说话来说,无须要给加号。这位老翁有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在驯服那匹新来的马时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于是那些村民又说:“业障又来了。”后来有战事发生,军队到村里拉人去当兵,所有年青的村民都给带走了,只有老翁的儿子避过了这次兵役。这个故事是极好的例子,让我们学习去如实地看待事物,不对事物给予加号或减号的评价。我相信在那位有智慧的老翁心里是不会有任何的预设模式,认为什么是应该发生或什么是不应该发生的。你们有谁听过这故事吗?
 
  噢!原来人人都听过了。
 
JC:人人都听过这故事,只是没有人能够像老翁那般实践。
 
EL:我们听到的故事跟你说的有点不同。你说这故事的方法教人印象深刻,因为你所强调的是不应对事情加以评价。故事是老翁失了一匹马,然后他得到多一匹马,仅此而已,没有任何评价。若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说,这则故事是讲及福与祸的,福到时,不要认定是福;祸来时,也不要认定那是祸,是福是祸要到最后一刻才有分晓。传统的说法是从事物的得失方面来说,因为老翁最后有所收获,那是他的所得。
 
葛荣:我喜欢这故事的另一方面,老翁没有任何的预期认为什么是应该或不应该发生的,他没持有固定的想法认为什么是应该或不应该发生的,这是第一点。另一点是,当认识和明白到外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时候,内在的心态便会改变,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控制外在发生的事情,但内心有了转变之后,无论外在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能够去应付。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KW:在香港这个社会,就算你做事情做对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接近完美的阶段,但只要错了百分之一,别人就会抓着这百分之一的错处不放,一次又一次地针对你。我完全明白你教导我们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但心底里不敢说自己能够办得到。
 
葛荣:我想不单在香港有你所说的情况发生,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基于某些原因,人们似乎都过份地强调过失,把过失或负面的事情看得过份重要,却把正面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这在人际关系之中就更常见了,你做了许多好事,但只犯了一次过失,这过失却好像比一切做过的好事来得更重要,人人都谈论它,但对你所做过的好事却一件不提。这带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为什么人们对负面的事情如此看重?对正面的事情却认为理所当然呢?我希望听听你们的意见。
 
NB:人们缺乏感恩之心,所以把正面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
 
葛荣:这是其中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YC:我想有些人常常提起你的过失是基于嫉妒。他们想突显你的过失。
 
葛荣:还有别的理由吗?
 
EL:在我的经验之中,这一切都归究于贪欲。举例说,我的当事人期望我替他打赢官司,从而取得他想要的东西。如果我输掉了官司,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有许多抱怨,因为他心里塞满了贪欲。我遇过许多类似的事情,当一个充满贪欲的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是不会理会我已经尽了力的事实的。
 
葛荣:当我们明白到问题是出自于自己的内心时,我们就要尝试来一个转变 ── 从自己做起。我建议大家无论任何时候,当看到别人做得好时,都应该要表示赞赏。为人父母者经常都会犯上一个毛病,他们只会告诉孩子他犯了什么错,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却不会有所表示,于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误以为自己总是犯错。我曾经在另一个国家参与过类似的讨论。有一位做家长辅导工作的教师,她说她曾给家长们一个习作,叫他们把孩子做过的顽皮事和坏事全部写下来,家长们毫无困难地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然后再请他们列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来,但家长们却感到非常困难,他们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孩子做过些什么好的事情。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人际关系中的情况也是一样。我在斯里兰卡的时候,有时要辅导一些有问题的夫妇。我的朋友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怎么一个没结过婚的人竟然去辅导结了婚的人呢!我听到做妻子的其中一项投诉:当饭菜煮得不太好吃时,做丈夫的便会诸多批评,对饭菜大加挑剔;但当饭菜煮得好吃的时候,做丈夫的却去修习止语。
 
  佛经里有一段对善知识的描述:真正的善知识会以一种友善的方式指出你的错处,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对,他会指出你做得好、做得对的地方。这是我们该学习的,不要单是看负面的事情,同时亦要看正面的事情。身为禅修者,我们应尝试去培养这份重要的品格,同时去找出自己的优点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我们倾向于只往自己的缺点和负面看,这往往是带来大量情绪和苦恼的主要因素。当我们看见愈多自己的优点时,就会愈加发现自己正面的地方,继而更加能够看出别人的优点和值得嘉许的地方了。
 
  在佛法中提及四种心灵质素,它们称为四梵住。第一种是慈心(Metta);第二种是悲心(Karuna),悲心是一种当看见别人受苦时,想要给予帮忙的心;第三种是喜心(Mudita),喜心是一种当看见别人快乐时,会因别人的快乐而自己亦感到快乐的心,我们是亦可以随喜自己的快乐的,喜心是我们需要去培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灵质素。有一位禅修大师曾清晰地指出这一点,他说:我们倾向于往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去看,而不会去看自己做得对的。虽然社会上有一些价值观可能是有害及具破坏性的,但我们应该尝试去培育这些优良的品德,优良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价值观可能是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风气相违,这就是为何佛陀的教法和禅修被喻为逆流而上的原因,修行是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只会随波遂流。生活在一个充满负面的社会里是要面对很多困难的,所以我们要作出努力去超越困难,这就是修行之重要之处,这就是一群善知识一起修习的重要之处。至少在这个充满负面的社会里有一些人在修习善行,在培养良好的质素。这会带来社会上的一些改变。
 
  好了,我们来谈谈明天的修习吧。明天让我们尝试去做一些有关思想的修习,学习去处理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情绪总是互相关连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当没有思想的时候,苦恼和情绪存在吗?我觉得在修习中,我们应要真正去明白我们的思想,洞悉我们的思想和处理我们的思想。正如我刚才所说,从起床直至到入睡,念头不断地从我们的内心经过。我建议大家明天把我们的呼吸这位老朋友忘掉,改而不间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然后尝试找出思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去探索自己的思想和念头,尤其是关于那些加号和减号的思想和念头,所以明天如果你觉察到自己在作出负面评价时,尽快去抓着它,观察它。记得我来这个禅修营的途中时,看到一个红色像问号的符号在路旁。我问人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意义,人们告诉我这个符号是:“找出你正在想什么。”这真是一项十分有意思的练习,在日常生活中,突击检查自己的思想:“我现在有什么思想?”所以,无论在这里也好,在外面也好,让我们作出努力去认识、了解、探索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之后在晚上让我们来一个关于思想的讨论。
 
  现在让我们来念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997年 禅修营第五天
下一篇:1997年 禅修营第三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