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真义
2013-01-19 19:43:52   来源:   评论:0 点击:

皈依的真义 当一个人选择佛教作为他(她)的信仰时,在皈依前先要把两个问题弄清楚:1.什么是皈依?2.我为何要皈依呢?什么是皈依? 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皈依?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正确信仰,信鬼神是一...

皈依的真义
  
    当一个人选择佛教作为他(她)的信仰时,在皈依前先要把两个问题弄清楚:

1.什么是皈依?
2.我为何要皈依呢?

什么是皈依?

    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皈依?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有正确信仰,信鬼神是一种信仰,信上帝也是一种信仰,信真主也是一种信仰,信大梵天也是一种信仰。对宗教有正确信仰的人,知道宗教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圆满,更有意义,能在现实生活中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必须对宗教作正确的认识和选择。佛教传来中国已超过两千年,它已是我们信仰的主流。佛教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不是迷信。我们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寻找善良的心;迷信使我们原本已不自由的心灵更为局限,无法净化心灵,也无法解决我们人生的苦恼。我们怎么可以将我们有限的生命交给鬼神、神棍、或骗子呢?

    信佛先要认识佛教的经典教理,不要误解佛的教法,佛教在中国二千年的长久时间里,朝廷曾多次灭佛,因而使佛教趋向神化,融入民间生活,图求生存,但却使民俗迷信也混入佛门,把寺院团体和佛菩萨当成是驾御愚民和敛财的工具,使佛门外人对佛教生起错误的看法。外道的神、上帝、或大梵天都是高高在上,支配着人,形成不平等的尊卑关系,只有佛教重视个人的自主权,人人具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修行人一定要深入了解佛陀的教义,使我们的生活密切贯彻佛陀的教理。宗教信仰是要使我们更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生命的真义,使我们能过着更理性的生活,这才可以称为正确的信仰。

    当我们看到佛像、圣物,或大法师时生起净信是清净信。好比一个人相信因果,当他做了好事,心瑞安乐,就一直做好事。由净信而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祥,这是清净信。当我们祈望脱离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断恶修善,并对此深具信心是乐求信。好比一个人皈依后天天持戒,努力调伏内心所起的烦恼,少欲知足,这是乐求信。当我们了解三宝是我们唯一的皈依处,是究竟的皈依处后,并对它生起信心时,这是虔诚信。当我们通过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观察,反复思择,了解万法缘起的道理,这是智解信。当我们有烦恼困难病患时,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思惟解决的办法、找有经验的人帮忙、忏悔恶业、放生、修观照、行善事、患病时看医生等等,这样才能解决困难,这才是正信。

     对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义的人。

     皈依是归向、依靠、归依的意思。它和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洗礼不同。归依有如孩子幼小时归依父母,在危困时归依能引导我们度出危难的领航人。归依就像是归向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感觉到非常的安全和亲切。佛教的归依是归依三宝,现在我们来看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

    皈依佛---佛(Buddha):佛陀,意为觉者。在现在是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大乘佛法里还有十方诸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等。

    皈依法---法(Dhamma):达磨,意为佛陀觉悟的真理。经律论等三藏是记录佛陀教导世间人的方法。

    皈依僧---僧(Sangha): 僧伽,意为和合众,是指圣贤僧,至少是初果圣人。一切凡夫僧是修行道上的行者。  

皈依佛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佛宝的文句如下:「赞颂佛宝: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有一句话「信为道源功德母」,说明了我们身为佛弟子,对佛陀的虔诚信心和对他所教诲的道理有真实的信念,依法修行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觉悟境界的功德。佛陀是三界里圆满的觉者,他所觉悟的道理不是我们凡夫能够马上明白的,唯有通过修行,才能深化我们对佛陀的信念。

     佛陀是自己觉悟生死轮回之真相,并摆脱轮回之苦和渡过轮回苦海的大圣者,他能宣示四圣谛及教导八圣道修行法的无上正等正觉者,他也是值得受人类及天神供养的应供者,他已调服及断除所有大小微细的烦恼,故此他无有任何世间的系缚。因此他有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有些列出的十个名号是;,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也号称为两足尊,即人中最尊胜者,或福德与智慧两皆具足。佛陀三德圆满(断德、悲德、智德),于这五浊(劫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恶世中,开示给我们这稀有的宝贵道理,犹如在黑暗之中擎起明灯,引导众生走上清净之古仙人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而自称「弟子」,我们与佛是师生的关系。佛陀教导我们破除无明,离苦得乐。众生的苦恼,乃是起因于不能明白自己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真相。因为这错误的想法和见解,带给我们累世的轮回,遭受众多的苦难。学佛修行就是要纠正这错误的想法和见解,把苦消除,找到心灵的安祥与快乐。这是佛教的宗旨,佛教的最高目的!

    「皈依佛」是我们从众多迷惑颠倒邪见中依正见正思惟来生活,这才是真正皈依佛的意义。

     要能修行达到解脱,唯有在人道才能办到。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正确佛的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究竟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在[增壹阿含经](卷24, (三)大正藏2册,p674a)里佛言:
「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着,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因此礼敬佛的利益是很大,家里供奉佛像,皈依和礼佛时,要想我们的佛性。在污浊的六尘境界里当六根接触它们的时候要懂得修行,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礼敬佛像时提醒我们修行,不要像外道指责我们那样在拜木头,拜偶像。我们天天供灯、香、花、水果等,向佛磕头,若没正确修行,那没有用。这些是礼敬佛的功德。

皈依法

     法宝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法印等。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法宝的文句如下:赞颂法宝:「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当我们生起真实智,想法和见解才是正确的;要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我们的想法和见解都是错误的。

     四圣谛是解释世间苦的真相及众生解脱苦的方法。苦谛说明众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体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集谛说明苦的产生原因是源于众生个别的愚痴;灭谛说明苦的灭尽;道谛说明灭苦的方法或道路。

     「皈依法,离欲尊!」道谛里的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与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联系着的。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八种理由:

(一) 为了远离贪欲;
(二) 为了断诸结;
(三) 为了永断随眠;
(四) 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为了灭尽诸漏;
(六) 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七) 为了智见;
(八) 为了无取般涅槃。

     要修习八支圣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见具足;
(六) 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皈依僧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僧宝的文句如下:赞颂僧宝:「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僧是僧伽(Sangha)的略称,义为和合众,亦即僧团。佛三十五岁成道后,弘法四十五年,出家弟子有数千人,在家众更不计其数。早期的出家众心地纯洁,如耶舍与他的四位好友,舍利弗,目犍连,迦叶三兄弟(优留毘迦叶,江迦叶,象迦叶),阿难陀,阿那律,优波离,大迦叶,罗云,富楼那,须菩提,大迦旃延,马师,摩诃拘絺罗,难陀,周利般兔,鸯掘魔,须深等,一心只为解脱而精进修道,僧团中四姓平等同为释子;后期因为弟子们四向弘化后,僧团里人数增多,有许多弟子佛都没见过,庞大的僧团得到众多显赫国王及平民的供养,贫穷者便以出家为名而加入比丘行列以图饱腹,如此僧团就参杂了许多好吃懒修的份子,比如恶名昭彰的六群比丘,他们虽生于贵族,与其头子提婆达多,及六比丘的徒弟(未足二十岁便出家)十七位少年比丘等,屡造恶行;招至佛陀及在家居士众的诃责,佛陀在僧团不清净的情况下开始制定众多戒条,以约束比丘众的行为,并采纳外道的方法于每半月布萨(诵戒)忏悔,以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团结,扩展教化梵行的艰辛使命,以及僧团弘法利生的目的。
         
     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所谓:
(1)为使僧能和合,
(2)摄护修行的僧众,
(3)调伏恶人,
(4)使惭愧者得安乐,
(5)断现世漏,
(6)灭后世漏,
(7)令未信者信,
(8)已信者令增广,
(9)使正法久住,
(10)推广毘尼(Vinaya僧律)使梵行久住。

    「皈依僧,众中尊」,「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众」是指团体、社会单位。世界上团体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大则一个国家。学佛人的团体,在世间一切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团体,可以作为所有团体的榜样。它的特点是团体里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这团体以僧律和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守、利和同均、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来建立共识,是所有团体中最尊贵的。我们要以互相爱护,容忍,关怀,耐心与真诚的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走上解脱之道。我们僧人,无论修持那一个宗,那一派,那一法门,都是扶持佛法,因为不能兼顾众多法门,所以各领一门,佛在世时已经如此,当时随优波离的都是学律的,随大迦旃延的都是学议论的,随大迦叶的都是学头陀行(Dhutanga)的, 随目犍连的都是学神通的等等。各门派里难免有一些流弊,这是因为学人仍有未断的烦恼,所以应以佛教大局着想,不好诽谤。
我为何要皈依呢?

      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为何要皈依呢?

     让我们来先了解轮回。轮回(Samsara) 之说在古印度为人们普遍接受。佛陀以他卓越的天眼通与宿命通,肯定多生轮回的存在,并以此教诫弟子们。这绝不是迷信,或以轮回来吓唬弟子们。近代更有心理学家用催眠术让病人说出前世的苦难与恶业,所带来今生病痛的例子,以证明轮回的存在。所以轮回并非宿命论,它有积极的伦理与道德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皈依三宝,並不是想要寻求三宝的庇佑,而是想要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所遭受的苦。我們必须让我们的心覺知到苦,找到受苦的根源去,寻求解除苦的办法, 这样我们才能入道,這才是皈依的真義。

     在[弥兰王问经] (Milindapañhā)第六品九经里龙军比丘答弥兰王:「大王,比如有人食熟芒果后种植其核,从此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果。其人再食彼熟芒果后又种植其核,从彼又生出一大芒果树而结实,似此则其树之终尽不可知。大王,生于此者即死于此,死于此者即生于他处,生于他处者即死于他处,死于他处者又生于另一处亦复如是。大王,如此即是轮回。」

     在[杂阿含]九三八经中佛指出,我们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受苦所流的血泪,比四大海洋的海水还要多。「佛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河流水,乃至四大海,其水为多,为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过于恒水及四大海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流泪甚多,非彼恒水及四大海(能比)。所以者何?汝等长夜丧失父母,兄弟,姊妹,宗亲,知识,丧失钱财,为之流泪,甚多无量。汝等长夜弃于冢间,脓血流出,及生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汝等从无始生死,长夜轮转,其身血泪(所流)甚多无量。」

     在[一切都在燃烧经](Āditta Pariyaya Sutta)里佛为事火的三位迦叶兄弟和他们的一千位徒众这么说:「比丘们!一切都在燃烧!是什么在燃烧呢?眼在燃烧、色相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受在燃烧。它是如何点燃起来呢? 我宣示它是由贪欲、瞋恚、愚痴、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而点燃起来。

     比丘们应如是观,圣弟子于眼生厌、于色相生厌、于眼识生厌、眼触生厌、眼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受生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识、意触、意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受生厌。生厌故远离,,远离故解脱,解脱故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他们听完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在[增支部]一支十九经里佛言:「诸比丘 ! 于此阎浮提洲,只有少数之乐园、乐林、乐地与湖泊。而多为险峻悬崖地,难越之河川,茂密之荆棘林,难登之山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人死后再生为人。……或生于天神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天神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

     如上同理,众生中只有少数在地狱、傍生与饿鬼中的众生死后再生为天神。……或生于人中。而多于死后生于地狱、傍生与饿鬼中。」因此要再生为人或天神是极稀有之事。

     人道(Manussa),巴利文意为有敏锐心思者。这是因为人能造善或不善业, 并能修证成佛,但也能犯下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而下无间地狱。因人聪明,故佛来生人中。[长阿含。世纪经]仞利天品里说阎浮提的人以三事胜于其它众生,即欲天、阿修罗、龙、金翅鸟、饿鬼等;那即是人:(1)勇猛强记能造业行,(2)勇猛强记能修梵行,(3)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人的殊胜还胜过天神,因天神耽于欲乐,身坏命终,还要堕在恶道。唯人能于佛、法、僧、戒生起净信。所以人道是善趣。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也极稀有,就如百年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看将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三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这里我只举第8项来说明,在[长阿含经]仞利天品里佛指出: “世人为非法行,邪见颠倒,作十恶业,如是人辈,若百若千,乃有一神护耳。比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 (正)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比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世人皆欲天神保佑,只要天天皈依,就有数十天神守护;若再守戒行十善业,就能得百千天神免费护佑;这不是最吉祥的事吗?比起你花钱去请保镖还要好。

皈依三宝仪式

    皈依三宝一定要举行皈依的仪式。这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入门。依南传佛法的传统,这只需要一个简易的仪式,五分钟就结束。在佛、法、僧三宝面前,由一位具德比丘僧人主持见证,至诚皈依,我们才能得三宝的加持,这种皈依三宝仪式的传承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功能;如果随便皈依,无僧人主持见证,事后恐怕心里会有挂碍。汉传及藏传的三皈传授仪式隆重而庄严。信佛是一定要皈依的,接受三皈五戒,不然就不能被当作是佛教徒。假如不皈依的话,那就说明我们对学佛还缺乏诚意。有些只肯皈依但不愿持五戒,而说只要心善良就行了,这都是缺乏诚意的借口。至于要不要做早晚课看个人的时间与精进的程度,不需要强制。

南传皈依仪式

礼佛

男众
双足跟竖立,双手合十,作孤括形,如莲花瓣,置于胸前。
双手提至额前,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全身扑下,双手平置地面,置于额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寸,双足竖立 (三拜)

女众
双足跟平放,双手合十,作孤括形,如莲花瓣,置于胸前。
双手提至额前,双拇指触至鼻梁。
五体投地;全身扑下,双手平置地面,置于额角,
双手距离不过五寸,双足平放。(三拜)

礼敬三宝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自证成正等正觉,
我礼敬佛陀、世尊。 [一顶礼]

法, 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
我礼敬法。 [一顶礼]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
我礼敬僧伽。 [一顶礼]

三皈(与随分)五戒
求受者跟比丘念:
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第二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第三次,尊者大德我(们)向您求授三皈(与随分)五戒

赞佛偈
礼敬于世尊,应供、正等正觉者。( 三称 )

三皈依

我以佛为皈依处,我以法为皈依处,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二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第三次我以僧伽为皈依处。

比丘说: 三皈已授完毕。
受戒者答 : 是的,大德!

授五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杀生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偷盗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邪淫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妄语戒
我愿学习受持不饮酒戒 (任何能使神志迷乱之物皆属酒类之范围)。
这就是五项应该学习持守的戒律。

比丘祝福如下: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安乐,
因持戒将给你带来财富,
因持戒将使你达证涅槃,
故此,你(们)应该严持此净戒。
受戒者俯首回答 : 善哉。

佛说:
「人为怖畏苦,皈依趋山峦,
树林和林莽,及诸神庙堂(Cetiya)。
彼非安稳依,非最上依处,
皈依于彼处,不能离于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与僧,
依于正知见,得见四真谛(苦、集、灭、道四圣谛)。
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道谛,
灭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导至苦寂灭。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脱离众苦。」(南传法句经新译188-192偈)

     在藏传的皈依仪式后,通常主持仪式的法师还会补充下列事项,这是值得参考的。

     在誓愿三宝方面:
(1)皈依佛,宁舍生命,绝不放弃皈依。
(2)若遇任何困难或痛苦时,除了三宝外,绝不依赖其它的对象。
(3)要常向三宝和佛像、圣物等做身口意的供养。
(4)除了自己要遵守三皈五戒外,还要尽量带领别人来皈依三宝。
(5)应该早晚向十方诸佛礼敬。

     在皈依三宝方面:    
(1)皈依佛后,不再皈依世间或世俗的神祇,因为他们不是究竟的皈依处。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释天、湿婆神、山神、鬼王等,他们自己均还在轮回当中,又如何能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呢?
(2)皈依法后,不应伤害众生。众生是指一切具有意识的生物。我们不应杀生或偷盗,绝不使用暴力。(吃素与否看个人的意愿,佛允许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而杀)
(3)皈依僧后,便不再与恶友为伍。因恶友令我们造恶业,而非善业。
    
     在恭敬三宝方面:
(1)在皈依佛后,要对佛以及一切与佛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其中包括将佛像置于清净高处,并向佛顶礼、做供养等。
(2)在皈依法后,要对佛法以及一切与法有关象征圣物恭敬。甚至里面写着有关于佛法或种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更何况佛经或佛书。
(3)在皈依僧后,要对僧伽以及一切与僧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若在街上发现只是一小块的藏红色僧服布块,也应把它当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处理之。

犯戒与对治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关于业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业之主人,继承自已之业,由自己业而生,是己业的亲族,依己业而存活,不论我造何业,善的或是恶的,我都必将承担。」

     在[中阿含.思经]里佛说道﹕「若有故(故意)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或现世报,或后世报。若不故作业,我说此不必受报。于中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口有四业,意有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

     身三恶业是杀生、偷盗(不与取) 、与邪淫;口四恶业是妄语(虚诳语)、两舌(离间语)、恶口(粗恶语)、绮语(杂秽语);意三恶业是贪欲、瞋恚和痴(邪见) ;加起来是十恶业。尽管如此,但业力不是一切世间现象运作的全部原因,它是二十四缘之一。若把一切现象的运作都说成是业力的控制,那就无望去修行,去断恶修善了。正因为我们生为人,感受苦乐参半,能思惟善恶的道理,不像畜生一样愚痴,不像饿鬼地狱众生一般的受长期折磨的苦楚,不像天神那样只知享乐而耽于欲乐,失去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希望通过修行,改变自己,渐渐地修到和佛与阿罗汉一样,无时不以正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从烦恼与业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犯戒有故意作业,也有不故意或无心的。故意造作的罪业较重,属于重业或定业。因此罪业的轻重取决于最初的动机,若无意踩死一只蚂蚁,它是不定业,业报较轻。可以通过忏悔,使这不定业变得很轻。不过我们还是要常提起正念,不要以为是小恶业而轻待它。佛说:「莫轻视小恶,云我无殃报,小水渐滴落,亦能盈水瓶,愚人积小恶,乃至罪满贯。」(南传法句经新译121偈)

     初皈依的人最常犯的是妄语戒,妄语业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已知不是真实,(2)有欺骗的意念,(3)以言语欺骗的行为,(4)完成欺骗的事实。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若没有欺骗的意图,即没有故意作业,都是不定业。大妄语是世间五大盗之一(一是恶比丘受人信施,二是盗佛法,三是恶比丘诽谤清净梵行者,四是盗取伽篮物,五是恶比丘妄言得上人法)。小妄语是众人常不经意犯的,方便妄语虽不是要伤害和欺骗别人或为了个人的利益,但这样的虚假语多说了会成习惯,还是以正念摄持自己好些。

     犯戒的对治是:(1)提高正念。(2)思惟造业与犯戒的条件。(3)在佛前忏悔或找一位法师询问和发露,忏悔后就安乐。(4)若破戒要重新拿三皈五戒。

     业力与果报的关系是这样的,造业是因,果报(异熟Vipaka)是缘聚时得业果。果报有现世受、异熟受、后世受。现世受的业造了在今生就得到果报,异熟受的要等到下一世才得到果报,而后世受的要在未来世才得到果报。

     业有如种子,果报有如种子长大开花后所结之果。随彼业因,业报也有好坏之分。因果是自然的规则,不受任何力量控制,也无上帝或大梵天王的主使。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里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槃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不过我们造的恶业,可以通过行善守戒,不再造恶,来增加我们的善业功德,这样子我们的恶业就相对减少了。


法增比丘写于佛历二五四九年腊月于台北。
愿众生安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解脱道与菩萨道
下一篇:如何持好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