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一 贪的调服
2013-01-19 19:43:12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一.贪的调服现在以贪欲来解释。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七随眠(Anusaya)之一,终日为欲贪搞得神魂颠倒。贪欲(lobha)也是十结(Samyojanāni)之一,心中被贪欲结所紧紧的束...

一.贪的调服

现在以贪欲来解释。贪欲是五盖(Nīvarana)之一,为欲贪所盖而不能见道。贪欲又是七随眠(Anusaya)之一,终日为欲贪搞得神魂颠倒。贪欲(lobha)也是十结(Samyojanāni)之一,心中被贪欲结所紧紧的束缚着;欲取(Kamupādana)也是四取(upādanā)之一,这欲取又以淫欲为最强,贪淫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因素。欲漏(kamāsava)也是四漏(āsava)之一,有欲漏,有漏,无明漏,和邪见漏;欲暴流(kamogho)也是四暴流(ogha)之一,以贪欲为首,众生为欲暴流所冲走,长夜轮转而不知。贪爱是十二缘起之八,前面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而起贪爱,后面因而带来执取、业有、生、和老死。

贪欲出现的形态很多,最常遇的是贪淫。贪淫是许多修行人最烦恼的事,对这与生俱来的淫欲,是要用心理的方法来调服它,纯靠厌制它不会耐久,也不得力。在[杂阿含1165经]中尊者宾头卢与婆蹉王优陀延那(King Udayana)的对话中提到三种对治的方法:

「婆蹉王优陀延那问尊者宾头卢:何因何缘?新学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极安乐住,诸根欣悦(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随缘而生活),野兽其心(调服兽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尊者宾头卢答言:如佛所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

(1)作母、姊妹、女想

汝诸比丘,若见宿人(年长的),当作母想。见中间者(同年纪),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以是因缘。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诸根敷悦(诸根平和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乐静少动,任他而活,野兽其心,堪能尽寿,修持梵行,纯一清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言:今诸世间贪求之心。若见宿人,而作母想。见中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而作女想。当于尔时(就在当时),心亦随起(心中随着生起),贪欲烧燃,瞋恚烧燃,愚痴烧燃,要当更有胜因缘不(有更好的方法吗) ?」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个老师父在寺里领养了三个孤儿作沙弥,小沙弥在山上过了很多年,渐渐长大,他们从来没下过山,也没见过其他的人。有一次老师父带他们下山买货,他们初次见到花花绿绿的世界,还遇上了从没遇见过的女孩子!三个小沙弥的眼精一直盯着女孩子,老师父看了说那是吃人的老虎,不准看!后来回到山上,老师父问他们今天下山最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异口齐声的答道:我们喜欢那吃人的老虎!由此可见,业是很强韧的,一有了身体,淫欲就跟着来了,除非你有极坚定的道心,配合持戒,修定和观慧,众生为淫欲所缠,难以出离。

(2)三十二身分想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语婆蹉王优陀延那:更有因缘,如世尊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为比丘说: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

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

「大王!此因此缘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人心飘疾(人心动荡迅速),若观不净(若观照不净时),随净想现(净想随着现起),颇更有因缘(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不?」

这更好的方法就是观照男女根只是无意识的生殖器官而已,我们之所以会执取於它是我或我所有,乃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不如理作意,以颠倒之心意看待它;若以观照力來看它,它只不过是皮、肉、筋、血所组合,或四大的地、水、火、風界的组合而已。若身体会衰败,更何况是不到身体百分之一的皮肉所造的生殖器。

此外,我们对它的执取是因为淫欲的乐受,这乐受只不过是男根头与包皮系带拉紧摩擦时神经的感觉,或女根的小阴唇上阴蒂摩擦时的神经的感觉而已,就是因为我们执取它是我们的乐受,我们才久陷轮回。

因此佛说要远离生欲之境,触境时要离于触,触境生想时要代之以有意义的善念,以如理思惟的方式來对治淫欲,它不是一次可以遣除的,要长期以恒心欲愿使心念清净,欲愿成佛成阿罗汉,要勤修断欲,要常抓住追向淫欲之心,要用正确的方法静下心來观照,这样才会有效。

若观照男根剥去包皮,那将只是一条血淋淋的小肉条,看了都呕心,心里的淫念早就消失无踪。同样的若是观照女根,剥去了皮,也只是一个血肉模糊腥味难堪的肉团,因而把坚实之相破除至尽,还会去想淫欲吗?

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言:「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把坚实的色磨灭至尽),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受、想、行、)识磨灭法,(受、想、行、)识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生灭法,(受、想、行、)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现观)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杂阿含256经])

因此佛说∶「心意所观察,彼种彼种相,虚伪而分别,欲贪转增广,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杂阿含279经])要令心安住于远离欲望,善调服,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它们。

(3)守护根门

[杂阿含1165经]继续提到:「尊者宾头卢言:大王,有因有缘,如世尊说,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不要执取色相),莫取随形好(不要执取随这色相所生的一切美好之想念),增上执持(以更强的心意控制自己)。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

「尔时。婆蹉王优陀延那语尊者宾头卢:善哉!善说法。乃至受持诸根律仪。尊者宾头卢!我亦如是。有时不守护身,不持诸根律仪,不一其念,入于宫中,其心极生贪欲炽燃,愚痴烧燃;正使闲房独处,亦复三毒烧燃其心,况复宫中;又我有时善护其身,善摄诸根,专一其念,入于宫中,贪欲、恚、痴不起烧燃其心,于内宫中尚不烧身,亦不烧心,况复闲独;以是之故,此因此缘,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隐乐住,乃至纯一满净。」

以上的三种对治法都能有效的对付一个行者心中所起的淫念,可以个别或一起用。

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相应部]觉支相应)若一个行者能观察心中的贪欲,通过如理作意与正思惟,就能知道耽欲会带来苦,知苦就会想断苦。

世尊所教的对治的方法就是要知道心中有贪(知贪) ;然后去找生起贪欲的原因,也即是知贪。不过更深一层进去找它生起之因,对一个局中人来说,若他自己知道他要的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放下它,离开它,那就行了,不过说是容易做却难。佛说∶「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好(执著于认为好的能带来快乐的外境),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执著于快乐的外境),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佛说应以不净观对治,这并非要你喜欢的境失去或喜欢的人死去,这是一种对治法门。

在[长部.涅槃经]中记载,佛陀入灭前告诫阿难尊者说:「尽量回避与女性交往,不能回避时则当不语,不能不语时则当谨慎自心。」这不是女性的过错,因为某些比丘內心尚未调伏,有可能会不慎而犯戒,所以佛才这樣告诫。

若思惟深一点,贪欲帶來苦,你将发觉这是四圣谛的第一谛:苦。进一步就会思惟它产生贪欲的原因,而会追根究底地找到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二谛:苦因。接下来就会想去消除它,以及寻找灭除它的方法,这就是其它两个圣谛。如理作意与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是修慧的一种。

 

此外,下面再提供四种佛陀教导的有效方法。

(4)不淨观

修习不净观是根据佛陀教导的十不净(死尸)相,用来观修以灭除贪欲;这十种不净相是:

(i) 膨胀 (尸体)相; (ii) 青瘀 (尸体) 相;
(iii) 脓烂 (尸体) 相; (iv) 断坏(尸体) 相;
(v) 食残(尸体) 相; (vi) 散乱(尸体) 相;
(vii) 斩斫离散(尸体)相; (viii) 血涂相(不一定是尸体);
(ix) 虫聚(蛆虫聚生尸体)相;(x)骸骨(尸体变为骸骨)相。


脓烂相,虫聚相 断坏相

根据[清净道论]指出﹔若以贪行的差别来说,膨胀相是适合于贪行的人;青瘀相适合于贪身色的人;脓烂相适合于贪着花香装饰身体起香味的人;断坏相适合于贪念自身坚厚的人;食残相适合于贪着乳房等肌肉部位的人;散乱相适合于贪着肢体美的人;斩斫离散相适合于贪着身体完整的人,血涂相适合于贪着装饰美丽的人;虫聚相适合于贪着身体为我所有的人;骸骨相适合于贪恋牙齿美丽的人。修不净相要配合修慈以防沮丧而产生厌世的念头。

(5)修习受念处

执著于淫欲的人,可以借助佛陀教导的受念处来渐渐减少对淫欲的贪着。

佛陀说([杂阿含42经])∶「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我们对淫欲的执著要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根本,全面性的去对治,这个佛陀称之为七处善,那即是从:苦,集,灭,道,味,患,离去著手。这怎么做呢?观照贪著淫欲的苦(各种身苦和心苦,以及轮回苦);观照淫欲的生起的因缘(触);观照自己是有能力去灭除淫欲的(修道的信勤念定慧);观照灭除淫欲的各种方法;观照对淫欲的心贪爱的作用(触,思,生喜乐想);观照贪淫的各种过患(短暂和无常的乐受,犯戒,懊恼,性病,恶道苦);以及最后因厌倦于淫欲而生起究竟的正见(舍离淫欲,令它永不再生起)。

我们对淫欲的乐受,是从眼触生乐受,从身触生乐受,从意触生乐受等三种触受而生起的,若要调伏对淫欲乐受的贪念,一定要从这些地方着手。离于这三种触,就能把追向淫欲乐受的心调服,进而消除它,所以佛说∶“触灭是受灭。”我们还要从受味,受患来着手。受味是要观照乐受生起的原因,这在上面已经提过淫欲乐受生起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以及我们对淫欲的贪爱,而反复去尝试淫欲的乐受。受患是观照淫欲的乐受是短暂和无常的,这种追求变化无常的淫欲的乐受是一种苦,身体是一直在变易的,每一次的淫欲时未必都得到想要的快乐,因此它是充满烦恼的。这样的正思惟才是消除贪求淫欲的正确八圣道。

在[大念处经]里佛陀说∶「若在感受乐受,知:“我在感受乐受。”在感受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苦受。”在感受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不苦不乐受。”若在感受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乐受。”又在感受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乐受。”或在感受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苦受。”又在感受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苦受。”或在感受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当我们在对淫欲感受乐受时,要以正念知道它;当我们没有淫欲的乐受时,要以正念知道它。一切的感受都要以正念知道它。我们要观照淫欲的乐受的生起,观照它生起的一切因缘(对淫欲的乐受的喜爱---味),也要观照淫欲的乐受的消失,观照它消失的一切因缘(淫欲的乐受的短暂和无常---患),如此长期的观照的结果,知道它只是因缘而生的乐受,不是属于我或我的,心里才会放下对淫欲的喜爱(厌离),而不执着于世间的淫欲的乐受。

观照受这名法的次序是先观触,再观受,以及与受相应的想、思、寻、侍等相应的名法,然后才观照识,以及与识相应的六门。这些名业处(即触、受、想、思、识)也即是五蕴里的四蕴;受是受蕴,想是想蕴,触与思是行蕴,而识是识蕴。在行蕴里头有五十种名法,它以触与思为最明显。

此外,我们还要观照执著于淫欲的不良后果,那就是感染严重的性病,花柳,淋病,梅毒,爱滋,阴茎癌,前列腺癌,尿道炎,阴道癌,子宫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等,毁了性根,一生后患无穷。

(6)死观

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个有情命根的断绝。它有时节死和非时节死两种。时节死是指因福尽或寿尽或两者俱尽的死,非时节死是因为宿业的因缘致死,在其时其地生命断绝。念死有二法:

第一是如理作意「死将来临,命根将断」,以镇伏五盖,得证近行定。

第二是钝根者得以以下八法念死:
(1)杀戮者追近;
(2)死之必然;
(3)将自己与有大名誉、大福报、大力、大神变、大智慧、辟支佛、和正等觉者等比较,他们皆会死,何况是我;
(4)身为诸多虫类所共居,死缘甚多;
(5)身命无力无主,因须赖出入息,四威仪平衡、冷热平衡、四大平衡、适当食物维持生命;
(6)寿命不定,因时间、疾病、时刻、死处、生趣都不定;
(7)寿命不长;
(8)寿命剎那相续。如是就能不放逸,殷勤修习断除诸漏,死时不陷于恐惧与昏昧。


女屍 男屍

在[南传法句经] 147偈有如下的偈:「观此粉饰身,疮(九疮﹕双目、双耳、双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与骨聚,身病心妄想,无常不久存。」它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比丘暗恋王舍城(Rajagaha)的一位漂亮的妓女施蕊玛,有一天施蕊玛因病死了,佛陀要求频婆娑罗(Bimbisara)王三天不要埋葬她,第四天佛陀带了众多比丘去看施蕊玛,这时她的尸体已肿胀生虫,国王宣布谁肯出一千铢,就可与她过一夜,但没人出价,最后免费送都没人要,那会暗恋她的年轻比丘也明白了真相。

(7)修习八正道

八正道是断除一切烦恼所要必修的法门,佛陀说:「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

正见是知道纵欲是不善的,淫欲的欲乐是短暂无常的,荒淫与贪求是苦,这身体不是属于我的。

正思惟是如理去思惟和观照淫欲的真相,就如上面所讨论的,身体的四大组合,三十二身分,身体的因缘生灭等。依正思惟来磨灭对色的坚实想,导向离欲。依正思惟来破除对受的贪爱,导向离欲。

对色的观照,在[杂阿含265经]中,佛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依圣谛思惟观照)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对受的观照,佛又说:「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在[中阿含经][阿梨吒经](大正藏1册, p763b)里记载:「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指淫欲)者无障碍。-----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恶见也。-----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 我说欲如骨锁。欲如肉臠!我说欲如肉臠。欲如把炬!我说欲如把炬。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欲如梦!我说欲如梦。欲如假借!我说欲如假借。欲如树果!我说欲如树果。-----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举头,或蜇手足及餘支节,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碍,骨锁,肉臠,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阿梨吒比丘不能对欲作正思惟,后来舍戒还俗去了,可能现在还在轮回吧!

我们应正思惟淫欲是不能靠修淫欲来断除的,这有如喝盐水来止渴,那只有越喝越渴,丝毫都没解决的了问题之所在。在[增支部4.159比丘尼经]中阿难陀对众比丘尼说:「这个身体是因为淫欲而生起的,但是淫欲是必须断除的,关于淫欲,佛陀建议断除桥梁。」是什么桥梁呢?那不是切掉男根或闭塞女根,而是断除一切能生起淫欲的缘,不去看,不去听,不去亲近,不去触摸,不去想,断除所有一切关于异性的东西和管道。外道更有修淫欲法,双修法,众愚痴人趋之若惊,如蜂逐蜜,真是邪见行邪道。修行的人是越修越清净,要断尽淫怒痴。佛言淫欲是肮脏的,下流的,是世俗的凡夫之所乐为。

在比丘戒里有许多关于对治淫欲的戒律,包括不准与女人行淫和自出精,不准触摸女人,或与女人说淫欲话,或与女人同房睡,还有不准站立大小便,此外洗澡时要用雨浴衣,就是不准看和触摸,以免生欲。

比丘尼戒律里曾记载发生过比丘尼众互相用橡木放入阴户受乐的事,因此被禁止。比丘尼也不准以染心触摸男人,或与男人说淫欲话,或与男人同房睡,或洗比丘的僧袍,因为发生过比丘尼将僧袍上的精液置入阴道而受孕的事。

执著于淫欲就不能破除身见,也不能证初果。其他的果位更不用说了。

正语是不与他人谈论淫欲的话。

正业是以正确的佛法克制淫欲。

正命是在斋日不淫。

正精进是精进克制淫欲。

正念是常修佛随念,安般念,淫念起时就代以正念,使心归于清净与安详。

正定是随时随地随着淫欲之境生起时心能不受到影响,归于安宁。

这八正道才是真正的断除贪淫之道。

从五蕴来说,一个人执取于淫欲时,就在当时生起对无蕴的执取(pañcupādāna-kkhandhā dukkhā),对身体或男女根的执取是色执取蕴(rupūpādānakkhandho), 对淫欲乐受的执取是受执取蕴(vedanūpādānakkhandho),对淫欲的想是想执取蕴(saññūpādānakkhandho),对淫欲的想而起的造作是行执取蕴(sankharūpādāna-kkhandho), 对淫欲而生的身识眼识意识等是识执取蕴(viññanūpādānakkhan-dho)。同时也生起四食中的三食,即是触食(phassahara),它是对淫欲的触受的食取;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它是对淫欲的起心动念的食取;和识食(viññanahara),它是对淫欲而生的身识眼识意识等的食取。若能放下生起淫欲的心,这一切都马上能解决。

在[杂阿含86经]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于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常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佛曰) ﹕ 比丘,无常为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佛曰)﹕比丘,若无常,苦,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曰)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从上经中的开示,佛直截了当地道出若是无常的色身是常的话,那它不应有病苦,而且自己能作主,也不需要对它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照顾色身)。就是因为它 无常,有病苦,所以我们才作不了主,所以才会对它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样思惟,生起正见,就知道这色身不是我,不是属于我,我不在色身中,或色身不在 我中(相在不﹖)。受、想、行、识也如是思惟。

在[杂阿含64经]里;「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计色是我,异我(色不是我,意指还有另一身),相在(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受、想、行、识是我,异 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 凡夫不知不见佛法,不知无常,所以把五蕴当成我;或起种种极端的邪见,并执持于己见。

在[杂阿含80经]里;「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 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又说:「无常者,是有为法,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佛子听闻佛法之后,静 处思惟,知道五蕴不坚常变,因而放弃它们。


正精进

我要特别以正精进来强调,正精进是一切成就之母,它是对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用来观察心,修学观察诸行法,以及行法的过患,因而欣乐涅槃。以各种正确的法门来调服心中的各种烦恼。详细的说有四种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恶,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恶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比如毁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烦恼,心中生起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以使这些未生之恶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这样,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2) 断除和远离(降服)已生之恶不善法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以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而用各种方法(法门)来降服及远离它们,这也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涅槃为目标,这些善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坚决心,努力精进,紧持心念以令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三学,四谛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危机,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二 瞋的调服
下一篇:烦恼的类型与对治法 烦恼的调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