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正念共处(柏林禅师问答辑要)
2013-01-02 15:09: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与正念共处(柏林禅师问答辑要)那天,禅师轻松地坐在藤椅上,他微笑看着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录音的动作,担心不了解缅甸佛教文化而失礼的我们,谨慎地问着:「可以录音吗?不是编辑组的人员可以一起听吗?我们可以...
与正念共处(柏林禅师问答辑要)
 
那天,禅师轻松地坐在藤椅上,他微笑看着我们手忙脚乱地准备录音的动作,担心不了解缅甸佛教文化而失礼的我们,谨慎地问着:「可以录音吗?不是编辑组的人员可以一起听吗?我们可以拍照吗?……」禅师都亲切地点点头:「我很高兴您们让我有这个机会分享佛法,如果你们不想听,就算我想说也是没有办法,所以,我的内心是非常地高兴。」自在的禅师,慌乱的我们,在同是佛法的一家子里,没有国籍的差异,也没有语言的障碍,只有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与分享。我们很高兴能够向柏林禅师请法,他老人家可是资深禅修指导老师,却耐烦地回答着我们奇奇怪怪的问题,尤其现代人在匆忙的步调里,该如何调整自己与外境相应对,柏林禅师开出了一帖帖对治的药方……
  
 
禅修法门的认识
问:马哈希禅法的修学程序、步骤是什么?一般需要多久时间才能修完课程?
答:我们依据经典来教导禅修,修习的次第即十六观智,基础是受八戒。十六观智的禅修理论整理自《大念处经》等巴利三藏经典,没有掺杂其它的东西。基本上,我们不证明禅修者所到达的境界,只是提供方法让禅修者自己去经验。
     想修学的人就到禅修中心受八关斋戒,然后听禅师的录音带,接着就是自己亲自体验禅修。禅修中心每天都有小参,因为指导禅修的禅师都有实修经验及理论基础,透过每天的小参报告,禅师会辨识禅修者的报告,再提供相关的指导,让禅修者反思、检视自己的修学到那一个程度。所以,我们从来不说:「你证第几果!你到第几果!不可能说的。小参的重点在让禅修者知道自己的经验,禅师只是提供指导,让禅修者走正确的道路。
     修学时间的长短则是根据禅修者个人的努力情况,如果非常诚实、热忱、精进地跟随方法修学二到三个月,也许就能对内在有所了解。但这也决定于个人过去波罗蜜的多寡,而影响成就的果位及快慢。
 
 
 
 
问:阅读什么经典将有助于修习马哈希法门?
答:四念处相关经典、《大念处经》,阅读这些有助于了解这个法门。另外,马哈希尊者的著作有六十几本书,其中一本叫做《修习毗钵舍那的方法》,这本书已翻译成英文,书中集结许多经典介绍修毗钵舍那的方法,这本书也为缅甸国家所认证。
 
 
 
 
问:现在台湾有许多不同的禅修法门,该如何选择?
 
答: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禅修法门,可以从两个标准检试禅修指导老师,一是禅修老师对教法的胜解是否充份,且对巴利文经典的了解是否足够。二是实修方面,这个指导老师或禅师的实修经验是否很有成就、很充份。
     从这两方面来说,马哈希禅师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个人是三藏持者,对巴利文有充分的了解。也有一个完整指导禅修的修学制度。有些禅师的个人实修很高,但没有看过巴利文经典;有些禅师可能在教理部分造诣很高,会教巴利文,但实修经验不够。所以,我们需要从解行两方面来选择指导禅修的老师。而当我们确定这个老师是好老师时,就要有信心,完全地放下自己的一切,跟随老师学习。 
 
 
问:在缅甸的班迪达禅修中心,如何培训弘扬佛法的人才?
答:班迪达禅修中心并不是一个教学的、解门的道场,它是个禅修中心,解门部分只教导巴利文和佛法。如果有其它出家众来到这个团体,我们会欢迎、接受他,但也一定会要求他是一个禅修者。等到他禅修到达某个程度,自己满意,禅师检核也满意后,就会检视他的个性、行为和品格,选择一些人送往其它地方做实习生。如果通过政府巴利文的考试,也通过法义的检核,就会训练他们,跟着其它禅师学习如何带禅修。先跟着禅师学习指导禅修的经验,再训练他独自指导禅修,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可以成为一位禅修指导老师。
     如果是年纪很小就来到班迪达禅修中心,一直到廿岁才出家的僧众,我们会要求他们从小就开始禅修,在达到班迪达禅师满意的禅修程度后,而且自己也愿意终生成为出家众,就会送他到解门道场去学习巴利文,一样在通过政府考试后,回到班迪达禅修中心,因为这是他出家的地方。到外地参学之后,还是要回到自己出家的道场,如果资格符合就可以成为禅修指导老师。 
 
 
问:女众禅修者或在家居士可不可以成为禅修指导老师?
答:所谓女众是指出家的尼师,如果她在禅修及教理上通过检核,也可以成为禅修指导者。至于在家居士,是否可以成为禅师,目前还没有在家居士的禅师。因为如果没有完整的训练,对教法了解不透彻,当解释时,会容易有困难而无法完整地说明。在我们对教法还没有完整了解时,要很真诚地说不了解。因此,在家居士可以用分享的方式,分享自己修学上的经验和了解,这是被肯定的。 
 
 
菩萨道与解脱道
问:释迦牟尼佛原是可以在燃灯佛时就成就解脱,证得阿罗汉,但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不速成就,继续修持十波罗蜜直至成佛。自利与利他有冲突吗?
答:你会有你自己的喜好,由你自己决定,要修什么?成就什么?是想成佛,还是成为大声闻弟子,都是由你自己决定,而不管那一个都是能得到解脱的。如果选择成佛,佛陀所要解脱的,不只是他自己,而是要引导所有的人都能解脱。所以每个人都要修持、积聚波罗蜜,不同的只是你自己的选择。每一位解脱者都要修十波罗蜜,而成佛不只是成就十波罗蜜,而是要成就三十种波罗蜜,圆满这三十种波罗蜜,至少要经过四大阿僧只劫跟十万劫,甚至需要八大阿僧只劫与十万劫,或十六大阿僧只劫与十万劫才能成就。所以,解脱道或菩萨道基本上是依你个人的愿力而有不同的选择,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途径?这当中只有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冲突。而途径也是同一个途径,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别。我认为没有冲突,这完全是一个自我自由的选择,不管选了那一种皆要尽力尽心地做好。
 
 
 
 
问:如何修持十波罗蜜?
答:每位佛弟子都需要修十波罗蜜,依成就的果位,如佛、辟支佛、独觉、大声闻弟子,声闻弟子等,圆满的时间会有不同。成佛需要的时间最长,佛、辟支佛、独觉、大声闻弟子的时间都有一定,但声闻弟子就没有,声闻弟子是指在佛陀座下听闻佛法的佛弟子,有些声闻弟子,在短短的时间就可以圆满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是什么?
     第一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很高兴地给别人,所有佛弟子都需要圆满成就布施波罗蜜。
     第二是戒波罗蜜,即道德的圆满。戒波罗蜜非常重要,因为戒波罗蜜,我们才能调伏自己身口行为,不会产生修行的障碍。
     第三是出离波罗蜜,出家众选择出离在家生活,可以说是某个程度地圆满出离波罗蜜。
     第四是智慧波罗蜜,智慧就是知道、了解,具足观智。如何圆满智慧波罗蜜?必须经过闻、思、修三个历程。闻是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思是修持佛法,从经验中了解佛法;修是已经能够穿透身心实相。
     第五是精进波罗蜜。精进非常重要,没有精进什么都不能做。比如说禅坐一小时,基本上是因为精进努力才能禅坐一小时。想成就善行,离开不善法,都需要靠努力才能够圆满。
     第六忍辱波罗蜜。忍辱即能接受、承担不喜欢的境界。面对这些不喜欢的境界,我们是没得选择的。而在不喜欢的情境下,心可能会产生瞋恼、不舒服,这时就要以忍耐、接受的心来接受、面对,这即是忍辱波罗蜜。
     第七是真实波罗蜜。我们说话时,要说正语、说真实语,不要说妄语。说真实语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常常说谎,他人不信任我们,无法成为一个好人,修行上会有很多障碍。尤其小参时,一定要报告真实的情况,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报告不实在,就无法得到正确的指导,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第八是慈波罗蜜,就是慈爱一切。
     第九是决定、决意波罗蜜。意思是下定决心、坚决地完成。如决定一个小时禅坐不动,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动,这样的决定就是成就决意波罗蜜。当做决定时,便努力地圆满这个决定波罗蜜,因为它会让心产生力量,心就可以得到能量。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修持。
     第十是舍波罗蜜。舍波罗蜜就是平衡,修行时要能平衡五根。了解平衡的重要,并且练习平衡,如此心就能接受任何情况,任何情况心都能保持平衡。
     最后再补充禅定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是止的圆满,这是加在智慧波罗蜜里,禅定波罗蜜很重要,每个人都需要禅定、禅修。
     不管要成就声闻道还是成佛都需要修持这十波罗蜜。 
 
 
问:自己很希望藉由佛法来帮忙其它有基督教背景的朋友,跟他们分享佛法,希望他们获得佛法的实益。要怎么做?
答:先不要想要影响别人,刚刚你提到分享,这很好。原则上,佛法对其它宗教的态度是:佛法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是为所有的人而有,所有的人都能够学佛,不管是什么宗教,回教、基督教,都可以学佛,并没有设定一定是佛教徒才可以学佛法。
     如何和人家分享呢?重点是自已要在佛法中得到实益,再与别人分享我们的经验,不要尝试去说服别人,也不要尝试改变别人去信仰另一种的宗教。说服或强迫别人相信,说自己的宗教有多好,对方如果不听,就很不高兴,这些都不是佛法的态度。
     佛法的态度是自己受益,然后就我们所知道的和别人分享。如何才能让别人得到利益?一定是我们自己得到利益,而且因为很清楚自己所受的实益,我们可以讲得很清楚,别人自然就能够听得很清楚。还有别人看到我们在佛法中得到利益,身心转变,会从我们的转变中感受到学佛的好处,如此,就会进一步想知道你所学的佛法。所以,就是自己要先得到利益,自己先对佛法的内容了解地更清楚,体验更深刻后再与人分享。
 
 
禅修理论的辨识
问:修习安般念与毗钵舍那二种有何不同?
答:毗钵舍那和安般念最大的不同是在所缘,毗钵舍那的所缘是究竟法,究竟的真实法;而安般念的所缘是概念,这是它们二个最不一样的地方。
     二者在目的上也不同,安般念的目的是得到禅定。而毗钵舍那的目的是要得到观智,要了解诸法的真实相。由于目的不同,得到的利益也就不同。修安般念在得到禅定后,有定力,可以发展神通;往生时可以生到天道。
     如果继续持续修习毗钵舍那,便能观照到诸法真实相,了知色法和名法的不同,能观到法的因,法的生灭,进而观到诸法的苦、空、无常三相,不断地再向前发展,便可以产生观智进而断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这是果和利益上的不同。 
 
 
问:修止、修观差别为何?
答:修止的所缘有四十个业处,如《清净道论》所说。修止是选择一个业处,一个所缘,心要不断不断地回到业处,回到所缘。修观,也就是毗钵舍那观,是要了解名法与色法的真实相,所以重点在对当下的所缘、现在的境很清楚。为什么?因为要了解真实相,了解色法和名法,就是要从观生灭到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相,所以要观现在所缘清清楚楚。
     这是你个人的决定,如果要得到禅定,就修止;如果要得到观智,就转修内观法门,也就是毗钵舍那,这都是个人的决定。 
 
 
问:初学禅坐时很怕走火入魔,什么叫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又会有什么现象?
答:这是很有趣的问题。首先要知道目前所教导的禅修方法是内观、正念的观法,它教导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当下在做什么,在听、在走、在吃、在看,都清清楚楚知道,如果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不可能会疯的。所以你对现在的情况,清清楚楚地知道,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不会让我们迷迷糊糊地有妄想。
     如何避免走火入魔?就是要了解自己所修的方法。修定就要知道现在在修定,修毗钵舍那,就要知道在修毗钵舍那。修定会产生禅相,禅相是由心所产生,它基本上是一个假想观,如果你认为那是真的,以为那个光是真的,这时你就有可能会发疯。
     而毗钵舍那观是要我们去观照真实相,产生正解,怎么可能会发疯?反而有很多精神病患者透过修行毗钵舍那观,病况反而转好,有很多类似的真实例子。
     佛世时,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回娘家,结果经过一条大河,她先把老大放在岸边,抱着老二渡河,将老二放在对岸后,回头要去牵老大,结果老二被老鹰吃掉了,她用手要挥走老鹰,在河另外一岸的老大以为妈妈叫他,就匆忙过河,竟被河水冲走了。这个妇女很难过地过了河,回到娘家,她的家族竟然又被火烧毁,一无所有的她,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结果就发疯了。 
     这个妇女发疯后,到处乱走,身上没有穿衣服,自己也不晓得。后来她闯到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就教她毗钵舍那观,跟她说:「观照你自己的身心、观照你自己的身心。慢慢地,她知觉到自己并意识到自己没穿衣服而产生羞耻感,她的心恢复正常的功能。佛陀又继续教导她禅观:「观照你自己。这个妇女回忆起她的孩子、丈夫、亲人,而这些都是无常的。再观自己的身心,也观察到自己的身心是无常的,就在佛陀的指导下,证了初果。后来她出家,成为一位比丘尼,也证得阿罗汉果,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比丘尼。
     所以,要怎样才不会得到错误的禅修结果呢?最重要是要依照禅师的教导,根据禅师指示的细节去修学,这种修学的态度,就是要真诚,要诚实,还要服从,这样才能真正地断烦恼,也就是断火,所以怎么会走火入魔呢?事实上,什么叫走火入魔?那个「火指的就是烦恼,为什么一个人会疯呢?就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增长了。贪可以让我们疯,瞋也可以让我们疯,无知也可让我们疯,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熄灭这个烦恼的火,要怎么熄呢?透过正念,佛陀教法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熄灭烦恼火。
     我们对于修学要有信心,大家学佛,学这个禅法,你是不会疯的,自己要有信心,这样才能继续努力。 
 
 
日常生活的运用 
 
问:当生气时,如何观照?
答:当生起生气情绪、难受、感受,如何在当下用正念观照,有二种方法。
     第一个是对治法:有三种,第一是修慈悲观:愿我能安详、平静;愿所有众生能安详、平静、快乐。第二是受持戒律:持戒清净,有助于控制情绪与粗重的烦恼。第三可用佛随念:忆念佛陀的功德,以此来对治。
     再来,正修的方法是用正念来面对:不喜欢的会生气,喜欢的会贪爱,这是很自然的情况。释放瞋怒唯一的方法就是觉知,如果当您有觉知时,就会有正念,有正念,就不可能有不善念。因为正念本身就是一个善念,一个念头只有一个所缘,善念与不善念不可能同时生起。所以,一个很简单的技术性答案,就是培养正念,可以远离不善念,观照,保持正念。
     当我们生起生气的念头时,就要去观照,标识「生气、生气、生气」,生气就会消失。
     有个西方宗教的老师,他教他的弟子,生气时就去看钟,数十秒,如此生气就不会继续,这和正念的原理一样,当人很专注地看着钟时,当下不可能生气,但是他们是透过外在工具来帮忙,而我们是透过内观,透过自己的正念,让不善法不会生起。
     密集禅修期间,我们培养完全的专注与正念,离开禅修环境后,最重要的是要「习惯正念。」习惯正念,就会很容易地记起要保持正念,也比较能够生起正念,停止不善念的生起。我们都是凡夫,很容易生烦恼,只有阿罗汉才不会生气,所以我们只能透过正念来控制烦恼。
     生气从那来?生气从六根来。看得不顺眼就生气,听得不顺耳就生气,所以,当烦恼生起时,便生起正念观照六根,就能把烦恼断除。烦恼会不断地生起,就是因为缺乏正念的力量,在正念力量不够强的情况下,烦恼会一直成长,发展到我们的身、口、意业,身体会表达烦恼的行为;嘴巴会说出烦恼的话;心里会充满烦恼的想法。这都是因为正念不够强,无法控制烦恼,所以情况就会愈来愈坏。 
 
 
问:在工作职场和生活当中如何运用禅法?
答:在职场上最重要的就是「专注」,心很专注地做工作,这就是一种正念,而且它让我们不会犯错。有时我们粗心大意,很容易犯错。例如会计,做会计的人一定要很准确才不会犯错,这种运用到会计的专注,也可以运用到所有的工作职场上。专注地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正念,事实上,「不专注」会带来很多不方便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区分出适当的时间、场所,订出工作和禅修的时间。而真正修学是要培养正定和正念,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间、有机会时,就要培养正念,任何时候,能够生起正念时就要生起正念。运用正念的方法,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能误用「慢慢走」这个动作。例如煮东西,如果慢慢、慢慢地走,结果东西都煮焦了,这就叫误用。如果我们独自一个人或独自工作时,你可以慢慢地走,修正念。当我们跟别人在一起时,就要修慈悲观,心里要产生慈悲。
     另外,不管在工作时或日常生活,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喜欢、不喜欢的境界,事实上它们都只是所缘而已。如果我们没有正念,遇到喜欢的所缘,就会产生贪欲,产生欲求,希望好还要再好;如果遇到不喜欢的,就会产生瞋,产生讨厌的心,甚至是厌恶、忿恨的心。所以,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情境,当烦恼生起时,就要用正念来观照,知道「生气、生气、生气」,让这正念控制这个生气、烦恼的心,一旦没有正念,后果就会很难收拾。例如心里不高兴,可能就会骂人,大吼说:「你干嘛来这里,这是我的地方!」我们的动作可能会很粗鲁,态度会很恶劣,结果,你如此对待人,人家当然对你也不会好脸相待,业果马上就会现前。
     因此,日常生活运用禅修的重点在晓得运用适当的时间、空间,要能够辨别适当的时空。早、晚是比较适合禅修的时间,因为是比较安静;在工作时就是要专注。
     最后的叮咛,要持续地、不断地保持正念,一旦生起正念,就要尽量持续保持正念。
     佛陀曾说:「纵使只是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的正念,都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尽可能地提起正念,即使只是时间非常短的一个正念,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无穷的利益。
 
 
 
 
问:大家共住如何修行?
答:人相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以慈心、爱心来共住、共处。很多人住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只有透过慈心,共处才会平静。如果生气了,要如何克服呢?要以慈心培养接受、原谅他人的心。
     第二要以正念来观照,同时也知道生气是不好的,知道它不好,再用专注力去观照生起的念头,慢慢地它就会减弱消失。假若观照力不够,愤怒生起,就会不断增长,进而发生在我们身、口上,这时就容易导致问题产生。所以要透过不断地练习正念,具足能力去观照愤怒,让它不再生起,否则会产生很多问题。共住、共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慈悲心,如何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生起慈悲心?反思这个人的好处或优点,我们心里就会产生感谢的心,如果感谢的心生起,对他的愤怒就会解除。
 
 
 
 
问:台湾法师法务繁忙,不可能一直禅修,如何结合禅修与弘化?
答:大家共住,一起订出早上那一小时要禅修,晚上那一小时要禅修,时间订出后,大家就按照时间修习,在规定的那一小时里,我们就能够专心地禅修,就能得到观智。禅修以外时间,再做其它的安排。如此,大家共同将时间空出来,每天就能找出二至三个小时来禅修,就可以每天禅修了。
 
 
问:现代人都非常忙碌,如果一天只有一小时或三十分可以练习,该如何修学马哈希禅法?
答:只要能禅修,就要禅修,有修胜过没修,十分、一小时、一天、二天,只要能禅修就要禅修。因为只要禅修,就能得到利益。把握机会禅修,不管对法是否有信心,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保持专注的正念,专注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所以,在密集的禅修中要求完全的专注,离开禅修的环境,就只有某些程度的专注和正念,但这样的专注、正念,对日常生活已经是非常有用的了。我们得对外境保持正念,即使无法保持完全正念,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专注。
     人没有正念,会变得健忘,在某种程度的正念下,则会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例如当我们放眼镜时,就清清楚楚地放,忘记了,就比较容易回想起来。练习内观之后,如果将禅修这份专注带到工作,会减少许多错误,可以做得很好、很仔细。刚开始的确很困难,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运用到生活中,然后才能在生活中修习内观。
     佛世时,有个女士叫屋迪亚,她是在煮菜时开悟。那时,她正在煮一道汤,她专注地觉知每一个动作,先放水,再放调味品,又把菜放进汤里,之后她就专注地观察菜,菜慢慢地变色时,她反观自己的身心世界,和菜色一样都是变化的、无常、苦、无我的,于是她生起观智,在这煮菜的过程中,证得了第三果 ──不还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充满苦、空、无我,所以在做家务当中,或任何时间、地点,如果能保持正念,一直观察自己心念的生起,生气时知道、失去正念时也会知道,一样都可以开悟。
 
 
 
 
问:在家修学马哈希法门,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答:在家修习这个法门时,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观照,保持觉知,这是最根本的重点。另外,就是要拣择适当的时间、空间。所谓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就是找到安静的时间和地点来禅修,并且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及地点禅修,这样就能继续修学这个禅修方法。
 
 
 
 
问:如何没有障碍地修习马哈希法门?
答:要没有障碍地修这个法门,可从这三方面来注意我们的身心,第一个就是要受持戒律清净。第二是修慈悲观。第三是礼佛、佛随念 、观佛的功德。
 
 
 
 
问:缅甸法师拿的扇子代表了什么地位和身份吗?
答:每一位法师都可以拥有这种扇子,这扇子是来自于古老的工具,它很好用,可以遮阳,遮雨,还可以拿来扇风,赶蚊子,甚至它还可以是一个袋子,为什么呢?扇子的后面有一条拉炼,有时为了正确地引经据典,法师可以把他们的笔记、重点,小抄放在袋子里,说法时就可以看。所以它是非常现代,非常好用的一个袋子。〈编者按:本文是柏林禅师〈 Sayadaw U Pannadipa〉于二○○四年三月,受邀于伽耶山基金会,在香光尼僧团所举办的佛教解脱道论谈、禅修指导、专访等活动中的问答辑要。〉 
 
  
 
【柏林禅师简介】
◎一九三三年,生于缅甸的柏林镇,因此,禅师被尊称为柏林禅师Beelin Sayadaw。
◎十二岁剃度出家,出家后即开始接受巴利三藏的教育及研习。
◎一九六七年亲近班迪达尊者学习马哈希禅法,经尊者委任为资深禅修指导者,指导禅法至今。
◎禅师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除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外,近年更应邀至英、美等国指导马哈希禅修方法、弘传佛法。 
 
【马哈希内观禅修法简说】
近年台湾已为南北传佛教汇集要地之一,各种南传禅法渐于台湾盛行,马哈希内观禅修即是其中重要一支。以下为编辑组整理马哈希禅修法门的相关资料,提供大众对马哈希禅师及其禅修理论概括的认识。 
 
◎大鼓尊者 ──马哈希尊者
     尊者于一九○四年出生于缅甸谢坤村,六岁到寺院中接受心智教育,十二岁剃度出家为沙弥,二十岁受戒为比丘。从沙弥时期开始,尊者便孜孜不倦地学习巴利三藏,二十三岁时便通过了初、中、高巴利文佛学的国家考试,获得政府颁予「最高巴利佛学博士头衔。」经过四年结夏潜修及一年随长老的修学之后,尊者弘法的生涯从此广延发展。
     尊者之名 ──马哈希,源于尊者住在谢坤村中Mahasi寺,maha是「大」的意思,si是「鼓」的意思,亦即该寺因为有一只大鼓而得名。每每尊者说法,寺里便击鼓通知大众,因此,便被尊称为马哈希 ──大鼓尊者。马哈希尊者曾参与缅甸佛教所举行的第六次结集,一九五七年,尊者还获得国家颁赠「最高大哲士」的殊荣。弘法五十年,尊者在一九八二年因突发心脏病而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尊者一生为人所称颂,不仅个人在佛学修持上的成就,同时弘传佛法成果亦是辉煌。戒帝腊、班迪达、恰密等著名大禅师皆是其座下的优秀弟子。尊者法音遍传欧洲、英国、美国、夏威夷、日本、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十余国家。尊者极力推广有系统步骤、简明清晰禅修方法的观慧,及各国林立分布的马哈希禅修中心,对后人学佛引导与影响更是源远流长。 
 
◎正念观照 ──简介马哈希内观禅修法门
     马哈希内观禅修法门,着力于觉知自身的身心现象,此身心现象总合即为五蕴,身心现象生起的媒介是六根,唯有正念观照 ──四念住,方能使禅修者远离诸苦、超越烦恼、证得涅盘。
     修习马哈希内观禅修法,一开始即以严格的内观练习来开发正念,并无特定所缘,强调觉照观察刹那变化的身心现象,并对每一生起的身心现象标识命名,这将可以帮助禅修者更清楚地观察所缘。因为,内观的重点不在被观察的所缘,而在于培育清晰、无执着的觉照力,进一步透视实相,开发内观智慧。 
 
     马哈希的内观禅修,坐禅部分多从观照腹部的起伏下手,行禅则观脚步的「左步」、「右步」;「提起」、「踩下」;「提起、推前、踩下」等等,行禅与坐禅交互进行,欲从最简单、基本的动作,观照到身心生灭的真实相。
     而在日常生活中,马哈希法门强调凡所现行,皆要观照。可以从注意那些比较明显而且易于觉察的事件开始,如以正念观照行住坐卧等动作,当手臂举起,就觉知「举起、举起」;如果移动了,就觉知「移动、移动」;身体摇摆,觉知「摇摆、摇摆」。或观照身心的感受,如感觉到身体僵硬,就觉知观照「僵硬」;感觉到「冷」、「热」、「酸」、「麻」、「痛」、「痒」,就观照「冷」、「热」、「酸」、「麻」、「痛」、「痒」,如果感到快乐,觉知「快乐」;感到厌烦,觉知「厌烦」。对于内心的念头,也是以正念作观,如幻想遇到某人,便觉知「遇到、遇到」;在幻想,觉知「幻想」;正在计划,便觉知「计划」。
     处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身心现象,无一不是观照对象,初学时从粗显易察处入手,渐能对于现行诸法一一观照。当坚固地证知一切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时,就会次第获得十六观智,最后将能证得涅盘,得到解脱。 
 
◎观禅为重 ──马哈希内观禅修法的特点
相较其它禅修法门,马哈希内观禅修法较强调三点:
一、推广毗钵舍那观,直接从止观同时进展的纯内观下手:现代人生活繁忙、思想庞杂,不仅培育高深定力不易,所培育的定力,在出定后,也很难在日常生活保持。若从止禅下手,既不易转向观禅,又容易落入禅定的陷阱。
二、鼓励初学者以腹部起伏为主要所缘:因为以腹部起伏为所缘,容易观照、辨识,不易掉入昏沉,因此较易获得专注。而观照腹部起伏即是观照风大的特相,因此直下便可观察法的本质。
三、坐禅、行禅相互平衡:参加马哈希内观禅修,整日密集坐禅、行禅交互进行,强调坐禅与行禅相互平衡,训练收摄、守护六根,让正念安住于一切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如此可加速五根、五力、七觉支的平衡,促进身心和谐、血液循环通畅等,培育禅修者更强的精进力与耐力。 
 
◎参考文章
(1)马哈希等《内观基础》(新雨道场,1997)。
(2)戒谛腊《毗钵舍那谛观法语集》(佛陀世界,2003)。
(3)明法比丘编《亚洲原始佛教道场指南》(法雨道场,2002)。
【延伸阅读】
《香光庄严》杂志七十三至七十六期禅修心钥及寂静马车等专辑。 
 

相关热词搜索:共处 柏林 禅师

上一篇:缅甸内观禅修道场简介
下一篇:西双版纳曼听佛塔寺法乐禅修园2013年禅修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