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的增上缘
有人能疾得禅那,有人则迟得或不得禅那。如何疾得禅定?在饮食方面,应如法取得、受用,不使飢饿或营养失衡,也不嗜食;身心应调和,住闲静处。关于心的调顺,《中部53经》〈有学经〉(M.53. Sekhasuttam,M.I,356.)说,七法具足者,得五禅、现法乐住,易不难得者。
一、有信(saddho)。信如来之菩提(saddahati tathagatassa bodhim),忆念佛陀的圣德,可坚定信心。
二、有惭(hirima )。惭身.口.意恶行。惭:于所作罪,自觉羞耻。
三、有愧(ottapi)。愧身.口.意恶行。愧:于所作罪,对他羞愧。惭耻之服,最为庄严。
四、多闻(bahu-ssuta)。听闻初善、中善、后善之诸法,有深义、有文采,显示圆满、清净之梵行。闻法后,满足诸语熟知(dhata vacasa paricita)、小心地思虑(manasanupekkhita<mana意+anu随+ upa近+ ikkh见)、诸见解完全明白(ditthiya suppatividdha)。
五、精进(araddha-viriyo)。舍诸不善法,具诸善法;于诸善法坚定受持、勇猛精进。
六、具念(satima)。随时随地皆具有正念,念念分明。能清楚忆念过去所作、所言。
七、有慧(pabbava)。能观察究竟名法、色法之生灭、无常等,因此,可导至苦灭。
若生起了禅定,随其所起之定,时时作意三相的调顺,其心可柔软、堪任(适合工作)、极光净、不顽固,能得神通、漏尽。三相即禅定相(samadhinimitta)、精勤相(paggahanimitta)、舍相(upekhanimitta)。若只有不断地(ekanta一向)作意禅定相,则趣于懈怠;若只作意精勤相,则趣于不安;若只作意舍相,则心不平衡,不得灭烦恼。(见《增支部》〈掬盐品〉A.3.100./I,256-257)
(原载《法雨杂志》第一期,2005.8.订正)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