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般念到四禅-本雅难陀禅师
2013-06-03 12:15: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次练习,程序如下:刚开始观微息五分钟(让身体比较舒服安定),专注息位置的禅相,然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持续专注禅相。一小时后,心带着面前五禅支的感觉,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约一至两分钟,看到「有分」之后,续查五禅支是否皆有出现。
  从安般念到四禅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
  1.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2.但不要注意触点,
  3.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5.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无我之共相。
  6.观息时可内心默念「进、出」。
  7.若此阶段心很散乱,可以用数息的方式(从一数到八,即 「进、出一」「进出二」到「进出八」或「一、一」「二、二」…… 等方式)来观出、入息。
  8.另外,若没办法专注者,更应行住坐卧都专注息来培育定力。
  9.行住坐卧只观息,而非其它。
  10.首先应决意专注五分钟,能专注五分钟后,应决意专注十分钟,能后再决意十五分钟,以渐增方式决意。
  11.能专注半小时之后,可换观长短息。
  第二、观长短息:
  1.觉知出入息,也觉知息长、息短即可,不要刻意控制息的长短,保持自然呼吸。息时长时短无所谓。任其自然。
  2.通常这阶段会见到光,但不要理它。
  3.是内光外光都不要去管。
  4.若此阶段不易,就不修,只看出入息就好。
  5.专注第一阶段半小时左右及此阶段半小时之后(即共至少一个小时以后),再换第三阶段观全息。
  第三、观全息(即息的初、中、后段整道息):
  1.透过鼻孔周围触点,觉知整道息。心保持在触点来知道进息(或出息)的开始、中间、到最后, 但是,也不去分辨经过触点的息到底是初或中或后段。此时,禅相(心专注息的结果所出现的颜色或一种光)或会出现,若禅相出现一小时,方可转观微息。若无禅相而观微息,易生妄想。
  2.(以上三阶段,若不喜欢某阶段,可以交替运用,增加定力)第四、观微息:心保持在鼻孔周围触点,觉知触点上的微细的息即可。不必理「出入」1.若微息太弱至不易专注了,就不必注意息,而改专注禅相)。
  2.在此阶段,若禅相出现且结合,也不要去理禅相,至到息不见方转观禅相。
  第五、转观禅相入初禅阶段
  1.发现禅相与息结合后(二者结合在同一位置,禅相即息、息即禅相的感觉)至息不见,就可专注禅相(不要去管禅相的颜色或形状如何变化,只要禅相没有完全消失变成一片黑暗,都继续把心专注在息位置的禅相上,不要管上方下方或周围的光,只在息处之一点观禅相就可。
  2.万一禅相完全消失,才转回专注息,等禅相出现而又结合后,再持续专注禅相)3.当专注禅相时,不可以一下子看禅相、一下子看呼吸(这样做定力会掉),也不去抓它或控制它(若用意志去操控它,禅相会消失或转变,定力会消失,也可能产生身体疲累、紧绷,或是眼睛痛的现象)。
  第六、在心脏里检查有分、禅相和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1.若决意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之后,开始在心脏里查「有分」(即意门)和禅相。方法如下:心不再理会禅相而从面前出来,快速移到心脏部位(不要把面前的禅相一起带到心脏部位,否则看不到心脏里的禅相,因为面前的禅相较光亮,带下来时,会把「有分」的光遮盖住,就看不到「有分」的形和色了),「看」(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看)「有分」中的禅相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应跟面前的禅相一模一样,较小而已),如果看到禅相了,就表示是「有分」了,就继续在「有分」里查五禅支(如此问:「我刚才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有『寻』的感觉?我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有『伺』的感觉?……然后查『喜』、『乐』、『一境性』。如果有五禅支的体验,「有分」里的感觉会很明显,就表示刚才有进入初禅。
  2.检查时间是一至两分钟(不要检查太久,否则心脏会振动得不舒服)3.如果没有查到「有分」的颜色和形状,没关系,再把心移回息位置的禅相,专注禅相约半小时之后,再快速到心脏部位查「有分」和禅相。查到后,同上,续查五禅支。
  以上阶段完成后,就可以依次第修习初、二、三、四禅的五自在。
  第二部分、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进入初禅之后,闭眼就有禅相,即开始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修习初禅五自在:
  第一次练习,程序如下:刚开始观微息五分钟(让身体比较舒服安定),专注息位置的禅相,然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持续专注禅相。一小时后,心带着面前五禅支的感觉,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约一至两分钟,看到「有分」之后,续查五禅支是否皆有出现。
  第二次、修习住定两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然后下定决心「我要进入初禅两小时」,心与禅相合一,持续专注禅相。两小时之后,在出定前,同上方式查有分及五禅,查完后,出定,看手表时间(误差应在五分钟以内)。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程序同上。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出定后,看手表时间。
  (注意:初禅时,必须保持专注禅相,看着它,但不可以进入禅相,否则『寻』、『伺』二禅支会消失,如此就查不到五禅支,不能成就初禅的五自在。从二禅开始,才能进入禅相,去体验喜的感觉。
  二、修习二禅五自在:
  第一次练习、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五分钟,持续专注禅相。五分钟过后(略估时间即可,不要开眼看表),同上,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专注禅相,心中生起欢喜的感觉,控制住那股喜欢禅相的感觉(不可住着在乐禅支)。一小时后,专注力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三禅支(喜、乐、一境性)。
  第二次、修习住定二小时:刚开始微息二至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一分钟」,持续专注禅相。一分钟过后,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二小时」。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禅支,出定后,看手表时间。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
  三、修习三禅五自在:
  例如修习住定二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二、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一分钟。一分钟过后,同上,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三禅支。查到后,重新系念面前,思惟「二禅的喜是粗糙的,三禅的乐受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三禅二小时」。二小时后,出定前,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二禅支(乐、一境性),出定后,查表时间。
  四、修习四禅五自在:
  微息二分钟~入初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入二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禅支~入三禅五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二禅支,思惟「三禅的乐受是比较粗糙的,不舒服,四禅比较舒服」,决定进入四禅二或三小时。
  从安般念到第四禅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基本重点:行住坐卧只观息,而非其它目标。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
  1.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2.不要注意触点,也不要控制或抓息。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3.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苦、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4.观息时可内心默念「进、出」。
  5.若此阶段心很散乱,可以用数息的方式(从一数到八,即 「进出一」「进出二」到「进出八」或「一、一」「二、二」…… 等方式)来观出、入息。
  6.另外,若没办法专注者,更应行住坐卧都专注息来培育定力。
  7.首先应决意专注五分钟,能专注五分钟后,应决意专注十分钟,能后再决意十五分钟,以渐增方式决意。
  8.能专注半小时之后,可换观长短息。
  第二、观长短息:
  1.觉知出入息,也觉知息长、息短即可,不要刻意控制息的长短,保持自然呼吸。息时长时短无所谓。任其自然。
  2.通常这阶段会见到光,若出现,不要理它。是内光、外光都不要去管。
  3.若此阶段不易,就不修,只看出入息就好。
  4.专注第一阶段半小时左右及此阶段半小时之后(即共至少一个小时以后),再换第三阶段观全息。
  第三、观全息(即息的初、中、后段整道息):
  1.透过鼻孔周围触点,觉知整道息。心保持在触点来知道进息(或出息)的开始、中间、到最后, 但是,也不去分辨经过触点的息到底是初或中或后段。此时,禅相(心专注息的结果所出现的颜色或一种光)或会出现,若禅相出现一小时以上,方可转观微息。若无禅相而观微息,易生妄想。
  2.(以上三阶段,若不喜欢某阶段,可以交替运用,增加定力)第四、观微息:心保持在鼻孔周围触点,觉知触点上的微细的息即可。不必理「出入」。
  1.首先观入出息五分钟、长短息五分钟、全息五分钟后,才观微息。
  2.若禅相出现且结合,也不要去理禅相,若微息太弱至不易专注了,才不注意息,而改专注禅相)。
  第二部分、练习各禅的五自在
  第五、转观禅相入初禅阶段
  1.发现禅相与息结合后(二者结合在同一位置,禅相即息、息即禅相的感觉)至息不见,就可专注禅相(不要去管禅相的颜色或形状如何变化,只要禅相没有完全消失变成一片黑暗,都继续把心专注在息位置的禅相上,不要管上方下方或周围的光,只在息处之一点观禅相就可。且不要念白白亮亮2.万一禅相完全消失,才转回专注息,等禅相出现而又结合至息不见后,再持续专注禅相)3.当专注禅相时,息出现不注意,不可以一下子看禅相、一下子看呼吸(这样做定力会掉),也不去抓它或控制它(若用意志去操控它,禅相会消失或转变,定力也会消失,也可能产生身体疲累、紧绷,或是眼睛痛的现象)。
  第六、出初禅后在心脏里检查有分、禅相
  1.若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之后,开始在心脏里查「有分」(bhavavga有分识;有分心)或称为意门(manodvara)和禅相。
  2.方法如下:心不再理会禅相而从面前出来,快速移到心脏部位。不要把面前的禅相一起带到心脏部位,否则看不到心脏里的禅相,因为面前的禅相较光亮,带下来时,会把「有分」的光遮盖住,就看不到「有分」的形和色了。「看」(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看)「有分」中的禅相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多大多小(应跟面前的禅相一模一样,较小而已),如果看到禅相了,就表示是「有分」了。
  3.检查有分时间是一至两分钟(不要检查太久,否则心脏会振动得不舒服)。
  4.如果没有查到「有分」的颜色和形状,没关系,再把心移回息位置的禅相,专注禅相约半小时之后,再快速到心脏部位查「有分」和禅相。
  第七、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1.进入初禅之后,闭眼就有禅相,即开始修习初禅的五自在:
  2.(以下录自:《如实知见》pp.22-25):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以下这段不明白无所谓)转向与省察这两种作用发生在同一个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转向作用由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执行,它缘取禅支为对象而生起。省察作用则由紧接在意门转向心之后生起的四、五、六或七个速行心来执行,也缘取同样的对象。
  在《增支部?山牛经Avguttara Nikaya, Pabbateyyagavi Sutta》里,佛陀提醒诸比丘,在尚未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前,不应尝试进修第二禅。佛陀解释说,如果禅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禅就进修第二禅,则他将失去初禅,而且无法达到第二禅,两者皆失。
  当你已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进而修行第二禅。为此,首先你应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思惟初禅的缺点及第二禅的优点:你应思惟初禅接近五盖,也应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劣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伺的第二禅寂静。存着想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将心专注于似相。如此你能达到具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着应当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三禅时,你应思惟第二禅的缺点及第三禅的优点:第二禅靠近初禅,且其喜禅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无喜的第三禅寂静。从第二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然后应当修行第三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四禅时,你应思惟第三禅的缺点及第四禅的优点:第三禅的乐禅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寂静。从第三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四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舍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着,你应修行第四禅的五自在。
  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阶段开始于禅相生起之前,进而定力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长,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直到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另一种方式是,他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种止禅(samatha奢摩他)。」2.修习初禅五自在:
  第一次、修习住定一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观微息五分钟或十分钟,专注息位置的禅相,然后决定「我要进入初禅一小时」(或「我要专注禅相一小时」)后,专注禅相。一小时后,心带着面前五禅支的感觉,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约一至两分钟,看到「有分」之后,续查五禅支是否皆有出现。
  2.辨识五禅支时,一次辨识一禅支。持续不断地修行,最后你能同时辨识所有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续地投注于似相;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如此问:「我刚才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有『寻』的感觉?我专注禅相的时候,有没有『伺』的感觉?……然后查『喜』、『乐』、『一境性』。如果有五禅支的体验,「有分」里的感觉会很明显,就表示刚才有进入初禅。
  第二次、修习住定两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然后下定决心「我要进入初禅两小时」,心与禅相合一,持续专注禅相。两小时之后,在出定前,同上方式查有分及五禅支,查完后,出定,看时间(误差应在五分钟以内)。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程序同上。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出定后,看时间。
  (注意:初禅时,必须保持专注禅相,看着它,但心不可以进入禅相,否则「寻」、「伺」二禅支会消失,而误入二禅,从二禅开始,心才能进入禅相。
  第八、修习二禅五自在:
  (注意:练二禅时,不要让心进入更宁静境界,否则会入到三禅四禅去。)第一次、练习住定一小时:刚开始微息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五分钟,持续专注禅相。五分钟过后(略估时间即可,不要开眼看表),同上,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专注禅相,心中生起欢喜的感觉,控制住那股喜欢禅相的感觉(不可住着在乐禅支)。一小时后,专注力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三禅支(喜、乐、一境性)。
  第二次、修习住定二小时:刚开始微息二至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一分钟」,持续专注禅相。一分钟过后,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二小时」。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禅支,出定后,看手表时间。
  第三次、修习住定三小时。步骤同前。
  第九、修习三禅五自在:
  例如修习住定二小时,程序如下:刚开始微息二、三分钟,专注息附近禅相,决定进入初禅一分钟。一分钟过后,同上,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和五禅支,查到之后,心移回面前,思惟「初禅的寻、伺,是粗糙的、不舒服的,二禅的感觉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二禅一分钟」。一分钟之后,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三禅支。查到后,重新系念面前,思惟「二禅的喜是粗糙的,三禅的乐受比较舒服,我决定进入三禅二小时」。二小时后,出定前,专注移至心脏部位查有分及二禅支(乐、一境性),出定后,看时间。
  第十、修习四禅五自在:
  微息二分钟~入初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五禅支~入二禅一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三禅支~入三禅五分钟,出定前查有分及二禅支,思惟「三禅的乐受是比较粗糙的,不舒服,四禅比较舒服」,决定进入四禅二或三小时。
  附录、三十二身分
  1.发、毛、爪、齿、皮;
  2.肉、筋、骨、髓、肾;
  3.心、肝、肋膜、脾、肺;
  4.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
  5.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
  6.油、唾液、粘液、关节液、尿。
  依缅甸帕奥禅师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盐品》里,佛陀有谈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两者的修习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当这光在第四禅极明亮时,转修遍禅的好机会。在还未转修遍禅之前,他们应该先把光修得更强、更稳,然后以此光观照自身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这些是身体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禅修者应先把它们分为五个一组,再逐组一一观察。若已成功逐组观照身体的三十二身分,那么应能同时遍观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从头发至尿,再从尿至头发,然后又再从头发至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毗婆舍那实修教学
下一篇:四界差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