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给读者
我衷心祈望通过这本书中的论述,能帮助你们发现自己内在安宁的境界。这些论述依据佛陀所教授的佛法或真理之道,也遵循缅甸仰光已故的马哈希尊者〔Venerable Mahasi Sayadaw)之传统。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智慧所及的为你们提供这些服务。
这些论述的出版,有助于实现五个有益的目的。第一、使你接触到未曾听过的佛法新观点。第二、如果你已听过这些主题,或许可以巩固你的佛法知识。第三、如果你有疑虑,这些文章或有助于厘清它们。第四、如果你有某些宝贵的见解或错误的先入为主之见,通过对佛法正确且恭敬地作意,也许可以将之去除。
最后,也或许是最有帮助的,你可以就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来与自己的经验作一印证。如果你的修习深入,那么当你发觉自己的经验与理论一致时,将会是快乐和喜悦的近因。
如果你并未禅修,也许这些文章可以鼓励你开始练习。然後,智慧一那最有效的药,可以解除你心中的痛苦。
我献上个人最大的祝福与鼓励,愿你达到最高的目标一解脱。
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Bhivamsa
Panditarama Shwe Taung Gon Sasana Yeitha
Yangon,Myanmar
中译序
《就在今生》这本书,是斐闻国际的班迪达大师依循佛陀的教义、緬甸上座部佛教马哈希的传统,将纯正的毗婆舍那实修操作技巧,正确且精简的介绍、奉献给热爱禅修的人。此书著重于实际修行的操作方法,热忱于出世间法的行者们,阅读此书将受益匪浅。至于尚未禅修的人,阅读此书也会增加对禅修的了解,并培养起兴趣。
本书之英文版本已广泛的被译成十一种语言,深受全球修行者的拥戴。华文译版续近期台湾《香光庄严》杂志逐章出刊后,此书更为华人所期待。
奉班迪达大师悲愿,希望此书能精确的被译为华语,并有效的将毗婆舍那禅法弘扬于华人社会,以利益更多众生。
遵于大师再三嘱咐,务必用心从事。我深知此修正工作任务重大,故不敢稍存草率。小心的阅读并清楚了解英文版原义的每一句子的原义后,再逐一修正之。
这是件极其需要时间且耗费精力的工作,经历了九个月的不懈努力,在这期间除担任荅株吧辖内观禅修中心之日常例行指导工作外,还需不时支援、执行各地禅修中心的活动,如今完成修正工作;圆满大师夙愿。
以一切慈心感恩慈悲教授我多年的恩师一班迪达大师,以及哺育我身心健康成长的父母之恩惠,我竭尽全力出版、发行此华文版,以报其万一。
此版本或有疏漏,尚祈读者、前辈能包含指教,以便将来再版时更臻至善。
衷心感谢荅株吧辖禅修中心众护法善信的热心护持及电脑打字服务。感恩所有慷慨助印此书、布施、信心护持的护法大德们,令此书顺利出版,福利众生,功德无量,铭感于心。
愿以此功德,回向所有成就此书者,消除烦恼障,漏尽无明,证悟圣道。并回向功德予至敬伟大的导师及法眷属,亲戚朋友与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普愿同沾法益,共证涅盘。
善哉!善哉!善哉
卡玛兰迪
于马来西亚柔佛州荅株吧辖内观禅修中心
2007年卫塞节
會
英译
我初次遇见班迪达尊者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春天,尊者来到位於美国麻萨诸塞州巴尔镇的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指导三个月的禅修课程。我们风闻他非凡的风采与独特的教学技巧,满心期待他的来临。那次的课程,在某程度上,是上座部佛教修持於西方传播的转捩点。
他的教学与风采,在那时以想像不到的方式,帮助我们开启了多扇新知之门。身为一位禅修大师,他指导我们走过许多禅修的微妙之处;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他为佛陀永恒的教诲带来新的意义与生命;而身为一位伟大的心灵朋友,他激励我们追寻究竟的解脱。
正如佛陀来自古印度的武士阶级一般,班迪达尊者可说是当今的精神武士。他是不可多得的老师,坚信解脱实际可行。通过自己勇猛精进的实例,尊者将毕生致力於佛陀最後的教诲:精勤修习(Appamadena sampadetha) ,并启发整个世代的修行人起而效之,尊者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超越有为心之局限能力。
所谓「法布施是最上的布施」,由於传法者的智慧与慈悲,我们才得以接受到佛法,极庆幸的是,尊者如此开放地与我们分享他深奥广阔的知识,他的教诲为佛教在西方的持续弘传立下高度的基准点。
《就在今生》,是尊者在内观禅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指导禅修三个月的开示集。他详述唤醒实修的旅程,以及一个典型深奥理论的认识。这些开示值得认真阅读,以便让这些熟悉的教导在心中成熟,并以新的视野挑战我们旧有且珍爱的观点。
这本书是珍藏实践佛法的宝屋,愿它帮助我们所有的人, 唤醒智慧与慈悲。
约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
於美国麻州巴尔镇内观禅修社。(Barre,Massachusetts)致谢
这本书经过多人的协助,才得以完成。我们要感谢一九八四年间,所有安排并协助美国麻萨诸塞州巴尔镇的内观禅修社所主办——班迪达尊者禅修课程的人。尊敬的奥智达(U Aggacitta)比丘,巧妙清晰地翻译——班迪达尊者的开示;罗恩,布朗尼(Ron Browning)要求誊写录音带;伊芙琳,丝维妮(Evelyn Sweeney)耐心地誊写内容;吴敏棠(U Mya Thaung)逐字察看原稿,而艾瑞克,柯维(Eric Kolvig)编辑初稿。我们特别感谢布鲁斯,密特道夫(Bruce Mitteldorf)对本书印刷的慷慨捐献。凯特,惠勒(Kate Wheeler)费时数月,坚毅、善巧地编辑这些开示;若没有她,这件工作便无法完成。
雪伦~沙兹堡(Sharon Salzberg)
於内观禅修社美国麻萨诸塞州巴尔镇
目次
原序一给读者
第一章基本戒律与禅修指导13
基本的人性^14
禅修指导^16
行禅
小参
第二章贯彻最终的实相31
方法一:注意无常性^34
方法二 :审慎与尊重^34
方法三:无间断的正念^36
方法四:支持禅修的条件^38
方法五:再运用过去有助於禅修的状况^43
方法六:培养七觉支^43 方法七:勇猛精进^45方法八:耐心与坚忍^51
方法九:不动摇的信念^56
第三章十魔军63
第一魔军:欲乐^64
第二魔军:不满^65
第三魔军:饥渴^66
第四魔军:贪欲^67
第五魔军:昏沉与睡眠^68
第六魔军:怖畏^71
第七魔军:疑惑^72
第八魔军:傲慢与忘恩负义^81
第九魔军:利益、恭敬、荣誉、不当的声誉^85第十魔军:自我宣扬、贬低他人^89
第四章七觉支95
成为圣者^96
第一觉支:念^97
第二觉支:择法^102
第三觉支:精进^108
第四觉支:喜^132
第五觉支:轻安^141
第六觉支:定^146
第七觉支:舍^152
成熟的觉支导向不死的疗效^ 159
第五章毗婆舍那禅那165
软化坚硬的心^166
止息痛苦^171
五盖及其对治法^181
理解这世间的本质^184
达到更高的毗婆舍那禅那^191
涅盘^197
第六章前往涅盘的马车205
【附录一】七觉支图表^250
【附录二】五盖与其对治法^257
【附录三】观智的进展^258
【附录四】法数表^263
【附录五】辞汇表^268
助印芳名录^285
第一章 基本戒律与禅修指导
我们禅修并非为了得到他人的赞美,而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我们努力遵循佛陀的教法,并接受值得信赖的老师指导,是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如佛陀一般清净的境界。一旦明瞭这份清净原本就存在于自心,我们便可鼓励他人并与他人分享此佛法与真理。
佛陀的教法可概括为: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三部分。
首先提到「戒」,因为它是其馀两者:定与慧的根基;其重要性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缺少戒,便无法进一歩地修习。对在家人而言,基本须修持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和摄取麻醉品。修持五戒培育出一种基本的清净,促使禅修之道上较易有所进展。
戒律并非是佛陀所传承下来的一套命令,也无须将之限制于佛教的教义中。实际上,戒是源起于基本的人性。例如,假设我们有股突如其来的怒气,想要去伤害别人,若是我们能易地而处,并诚实地考量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其即刻反应将会是:「不!不要这样对待我,那会是残忍与不合理的!」对我们计划中的行为若有这种感觉,便能相当肯定此举是恶的行为。
如此看来,戒律可视为我们与其他众生感同身受的显现。我们知道被人伤害的感受是什麽样的,因此便会以关怀和善解的心,去避免伤害他人。我们应决定说实话,避免恶口、妄语或毁谤。随著修行戒除愤怒的行为和言语,粗劣的身口业将渐渐不再生起,或至少会减弱及减少其出现的频率。
当然,愤怒并非是伤害他人的唯一原因。贪欲也会使人尝试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去掠取某些东西;淫欲也会让人去执著别人的伴侣。同样地,如果我们顾及此举会伤害他人,便会努力避免向淫欲屈服。
使人迷醉的酒精或麻醉品,即使只是少量,也会让人变得不敏锐,更容易被粗劣的贪与瞋念所支配。有些人为毒品或酒精辩护,声称它们并非那麽糟。实际上,它们是非常的危险,甚至会使善良的人变得疏忽大意。
使人迷醉的东西,就如罪行的帮凶一般,开启了众多问题之门,从仅是语无伦次,到难以解释的盛怒,甚至是会危及自己和他人性命的疏失。瘾毒与醒酒的后果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戒绝一切迷幻品是保护其它戒行的方法。
基于虔诚而想更深一层持戒的人,在家人有八戒与十戒,女出家众有十戒〈此指南传女出家众),比丘有二二七条戒。在书末的词汇表中,对各种戒有更多的说明。
增益禅修的细行
在密集禅修期间,以有助于强化禅修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某些行为将增益修行。禅修中,禁语与独居生活,分别是正语与不淫的适当表现;要吃得清淡,以避免昏沈,并削弱感官的欲望。佛陀建议:中午以后直到隔日清晨禁食,如果很难做到,可在午后吃一点被允许的饮食项目。当禅修有成绩时,修行者将会充分发现到——佛法的滋味超越一切世间的滋味!
洁净,是另一个激励内观与智慧的方法。洗澡、修剪指甲与头发,并注意排便的规律,即所谓的内在洁净。衣著与寝室应当保持整齐清洁,这则属于外在洁净。依此奉行,可以让心清晰与敏锐。然而,也不可执著洁净。在密集禅修中,装饰品、化妆品、香水……以及花时间修饰身体的行为,都不适当!
事实上,这世间没有任何装饰品胜过戒的清净。没有更大的庇护所及其它的基础,能使内观与智慧开花结果。戒的美并非涂抹于外表,而是发自于内心并映现于整个人的身上。戒适用于任何人,不论年龄、身份、家境,它是四季通用的装饰品。因此,请确保自身的品德是清新且具有活力的。
然而,即使身口业净化到相当的程度,戒本身仍不足以调伏心。我们需要一个让心成熟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理,同时让心达到更高层次的体悟,这方法即是禅修。
佛陀建议我们,无论于森林的树下,或任何安静的地方,都适合禅修。祂说:禅修者应安祥地结跏趺坐;如果盘腿而坐确实有困难,可以采用其它坐姿;背部有毛病的人,坐在椅子上也无妨。为了使心平静,我们需确保身体处于详和状态。因此,选择一个可以持久又舒适的坐姿十分重要。
坐时一背部要挺直,与地面成直角,但不要太僵硬。坐直的理由不难明白,就是因为拱起或弯曲的背部,很快便会产生疼痛;此外,不靠外在支持而保持挺直的身精进,可激励禅修。
闭上双眼,将注意力置于腹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不急不缓,只是正常地呼吸。吸气时,会察觉到腹部升起;呼气时,腹部下降。现在,把心更精确地导向主要目标,并全心专注于每个活动过程,觉知腹部升起时的感觉,从开始、中间到结束。然后,观照腹部下降时的感觉,从开始、中间直到结束。
描述腹部的起伏活动,有开始、中间与结束的阶段,只是为了要让初学者知道,观照必须是持续且彻底的,并非是要刻意地将整个过程分成三段。尝试观照每个起、伏的活动,从开始直到结束,把它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整体。不要过度用力地盯著目标, 执著于寻找腹部起伏的开始和结束。
在禅修中,同时具备精进与精确的瞄准,是很重要的。如此观照,心才会直接而有力地接触目标。一个有助于精密与准确观照的方法,是为那觉知的目标做安稳的记录。温和地在心中默念出那感觉的名称,例如:「起、起、伏、伏……。」收回闲逛的心
有些片刻闲逛的心生起,会开始打妄想,这个时候要监视心!觉知自己正在「想」,并在心中专注默念:「想、想」,以观照这念头,好让自己清楚这状况,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
同样的练习,要运用在其它觉知的目标上;目标会在所谓的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根门生起。尽管行者有精进地依指示修习,却没有人能保持绝对圆满的专注于腹部的起伏,其它次要目标必然会生起而变得明显。
因此,禅修目标的范围包括我们所有六根触六尘一色、声、香、味、触与法(如幻想或情绪)时的经验。一旦觉知到任何一种目标生起时,就要集中念力直接观照它,并在心中和缓地做出标记。
坐禅时,如果有其它目标强烈冲击觉知心,使得注意力从腹部的起伏转移,这时就必须清楚地观照这个目标。例如,有个响亮的声音在禅修时生起,在它一生起时便警觉地转移观照。将觉知声音作为直接的经验,并轻轻地默念:「听到、听到」,把目标简明地指认出来。当声音逐渐消失及不再明显,就回到腹部的起伏。这是在坐禅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标记目标时,不必使用复杂的语言,最好是简单的一个字,对眼睛、耳朵与舌头等根门目标而言,只要简单地标记:「看到、看到……听到、听到……尝到、尝到」。而对于身体的感觉,则可选择稍有叙述性的词语,例如:温暖、压迫、僵硬或移动等。
法念处的目标,则呈现出令人困惑的多样性。但实际上,它们只列入几个明确的范畴,例如:思考、想像、回忆、计划与幻相等。但要记住,运用标记(Label)的技巧,目的不在于增进辞汇能力,而是帮助我们清楚地察觉我们的实际经验,同时不陷入其中。标记促使心力与专注力的增长。在禅修中,我们探索一种对名色深入、清晰与精确的觉知。这直觉会展现出我们生命的真理,即名色过程的本质。
禅修并非在一小时的禅坐后便结束,而是一整天都可以持续练习。当你起坐时,必须小心观照。从想睁开眼睛的意念开始,观:「想要、想要……睁开、睁开。」如实体验想要的心念及感受张开眼睛的感觉。继续以充分的观察力,审慎且精确地观照每个姿势的转变,直到站起来,开始走路那一刻。
一整天中,也应当觉知并观照一切日常的活动,诸如:伸直、弯曲手臂、拿起汤匙、穿上衣服、刷牙、关门、开门、闭眼、吃东西……等,所有活动都要小心地以正念及一个和缓的标记做观照。
除了熟睡的几个小时之外,一切醒著的时刻,都要努力保持持续的正念。其实这并不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就只是在坐禅及行禅时,纯粹地保持正念,观照任何当下生起的目标。
行禅
在密集禅修的一整天中,通常是以相同的时间,交替进行坐禅与正规的行禅。一小时行禅算是标准的时间,四十五分钟也可以。对正规的行禅来说,修禅者可选择一条大约二十歩长的路径,循著路线慢慢地来回行走。
在日常生活中,行禅也可以是非常有益的。禅坐前正式地行禅一小段时间,例如十分钟,有利于心力的集中。除此好处外,在行禅中所培育的正念,帮助我们于日常活动中,警觉地四处移动身体。
行禅,培养平衡且精准的正念与持久的定力。在行禅时,可觉察到非常深奥的佛法,甚至获得证悟!事实上,于坐禅前不行禅的行者,就如耗尽电池的车一般,很难在坐禅时发动正念的引擎。
行禅,由注意行走的过程所组成。如果走得相当快,就注意双脚的活动,心中标记:「左歩、右歩、左歩、右歩」,并以正念密切注意遍及脚部跨歩时的实际感觉。如果走得较慢,就要注意观照每一个脚部「提起」、「推前」与「放下」的活动。在任何提起、推前或放下的活动情况中,禅修者都必须试著将心保持在脚部活动时的感觉。
当走到歩道尽头,所有生起的过程,如:停住、站住、转身及再度开歩,都要注意观照。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碍物,否则不要低头看脚,在致力于觉知提起、推前或放下的感觉时,心中执持脚的影像并无助益。你要专注于感觉本身,而不是视觉的。对很多人来说,当他们能纯粹地觉知诸如轻盈、刺痛、冷、热等色法的目标时,便是个极好的发现。
通常我们将行禅分成三个明显的动作,即:脚部的提起、推前和放下。为扶助精确的觉知,我们清楚地区分这些动作,在每个动作开始时,轻缓地做标记,并确保心清楚、有力地跟随活动直到结束。重点是在脚部开始往下移动时,就要即刻观照那放下的活动。
发现感觉中的新世界
让我们看看提脚的活动。我们都知道它观念性的名称,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洞察观念的背后,以了解整个提脚活动的本质。从想要提起的意念开始,持续到整个实际的过程结束,当中包含著许多感觉。
观照提脚时的精进力,不得过剩或不及。心的清晰及精确的瞄准力,是有助于平衡精进力的。当心具足平衡的「精进力」和精确的「瞄准力」时,「正念」就会扎实地建立位于觉知的目标上。只有在这三项因素:精进、准确和正念都存在时,「定力」才会增长。当然,定力是心力的集中、一境性。其特相是不使心变得散乱或涣散。
当我们远看成排爬行的蚂蚁时,觉得它似乎是条静止的线;但当趋进看时,觉察它开始摇晃和震动;更近一点看时,则发现这条线分解成一只只的蚂蚁。于是我们明瞭起先那条线的概念,只不过是个幻觉。现在已清楚地察觉到这条线,是由一只接一只的蚂蚁连接而成。
同样的,在行禅中,随著正念越来越接近提脚的过程,当心准确地观照提脚的全程活动时,内观智慧将更加接近观照的目标。观智愈接近,就更能清楚地体悟到提脚过程的真实本质。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当我们的心经由毗婆舍那禅修(伞腿力而内观智慧生起并加深时,所有存在的真理特相,便会以确切的顺序显现出来,此一顺序即是所谓「观智的进展」。
禅修者开始体会到的最初观智,并非来自智力或思考,而是相当直觉的。提脚的过程是由清楚的名法与色法所组成,它们成对地一同生起。属于色法的是身体的感觉,属于名法的是觉知;名、色法是互相关联的,可却又彼此不同。
我们开始察觉到整个系列的觉知心与身体的感觉,并开始领会有关名法与色法的因果关系。我们以最鲜明与直截的心发现一名法引生色法,例如:想要提起脚的念头,引发了身体的动作;也会发现一色法引生名法,例如:当身体感觉到非常热时,心中产生想要换到阴凉的地方行禅的念头。这种对因果的领悟,即「缘摄受智」,它会有多种的显现形式。但当它生起时,人生对我们而言似乎比以前单纯多了。我们的人生,只不过是一系列名色的因果连续罢了 !这是标准「观智过程」中的第二观智。
随著定力增长,我们甚至能更深入地发现一提脚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是无常与无我的。它们奇特的一个接著一个急速生起和消失。这是下一个「观智」,是专注的心变得有能力,直接觉知存在的下一层面;那正在发生的事物背后并没有「一个人」。
根据因果法则,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是个空无的过程。这活动与实体的假象就如电影。就一般的看法,电影是充满著角色与物体,与真实世界无异,但若把电影的速度放慢,就会发现一实际上它是由一幅幅不同的静止胶卷所构成。
以行禅发现正道
若以正念观照单一的提脚过程,也就是说心与活动一致,以正念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真实本质,就会在当下开启了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佛陀的八正道,即一般所称的「中道」,包含八个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于正念稳固的那一刹那,八正道中的五支便会活跃于心中,亦即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而当我们开始对诸法的本质有所领悟,正见也会生起。这八正道中的五支现起之际,心便完全地解脱各种杂染。
在运用净化了的心,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本质时,我们便从「自我」的假相或愚痴中解脱,只觉知到现象的生起和消失。观智使得我们对因果的机制,有了直觉的领悟,明白名色如何互相关联,并对诸法的本质不再存有错误的观念。觉知到每个目标只维持一刹那,我们从「有常」和「相续性」的错误观念解脱出来。也因为瞭解无常与其背后潜藏的苦,我们从「身心非苦」的错误观念中解脱出来。
实修中对「无我」的了解,使我们不再骄傲自大,亦摆脱有常、自我的邪见。在仔细观察提脚的过程时,我们彻见名色是苦,因而消除执著。有「常存法」之称的三种心法一我慢、邪见与执著,是由于不知胜义谛,而助长导致娑婆生命永久轮转的执著和苦。于行禅时审慎的专注,会击碎这些「常存法」,让我们更接近解脱。
你会发现,观照脚的提起,竟有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潜在价值!而这一切都存在于向前推动及把脚放下的活动中。当然,以上在行禅所使用的深入和详尽的观照方式,也必须应用在坐禅时的腹部起伏,以及其它一切的身体活动上。行禅的五项利益佛陀叙述行禅,有五项额外且独特的利益。首先,常练习行禅的人,具有长途跋涉的耐力。这点在佛陀时代是重要的,当时的比丘(腿函、与比丘尼(烛舰皿0 ,除了歩行以外,再也没有其它交通工具。今日禅修的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位比丘,而这行禅可增进身体的健康。
行禅的第二项利益,是让禅修本身带来耐力。行禅需要双重精进力。除了一般需要用来提脚的机械性的精进力之外,还需精进观照活动的心力,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如果这双重的精进力,持续维持在整个提脚、推前与放下的活动中,便能强化心的稳固坚定能力。其重要性是所有毗婆舍那行者都知道的。
第三,据佛陀所说,坐禅与行禅之间的平衡有益健康,这依次加速修行的进歩。显然的,生病时很难禅修,坐太久会导致许多色身的毛病,变换姿势与行禅的活动,会使肌肉恢复活力并促进循环,这有助于预防疾病。
行禅的第四项利益是帮助消化。消化不良会导致许多不适,因而成为修行的障碍。行禅能保持肠道通畅,使昏沈和睡眠减到最少。饭后与禅坐前应该好好的行禅以驱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后立即行禅建立正念,是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支坐禅时段,就打瞌睡的好方法。
行禅最后一项利益,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利益,即是建立持久的定力。当心在行走时,专注于每个活动阶段,定力变得持续。每个脚歩都在为接下来的坐禅建立基础,帮助心时时刻刻地保持在目标上,最终在最深的层次揭露出实相本质。以汽车电池来做比喻,如果汽车从不开动,电池就会耗尽。一个从不行禅的行者,是很难坐在蒲团上而有任何进展的;但勤于行禅的人,将自动地将稳固的正念与坚实的定力带入坐禅中。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功地完成这项练习,愿大家持戒清净,于言行中增长戒品,以创造出开展三摩地与智慧的因缘。
小参
修田比婆舍那禅,有如耕耘一片花园,我们有清晰且完美的观察力,也就是用来观照诸法的「正念」种子。为了培育这颗种子,培植这棵树苗,收成其卓越智慧的果实,我们必须遵循五个歩骤,即所谓的「五种保护」或「五资助」(nuggahita)。
五资助
就如园丁所做的一般,我们必须在自己小小的土地上围起篱笆,以防止鹿与兔子等大型动物在种子一发芽时,就吞噬了它们柔弱的嫩叶。第一种是「戒资助」(silanuggahita),即「戒」的保护。以免受粗野的行为扰动我们的心,障碍定力与智慧的生起。
接著,必须为种子浇水,即是要听闻佛法的开示并阅读经典,然后审慎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正如过度浇水会使种子腐坏,我们闻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澄清观念,决不是要令自己困惑或迷失于种种概念的迷阵中。这第二种保护,称为「闻资助」〔suttanuggahita)。
第三种我将在此详述的保护,是「议资助」(sakacchanuggahita),即与导师讨论。可用栽培花草的许多程序来比拟。植物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东西,根部附近的土壤需要翻松,但又不可过度,否则根部会失去它的抓地力;枝叶也需要细心的修剪,过于繁茂的树要修整。同样地,当我们与老师讨论禅修时,老师会依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指导,好让我们保持在正道上。
第四种保护是「止资助」(samathanuggahita),「定力」的保护,是不让毛虫与杂草的不善心接近。当修习时,我们很精进地觉知当下,诸如观照任何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所生起的目标。当心如此明确地专注且充满活力时,贪、瞋、痴就无机会潜入。因此,可将定力比喻为清除花草附近的杂草,或是使用一种非常有益且自然的杀虫剂。
如果上述的四种资助具足,观智便有机会开展。然而,行者多半会执著初期的观智,以及与定力强时有关的不寻常经验。不幸的是,这些都会阻碍他们的修行,让他们无法成就更深层次的观智。于此,第五种保护,「观资助」(vipassananuggahita)开始运作。那就是持续有力地保持高水准的禅修,绝不停下来浪费时间享受安宁的心,或其它由定力所带来的喜悦。执著这种喜悦叫「欲求爱」(nikanti tanha) ,它如蜘蛛网、蚜虫、霉菌、小蜘蛛般微小,这些带有黏性的小东西,终究会扼杀花草的成长。
然而,即使行者陷入这种陷阱,一位好的老师还是可以在小参中发现这个情况,并轻轻地将他推回正轨。这就是为何与老师讨论自己的经验,对禅修是如此重要的保护。
小参的步骤
在密集的毗婆舍那禅修期间,应尽可能地经常进行个人小参,最好每天都有。小参有正式的结构,行者依下列方法表达自己的经验后,老师会针对个别的细节提出问题,之后再简要地给予评论与指示。
小参的歩骤相当简单,要能在十分钟内表达自己禅修时的精华。把它当作是在报告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这实际上即是毗婆舍那。试著遵循科学界使用的标准:简洁、精确且严谨。
首先,报告最近二十四小时内,花在坐禅与行禅的时间各有多少。如果对此相当诚实坦白,便可以显示出对修行的诚意。其次,描述坐禅的情况。无须详述每次的坐禅,如果坐的情况类似,可将其特色合并在一起做综合报告。试著描述一次或多次最清楚的坐禅细节。从禅修的主要目标一腹部的起伏开始报告,之后再加入其它于六根门生起的目标。
描述完坐禅后,才进入行禅的报告。在这里只要直接叙述与行禅活动相关的经验,不要像报告坐禅那样的报告一系列的目标。如果在行禅中使用三分法:提起、推前、放下,报告时就应试著报告每一分法中的经验。
出现什麽?如何观照它?它又怎麽了 ?
这一切目标,其实包括任何禅修目标。请以三个阶段来报告自己的经验。第一、确认出现什麽;第二、如何观照它;第三、察觉、感觉或瞭解了什麽,也就是说当观照时,发生了什麽事。
让我们以主要目标一腹部的起伏活动为例,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识别腹部上升过程的生起:「上」出现。
其次,要去观照它,并在心中做标记一观照它「上」。
第三阶段是描述「上」怎麽了 ?观照「上」时,这是我的经验,我所感受到的不同感觉,也就是当时那些感觉的变化。
然后以同样的三阶段描述法继续小参,报告「下」的过程,与坐禅时生起的其它次要目标。先报告目标的生起,描述如何观照它,叙述接下来的经验,直到目标消失或注意力移至它处。
或许打个比方会有助于明瞭。想像我正坐在你面前,突然间我向空中伸出手并张开手掌,以便让你看到我握著一颗苹果。你将注意力转向苹果,你识别它,并(由于这是个比拟)对自己说「苹果」。现在,你继续识别苹果是红的、圆的且富有光泽。最后我慢慢握拳,苹果便消失了 。
如果苹果是禅修的主要目标,你要如何报告关于苹果的经验?你会说:「苹果出现,我观照它:^苹果,苹果,';我察觉它是红的、圆的且富有光泽;然后苹果慢慢地消失。」因此,你会对有关苹果做出三个阶段的精确报告。首先,当苹果出现的刹那,你能察觉到它。接著,将注意力移到苹果,并辨别它是什麽,由于你以苹果为「禅修」的目标,你特别精进地在心中标记它。第三,你继续注意苹果,并识别它如何从你的觉知消失。
这三个歩骤与实际毗婆舍那禅修,所必须遵循的歩骤相同;不同的当然是,你所观照与报告的是腹部起伏的经验。一个告诫:你观察那虚构苹果时的任务,不要延伸到揣想其多汁的样子,或想像你正在吃它!同样地,在禅修小参中,你的描述必须限制在直接的经验,而非你对目标的揣测、想像或你所认为的。
你会发现:这种报告方式,其实是实际毗婆舍那禅修时,该如何运作正念的一种指引。因此,小参有助于禅修。它除了是接受老师指导的机会外,还附加了更深一层的动机。行者通常会发现被指示做这类报告,对自己的禅修有激励的效果,因为这样的要求,所以行者会尽可能清楚地专注于自己的禅修经验。
觉知、精确、坚忍
漠不关心、漫不经心,或散漫、无意识地注视目标是不够的,这不是不费心思地背诵一些心理公式的练习,而是必须全心投入观照目标,把注意力全部导向目标,越精确越好。如此地保持注意力,以便能洞察目标的实相。
尽管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心还是无法经常规规矩矩地保持在腹部的起伏,它闲逛去了。这时,新的目标一闲逛的心生起,要如何处理呢?我们要觉知闲逛,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心中标记:「闲逛、闲逛」。闲逛生起多久后,我们才觉知到它?一秒?两分钟?半小时?在我们标记它后,又发生什麽事?闲逛的心立即消失了吗?还是继续闲逛?或是思绪慢慢减弱而最后消失了?在旧的目标消失之前,是否有发现任何新的目标生起?如果完全无法观照闲逛的心,必须将此告诉老师。
一旦闲逛的心消逝,就回复到观照腹部的起伏。必须要描述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能回到腹部。若能在报告中说出新的目标生起前,心通常在起伏活动上停留多久,也是好的。
禅坐一段时间之后,各种疼痛与不悦的感受一定会生起。例如:突然生起一阵痒,一个新的目标,你标记它「痒、痒」。这痒变化不明显或越来越强烈?是否有变弱或消失?有新的目标生起吗?譬如想抓痒的欲望?这些都应尽量明确地描述。
同样的,对于各种影像、声音、味道、冷热、紧绷、震动、刺痛,以及川流不息、无止尽的心念处目标也是一样,要如实观照。不论何种目标,只须应用这同样的三歩骤原则。
这一切过程的操作,就像在进行一项沉默的研究、来到了我们自己最接近的体验,不要问自己一大堆问题而迷失在思虑之中。对老师来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觉知任何生起的目标;是否拥有精确的心观照目标,及保持忍心毅力观照到底;是否能坚忍地完整观察到目标。
对老师要诚实,如果无法发现目标或观照它,或是无法注意到目标,或在标记后仍无任何经验,这并不意味著你修行很糟!清楚和明确的报告,可以让老师评估你的修行,进而指出错误或加以纠正,好让你回归正道。
愿你在这些小参的指导中,获得利益。但愿将来有一天,老师能协助你去帮助你自己。
完整版下载: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528/20130528094650679.pdf
完整版下载:
http://www.nibbana.cn/uploadfile/2013/0528/2013052809465067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