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受与心受
2012-12-29 15:26: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身受与心受张慈田 在杂阿含经470经佛陀向诸比丘宣说:凡夫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证圣果的阿罗汉也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那么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那里 ?凡夫于痛苦的境界,更...
身受与心受
 
张慈田
 
      在杂阿含经470经佛陀向诸比丘宣说:凡夫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证圣果的阿罗汉也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那么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那里 ?凡夫于痛苦的境界,更随境转,增加身苦受及心苦受,若于欲乐的境界,为其所系缚,于不苦不乐的境界也为其所系缚,因贪、瞋、痴所系缚的缘故,忧悲恼苦就不能离弃与解脱。若是阿罗汉的境界,则虽身受痛苦的境界,不管是何等大苦逼迫,绝不因此身苦而生起忧悲恼苦,于当时境界,「唯生一受,所谓身(苦)受,不生心(苦)受。」也就是说再怎么大苦,只是身生苦受,不生心苦受,心的苦受包括瞋恚、懊恼、悔恨、沮丧等等,而在乐受,则不
 
染着欲乐,在不苦不乐受,则不为之所系着。
 
   为什么圣者可以身苦而心不苦呢?我们先看杂阿含616经,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不善(巧),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身体若感受到痛苦,专注 地(取自心取)观痛感(身念处的锻炼法之一 )  ,可以住于身苦而不生起心苦,凡夫不专注 地(不取自心相)观照,则心理易生懊恼痛苦,有人经历了身苦,而引起心苦(懊恼、沮丧 等),会误以为身苦为心苦的直接的因或明显 的因,事实上,那是假相之因,而极不易察觉 心苦有它的心苦的因素,如自我爱、缘攀心等 等,才是心苦的因,若不明白这个道理,误认 身苦因的源头,那么心苦受就不可能有消除的 一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离胎者
下一篇: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