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烦恼为菩提(丘中仁)
2012-12-29 15:19: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转烦恼为菩提 ◎丘中仁 2001年10月13日讲于快乐硅谷人座谈系列 当我们情绪上有执着…,转来转去跳不出来时,解决的方法是以新鲜的眼光,也就是以 beginner's mind,去如实观察,当我们看清真相后,才能放下...

转烦恼为菩提

◎丘中仁

2001年10月13日讲于快乐硅谷人座谈系列

当我们情绪上有执着…,转来转去跳不出来时,解决的方法是以新鲜的眼光,也就是以 beginner's mind,去如实观察,当我们看清真相后,才能放下执着,自在无碍。

你是否有过愤怒、不安、恐惧、忧虑、紧张、无聊等经验?人属于有情,有情的特性是有情爱或说有精神活动,有情爱就难免有负面情绪,有烦恼。一般解决烦恼有几种方式:一、转移注意力,如有人一紧张就猛抽烟,心情不好就拼命吃零食,或是看电视、听音乐、玩电动玩具,用某种刺激来转移注意力。二、找朋友谈天,吐苦水。三、作运动或练瑜伽,从身体放松来放松心情。四、采取行动去改变引起烦恼的外在原因。这些方式有一些效果,但是如果引起烦恼的原因没有消除,同样的烦恼就可能再发生。佛法处理负面情绪的特殊处可以分成两点:一、瞭知情绪;二、转化负面情绪。

一、负面情绪的坏处

在转化负面情绪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它的坏处,才有动力去改变它,否则何必多此一举?负面情绪有下列的坏处:

1. 身心动荡混乱,损害健康。如情绪激动可能导致中风或心脏病,经常情绪紧张的人容易患胃溃疡。医学研究发现,经常有负面情绪的人容易有慢性病,健康较差;反之,积极乐观的人比较健康长寿。

2. 使容貌丑陋。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脸色都不好看。美国总统林肯说:男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对自己的容貌负责,可见不分中外都知道情绪会影响容貌。

3. 言语失当。人在愤怒、紧张的时候会辞不达意,或是说错话,引起误会甚至纠纷。

4. 结怨于人,善友远离。好朋友可能因小事争吵而失和;人与人之间也会因为忍不下一口气而结怨。追根究底都是从负面情绪而起。

5. 怀恨,报复无益于己。负面情绪不管是发作出来,或是积怨、怀恨在心,都对自己没有利益,而且常有坏处。

二、烦恼与佛法修学的关系

佛法修学的中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清)净;印顺法师曾作〈净业颂〉来统摄佛法修学。 清净包括四个方面:行为清净,不会引起自己和别人烦恼;从行为清净更进一步净化内心,内心清明喜悦、安定有力;智慧清净,对人对事如实观察,不为主观好恶、成见所蒙蔽;环境清净,从自己身心清净中去影响别人,维护、净化环境。

要净化身心,净化环境,必须知道不清净的原因,加以解决。原因虽然很多,一切的改变应当由心发动才能持久有效,因此必须重视心的净化。烦恼=心不清净,包括情绪与理性方面,主要是:一、贪欲,二、瞋恨,三、错误的认知与见解。心理、行为、生理、环境互相影响。心的净化和行为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 管理学与行为心理学通常都着重从改变行为来改变心理,行为有没有改变容易检查,效果立竿见影。不过人的心理很微妙,长期的行为改变要和心理改变相应,不然容易故态复萌。习惯不容易改变的原因,是因为心的习性、思想都没改变过来。反之,心的净化可以用行为有没有改变来检验,例如慈悲心可以净化瞋恨,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除了自我观察外,行为有没有反应慈悲心,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有没有改变来检查。心理问题也可能由生理问题而来,这可以用药物来改善,如用 Prozac 来治疗忧郁症。医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室内设计着重生理、环境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而佛法着重从身心出发,净化烦恼,进而净化环境。

三、转化烦恼的原理

自然界的事物发生都有规律,这是科学的基本信念。佛法进一步说:一切事物发生都有原因,若说「无缘无故」,只是你没有发现原因。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常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一切事物的存在或发生都是有条件的,无法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存在、发生;因缘、条件变化时它就必然改变,甚至于消灭。因缘可能很多、很复杂,而实践上要着重主要的原因,才比较有效。烦恼有它发生的因缘,觉察烦恼,改变主要的原因,才能转化它。

四、实践: 四念处

佛法转化烦恼的基本方法是「四念处」。四念处是佛法的术语,意义是观照身、受、心、法四个处所。念 (巴利文 sati,英文 mindfulness)有几个意义,包括注意力 (attention),觉知(awareness),忆念不忘(remembrance)。现代人不但时间不够用,而且注意力有限。「时间就是金钱」更精确地应该说「注意力就是金钱」,因为我们的时间不是都可以用来做事,如睡觉时间就无法做事,不能产生价值。有注意力的时间才适合做事,才有价值,而且它无法增加,用钱也买不到,因此我们要善用注意力,不要浪费在无益之事上。四念处从四个地方观察,培养注意力,使我们心智敏锐,适合做事。四念处会产生两个功能:一、洞察力;二、离执力。当我们情绪上有执着,get stuck,或是思考上有盲点,钻牛角尖,转来转去跳不出来时,解决的方法是以新鲜的眼光,也就是以beginner's mind,去如实观察,当我们看清真相后,才能放下执着,自在无碍。练习四念处的结果,使我们能转化愤怒等负面情绪成正面的动力。

1. 身念处观照法 o

随时随地了知身体状况。当我们久坐而腰酸背痛,或是打计算机过度而手指酸痛,这些疼痛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逐渐累积。如果我们定期观察身体,了知身体姿势,知道肌肉是放松还是紧张,就可以提早发现不舒服,改变姿势来疏解压力。。

o 定点循环观照身体。将注意力从脚到头扫瞄身体,在每一点(如脚掌、膝盖、腰、胸、肩膀、颈、脸颊)稍停,注意有什么感受。轻松?柔软?紧张?僵硬?沉重?酸痛?冷?热?这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方法。

o 观呼吸出入,长短。长呼吸了知是长呼吸,短呼吸了知是短呼吸。呼吸与身、心都有关系,情绪起伏时呼吸也随之改变,紧张时深呼吸三次可以放松身心。

修习四念处多由身念处开始,因为身体容易观察。

2. 受念处观照法

对一切感受了知,分为合意、不合意、中性三类。因为平常人的习惯是:对合意的感受,会希望它不变或增加,对不合意的感受,会希望它消失或减少。例如当我们看到好看的东西,就想多看两眼;好听的音乐会再三回味;好吃的美食想多吃几口。如果(希求合意感受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会引起负面情绪;如果这次欲望被满足了,以后欲望还会生起,没有真正满足的时刻。反之,负面情绪必然会引起身体的不舒服感受,从身体的不舒服感受我们可以及早察觉负面情绪在累积,再转念观察:欲望(不论是否被满足)当下就使我们受苦,放下对感受的执着,自在真好。当下察觉对感受的执着是苦,才能放下执着,不作欲望的奴隶。

3. 心念处观照法

观照心念:无瞋还是有瞋?无贪,有贪?集中,散乱?清醒,昏沈?轻松,紧张?贪欲、瞋恨、昏沈、散乱都会扰乱心,使心不能安,也障碍禅定。

观照心念要如实知,不需要自己骗自己;不必排斥念头「我怎么这样想」,也不放纵心。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现在一念正知就好,对未来可以计划但不必担忧。 常常知道自己的心念,就能微笑面对、接受一切念头,也容易了解别人的想法。 心念应转向于善、有真实效益处,毫无效益的事不用白费心思。例如一位朋友婚姻不幸福,两人价值观念相差太多,她实在不想再和他生活在一起,最后以离婚收场;她在离婚后对前夫仍然十分不谅解,认为自己为婚姻付出许多却没有被珍惜,觉得真不公平,想起来愤愤不平。我告诉她,这样想对她毫无益处,既然已经分手,各自生活,努力过好现在才重要,回忆过去而痛苦有何好处?多多思维损益,才能打破这个坏习惯; 从失败中可以学习,起烦恼则不必。常常检查心念是带来快乐还是痛苦,转变带来痛苦的念头向正面、有益的心念,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快乐,更有智慧。

4. 法念处观照法

法念处是四念处中最深的,以观察有没有实在、独立、不变的我为主, 进一步扩大到一切法。破我执则永断烦恼。

四念处要点

当下直接观察,从身念处开始,经常练习熟能生巧。

观察时身心放轻松。

开始时注意力只能观察到一点,随定力增长,渐渐能念念相续,由点成线,对因果缘起可以由现观而确信。

注意力转移要知道;有自觉才能抉择心念、行动是否恰当,还是要改变。

注意力转移频率不要过高。经常转移注意力 multi-tasking(例如作事时听音乐)使心散乱而容易疲倦;无法避免时以培养定力、正念力来减轻疲劳。反之,专注做有兴趣的事,可以长时间不累,因为定力增长使心有力的缘故。

观察身、受、心、法如实知;不排斥,不放纵。

对未来的事不忧,对过去的事不悔,活在当下,也不执着于现在的感受或见解。

思惟、行动以真实效益为准。如何抉择真实效益?自己的经验要反复检验。例如我在 Netscape 工作几年,拥有一些 AOL 股票,1999 年 AOL 股价起伏较大,我每天早上看股价,一涨一跌有时差几个月薪水,情绪也随股价起舞;一天静坐思惟,钱对我的意义是什么? 钱是使我舒适的工具。花钱买舒适是未来的事,未来舒适只是可能不是必然,现在为钱烦心,有钱的好处还没享受到,先受其害,岂不愚昧;对钱的态度变成计划后不担忧得失,少赚或赔钱 so be it,下次改进,就自在多了。

五、四念处预备工作

密护于根门,饮食知节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远离 (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六、四念处口诀

身受心法常观照

觉苦觉乐行中道

不忧不悔在当下

正知精进行正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情绪管理教战守策(锺闻瑜)
下一篇:防护六根之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