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
2012-12-29 14:53: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阿姜力的开示(林崇安编译)一、停和想1.内观不是某种能被教导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在自己内心生起的东西。它不是某种你只须记记或谈谈的东西。如果我们教导它使人能够记得它,我保证不用...

介绍阿姜力的内观要点

阿姜力的开示(林崇安编译)

一、停和想

1.内观不是某种能被教导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在自己内心生起的东西。它不是某种你只须记记或谈谈的东西。如果我们教导它使人能够记得它,我保证不用五小时。但是,如果你要了解它的一个字,三年可能还不够。记忆只生起记忆。行动则是生起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在你自身努力和精进,去了知并熟练这种本领。

2.内观生起时,你将知道什么是什么,它从那儿来,它会去那里,就像我们看到一盏灯烧得很明亮:我们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烟、那是光;我们知道这东西的生起是来自什么混合什么,以及当我们熄了灯,知道火焰去那儿。所有这些就是内观的本领。

3.有的人说,寂止和内观是二件不同的东西。但,这如何可能是对的?寂止禅修是「停」,内观禅修是「想」,由此导致明晰的认知。当明晰的认知存在时,内心要静静停住而不动。它们是同一件事的所有部分。

4.认知必须来自「停」。如果你不「停」,你如何认知?例如,你正坐在快速移动的车子或船上,你想看沿途的人或景物,你不能看清谁是谁、什么是什么。但是,如果你静止停在一个地点,你将看清东西。

5.或者,当我们说话时,每个片语之间总要停一下。如果你一直说而没有一点点停顿,有谁能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先要让心静静停止。一旦心停在正常状态时,定就生起了,智慧也就跟来了。这是你必须用功并且靠你自己去做的东西。不要只相信别人说的。要从自己内心知道「哦!哦!哦!」,而不是从别人说而知道:「哦?哦?哦?」不要将别人所说的好东西贴到自己的心上。你必须自己从内心生起这些东西。花掉你自己的一块钱,比花掉借来的一百元好多了。用掉借来的钱,你会担忧,因为你欠着债。用掉自己的钱,没什么好担忧的。

7.「停」使你生起力量。一个在走或跑的人,去打站的人不能有利,因为好处占在站着不动的人这边,而不是走或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要使心静静停止,如此它才能得到力量,而后才能开始有力而敏捷的走动。

8.我们有两只腿是事实,但是当我们走时,必须一次一只腿。如果你想同时用两只腿走,你不能走到那儿。或者,你只用一只腿,也不能到那儿。右腿停时,左腿才前进一步。左腿停时,右腿才前进一步。如果你想要走得有力,必须一只腿停,另一只前进,因为力量是来自停的一只腿,而不是来自前进的腿。一边前进时,另一边必须停止。否则,你没有支撑,必然跌倒。如果你不信,试着两只腿同时前进,看你能走多远。

9.同样的道理,寂止和内观必须在一起。你要先让内心寂止,而后以审察往前一步,这就是内观。所生起的了解,就是智慧。放下对这个了解的执着,就是解脱。

10.因此,「停」是生起力量、认知和智慧的原动力。这智慧是一种稳定的心,能够知道世间与正法,在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中,导致超越。

二、增上心

1.佛陀教导:「增上心的追求,是佛法的心要。」增上心是一种处在超越烦恼的心,有二种方式可以达成它:

(3) 内心虽未见有任何增上的内在品质,但我们经由精进而增强它。

(4) 内心已发展正确的内在品质,并且利用它来使自己安稳而超越烦恼。

2.第一种状况是属于凡夫的心态。当他们不是禅坐时,内心并不处于任何一种专注(定)的状态,因此,烦恼一旦生起,他们必须有决断力和知觉力:觉知烦恼并且下定决心不让烦恼拉着跑。这叫做正确的态度。虽然这心不是处在专注(定),这技巧可以得到结果。

3.这意思是,我们要警觉什么正在发生。例如,当我们生气,我们碰到不喜欢的事,我们必须警觉这事实,并且下定决心:不论如何我们要使生气处于控制之下,阻止它并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生气时,我们要做得好象我们不生气。不使生气掌控我们的心,我们用内在的善来掌控我们的心。这被称做「增上心」。当你碰到你不喜欢的事,不要让你的不喜欢,这个事实显现出来。反而,做得好象你很快乐而安静,也就是,将你好的一面用出来。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呈现你坏的一面。

4.如果你很细心和镇定,在烦恼以言、行的形式出现之前,能够护持自己的心,又如果你能压住你的烦恼,而以最好的风度呈现出来,你就可以算是拥有一颗「增上心」。你也是任何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好份子,因为你可以使自己及团体有所进步。

5.在经上,这种品质称做「寂静」,是一种高于烦恼的心态。这是增上心的一种,也是我们尽量培养在心里的东西。

6.第二种增上心的形式,是指内心脱离五盖并且训练到「正定」的状态。这种心已稳固建立它内在的品质。烦恼生起时,不能击败内心,因为它们不能逼进内心,这是由于内心已被完满的内在品质所保护。

7.以精进和坚持,珍惜自己的善心,我要大家将目标锁在内心生起这种增上心,就好象我们有好的食物时,一定要赶走苍蝇,如此才能享用它并有健康的身体。

8.为了这个,你必须留心并且做两种努力:努力断除你的烦恼以及努力发展你的禅修主题,也就是,去除五盖。这五盖是(1)贪欲(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后悔(5)怀疑。为了禅修,有两种练习方式,(1)系列式(2) 单一式。现在解说如下:

(31) 以系列来练习是依据书本来练习:审察身体的不净,例如,依书中所列的身体各部分而不遗漏或混杂。任何你所选的主题,必须了解如何归类及排好次序,如此才能正确地处理。这种禅修,可以得到大益处,但同时也可能造成大的伤害。例如,你审察身体的不净,可以导致不激情、不执着而安宁,但有时它可能让你不想吃、睡,因为每件事看来脏而可厌。这是伤害的一种方式。或者,有时你观审你的身体,直到一个心理景像出现,但你受到惊吓或失去魄力,像这种情形,你必须以正面心态朝向所发生的,如此,你的主题将有助于你而不是伤害你。

(32) 以单一来练习,是专注于一单一细小的主题,而没有许多相貌,也就是你专注于入出息,不让注意力跑开。集中于呼吸,觉得缓和,内心将安顿下来。使呼吸愈来愈细微,同时使心柔和于呼吸上。一直做到你觉得没有入息、出息,心不再游荡。它很宁静、安静,没有过去或未来的念头。在这一点,它变得更细,一点也没有动摇。内心稳定,而不会从对象有所改变。它坚稳安住,对专注的点不移动,它变得固定而有力。

9.当你培养你的禅修到了这一点,将使心放下执着,获得信心并且了知无常、苦、无我的真理。你的怀疑将消失,了知世间道及解脱道,这不需他人来确认。当你的智慧清晰无疑,内心坚定而有力。这将成为你自己的归依处—当你的内心不再受他人或物的影响,并且抵达增上心的快乐与安适。

三、终于自由

1.一旦心是情绪和贪、瞋、痴的奴隶,这就像是穷人、惹事者和骗子的奴隶,我们不应被这些人所奴役。此处,穷人指贪,是对饥饿与贪求永远不够。觉得不够,就是「穷」的意思。

2.至于瞋,并不一定指彻底的生气。它可指坏脾气或坏情绪。如果一个人惹了我们,或做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我们就激动而怨恨,这就称做「成为一个惹事者的奴隶」。

3.痴的意思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把对看成错,把错看成对,当你恶时自以善,当你善时自以为善,这就称做「成为一个骗子的奴隶」。

4.但是,如果心变成「善事」的奴隶,这就称做「成为佛、法、僧的仆人」。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富裕的,因为佛是慈悲的人,他不会让我们整天工作,反而让我们有时间休息并且寻找内心的安祥。

5.但是,只要我们是奴隶,不能说是真正的好,因为奴隶没有自由,在他们身上仍有价码。只有当我们从仆役中解脱,我们才是完全自由与快乐。为了这个理由,你们要努力工作:每天多点禅修,你将得到利益,使自己从佛、法、僧的仆役中买回自己而得到解脱。不要让任何人高过你、对你下命令。这是当它真正理想的时候。

6.实际上,佛陀并未想要我们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去拿其他任何事物做我们的靠山。甚至当我们归依佛、法、僧时,他并未称赞这是真正的理想。他要我们以自己为归依。自己是自己的靠山。我们不要把别人当权威。我们可以依赖自己、管理自己。我们是自由的,并不须要依赖别人。当我们达到这状态,就是我们从仆役解脱之时,这是真正的快乐。

7.当我们仆役于佛、法、僧时,我们被教导要慷慨、要守戒、要禅修。所有这些是使我们自己生起内在的价值。要慷慨,就要承受辛苦和工作,因为努力求财物而后才能布施。要守戒,就要放弃原先想说或想做的行为。这二种行为,我们帮助别人多于帮助自己。但是,当我们禅修,我们牺牲掉我们内心的不良念头与心理,使我们的心坚固、自主并清净。

8.这就称做「经由修习来敬礼佛、法、僧」,佛陀称赞「修习」比以物质来敬礼为佳。虽然以物质来敬礼有益处,但佛陀从未称赞它比经由修习来得佳;经由修习可使修习者得到所有的益处。这种敬礼,使佛喜悦,因为练习内心使达到净化,是一个人从痛苦、压力中解脱的方法。佛陀具足慈悲心,希望能帮助众生从所有痛若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教导众生禅修,使内心都能从世间烦恼的奴役中解脱出来。

9.当我们成为佛、法、僧的仆役时,只要我们的内心仍有烦恼和担忧,便仍未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做担忧的奴隶,就像对它们欠债。当我们负债,我们内心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当我们找到钱去还债,我们才能快乐、自由、安闲。我们还愈多的债,我们感觉愈轻松。同样的,如果我们放下我们种种的烦恼和担忧,内心就会生起安祥。我们从贪和烦恼的奴役中脱出,我们将找到快乐,因为快乐是来自痛苦中脱出。这就是为何佛陀教导我们要我们内心专注,生起宁静、安祥以及内在的财富,以此来偿还我们的债。我们将获到快乐与安闲。我们所有的负担与痛苦都将从心中消失而进入完全的自由。

10.我们心中有二种念头,善巧与不善巧的。不善巧的念头是当我们的心以贪、瞋、痴的不好方式来想过去或未来的事。当这个发生时,心就是烦恼的奴隶。至于善巧的念头是以好的或善良的方式参与过去或未来的事。如果我们想从役奴中解脱,我们必须试着放下这二种念头,使它们不存在于心中。

11.如果我们想从奴役中完全赎回自己,就必须培养身体的四大:地、水、火、风的完满,练习禅修并利用纯粹呼吸的感受,使身体的每一部分舒畅、营养。当内心纯净,身体舒畅时,就像田地有足够的雨和地下水来营养农作物,也就是,禅修坚固而进入初禅,具足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支。「寻」就像耙地,「伺」就像翻土、播散种子。「喜」像农作物开始发芽。「乐」像花朵开了,「心一境性」像果实长大成熟且甜,同时果实的种子包含着其性质。这意思是,每一粒种子是未来另一棵包含枝、花、叶的树。一个人所种下的种子,将长成一棵树,像种子自己来处的树一样。

12.同样的,当我们使心全神贯注,将得到智慧,了知自己的过去,也许很多世,好好坏坏,快乐与痛苦。这种智慧使我们对存有与投生失去兴趣与激情,并觉乏味。内心将放下对自我与身心现象的执取,不再执着于过去、未来、好好坏坏的种种念头和想法,而进入平等舍的状态。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用功,将切除更多的存有与投生。当内心得到「种性智」时,由世俗进入出世,将看到什么会死、什么不会死。它将以觉悟来开花:觉知不死,明亮于脱离念头、负担与内心的烦恼。如果我们这样练习,将到达不生不死的实相,这是最高的快乐,而进入解脱。这是我们如何偿还我们的债而不再欠一点点。就如经上所说的,在解脱时,自己有智慧知道:「已解脱了。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13.为了这个理由,我们要立志清理我们的心,使自己从忧虑与烦恼中解脱出来。忧虑与烦恼是痛苦、不满的根源。使安祥、平静与明亮的快乐在内心生起,就如同从累赘的负债中解脱束缚一样。我们自由了—超越一切痛苦与压力所及的范围。

愿一切众生活得快乐,免于敌意。

愿众生分享这些来自本人行善的祝福。

四、如何禅修

以单跏趺坐着,右脚摆在左脚之上,两个手掌摆在你的小腿上,右手摆在左手上,保持上身挺直,闭上你的眼睛,但是不要紧闭得像在入睡。你的视觉神经必须保持某程度的运作,否则你会昏沉。

继续注意你的心是否停留在入出息上,你必须保持控制心的觉知力,譬如,当气息进入时,想「佛」;气息出去时,想「陀」,要专心,不要忘记或让心跑掉。放下所有你外面的职责,也不管所有外在的念头和想法。只有保持你的心在呼吸上而没有别的。不要将你的注意力移到其它任何东西上。

通常,当你禅坐时,会有许多过去或将来的念头涌现,而干扰你的禅修品质。这些念头,不管它们是有关过去或未来的事情、有关世间或佛法,都是不好的。它们只会给你添加麻烦和痛苦。它们使心不安定、扰动,而不能获得任何安祥与平静,因为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还没有到来,所以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会符合我们的期待。

我们必须将心固定在当下的呼吸上。当我们观察呼吸并同时想着「佛」「陀」;想着呼吸的心理,称作「寻」。当我们开始对呼吸评估时,我们就放下「佛」「陀」,开始观察每一个入出息在体内的影响能够感觉多远,当气息进来时,是否感觉舒适?当它出去时,是否感觉放松?如果不感觉舒适和放松,就改变它。当你的心不断伺察呼吸时,放下「佛」「陀」,此时你完全不需要它。让觉知力充满全身,在入息时,开始感觉好象气息充满全身。当我们放下「佛」「陀」,我们对呼吸的评估变得更细腻,心的移动将平静下来,并且变得专注,外在的想法将静止下来。「静止下来」并不表示我们的耳朵听不到或变聋了,它表示我们的注意力不跑到外在的想法,或过去与未来的念头,而是完全停留在当下。当我们以这个方式将自己的注意力固定在呼吸上,不断保持注意,并且观察气息如何流动,我们将知道入息和出息像什么:它们是否舒适?何种呼吸使我们觉得好?何种呼吸使我们觉得紧张而且不舒适?如果呼吸觉得不舒适,试着调整它,使它生起一种舒适而松弛感觉。

当我们继续以这个方式观察并评估呼吸,正念和自我的觉知就会充满体内,并发展出宁静、洞见与智慧。

五、禅坐的理由

禅坐使人的内心宁静并且正确了解事物,使人能够更清楚看事情。禅修使人消除压力、烦恼与愤怒。禅坐得宜,内心自然清明而集中,身体也健康。于佛法哲理,应努力去理解正法,诵读并明白经文,而且以禅修净化内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介绍中译内观相关著作
下一篇:阿姜念与学生的会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