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尝的那一刻
2012-12-29 15:16:29   来源:   评论:0 点击:

尝的那一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

尝的那一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叉如果有味觉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后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范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么当一个人入眠时,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他口里,可是他不能分别出什么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尝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台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嗔心。如果这贪和嗔心不断的在增力口,那么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嗔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食也同样。如果我肉食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叉如我对此食物不合意,嗔心叉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于他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触时,如何断除贪嗔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嗔痴之念存在,只有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冶热的性质,没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的行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嗔痴之念头存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0-触的那一刻
下一篇:8-嗅的那一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