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支部》
公元前623年(1)五月间的月圆日(2),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边毗罗卫国(3)的兰砒尼(4),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他的父亲是释迦族(5)的净饭王(6),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后的第七天不幸去世,他的姨妈,也是他父亲的另一个妃子,波奢波提乔达弥收养了他,她把自己亲生儿子难陀托付给其他人照看。
这位神异太了的出生,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阿私陀尊者是净饭王的国师,在修行上已有高深证悟,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万分,立即来到王宫,看望太子。但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婴儿伸出一只小腿,触及到苦行僧头顶上的发髻。苦行僧马上站起身来,以天眼观看婴儿的未来,预言他的前途,双手合十行礼(7),净饭王也跟着示以礼拜。
苦行僧起初时面露微笑,但过了一会儿,却又现出悲伤的样子。在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arupaloka)(8),这样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
命名大典
太子出生后的第五天,他被取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愿成,他的家族姓乔达摩。(9)
根据印度古老的传统习惯,许多满腹经论的婆罗门被邀请至王宫,参加命名大典,其中八人最为著名。他们仔细观察了太子的相貌特征,其中七人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有两种可能。他们说,太子将成为转轮圣王或佛陀。但是其中最年经的婆罗门渤氯(10),智慧超群。他注意到婴儿前额的头发向右曲卷,只伸出一个手指,以肯定的口吻断言,太子决定出家成佛。
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智体验。在他以后追求真理的这一体验对他对觉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1)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无论是贵族成员还是平民百姓,都穿上盛装,参加农耕庆典。这一天,国王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带上太子和宫女来到一块农田,国王让人把太子安置在一张床榻上,用帷幕宝盖保护好,摆在一棵安静清凉的毗钵罗树下。他令宫女小心看护,自己亲自去参加王耕。当欢乐的庆典达到高潮时,宫女们也按捺不住,偷偷地溜走,跑去观看王耕的盛大场面。
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所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一摩地,获得第一禅悦(12)。那些不负责任,不声不响走开,前往观看王耕的宫女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赶忙跑了回来,她们惊奇地发现太子跏趺而坐,沉浸于禅定之中。国王一听说此事,马上急匆匆地来到现场,看见太子禅思的样子,不禁向他行礼,说道:“亲爱的孩子,这是我第二次向你行礼。”
教育
虽然经典没有详细记载,但作为王家太子,悉达多一定受到应有尽有的良好教育。作为刹帝利种姓的后裔,他在武艺上得到特别的训练。
婚姻生活
16岁那年,他跟于他同龄,美貌的堂妹耶输陀罗(13)完婚。在将近13年的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中,他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对王宫以外的世界—无所知。他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太子生活:
“我娇生惯养。在我父亲的宫殿里,有三座特别为我营造的莲池,各生长蓝莲、红莲和白莲。我用的全都是迦尸(14)出产的檀香木,头巾和衣服全来自迦尸。”
“无论白天黑夜,我总是在白色华盖的保护之下,以防尘土、冷热、树叶乃至露水。”
“我有三座宫殿,一座用于冬季,一座用于夏季,还有一座用于雨季。在四个月的雨季里,我生活在雨季时宫里,足不出户,一天到晚由宫女陪同娱乐。一般人家的佣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变质了的稀饭,但在我父亲的王宫里,佣人和宫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肴(15)。”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明白了真理。善于思考的个性和无限悲悯的精神不允许他虚度时光,享受稍纵即逝的王官快乐。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悲伤和痛苦,但是,他深探同情痛苦中的人类。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他认识到苦的普遍存在。
出家
悉达多太子如是思索道:
“我被生、老、病、死、忧伤、苦恼所束缚,但为什么还要追求具有同等无常性质的事物?受缚于本质如须之物,我应如何去认识它们的利害关系。从而追求未曾证得的,无上圆满的安乐涅槃。(16)家庭生活使人受到束缚和限制,是一挣扎不休助火坑,但是,出家人的生活如天空—样广阔。因而作为一个在家人,想要究竞圆满,清净无染地修习梵行是非常困难的。(17)”
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太子出宫出来到娱乐园,要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因此接触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狭小的宫庭因子中,他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美好面,然而,人类命运所共有的黑暗面却被有意识的遮掩起来;他第一次看到宫庭以外的真实生活,他所见到的正好与他以往的猜测暗合。在前往娱乐园的路途中,他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许多不同寻常的世相:老态龙钟的老人、病人、死人和威仪整肃的出家人。(18)第一二三相有力地证实了人生无常的本质和人类痛苦的普遍性,第四相象征了战胜生命痛苦,获得寂静安乐。此四种意想不到的世相增进了他厌离世间的紧迫感。
他认识到追求世人珍惜的物质享受毫无意义,智者以舍离为乐,这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
经过一番激烈的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作出了最后决定。在准备离开娱乐园时,他得知他的儿子出世了。与人们所想象的恰恰相反,他并不感到高兴,他把这第一,也是唯一的后代看成是一个绊脚石。一般做父亲的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会兴奋不已,但是悉达多太子,这位超凡脱俗的父亲,却喊道:“束缚(Rahu)产生了,枷锁产生了。”这样,净饭王即把小孩起名为罗候罗。(19)王官大院不再是敏于思考的悉达多太子适意之所了。·无论是年轻貌美的妻子,还是那惹人喜爱的儿子,都无法使他改变出家的念头,他决定要肩负起比丈夫、父亲乃至国王之国王更重要、更有益的使命。宫庭的诱惑不再是他珍惜的快乐,离家出走的时候到了。
他命令好友车匿备好骏马犍陀,自己最后一次来到王妃居住的寝宫。他打开房门,站在门槛上,平心静气地望着熟睡中的娇妻和爱子,在此分离时刻,他内心充满了对这两位亲人的无限悲悯和感伤。但是,他对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类更具广大的悲悯。他不再为母子俩的未来世间生活担心,因为,她们应有俱有,而且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他的出走不是他对她们爱的减少,而是他对人类爱的增广。
午夜时分,他把一切抛在脑后,怀着一份轻松的心情,悄悄地离开了王宫。在忠诚的车匿陪同下,他跨上骏马,冲进黑暗之夜,然后独自一人,身无分文,踏上了追求真理和安乐的道路。他出家了。这不是一个饱经世间沧桑老人的出家,也不是一个一无所有之贫者的出家。这是一个风华正茂,享受着人世间荣华富贵之人的出家。这在历史上最无人能之与之比拟的。这年,悉达多太子29岁。从此,他开始了历史性的旅程。
他越走越远,穿过阿那姆河,然后在岸上作了短暂的休息。在这里,他剃除了须发,脱掉华丽的衣服和首饰,把这些交给车匿带回王宫,自己披上苦行僧简朴的黄色袈裟,开始了甘愿贫穷的乞讨生活。
过惯了富裕生活的悉达多太子,现在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者,依靠行善之人量力布施所获得的一点施舍为生。
没有固定的住处,浓郁的树荫下,孤静的山洞中,他度过了日日夜夜,赤着脚,光着头,顶着炎热的烈日,冒着凛冽的寒流四处行化,除了一只乞食的饭钵和仅能裹体的袈裟外,其它一无所有。他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探求真理之上。
精进求证
就这样,作为一游化僧,一个探求至高安乐和美好的追求者,他来到苦行僧阿罗罗边罗摩仙人居住的地方修习梵行。两人见面后,他说道:“朋友,阿罗罗迦罗摩,我希望在你的教法之下修习梵行。”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应允道:“尊者,你可以和我共住,我的教理就是这样,智者不久将可以通过如实智,了悟其导师的法教,以所证之法为住。”
不久,他就精通其法,但这并没有能使他认识最高真理。
他想:“当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说,通过内在智慧了悟法教,乐住所证之法,这不会是仅仅因为要人相信而已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肯定明白了这一法教,并以此为住。”所以,他来到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跟前,说道:“朋友,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你以内在智慧认识、获证的法到底有多高深?”
于是,阿罗罗迎罗摩仙人教了他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Akincannayatana)。
他又想:“不单单是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具有信勤念定慧,我也具备同样的功德。如果我现在精进修习,了悟仙人所证,并以此法为住,那又将会怎样?”
不仅,他通过内在智慧了证仙人的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但是,这也没有使他认识最高真理。
因此,他又一次来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前。说道:“朋友,阿罗罗迦罗摩,难道这就是你说的,通过如实智悟证而住之法的全部内涵吗?”
“不过,朋友,我的悟证已超越了此法,并能安住所证。”
襟怀开阔的老师听说他优秀学生获得了成功,非常高兴,让他与自己平起平坐,以示尊敬。他赞美道:
“快哉,朋友,看到象你我样如此值得尊敬的同修者,我们非常高兴,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的同一种法,你通过你的智慧也获得了。你通过智慧悟证并安住之法,就是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之法。这样,我所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你所知道的法,我也知道。我是什么,你也是什么,你是什么,我也是什么。来吧,朋友,让我们俩人共同领导这群苦行僧吧。”
悉达多并不满足于此,这仅仅导致思维的较高境界,但不能趋于厌离、苦灭、寂静、智慧、觉悟和涅槃。他也不热心于领导这一群苦行僧,在自己没有首先觉悟之前,即使是与自己俱有同等修证,精神豁达之师合作,也还有盲人引导盲人。此法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他礼貌地告辞了。
在那特殊历史时代,没有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印度当时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对各宗教系统的研究和谈释。根据各自的性格,人们向以梵行为生的隐土们提供一切方便。大多数这样的宗教导师都有大批自己的信徒。因此,苦行僧悉达多很容易就找到比前者更为合适的宗教大师。这一次,他来到优陀伽罗摩于的住处,表示希望在他的座下修习梵行。优陀伽罗摩子欣然接受他的请求。
不久,才智超人的苦行僧悉达多掌握了老师所教之法,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n’ eva-sanna-nasan-nayatana)(20),这是世间掸的最高境界。当意识达到如此微妙、清净时,就谈不上意识的存在与否,在精神发展的范畴里,过去印度的圣哲都无法更向前发展。
品格高尚的老师听说他杰出的学生又成功了,极为高兴,与前一位老师不一样,这次,优陀伽罗摩子请他做其学生的导师,引导大众,以此来表示对他的尊敬,他说:“快哉,朋友,看到你这样的同修者,真让人高兴。优陀伽罗摩子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了;你知道的法,优陀伽罗摩子也是什么。来吧,朋友,从此之后,你来引导这群苦行僧吧。”
但是,他仍然感觉到,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还没有实现,他的意识虽能完全自在,但距离最终日的还很遥远。他所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涅槃,彻底的苦灭,各种贪欲的灭除。他在此法中也同样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就告辞了。
他终于认识到,他的精神追求已远远超过他所学习之人,没有人能够传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同时,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注]
(1)不同於基督纪元,佛教纪元是从佛陀涅槃之日计算(即公元前543),而不是诞生之日。(有关佛陀涅槃日的问题,学术界有过争论,大多数人认为是公元前486年。斯里兰卡传统的说法给佛教纪元提供了基础)。
(2)巴利语-Vesakha,梵语-Vaisakha,僧伽罗语-Vesak。
(3)迦毗罗卫国遗址已被发现,它位于波斯堤邦,离本格尔和跋布火车站约三英里。
(4)为了纪念这一圣况,阿育王在此树立了石柱,并保留至今。
(5)请看家谱表。
(6)乔达摩是一家姓,释迦为佛陀属于的一族姓。
传统认为,大日族奥卡柯的儿子由于继母的阴谋而被放逐。在被流放过程中,这些王子们来到喜玛拉雅山。在这里,他们遇到隐士迦毗罗。在他的劝导下,他们在这里建造城市,以隐士的名字命名,取名迦毗罗卫国。国王说此事后,高兴不已,说:“高贵的王子们真是能干-sakya vata bhorajaku-mara。”因此,王子们的族姓和王国就被起名为释迦。释迦族王国座落在南尼泊尔,延伸到现代的噢达地区。(见汤姆斯的《佛陀传》,第6页。)
(7)见活沦,《佛教在传译中》,第49页,以及《<本生故事>注疏》。
在阿私陀的建议下,他的倒儿那罗伽抛弃了世俗生活。正如希望的那样,当太子获证菩提后,他聆听了佛陀的教导,成就阿罗汉。
见《经集》,第三品,《那罗伽经》。第131页。
(8)无色界为非物质世界,成就无色界禅定之人往生此界。
(9)梵语-Siddhartha Gautama。
(10)听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渤氯缤其它七位婆罗门的四位儿子一起抛弃了世俗生活,跟随他的左右。他们就是最初五比丘。见下面第六章。
(11)《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37页。
(12)禅那是一种思惟高度集中而获得的一种意识境界。
(13)她也被称为跋达诃车那,频巴,或罗候罗之母。
(14)以丝绸而闻名的中印度一个省,现代波罗斯为其首府。
(15)《增支部》。第一卷,第三,四经。英译《增支部》,第一卷,第128页。
(1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经,《罗摩经》,第163页。
(17)《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37页。
(18)“见四相,即乘马出走。……”《佛种姓》。第65页。
(19)原意为被伽锁(rahu)束缚,或执取。
(20)第三无色禅。
(21)第四无色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觉悟之路》第二章 精进成道
下一篇:《觉悟之路》记载真实的佛陀故事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
- ·葛印卡内观巴利文慈悲觀_Metta唱诵(0)
- ·突破止观——帕奥禅师(0)
- ·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开示(0)
- ·中国内观报名网 丹东双灵中心 课程列表(0)
- ·论藏.法集论(0)
- ·炎夏飘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