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佛陀 > 正文

第一章 诞生与早年
2012-12-28 16:50:04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一章︳诞生与早年引言不用于其他的传记,本书对佛陀生平的记述完全取材于巴利三藏,而记述的形式又大多是藏经中的原文。从本章中,我们可读到佛陀亲口所述的生平故事,也可看到其中某些情节在阿难达复诵后,...
︱第一章︳诞生与早年

引言

 不用于其他的传记,本书对佛陀生平的记述完全取材于巴利三藏,而记述的形式又大多是藏经中的原文。从本章中,我们可读到佛陀亲口所述的生平故事,也可看到其中某些情节在阿难达复诵后,佛陀亲自予以印证与补充。这些特点不但增强了故事的可靠性,也排除了采纳后人所增补事迹的任何可能。例如作者髻智比库透过「叙述者」的身分在本章中指出,三藏中对佛陀早年的记载寥寥无几,不外乎身为王子时对老、病、死的省思,以及在阎浮树下观父王耕田两件事。此外,作者还在本章中简略地提供了佛陀出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佛经实为印度首部历史文献,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实。
本章中引用《中部》与《长部》经文。在这些经文中,阿难达尊者记录他在佛陀与众比库面前复述佛陀所讲的出生故事。其中包括佛陀前生住于都西答天,来人间投胎与降生时的种种瑞相,以及刚出生时向东、西、南、北各方踱七步,又口出豪语的著名故事。而阿私陀仙人到释迦村印证佛身的情节,为佛陀的出世提供了第三者观察的角度。本章中也谈到佛陀身为王子,养尊处优之中却能对老、病、死作出反思的早年故事,为佛陀放弃王位而出家的后话埋下伏笔。
 
 叙述者:印度的历史事实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开始的,更准确地说,对佛陀的记载是印度历史从史料取代考古与传说的起点。因为佛陀的一生与其教法的文献——印度最早符合历史的文献——揭示一个高度发展与稳定的文明社会,它肯定是经过很长的时期才酝酿成熟。佛陀证得无上正觉的伍卢韦喇村(Uruvelà 古音译:优楼频螺,乌卢频螺)位于恒河平原,这地方在当时称为「中国」(Middle Country)。按照印度人对距离的判断,此处距圣城波罗奈(Benares)不远。佛陀为了获得无上正觉前后奋斗了六年,到三十五岁才完成目标。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佛陀在中印度行脚,从一地走到另外一地,不断地传播他所发现的真理——四圣谛。佛陀最后的大般涅槃,根据近代欧洲学者的计算,发生在西元前四八三年(传统上说是在五月的月圆日)。佛陀在世的那段岁月,世道太平,政府组织严密,社会稳定,与前后的年代形成鲜明的对比。
 
 注释者:佛陀涅槃三个月之后,他的资深弟子召集了一个由五百位比库组成的会议,以决定如何把大师的教法传留给后代。这五百位比库都是证悟者,其中伍巴离(Upàli)长老被公认是僧团戒法方面的权威,这些戒法合称为「毗奈耶」(Vinaya,律)。他在家时是位理发师,与佛陀的堂弟阿难达及其他人一同出家,他被指派在结集大会中背诵戒律与制戒因缘。律藏的主要部分即是由伍巴离的背诵所集成。
 当他诵完之后,阿难达长老受邀背诵经教。佛陀在世的最后二十四年里,阿难达一直是佛陀的侍者。他禀赋超凡的记忆力,经教的主要部分——经藏的大部分,即根据阿难达的背诵而集成。伍巴离长老在背诵中总以「那时」开头,阿难达长老则是在每部经前以「如是我闻」(我听到佛陀这样说)开头,并加上地点与在场的人物。
 
 叙述者:佛陀的生平取材于上述的律藏与经藏。至于它们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我们在后文另述,在此先说明佛陀的最后一生。这个说明是佛陀亲口所述,后由阿难达长老在大会中诵出。这些实际上是以佛陀的母语,亦即现今所谓的巴利语所诵出。
菩萨的入胎与出胎
 阿难达: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Sàvatth?  古音译:舍卫,室罗筏,室罗伐)祗树给孤独园。一群比库乞食归来,食毕聚在一堂。那时,有比库说:「萨度!朋友们,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如来的大威神力,使他知道那些灭尽烦恼、断除戏论、破除轮回、结束生死、超越一切苦的过去诸佛,知道诸世尊是如是生、如是名、如是姓,有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为如是住者,是如是解脱者。」
 这话音刚落,阿难达尊者就对这些比库说:「朋友们!诸如来是稀有的,他们具稀有的特质。诸如来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具不可思议的特质。」
 此话尚未讲完就中断了,原来此时天色已晚,世尊结束静坐,起座来到集会堂,入座后向诸比库问到:「比库们!你们在一起谈论些什么?你们有什么话还未谈完?」
 在复述了比库们与阿难达尊者的话题后,众比库又补充说:「世尊!这就是世尊来时,我们正在谈论而未谈完的话。」世尊听完后转身对阿难达尊者说:「既然如此,阿难达!你就更详细说明如来稀有与不可思议的特质吧!」
 「我从世尊口中亲闻:菩萨有正念、正知,出生在都西答天。我牢记这是世尊稀有与不可思议的特质。
 「我从世尊口中亲闻:菩萨有正念、正知,住在都西答天。
 「菩萨在那整期生命里,始终住在都西答天(Tusita)。
 「菩萨有正念、正知,从都西答天去世后,投入母胎。
 「当菩萨从都西答天去世,下生人间投入母胎时,世间出现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世间诸天人、天子、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乃至国王与臣民的身光。甚至在边地的空旷、幽隐与黑暗处,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处,也出现了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生于该处的众生,因这道光而能见到彼此,他们心想:『似乎有其他的众生来生于此!』此时一万个世界动摇、震动、颤动,在那些世界里也出现了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
 「当菩萨下生住于母胎时,有四位天人出现,从四个方向守护他,以确保没有人、非人或其他众生伤害他或其母亲。
 「当菩萨下生住于母胎时,其母的本性变得纯净,自然而然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不喝任何发酵过的饮料。
 「当菩萨下生住于母胎时,其母未以与五种妙欲相应之心思念过男子,同时,任何有欲念的男子也无法接近她。
 「当菩萨下生住于母胎时,其母一时拥有五种妙欲,这些妙欲伴随、滋养着她,使她安然地住在其中。
 「当菩萨下生住于母胎时,其母不起任何烦恼:身体无疲倦而喜悦;能清楚地看到在胎里的菩萨,四肢具足,诸根无缺。犹如由蓝色、黄色、红色、白色与褐色丝线结成的彩线,所串起的一块最纯净的、善磨成八面的绿宝石。明眼人能把它拿在手里观察:这是一块最纯净的、善磨成八面的绿宝石,由一条蓝色、黄色、红色、白色与褐色结成的彩线所串起。
 「当菩萨出生七天之后,其母便去世了,并转生于都西答天。
 「一般妇女怀孕九到十个月才生产,但菩萨之母不然,她怀孕的时间整整十个月才生下他。
 「一般妇女坐着或躺着生产,但菩萨之母不然,她是站着生下他的。
 「当菩萨出胎时,先是天人接住他,然后才是人们接住他。
 「当菩萨出胎时,他并未碰到地面。四位天人接住他,然后才将他放在其母前,说道:「庆祝吧!王后,你生下一个具有大威力的儿子。」
 「当菩萨出胎时,犹如一块宝石放在波罗奈城来的绢布上,宝石不会玷污绢布,绢布也不会玷污宝石。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两者都是清净的。同样地,菩萨出胎时是无染的,身体不被(胎)水、体液、血液,或者任何不净之物玷污,是无垢与无染的。
 「当菩萨出胎时,有冷、暖两股水从天空倾注而下,灌沐菩萨及其母。
 「菩萨一出生,就稳稳地站在地上;之后,他朝北走了七步,在白色伞盖遮护下,接着观察每个方向,发出众生导师之声而说:『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胜者,我是世界之长者,这是最后之生,于未来世不再受生。』
 「当菩萨出胎时,世间出现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世间诸天人、天子、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乃至国王与臣民的身光。甚至在边地的空旷、幽隐与黑暗处,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处,也出现了一道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生于该处的众生,因这道光而能见到彼此,他们心想:『似乎有其他的众生来生于此!』此时一万个世界动摇、震动、颤动,在那些世界里也出现了无量广大的光,其光明胜过诸天。
 「以上所述皆是我从世尊口中亲闻,我牢记这是世尊稀有与不可思义的特质。」
 「诚如所言,阿难达!要牢记如来稀有与不可思议的特质,还包括:如来了知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生起,了知它们持续存在,了知它们灭去。如来了知认知生起,了知它们持续存在,了知它们灭去。如来了知念头生起,了知它们持续存在,了知它们灭去。」
 「世尊!我也会牢记如来稀有与不可思议的特质。」
 这些话是阿难达尊者所说,为佛陀所印可。比库们听了阿难达尊者的这席话,都心满意足,皆大欢喜。(M.123;参见D.14)
阿私陀仙人的预言
 叙述者:有首诗歌记载了一位婆罗门仙人(梵天或婆罗门的预言家)所预言,即将发生的觉悟一事。
 
 唱诵者:
 阿私陀(Asita)昼间禅修,见三十三天众神,
 穿着华丽挥旗幡,神情愉快且兴奋,
 对沙咖天帝(Sakka)狂热欢呼。见诸天喜悦踊跃,
 仙人恭敬问因由:「众天何故极喜悦?
 何故取旗作挥舞?即令诸天战修罗,
 诸天战胜修罗败,也无如此之庆典。
 见诸天歌唱、欢呼,手足舞蹈奏天乐。
 是何不可思议事,令其闻后甚喜悦?
 住须弥山之天神,请汝为我速解疑。」
 
 「伦比尼(Lumbin? 古音译:蓝毗尼)城释迦村,无价珍宝之菩萨,
 利益安乐生人间,我等满足极欣悦。
 彼是众生最高者,众生导师人中尊,
 仙人林中转*轮,兽中之王狮子吼。」
 
 闻诸天语仙人急,动身至净饭王宫,
 坐问:「男孩在何处?」彼请求释迦族人:
 「我今欲见此男孩。」
 
 释迦族人允所请,示男孩于阿私陀。
 见其肤色极纯净,锻炼辉耀如黄金,
 犹如火焰般明亮,行空明月般皎洁,
 无云秋阳般曜目,阿私陀心生欢喜。
 诸天于空中护持,于顶撑千轮华盖,
 金柄拂尘勤挥动,不见持拂伞盖人。
 
 螺髻「黑妙」(KaNhasini)见彼己,如金宝石置锦缎,
 头上高悬白伞盖,踊跃欣喜抱太子。
 接过释迦族王子,仙人熟练验相好,
 信心坚定发赞叹:「人中至高无上者。」
 随念自己将终时,悲痛之泪盈眼眶。
 释迦族人见其泣:「莫非王子有灾难?」
 仙人告慰释迦族:「我测王子无伤害,
 也无危难等待彼,彼实非平庸之辈,
 将获最高真实智,无染清净见道者,
 慈悲众生转*轮,彼之梵行广宣扬。
 然我今生命将尽,在此之前将死去,
 不闻大雄说正法,令我悲伤且沮丧。」
 
 释迦族人大欢乐,仙人离宫修梵行,
 出于慈悲寻外甥,告其大雄得正法。
 
 「当汝知其巳觉悟,依所觉正法而活,
 尔时当往去求教,与世尊同修梵行。」
 
 预见王子得清净,仙人饶益来预示,
 多积功德那罗迦(Nàlaka),守护六根望胜者。
 
 听闻胜者转*轮,那罗迦即寻胜者,
 彼往见众圣之最,一见即生信乐心。
 遵循阿私陀之嘱,请问圆满之圣者,
 无上的寂静之道。(Sn.3:11)
释迦王子对老、病、死的思惟
 叙述者:虽然后来的文献提供了许多佛陀早年的生活细节,但在三藏里却少有提及。事实上,三藏里仅提到二件事,一件是根据注释书的记载,佛陀回忆当年他父亲在春耕季节开始时主持王耕典礼,他在阎浮树下打坐的情景(我们后面会谈及此事);另一件事是关于「三个思惟」的说明,也就是过去维巴西佛(Buddha Vipass? 古音译:毗婆尸,毗钵尸)对于三个「报信者」(老、病、死)所作的思惟。(D.14)
 阿难达:我很娇贵,非常地娇贵,极为娇贵。在父王的宫殿里,莲花池特地为我而设。一处植青莲花,一处植白莲花,一处植红莲花。我绝不用非波罗奈城的旃檀香,头巾、袍子、下裙与外衣全是由波罗奈城的布所裁制。为确保我不受冷、热、尘、砂或露水的侵扰,一顶白伞盖不分昼夜地举在我的头顶上。
 我有三个宫殿:一个供冬季使用,一个供夏季,另一个则供雨季之用。在雨季的宫殿里,有清一色的女性为我歌舞作乐。在这四个月里,我从来不下楼到别的殿去。一般家庭的仆人与家臣吃的是碎米配豆子汤,在我父王的宫殿里,他们吃的是白米与肉。
 虽然我有这般势力与福报,我仍然想到:「一个未受教的普通人,终会衰老,无法避免衰老,当看到他人衰老时,他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因为他忘了自己同样也会衰老,无法避免衰老。而我有一天也会衰老,避免不了衰老,所以在看到其他人衰老时,我不应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当我如此思惟时,就彻底地祛除了青春所带给我的骄逸。
 我想到:「一个未受教的普通人,终会生病,无法避免生病,当看到其他人生病时,他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因为他忘了自己同样也会生病,无法避免生病。而我有一天也会生病,无法避免生病,所以在看到其他人生病时,我不应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当我如此思惟时,就彻底地祛除了健康所带给我的骄逸。
 我想到:「一个未受教的普通人,终会死亡,无法避免死亡,当看到其他人死亡时,他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因为他忘了自己同样也会死亡,无法避免死亡。而我有一天也会死亡,无法避免死亡,所以在看到其他人死亡时,我不应感到震惊、羞耻与厌恶。」当我如此思惟时,就彻底地祛除了活着所带给我的骄逸。(A.3:38)
 
原注                   
bhagavant(婆伽梵)在此译为Blessed One(世尊),它并非此字的唯一含意,若依字义全译是不可能的。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第七品)中列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bhikkhu(比库)一词为音译,依字源学,此字源于bhikkhà(施食)。另有一更早语意学的衍生意,指的是「怖畏生死轮转的人」,即「见怖畏者」。比库是僧团的正式成员,但他的加入完全不牵涉任何不可弃舍的誓愿。
 按印度当时的宇宙观,天有好多层。为人周知的是六欲天,在此所有感官的喜乐都很美妙殊胜。在六欲天之上有十二个梵天(高等的天),在此处的众生巳净化现在的贪欲,然而其未来的潜在力并未净化,在此处(根据注释书)众生的色身很微妙,因他们没有嗅觉、味觉、触觉等三种感觉与淫欲,得到四种禅定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境界。在此之上(可说是更第四禅的精妙化)有四个「无色」的无尽状态——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在此处超越了所有物质的认知及其差别。投生到天界都是无常的,死后仍会再生,除非得证不生的涅槃。
依据注释书,sadevamanussànaü一词应译为「天子与人民」,在此译为「国王与臣民」是情境所需。deva 意指「天」,一般对国王的称呼是「天子」。
 Ka?hasiri 意指「黑庄严」。
这种情形在别处说到是每尊佛最后一生共同的遭遇(D.14),但维巴西佛,老人、病人、死人与沙门等四个报信者的故事,只提到毗婆尸佛(D.14),而非释迦牟尼佛。后来的文献,也将这故事归于释迦牟尼佛。
 
译注                   
①本书中每章「引言」,皆由译者所加。
②波罗奈又名「鹿野苑」或「仙人园」,为佛陀初转*轮的地点,位于恒河岸,是印度的古城。
③指未成佛前的释迦牟尼佛。
④三十三天:传说古时有三十三位为他人福祉而奉献生命的善男子,死后投生于天界,成为该界的大王(沙咖天帝天王)与三十二小王,所以称该界为「三十三天」。
⑤净饭王即是佛陀的父亲。
⑥梵行是指清净行,尤指离淫欲之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二章 觉悟前的精进
下一篇:导论 人物角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