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陀 > 佛陀 > 正文

第七章 比库尼的出现
2012-12-28 16:49:56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七章∣比库尼的出现引言佛陀出生七日后丧母,由其姨母巴迦巴帝苟答弥抚养成年。本章的两个主角分别是摩诃波阇波提之子、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难达尊者,以及摩诃波阇波提本人。难达尊者一时不堪对美丽未婚妻的...

∣第七章∣比库尼的出现

引言
 
 佛陀出生七日后丧母,由其姨母巴迦巴帝苟答弥抚养成年。本章的两个主角分别是摩诃波阇波提之子、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难达尊者,以及摩诃波阇波提本人。难达尊者一时不堪对美丽未婚妻的思念而想还俗,佛陀在听到其中的原委后,不但未指责他,反而将难达带到三十三天,将五百位鸽足天女许诺给难达,以作为他继续修行的奖赏。难达为这一安排倍受同修的讥讽,促使他独处精进,而证得阿拉汉果,主动解除了佛陀的许诺阿拉汉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发心出家修行,却一再地为佛陀所拒。她仍不放弃,又自行剃发,带领一群释迦族的妇女远行至佛陀所在之处。富有同情心的阿难达尊者见到摩诃波阇波提的一片诚心苦意,代为女众请愿出家,亦遭到佛陀断然拒绝。聪敏的阿难达转而问到女众出家是否可证得四果。终于促成佛陀订下八敬法而接受女众出家。摩诃波阇波提于是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比库尼。
 值得注意的是对女众出家一事,佛陀不仅订下相当严格的督导制度,将她们的地位置于比库之下,且预言女众出家将使佛法无法久住于世。相信不少读者会有兴趣对这些题目作进一步的讨论,可惜这些已超出本书的范围。
难达不喜于梵行
 叙述者:上一章我们说到佛陀是如何同意到沙瓦提城结夏。所以,如果史料中对佛陀成道之后前三个夏安居的记载是正确的话,那么,第四个夏安居应当是在揭达林给孤独园度过的。下面就是可能发生在那个期间的一个故事。
 
 阿难达: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国揭达林给孤独园时,难达尊者对其他比库说:「朋友们!我不喜于梵行,我无法继续保持梵行,我要舍道还俗。」
 诸比库到世尊处,禀报难达尊者所讲的话。世尊对其中一位比库说:「去!比库!以我之名对难达比库说: 『朋友!老师召唤你』」。
 「遵命,世尊!」比库应道。他去见难达尊者,把消息告诉他。难达于是去见世尊,世尊问道:「难达!真的是这样吗?你不喜于梵行,你无法继续保持梵行,你要舍道还俗?」
 「是的,世尊!」
 「难达!这是为什么呢?」
 「世尊,在我出家时,释迦族之国美正梳头梳到一半,她凝视着我说:『王子,快快回来吧!』当我忆起这一幕,便不喜于梵行。」
 世尊握住难达的手臂,在如力士屈伸臂之顷间,他们已从揭达林给孤独园消失,而出现在三十三天的天人之间。这时正好逢上五百位鸽足天女正在服待诸天之王沙咖天帝。世尊便问难达尊者:「难达!你可见到那五百位鸽足天女?」
 「是的,世尊!」
 
  「难达!你认为在释迦族之国美与这五百位鸽足天女之间,哪一个更可爱、美丽、动人?」
 「世尊!释迦族之国美与五百位鸽足天女相比,犹如一只被烫伤且耳、鼻被削落的雌猕猴。她根本算不上什么,完全不像这些天女,她实无法相比。这五百位天女比她更为可爱、美丽、动人。」
 「那么,好乐梵行吧!难达!你好乐梵行,我保证你一定能得到五百位鸽足天女。」
 「世尊!若您保证我能得到这些,我就好乐梵行。」
 世尊于是又握住难达尊者的手臂,如同他们来到三十三天那般,又出现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
 诸比库听说:「看来难达尊者是为了天女而修习梵行,因为世尊已向他保证可获得五百位鸽足天女。」于是,他的比库之友将他视为出卖自己的受雇者。他们议论着:「看来难达尊者是个雇佣,他已出卖了自己,因他修习梵行是为了得到天女。世尊看来已保证他将有一日获得五百位鸽足天女。」
 对这些来自同伴的议论,他感到受辱、羞耻与厌恶。于是他离群索居,精进努力地调伏自己,于现法自证,现证,进入并住于善男子离家而出家所追求梵行的无上目的。他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难达尊者阿拉汉为一位阿拉汉。
 深夜时分,一位十分美丽的天女现身,照亮了整个揭达林给孤独园,她来见世尊,敬礼后,立于一旁。天女说:「世尊!世尊同父异母之弟,您姨母之子难达尊者已灭尽诸漏,于现法自证,现证,进入并住于心解脱、慧解脱。」而世尊其实对此事早已了知。
 是夜过后,难达尊者来见世尊,他说:「世尊!对于世尊对我保证获得五百位鸽足天女的事,我想解除这个允诺。」
「难达!我以我的心已知你的心。此外,天女也向我通报。你的心已解脱诸漏,我的承诺也已解除。」了知其中的意义,世尊不禁发出如下的感叹:
 
 当一比库度过苦海,折断那欲望的荆棘,
 穿破那愚痴的迷茫,他不再为苦乐所动。(Ud.3:2)
 
 叙述者:下一个雨季——第五个夏安居是在毘提诃的首府韦沙离度过的。毘提诃位于高沙喇国的东南与恒河的北岸。这是一个由长老联合治理的盟邦,而非帝王统治的国家。
 
 注释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净饭王病倒了,过阿拉汉已是个阿拉汉。佛陀再次造访故乡。
阿难达恳请佛陀允许女人出家
 伍巴离:那时,世尊与释迦族人住在咖毕喇瓦土国的榕树园,巴迦巴帝苟答弥来见世尊。她在敬礼后,立于一旁,说道:「世尊!若女人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那就太好了。」
 「苟达弥!够了,别说了!莫再要求女人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
 她第二次,第三次请求,都遭到同样的拒绝。然后,她想:「世尊不允许此事」。于是感到悲伤与不乐。她在向世尊敬礼后,右绕而去。
 世尊在咖毕喇瓦土国随意住上一段时间后,就渐次游行前往韦沙离。当最后终于抵达那里时,他住在大林的重阁讲堂。
 摩诃波阇波提在这一段时间已自行剃发,着袈裟。与好几位释迦族的妇女同行,动身前往韦沙离。到达之后,她找到大林的重阁讲堂,就站在讲堂外的玄关。她的双脚肿胀,四肢蒙着尘土,心情悲伤与不乐,泪流满面,啜泣不已。当她站在那里时,阿难达尊者见到她,问道:「苟达弥!如何你这般模样站在此处?」
 「阿难达尊者!因世尊不允许女人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
 「原来如此,苟达弥!请在这里等候,让我向世尊询问一下。」阿难达尊者于是去见世尊,禀报世尊刚才的事。他说道:「世尊!若女人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那就太好了。」
 「阿难达!够了,别说了!莫再要求女人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
 他第二次、第三次请求,都遭到同样的拒绝。然后,他想:「世尊不允许此事,但我何不以另一个方式询问世尊呢?」于是,他又问到:「世尊!女人若得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是否能证得入流果、一来阿拉汉来果或阿拉汉果呢?」
 「可以的,阿难达!」
 「既然如此,世尊!作为世尊的姨母、保姆、养母、奶妈——在世尊的母亲过世后,哺乳世尊——摩诃波阇波提一直是对世尊有恩的人。世尊!如此说来,女人若也可出家就太好了。」
 
 「阿难达!摩诃波阇波提如能受八敬法,即以此为其受具足戒。这八敬法的是:比库尼虽受戒百年后,仍要礼拜、迎送、合掌与恭敬今日才受戒的比库。比库尼不得在无比库指导处结夏安居。每半个月比库尼应从比库僧中请二法:一是订好每半月伍波萨他日之事,二是比库前来教诫。夏安居结束时,比库尼必须请大众僧(比库与比库尼)就是否有任何见、闻、疑三方面的不当行为,提出指正。若比库尼有严重的违犯时,必须在比库与比库尼两部僧之前出罪。学法女在接受六法训练的两年之后,应于比库与比库尼二部僧中求受比库尼戒。比库尼不得以任何事由,指责或骂詈比库。从即日起,比库尼不得训诫比库,但比库可训诫比库尼。此八敬法必须予以恭敬、尊重、奉行、赞叹,尽形寿不违犯,若摩诃波阇波提能受此八敬法,即以此为其受具足戒。」
 听世尊说完八敬法后,阿难达回到摩诃波阇波提处,告诉她世尊所说的话。
 「阿难达尊者!如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女子或男子,乐于装饰,若在洗完头后,得到一个以莲花、茉莉花或玫瑰花串成的花环,就会用双手接过来戴到头上。同样地,我也接受八敬法,尽形寿不违犯。」
 阿难达尊者又回到世尊处,告诉他:「世尊!摩诃波阇波提已受八敬法,她已受具足戒了。」
 「阿难达!若女人未于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之下出家而过无家的生活,梵行将能久住,会延续千年之久。但因女人出家的缘故,梵行已不可能久住,如今只得再延续五百年。正如一个女多男少的家庭,很容易遭盗匪侵害。同样地,女人若于法与律中得以出家,梵行便不得久住。正如即将成熟的稻田,一旦白霉疫病侵入,稻田便不得久住;又如即将成熟的蔗田,一旦红霉疫病侵入,蔗田便不得久住。同样地,女人若于法与律中得以出家,梵行便不得久住。正如预先修筑堤防可防止大坝之水不泛滥,我亦在此预制八敬法,使比库尼尽形寿不违犯。」(Vin.Cv.10:1;A.8:51)
 
 注释者:当摩诃波阇波提后来为随她而来的释迦族妇女请问佛陀的指示时,佛陀指示应由比库们授戒而成为比库尼。这些刚受戒后的比库尼,却说摩诃波阇波提跟她们的仪轨不同,所以不能算是受具足戒。她于是透过阿难达尊者向佛陀求助,佛陀重申在她这一例中,当她接受八敬法时便是受具足戒了,由此解决了这个争议。她后来又透过阿难达尊者,向佛陀请求允许比库与比库尼向戒腊长的僧众顶礼,不论对方是比库或比库尼。对这一请求,佛陀的回答是比库不可向比库尼顶礼。
摩诃波阇波提请佛陀略说教法
 伍巴离:又有一次,摩诃波阇波提到世尊处,敬礼后,立于一旁,然后说:「世尊!可否请求世尊略说教法,以使我在听闻之后,便可独居、远世、精进、热忱且自律。」
 「苟达弥!在你所知道的事中:『这些事导致贪欲而非离欲;导致执着而非离执;导致积集而非损减;导致多欲而非少欲;导致不满足而非知足;导致聚会而非独处;导致懈怠而非精进;导致奢华而非节俭。』对于这些事你能果断地判断:『这不是法,这不是律,这不是大师的教义。』但是,在你所知道的事中:『这些事导致离欲而非贪欲;导致离执而非执着;导致减损而非积集;导致少欲而非多欲;导致知足而非不满足;导致独处而非聚会;导致精进而非懈怠;导致节俭而非奢华。』对于这些事你能果断地判断:『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义。』(Vin.Cv.10:5;A.8:53)
原注                   

 在Màlàlankàravatthu一书中提到,这些雨安居是在王舍城的竹林园是明显的错误。
 经藏中至少有两部艰深的经(M.44;S.44:1)是由比库尼所宣说的。有数位比库尼被认定具有特殊的戒德(A.1:1阿拉汉众证得阿拉汉果后,所诵的诗偈也自成一个集子(称为《长老尼偈》[The¤gàthà],编译者为戴维兹[Rhys Davids]女士)。
 巴利文的直译并非玫瑰,但在这处译为「玫瑰」大概要比字典上严肃的串状花为贴切。
 
译注                   

 国美即难达之未婚妻。
「心解脱」是指息灭渴爱,心由一切束缚中解脱;「慧解脱」是指息灭无明,以智慧解脱。
 学法女是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的尼众,音译为「式叉摩那」。女众在出家后两年内学习四根本戒与六法后,方能受具足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八章 高赏比的争执
下一篇:第六章 给孤独长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