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is only when you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give it to others. If you have kindness within you, you can give kindness to others. If you hate yourself, you can only hate others. ”
- Godwin Samararatne
“当你有一样东西你才可以把这东西给予别人。若你心内有善意,你便可把善意给别人。若你憎恨自己,你只能憎恨别人。” - 葛荣居士
﹙十四﹚请以修行为培育慈悲的根本 路
相信各位都曾听闻佛学有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禅修如何可以培育四无量心呢?又如何应用四无量心予日常生活呢?
把对自己的慈心散播别人
葛荣居士曾说,慈心(loving kindness)即友善、善意。培育慈心须由自己开始,若我们连对自己也不会友善,又怎会知道如何对别人友善呢?若我们常给自己减号,批评自己,对自己苛刻,心便会受很多不同负面情绪所充斥,受情绪充斥的心又怎会知道如何对别人发出善意与耐性呢?因此,我们应学习如何与自己交朋友。当我们知道如何善待、原谅、体恤与耐性地对待自己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知道如何善待、原谅、体恤与耐性地对待别人。
悲心(compassion)即见到某人受苦困时,生怜悯之意,并尝试协助这人离开苦困。培育悲心亦须由自己开始,当我们知道如何帮助自己从忧悲苦恼中释放出来,我们才会知道如何协助别人从他的忧悲苦恼中释放出来。这并不是指在物质层面协助别人,如提供金钱或满足别人的意愿,而是指非物质层面的协助,如微笑、陪伴或提醒。
喜心(sympathetic joy)即见到某人快乐时,自己亦快乐。喜心的相反便是妒忌与羡慕。培育喜心亦须由自己开始,当我们越来越认识与欣赏自己更多的正面行为时,我们自然会越来越认识与欣赏别人更多的正面行为。我们可以学习欣赏与欢欣自己为禅修所付出的努力与承担,向任何顺逆境学习。当我们的心常开怀与欢欣,心自然会知道如何开怀地对待与关怀别人。这话听来浅易,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只会对自己说:「我很沮丧,我不值得别人的关怀,我怎能原谅自己,快乐不是属于我的…… 」佛陀却说,每一个人都有从苦解脱的潜能,自由的质素就在心中。
舍心(equanimity)即是回应而不用情绪去反应。心不要求顺意的外内境延长,心也不要求逆意的外内境离去,以同样的友善来面对顺逆境,如实地处理事情。当生情绪反应时,只需知道有情绪反应的生起,不去责备它,学习如何回应这反应。当没有情绪反应生起,便知道没有情绪反应的生起,学习观察其对人和事的正面效益。我们须明白,我们是不可以指令世事如何发生。指令是一回事,实际情况是另一回事,学习回应与处理实际的情况,而不是以情绪反应或指令世事如何发生。
无需刻意慈悲
以往曾误解慈悲是为别人作出某程度的牺牲。现却明白,若损害或牺牲自己的话,对自己没有慈悲,那又怎可以对别人慈悲呢?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别人。两者(自己、别人)之间须有平衡。一方面无需损害自己来利益别人,另一方面亦不可损害别人来利益自己。
在前几期的一篇交章中分享修行经验,提到曾在工作中遇到一位客人,无论如何向他解释,他总是坚持己见。本是对他心生憎恨,但当我视他为一块镜子,却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耐烦和激动的样子,然后学习无需给他一个减号,亦无需给自己一个减号,只需友善地正面反思,提醒自己下次再见他时可先听听他的见解,找出互相不了解的地方,并尝试用另一个方法去解释,处理这个境况。一次又一次的见面、反思,渐渐发觉到原来不断地用耐性去解释,有些意见最终都被这位客人接纳,有些意见却自动撤消,因为后来发觉到不合理的原来是自己。有些合理的意见仍然没有被他接纳,因而有时候情绪依然生起,却可从这块镜子看到情绪生起的次数渐比以往少,时间亦比以往短,程度亦比以往浅。没有起情绪时,这块镜子亦让我知道没有情绪的生起。
在这过程中,究竟我是帮自己,还是在帮这位客人,还是在帮助公司处理这件公事呢?根本三者都不能分开。利己时,自然会利他,自然也会对整个局面也有正面的帮助。
祝愿各位明白,修行本身便自然是慈悲的行为,利己利他利事情,无需刻意慈悲,努力闻思修吧,以修行培育慈悲的根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5 请以你自己为培育悲悯心的开始
下一篇:13 请学习有智慧地运用心的空间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