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I really need it? Why am I needing it?” - Godwin Samararatne
“究竟我需要它吗﹖为什么我需要它呢?” - 葛荣居士
﹙十九﹚请认识与修习中道 路
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社会里,难免会被各样不同的物质所吸引,心生贪欲。在家修行,又怎能完全舍离物质,那又应如何是好呢?
可运用物质来修习中道
葛荣居士指出,修行的其一重点便是修习「中道」,意思是无需走向两个极端。南传佛学的法句经有一个比喻,弹琴的时候,若琴弦太松或太紧时均不可奏出音韵,只有在琴弦松紧适中的时候才能,这说明中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
同样,在家修行,无需走到远离所有物质的极端,也无需走到对所有物质都有所喜好的另一极端,两者之间的中道便是学习如何在物质社会中生活,但不受消费欲(consumerism)所影向。
葛荣居士还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其一是认识「要」(“want”)与「需要」(“need”)之间的分别。在购买前问自己究竟想买的东西只是心想要的,还是实在有需要的。之后,或者会发觉,想买这东西只是因别人有这东西,别人说这东西好,所以自己想要有这东西,而并非需要它。
另一建议是学习有时候对某些东西说声「可以」(“yes”),有时候对某些东西却说声「不可以」(“no”)。当我们观察在都市生活的行为时,不难会发现一个倾向,便是往往倾向呵护自己,纵容自己的身心想要得到什么,就尽量去满足它们,修行便是学习避免走向这极端。同时,亦学习避免走到另一极端,这就与身心抟斗,硬不给身心所想要的。两者之间的中道便是学习有时候对身与心友善地说声不可以,但有时候亦可适量说声可以。
还有另一更重要的建议,便是不断学习如何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培育正面而有建设性的心来善待自己这位最好的朋友。当这心感受安详,便自然不会向外求物质的欲乐,会满足,安住。相反,坐立不安的心却会要求很多外界的物质欲乐,得到所要后便要更多,无止境,使自己受苦,别人受苦。就像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一样,若我们付出努力,友善地耐性地培育与训练心,我们便可以在这五光十色的外境下稳步迈向光明,利己利他。
心与物质的微妙关系
未认识禅修之前,每晚放工回家便马上开电视,什么中港台电影,剧集,游戏与闲谈节目都看,还边看边吃晚饭,阅读报纸,打电话等等。大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也是开电视,看晨早新闻。平时逛街经过商铺时也会看看有什么新款式电视机,越大越好,继而还希望能买到更大的厅房来安装最新电视音响组合。
禅修后却渐渐对电视失去以往的强烈兴趣。经进一步的观察与反思,发觉原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多年的禅修中,心的觉知、耐性、回应、舍心等质素比以往有所提升,心向外求物质玩具的次数与程度便自然地相对减少。有趣的是,表面上,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心,如经常学习观察心如何为自己别人和事制造预期,然后无加号减号地如实回应,又例如学习以友善的心来面对顺逆境等等,看来与回家看电视的多与少毫不关连,但其实两者之间却会因上述心的质素的改变而连上关系。
这并不是说现在回到家中便不会看电视,而是看电视的时间与次数比以往减少很多,尤其是在吃晚饭或看报时便专心做这个动作,不会同时间分心看电视。而看电视时亦会选择性只看一些新闻,体育或自然生态纪录片等。明白到以现时的修行阶段,还需要适量的康体电视节目来平衡工作的辛劳。
有时候观察到自己连续几个晚上依赖电视,便学习友善地对电视说声「不可以」。有时候却观察到自己已长时间辛劳工作,便友善地对电视说声「可以」。
祝愿各位尝试学习如何训练身心活在适量的物质中,但不受物质所困,稳健地运用物质来修练中道,认识这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 请认识培育觉知所带来的生命力
下一篇:18 请培育清明的舍心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