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请逐渐改变行为的模式
2012-12-29 15:21:58   来源:   评论:0 点击:

“Observe how far you can respond (without a model of how to respond perfectly )”  - Godwin Samararatne 「观察自己回应事情的程度(但没有一个完美回应的模型)。」 - 葛荣居士 ...
“Observe how far you can respond (without a model of how to respond perfectly )”
  - Godwin Samararatne 
「观察自己回应事情的程度(但没有一个完美回应的模型)。」 - 葛荣居士
(五十七)请逐渐改变行为的模式    路
  曾有一位同修在共修班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早上在一所公共洗手间时,有一个孩子弄恶作剧,把热水泼到他身上,他当时怒火冲天,追着这个孩子破口大骂。他觉得大骂这孩子的恶作剧并没有甚么不对的地方,但又知这与禅修有冲突,想知如何办?
 
自问是否想修心
 
  首先,这位同修需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自己是否想运用这情况来训练自己的心,培育定(即心的觉醒与耐性等质素)、慧(即不随情绪去反应而是随实况来回应事情)和戒(即不只是空谈智慧,而是实践,付诸行动)。
 
   若然对这问题的答案是:不想运用这情况来训练心与培育戒定慧的话,那么对这孩子破口大骂确是没有甚么不对的地方,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反应。
 
   但是,若然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想运用这情况来训练心与培育戒定慧的话,那便需提醒自己不追随事非对错的概念行为,不是他做错了便去骂他,而是观察与认识在这个别的情况下,责骂这孩子有没有实际的作用呢。若然有作用的话,例如责骂这孩子可以警愓他下次不重复这不当的行为,便提醒自己责骂的作用是警愓,而不是发泄愤怒,训练心在严厉责骂的背后并没有憎恨,明白到不是我「要」责骂他,而是这情况有「需要」我去以责骂来警愓他,以保护自己,使下次再被戏弄的机会减少。再说,若然观察与认识到其实责骂这孩子是没有实际的作用,不但不会警愓他,反而有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更开心,使他再犯的机会提高,那便不去责骂他,只如实处理这情况,就是去找一条毛巾把湿了的衣服弄干。
 
   在这过程中,重点其实不是这孩子会否改过,而是运用这孩子的行为来训练自己的耐性、觉知和如何可以「回应」来取代「反应」。
 
以建设性的记忆取代破坏性的记忆
 
  这位同修再问了一个实际的问题:知易行难,事出突然,又如何知道亦做得到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只是去尝试,但不预期自己必定做得到。举一个例子,笔者虽禅修多年,也不表示就完全可以不跟随情绪走,不会激动。但是,在这激动或责骂的过程中,会渐渐记起原来这个情况是可以运用来修心,于是便尝试提醒自己不继续追随愤怒心走,虽然不能立刻不追随这愤怒心,但这提醒会帮助自己减短盲目追随愤怒心走的时间。打个比喻,本来的习性是责骂10分钟,现经过逐渐的提醒与努力的尝试,把责骂减短至8分钟,这被减短的2分钟便是进步。所以,禅修并不是立刻做得到,立即像圣人一样不被情绪所操控,而是不断努力尝试,逐渐进步。
 
   事后的反思同样重要,记得认识禅修之前或初期,与别人口角后,内心所思考的总是自己如何有道理,别人如何不应该,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如何可以用更泼辣的言词来讽刺对方等等。这么样的邪反思(wrong refection)不但会将口角之争的激动延长,使自己被这些膨胀与延长的激动所折磨,也会不自觉地使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再一次盲目追随对错的概念与情绪习性走。人是根据脑袋里的记忆行为,若脑袋里的记忆全是愤怒与尖酸的言词去反应事情。相反,禅修之后,渐渐认识与训练正反思(right reflection),与别人口角后,渐渐训练心反思事情重点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可以有建设性地回应与处理事情,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可否不用任何尖酸的言词而是用耐性的言词去说一些有建设性的话来处理时情,以「回应」取代「反应」。这些有耐性的言词和有建设性的反思自然会成为脑袋内记忆的一部份,这些记忆会随着时日的付出而渐渐正面地改变。
 
   所付出的一点一滴努力,自然有其不多不少的进步。种正确的「因」,自然会有正确的「果」。就笔者个人禅修的经验而言,禅修的进步就像进三步退两步,花上五步的工夫,才有进一步的成果。有时候甚至像进十步退九步,花上十九步的工夫,才有进一步的成果。禅修的乐趣并不是在前进的一步,而是在整个付出的过程,无论这过程是上述所比喻的五十步、十九步、一百步或一千步。
 
   祝愿各位都会不断尝试运用面前任何境况来训练心、培育戒定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8 请让被压抑的情绪释放
下一篇:56 请认识思绪的特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