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的进展
2012-12-29 15:21: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二章定的进展行道与通达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在这里,我们主要可...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佛陀谈到修定时说:比丘应当――善巧于入定,善巧于住定,善巧于出定,善巧于定的准备,善巧于定的行处,善巧于定的决意。以下是这段经文中六种善巧的解释:善巧于入定――想要入定的时候,就能够迅速地入定,又称为「入定自在」。善巧于住定――按照自己预先决定要住定多久,就能够安住在定中多久,又称为「住定自在」。善巧于出定――按照自己预先决定要在什么时候出定,就能够在那个时候出定,又称为「出定自在」。善巧于定的准备――能够避开不利、不适当的因素,运用有利、适当的因素,做好令心喜悦以便顺利于入定的准备工作。善巧于定的行处――能够了知修定的目标、修定的禅相等。善巧于定的决意――能够决意进入一层比一层更高的禅那,例如:进入过初禅之后,决意要进入第二禅,就能够自在地入第二禅。以此类推。佛陀将「定的准备」与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等并列在一起,这充分显示出修定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于第一级的修行者而言,定的准备(前行)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工作,比正式坐下来修定(正行)更加要紧。定的准备如果做得不好,则修定很难顺利;反之,定的准备如果做得好,则修定实在是很轻松愉快的事。定的准备工作重点在于清除气血阻塞、身心僵硬、五盖烦恼等修定的身心障碍,以帮助修行者顺利地迈向正定,它能决定正式修定的成败优劣。譬如在炒菜之前,如果挑菜时没将菜挑好,洗菜时没洗干净,切菜时没切得正确,那么炒出来的菜必定瑕疵百出。同理,静坐前如果没将身心调理得安详舒坦,那么静坐时难免身心躁动不安,杂念丛生,很难产生高品质的效果,更难得到高度的成就。如果想真正修好定,定的准备工作将是花费最长时间的阶段。好比炒菜,正式炒菜所用的时间并不长,而炒菜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挑菜、洗菜、切菜等,反而占更长的时间。就初学者而言,如果要静坐修定十五分钟的话,静坐前的准备工作可能至少要三十分钟,以确保静坐时能有高品质的心境。善巧于修定的人懂得提前调理自己的身心(前行),以便让身心处在适合修定的状态,然后才开始正式修定(正行)。如果经常训练定的准备工作,日久功深之后,乃至能在一天当中经常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经常处在良好的前行状态,那时就随时都可以开始进入正行修定。关于修定的姿势,第一级修行者最好采用自然和轻松的散盘坐或单盘坐。双盘腿坐姿不适合大部份的初学者,因为那会造成绷紧,使大量的能量往上升到头部而造成能量阻塞。双盘坐只适合身心都已经非常放松的人,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能量在全身流通顺畅,不会只积在头部。因此,你应该逐步地慢慢训练自己,由散盘到单盘,然后到双盘。如果你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修定。定的准备工作括而言是:放松与放下。

 

【放松的方法】

若是出家人,修定之前可以诵经、拜佛、经行或做伸展运动,以便放松身心。

1. 诵经――宜用丹田(小腹)的力量,用出自肺腑深处的情感,用祥和平静的心情来诵。一面诵,一面理解经文的涵义,体悟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诵经的重点在于领略意境,而不在于数量多寡。若能诵出经文的意境,则身心自然平静放松。

2. 拜佛――宜虔诚恭敬,缓缓礼拜,同时感受自己的身心沐浴在佛陀崇高伟大的德能当中,得到精神上的加持。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拜佛,若能忘却自我,一心融入佛德,则身心自然平静放松。

3. 经行――身心放松,来回行走。刚开始时脚步可以稍快,然后随着心情的平静,渐渐放慢脚步。经行时内心可以轻轻地对众生散发慈爱,也可以将身心完全观空,或觉知当下身心的现象,或心往下沉,觉知脚步的移动或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经行,都必须以能够让身心平静放松为准则。

4. 舒展运动――例如甩手、体操或拉筋等。选取适合自己的动作而前后、上下、左右舒展头、颈、躯干、四肢各部份的肌肉与筋骨。若是在家人,修定之前除了可以做上述的项目

之外,也可以做一些有助于放松的运动,例如:太极拳、瑜珈、站椿等。若是在不受八戒的日子,也可以听柔和的音乐,或唱歌,或跳舞。应当以调柔身心、舒筋活血以帮助修定。采取这些活动能带来身心舒畅的好处。

【放下的方法】

1. 安稳地坐下来之后,首先,在内心放下一切:放下对过去的回忆;放下对现在的企求,包括想要修定的意愿;放下对未来的抱负,包括所有的大计画,甚至也包括佛法的工作。

2. 将心静静地保持在心轮(胸部中央)一带,只是单纯地保持平静与舒适,或者轻轻地忆念善法,例如修行四种护卫禅:散发慈爱、忆念佛德、观察不净、忆念死亡无常,让心保持喜悦、平静。若能如此保持心平静,没有五盖烦恼生起,心就会渐渐进入修定的状态。

3. 如果依上面方法令心保持平静时,心开始浮动,五盖生起,则应针对所生起五盖烦恼的种类,用个别的方法对治(对治五盖的个别方法可参见后面第五章节)。如此对治之后,如果五盖烦恼的力量减到相当弱的程度时,则让心趋向于一切放下,包括对治的方法也放下,只是保持平静,然后渐渐进入修定的状态。

4. 如果用上述的对治方法之后,五盖烦恼的力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持续增强,则不适宜继续静坐。此时你应当起身,重复之前的放松工作,直到身心充分放松与平静之后,才再度回来静坐。

结语:(一)对于第一级修行者而言,前行是最重要的阶段。(二)前行包括:1.放松――放松身心。2.放下――i.放下过去的回忆、现在的企求、未来的抱负;ii.对治五盖。

二、正行

正行(修定之时的用心法则)――如实与自在「被渴爱征服的人,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没被渴爱征服的人,他的行道是容易的(乐行道)。」「没有熟练于详和的人,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熟练于详和的人,他的行道是容易的(乐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7段》在这个阶段,修行时我们不应过度强调我们能够静坐多久,而应该检查以下两项重要的事情:第一,我们是否以渴爱的心在修行?以渴爱的心在修行无异于做世俗的活动,例如:连续两天不停地观看连续剧、旷课去沉迷于电动游戏以至于出了许多问题。这些活动是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但是这种快乐称为「邪乐」,因为它是伴随着渴爱的快乐。根据《阿毗达摩论》,有两组心是伴随着快乐的:一组是善的,另一组是不善的。不善的快乐必

然有贪爱(即渴爱)相伴随,有时还伴随着邪见(例如我见)或骄慢。善的快乐则没有贪爱伴随,而有信心、正念、无贪、无瞋、中舍等正面的素质伴随。不以渴爱的心在修行就是如实地修行:一分就是一分、两分就是两分,呼吸长的时候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的时候知道呼吸短。这听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却是很深奥、知易行难的。我们经常犯的毛病是不满现状:当我们面对短呼吸时,由于不满意,所以试图将它变长;当我们面对长呼吸时,由于没耐心,所以试图将它变短。这些故意或习惯性的操控都是由于渴爱所造成的。因此,在这里我们

将没有渴爱这项原则称为「如实」。第二,什么是「熟练于详和」的涵义呢?如何才能达到平静与详和呢?当我们存着一颗自在的心去「接触」事实时,我们就能轻易地包容一切的改

变,无论它是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心都能平静、不抗拒、不反弹、不回击。因此,在这里修行止禅的关键在于「自在」。但是,也别忘了「接触」这两个字!因为,当你没有接触任何事实、任何境界考验时,你看起来好像很平静。然而,这只是一种漠然而已,不是真正的平静。真正的平静是我们能够自在地「接触」事实,同时能「包容一切」,这就是为何我们必须同时注重「自在地体验」,这两项要素。

【如实的方法】

口诀:「一分就是一分,两分就是两分」。这里所谓的「如实」,就是当下的境界是怎么样,就照着那样去体验它,有几分就就接受它是是几分。当修定所缘取的目标只有一分清楚时,就满足于一分,照着当下一分清楚的样子去体验它,没有其他任何的造作。当目标有两分清楚时,就满足于两分……。当目标从一分清楚忽然变成十分清楚时,就照着当下十分清楚的样子去体验它,不生起兴奋或骄傲。当目标从十分清楚忽然掉到只有一分清楚时,就照着当下一分清楚的样子去体验它,不生起沮丧或恋惜。掌握了「一分是一分,两分是两分」的诀窍,就是活在当下。无论境界如何变化与发展,心都只是如实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没有任何分心,这就是最好的正念与正知。

【自在的方法】

修定极重要的一个诀窍是:自在地体验。「自在」是心无所求、无罣碍的状态;「体验」是感受目标。这里涉及「自在」与「体验」这两项要素,二者必须并重。当修行者自在地体验目标时,就是处在平衡的状态。在此,与七觉支相比照,「自在」涵盖了轻安觉支、定觉支与舍觉支,而「体验」则涵盖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自在和体验两者中都有念

觉支的成分。如果修行者偏重于自在,而忽略了体验,则轻安、定、舍三觉支力量会强过择法、精进、喜三觉支,而使心倾向于松懈。反之,如果修行者偏重于体验,而忽略了自在,则择法、精进、喜三觉支会强过轻安、定、舍三觉支,而使心倾向于浮躁。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由于七觉支不平衡,所以心力不能发挥到最佳的效果,定力也不能顺利地加深,即使勉强得到一些定力,也不能持久。必须同时顾及自在与体验,以自在的心境体验着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不偏不倚。如此细细地品味,工夫相应时,定力自然会加深、稳定与持久。无论有什么境界在心中生起,如:光明、喜悦与快乐等,只要内心自在地保持着对修行目标的微

细觉受,那就对了。就让光明、喜悦与快乐自然地发展。初学者修定的正行部份不宜太久,一次以不超过三十分钟为宜。重点不在于静坐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体会静坐的要领,品尝静坐的滋味。随着心境的体验与定力的提升,静坐时间会自然地渐渐增长。每次静坐,心境都不会相同,有时心容易平静,有时心不易平静。修定的正确态度是能做几分就算几分,不去勉强。要对内心的感受培养出敏感度,当心想要结束静坐时,就应当结束静坐,不应勉强多坐。让每次静坐都在自然与愉快的气氛下进行。修定很重要的是要有「趣味」,让心自然地品味定的好处,自然地愿意修定、喜欢修定。因此,修定时绝对不能着急,否则会弄巧反拙。愈是保持心无所求,愈是悠哉游哉,则愈有利于定力的培育。当然,适当地阅读有关修定的利益、修定成就者事迹的书,以令心倾向于修定,也是有帮助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心急贪快,否则反而会延迟进展,得不偿失。古人所谓「缓缓修,速速到」是很有道理的。

【加深定力的六对素质】

当你善用上述的两项原则修定时,你的定力会随着修行时间而增强。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能找到良师指导,那是很好的,因为人们通常会卡在这个阶段。虽然他们已经运用所了解的基本原则来修定,但是他们不能确知自己修行上的强处与弱点。如果能够找到良师,他可以检查你的心境,讲出你修行境界的强处与弱点,那就很好。他会指出你还缺乏的素质,例如心轻快性;或者他会指出你的心太着急、耐性不够。为了加深定力,修行者必须注重以下六对素质(心所)(参见《LIGHT OF WISDOM》《智慧之光》英文版,第97~98页)。这六对素质正是良师检查学生或修行者自我检查境界的依据。

1.身轻安、心轻安

(这六对素质里的「身」都是指「心所」――伴随着心生起、帮助心认知目标的附属心理素质,例如:感受、记忆、意志等。)身轻安:心所的宁静。心轻安:心的宁静。轻安的障碍:着急。障碍产生的原因:你可能有太强的目的取向(追求成功的意图太强)。矫正的方法:放下,尤其是放下想要得到好境界的强烈欲求。你应该只是心无所求地坐着,让你的心趋向安然,如此就会产生身轻安与心轻安。

2.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轻快性:心所的不沉重(灵活)。心轻快性:心的不沉重(灵活)。轻快性的障碍:紧张。障碍产生的原因:过度地忆念修定的目标。矫正的方法:只要直觉上还感觉自己在体验着

修定的目标也就够了,让你的心趋向轻松,如此就会产生身轻快性与心轻快性。

3.身柔软性、心柔软性

身柔软性:心所对目标不对抗及不阻碍。心柔软性:心对目标不对抗及不阻碍。柔软性的障碍:抓取(紧紧抓住修定的目标)。障碍产生的原因:由于心常常会分散,生起杂念,所以你想要紧紧地抓住修定的目标。矫正的方法:当你发现心里生起杂念时,只要轻轻地将心带回来,让你的心趋向于接受它当下所能做到的程度,如此就会产生身柔软性与心柔软性。

4.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适业性:心所成功地缘取目标。心适业性:心成功地缘取目标。适业性的障碍:试图守住(保持住粗显的「修定者」觉知)。障碍产生的原因:由于害怕自己会开始失去五种粗的感官印象以及自我存在的感觉,所以试图要保持住粗显的「修定者」觉知。矫正方法:放下「修定者」,让你的心趋向忘我,如此就会产生身适业性与心适业性。

5.身练达性、心练达性

身练达性:心所的健全无病。心练达性:心的健全无病。练达性的障碍:习惯住着(执着在本来认知的粗显空间)。障碍产生的原因:由于太习惯于本来所认知的粗显空间,当定力加深而心将要从粗显的层次进展到微细的空间时,生起害怕,不敢向前。矫正的方法:让境界自然发展,让你的心趋向于自然发展,如此就会产生身练达性与心练达性。

6.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身正直性:心所的正直不欺骗。心正直性:心的正直不欺骗。正直性的障碍:(对修行的目标)冷漠。障碍产生的原因:当你的心愈来愈详和时,你倾向于过度中舍而忘了或忽略了体验修定的目标。矫正的方法:真心地体验与感受修定的目标,让你的心趋向于真心地对待目标,如此就会产生身正直性与心正直性。

结语:(一)正行时的两项原则:1.如实:一分就是一分,两分就是两分。2.自在:自在(心无所求)地体验修行目标。(二)要进一步提升定力的话,必须克服六件事:1.着急。2.紧张。

3.抓取(紧紧抓住修定的目标)。4.试图保持住粗显的「修定者」觉知。5.习惯住着(本来认知的粗显空间)。6.(对修定的目标)冷漠。

三、结行

结行(修定之后的收摄敛藏)――收心与收功。他能够在所希望之处、所希望之时、所希望那么久的时间,毫无困难地从(初禅等)定中出来,这是出定自在。《清净道论.第23章.第27段》在此,对于第一级修行者而言,我们将范围只限定在一般性的出定自在。

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这三项当中,多数的修行者通常只注重于前两项,而甚至完全忽略了第三项。他们通常花很大的心思在训练入定自在,放慢动作,很有耐心地学习所有入定的技巧。再者,他们也强调在训练住定自在,以便能够在自己预定的时间中住定。许多人倾向于这么想:「只要我们想要出定,也就出定了。」其实,我们的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有许多修行者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他们想要出定,可是他们的心并不愿意出定。他们往往是:他们的心出定几秒钟,然后又再入定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修行者开始有了禅相之后,晚上睡觉时会无法入眠。他们的心拒绝出定,因此他们整晚都看着明亮的光。在身体方面他们感到很疲劳,但是他们的心就是想要在定中。不要误以为这是一种好现象!以为能够整晚都在定中不是很好吗?(请注意这里的「定」并不一定是正定。)这一点必须厘分清楚,有下列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高深的修行者。他经过长期的训练,身体与心理方面都足以使他能住在定中达到一天、两天,乃至七天那么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他想要出

定的话,他就能够立刻从定中出来。另一种是刚刚获得定的人。他在身心两方面都还不足以让他长时间入定。而当他想要出定时,他的心却拒绝出定。如果他的老师没有警告他说这种

现象是不好的,他可能会沉迷于这种现象,误以为自己的修行很有进展。如此让身体过度劳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心只是喜爱定,但是并没有训练成能够长时间入住在正定中,反而是长时间入住在邪定中,并且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就像头部冻结、身体颤抖与失眠。针对上述无法自在地出定这个问题,解决之道就是每次正行之后都要注重结行的练习。这是「预

防胜于治疗」。从一开始就经常练习在想要停止静坐时,就能逐步地将心从修定的状态中引导出来(即结行)。那么,以后定力愈来愈强、愈来愈深时,也就能够在想出定时自在地让心离开定境,因而成就出定自在的工夫。当你刚开始第一级阶段的修行时,前行是你的主要重点。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当你开始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定时,那时结行与前行就是同等重要了。以下是为何我们必须注重于练习「结行」的理由:静坐修定和日常活动,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无论是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都必须要有个渐次过渡的阶段,不能急遽地突然转换,否则,不但对身心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修定成果也会产生负面作用。上述谈到的「前行」是由动到静的过程,现在将谈的「结行」是由静到动的过程。这两者对修定而言,有着同样的重要性,绝对不可忽视。可惜多数修行者都只重视修定的「正行」,忽略了「前行」准备的重要性,更不知道有「结行」收摄这一回事,这导致在修定过程中遭遇种种困难,修行无法顺利提升。结行是由止禅转修观禅的最关键阶段。很多人即使已经坐在那里修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止禅,还是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修行观禅。他们会认为心的力量不够是因为坐禅的时间不够久,其实这种想法未必尽然。无论你坐的时间有多长,如果不懂得方法将止禅所产生的能量收回来利用,你就仍然会感到心力不足。试想你所产生的能量有一半以上都没有回收,那不是很可惜吗?这就好比农夫所种的农作物长出许多丰盛的果实,他也必须懂得去完全地收获它们,这样他才能充分地享受那些果实所带来的利益。同样地,在你修行止禅的时候,你的心散发出盛亮的光明,这些光明围绕着你而存在。除非你懂得如何去收获它们,并且将它们存放在适当的地方,否则你就无法充分地利用它们。常用的方法是将这些光明能量收回到心轮的地方,如此会使你的心变得更加有力。因此,修行者要利用止禅光明来修行观禅的最重要阶段是止禅的「结行」阶段。修行了止禅之后,做好结行工作,然后才转修观禅,那么止禅的定力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力量,而且心也能够灵活体悟,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以下这张对照表列出了完全出定者与未完全出定者的情况。未完全出定者可能是没有修结行,或者虽然修了结行,但是没有完全从定中出来,这很像邪定的症状。完全出定者的情况:(一)修结行的时候,有些人会感觉能量被带回来。他们会感觉「心回来了」。他们甚至会感觉很「正常」或踏实。他们的心完全满意于回到平常的层次。(二)下次静坐时,你能够轻易地修行你的业处,因为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你感到能够再次精力充沛地修行。(三)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感到: 1 . 内心详和、宁静。2 . 身体恢复体力、活力。3 .心清明、敏锐。4 . 心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干扰或影响。5 . 活在当下,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6 . 非常知足与平衡,充满宽容心与忍耐心,因为你能够完全地控制自己的心境。7.脑(逻辑中心)与心(情感中心)互相联系,有和谐感与平衡感。未完全出定者的情况:(一)修结行的时候,即使你试着放下修行目标,例如禅相,但是心就是不能放下。即使你很努力地尝试放下禅相,可是禅相仍然一再回来。这时心不受控制,不断地掉入「定」中。你会感到能量仍然「泛滥」在你的头部。你会感到你的心停在「其它层次」,没有回到平常的境界。(二)下次静坐时,你无法找到自己的心。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你也可能感到没有能量可以再次修行。(三)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感到:1.心阻塞、冻结、困陷在一个看似「祥和」与「平静」的地方。2 .颈部僵硬、肩膀冻结、头痛、体力耗尽。完全出定者的情况未完全出定者的情况。3 . 心无法正确地思考,尤其是无法计数、分析、理解微细的主题。4.心甚至无法感受外在的目标,有一种疏远的感觉。5 . 心不在焉,身

体在这里,而心在其它地方,因此无法有效率地工作。6 . 容易生气、激动,因为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心。7 . 脑(逻辑中心)与心(情感中心)分离,有迷惘感与性格分离感。

【收心的方法】

当你心里决定要结束修定时,你应当先自我暗示放下修定的目标:「放掉、放掉」。然后让心静静地保持在心轮(胸部中央)一带,内心想着:「愿我的心回到平常的境界来。」想过之后只须让心静静地保持在心轮,不再忆念刚才修定时的一切境界。等到心感到相当自在之后,就开始感受全身各部位的粗糙。如此将心收摄回来,是由静到动、由细到粗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至关重要,不容轻忽。有些人自从开始静坐修定之后,人似乎渐渐变得呆板、迟滞,仿佛心不在焉,失去了平常处事的灵巧性与积极性。定力似乎愈有成绩的人,这种现象往往会愈明显。这是因为静坐后不懂得收心所造成的。虽然表面上已经结束静坐,内心却不由自主地还一直在缘取刚才修定时微妙的境界,所以看起来好像还未回过神来,好像心还挂念在某个地方,不能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的境界。在修定之后,你应当放下刚才定中的境界,无论那些境界是多么微妙、多么舒服安乐。你应当内心自我暗示将刚才修定时的心完全收回来,让心回到平常的境界来,然后就只是保持平静安详。那样,心会自然地起作用,不再缘取刚才修定时的境界,而回复到平常的状态。如此保持平静时,你也许会感觉心不断地回来。就让这种感觉自然地持续下去,直到这种感觉平淡了,才开始感受全身的粗糙。有的人在自我暗示之后不会明显地感到有心收回来的感觉,这也不要紧。你只须保持平静,直到心里感觉自在、灵活,才开始感受全身的粗糙,让心回到平常动态、粗糙的世界。

【收功的方法】

当你将心收摄回来并且感受全身粗糙一段时间之后,就在内心告诉自己:「愿我发散出去的一切好的能量都回到我的内心来。」如此想过之后,仍然将心静静地保持在心轮一带无论感觉到什么,都只是在那里自在地体验。然后你也可以逐一地希望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方、右方所有好的能量都回到心里来。每次发愿之后,心都只是保持在心轮的地方,平静地体验。如此将能量收回来之后,要让能量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你可以选择下列方法的一种来达到此效果:(一)将心整体地扫视,从头到脚,一再重复几次,然后静静地保持在心轮。(二)让心逐一地感受「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这五个身体部份,重复大约十五遍。然后可以整体地从头扫视到脚。也可以增加到十个身分,即:头发、体毛、指甲、

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重复几遍。最后静静地保持在心轮。方法:心轻轻地在每一个身分的地方感受一会儿,无论感受得清楚与否,都不须停留,接着感受下一个身分……如此一再地感受身体各部位时,收回来的能量就会平均地分散到全身各处,气血循环就自然会通行顺畅。如此既能使心活力充沛,又能使心灵活机敏,适于任何工作或使命。

对于有些修行者而言,如果上述的方法不适用的话,这也不要紧。只需保持平静,直到心里感觉自在、灵活,才开始感受能量回收,气血流畅于全身。有些人在静坐修定之后,会感到头重、头胀、头痛或胸闷,这是气阻塞在头部或胸部所引起的。由于修定时心意专注在一处,所以气也会凝聚在一处,最常见的凝聚地方就是头部和胸部。这不但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还会影响修定的顺利进展。收功是对治气塞的最好方法,这和练完气功的人必须收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让能量回收,气血通畅,既能将静坐或练功的成果收回给自己利用,又能避免产生负面的作用。收功之后,接下来你应该将修定的功德回向给亲友、仇敌、护法神等,乃至回向给一切众生。然后应该忏悔,即:以真诚的心,对自己曾经冒犯过的一切众生道歉,请求他们原谅。有的人喜欢在修定之前先忏悔,那也是很好的作法。最后将双手搓热,按摩头、面与肢体。然后可以慢慢起身,做其他事情。

结语:(一)收心――放掉修行目标,让心回到平常的境界。(二)收功――1.将所有好的能量收回身体里面。2.借着感受身体的各个身分以及放下一切执取,使能量分布到全身。(三)起坐之前――1.回向功德给亲友、护法神等。2.向冒犯过的一切众生道歉。3.按摩肢体。

净化过程

对于有些人而言,行道是艰难的。由于五盖等敌对状况的顽强抵抗,所以行道困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人们经常感到不解:为什么有些人修行止禅进步很快,有些人却进步很慢?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有一些烦恼还在障碍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是真心的修行者,就应该在修行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如果我

们不改变内心的恶劣倾向,即使不断地静坐,我们仍然会卡在那里,不能进一步提升。修定的过程中,心会逐步地净化烦恼,由粗烦恼到细烦恼,经历数个阶段的净化,最后才达到禅

那。在经中,佛陀用金匠冶金的譬喻,来描述修定进展中各个阶段的净化。【引证】由粗到细地净化烦恼――出自《增支部.三法集.第100经》「诸比丘,金(矿)里有粗的杂质,就像泥土与沙砾,碎石与沙岩。金匠或金匠的学徒首先将金倒入水槽中洗涤、冲涮、清洁。如此清除杂质之后,金里还有中等的杂质,就像细砾与粗沙。于是他再将金洗涤、冲涮、清洁。如此清除杂质之后,金里还有细的杂质,就像细沙与黑尘。于是他又将金洗涤、冲涮、清洁。如此清除杂质之后,只留下金粉而已。然后金匠或金匠的学徒将金粉倒入溶锅当中,

冶炼、精炼、锻炼它。但是他还不将金从锅里取出,因为渣滓还未完全去除,而且金还未柔软、适用、明亮,还易碎,不容易塑造。然而,到了某个时候,当金匠或金匠的学徒冶炼、精炼、锻炼金时,渣滓完全去除了,这时的金柔软、适用、明亮、容易塑造。无论想要将它做成什么首饰,像皇冠、耳环、项链或金炼,它都能达成那项目的。同样地,诸比丘,对于致力于培育增上心(即修定)的比丘,在他心里有粗的杂染,就像身、口、意的恶行。热心与能干的比丘放弃、驱逐、废止、灭除这些恶行。弃除了这些之后,在他心里还有中等的杂染,就像欲望的念头、愤怒的念头、伤害的念头。热心与能干的比丘放弃、驱逐、废止、灭除这些念头。弃除了这些之后,在他心里还有细的杂染,就像亲戚的念头、家乡的念头、名誉的念头。热心与能干的比丘放弃、驱逐、废止、灭除这些念头。弃除了这些之后,还留下法的念头。他的定还不宁静、不殊胜、未获得轻安、未达到一心、还需要靠勉强来维持。

然而,到了某个时候,他的心向内安住、稳定、一心、专注。于是他的定是宁静、殊胜、获得轻安、达到一心、不需要靠勉强来维持的。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了解修定时念头起伏由

粗到细的动向。最初有很粗的烦恼,它们甚至会表现在身业及语业方面,例如违犯五戒等。如果你能守好五戒,那么最粗的烦恼平伏了。这时,萦回在心里的主要烦恼是五盖。然而,对于大多数第一级修行者而言,最难克服的大敌是内在的评论。这种烦恼涉及「我」与「我的」:「我修得好吗?」、「我修得不好吗?」、「我的修行何时才能进步呢?」、「你不觉得我能静坐一小时是很了不起的吗?」、「如果有一天我证得阿罗汉果,你会觉得如何?」、「我现在能够如此平静,人们会不会注意到我的伟大?」……只需要稍存一点觉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在评论总是围绕着「我」与「我的」在打转。我们会对自己感到厌烦,只想关掉这内在的收音机,让自己能清静一下。经过一番的渐次训练之后,最后这收音机终于关掉了。那时,正如佛陀所说的,我们内心还会留下分析法的惯性念头。读过很多佛法的人那时会去标记、分析他们当下的一点修行体验(境界):「这就是平静觉知的境界吗?」、「这到底是近行定还是安止定呢?」、「我现在是不是有了很强的能量或定力?」……在这个阶段,如果你能够清楚地记起修行的目的,你也许就能超越这一关。修行止禅的目的在于内心的完美宁静、静止与清明,在于摒除所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以自在的心去体验、享受当下的境界,而不去分析它。当分析法的念头也消失时,心自然会进入丝毫不需造作的一心专注。

结语:借着净化以下四个阶段的烦恼,最终我们会获得禅定:(一)能够表现在身体和言语方面的粗显烦恼:违犯五戒。(二)在意念方面,由于过去事件和未来计划而生起五盖等的念头。(三)在意念方面,围绕着「我」和「我的」的内在评论。(四)在意念方面,分析法的念头,用来标记与解释修行的体验(境界)。

修定的最重要法则

修定的最重要法则是什么呢?「圣弟子以放下为目标而得到定,得到心专注一境。」《相应部.根相应.第9经》由上述经文可知,修定的最重要的法则是「放下」。在物质的领域里,我们必须很主动并积极地去争取和追求诸如钱财、权利、伴侣等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心灵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习放下、舍弃、自在。许多有强烈的世间习性倾向的人,一旦

开始修行时,就以那股强烈的执取,拼命地向前冲刺修行,认为这样子修行就是通向成功之道。他们看起来修行得非常辛勤,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烈的自我中心推动力,认为如果没有了自我的话,他们就没有了力量,那样如何还能修行呢?然而,如此修行下去,最终他们往往会得到邪定。在他们能够走上正路,得到正定之前,他们已经先花了一份时间培育邪定,又必须花上至少一份时间解除邪定;接着他们必须花上至少一份时间解除邪定;然后再花半份的时间修正自己的心态以了解正定,最后花一份时间正确地培育正定,总共花了至少三份半的时间。(特别注意:这里假设解除邪定只花一份时间,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事实上,有些人必须花更多倍的时间解除邪定所造成的困扰。而且,这里假设修行者能够及早发现自己所获得的是邪定,加以改正。其实,有些人一直没有发觉自己所获得的不是正定,也就不知道应该修改。如此的话,他们一辈子也不会得到正定。)对于愿意改变自己做事方式的人,真正地遵循佛陀所说的话,以「放下」作为他们修行的重点,如此他们的修行肯定会进步得更快速与顺利。他们花了半份时间修正自己的心态以了解正定,再花一份时间培育正定。他们总共花了一份半的时间就修成了正定,而且完全没有身心不适的副作用。利养之道实是一途,

涅槃之道是另一途。如此了知这层道理,比丘身为佛陀弟子,不应该喜乐于名望,而应当修习于出离。《法句经.第75偈》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引述梵种长老所著的《修行的基本方法》。在该书中,他对于「放下」有绝妙的阐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摘录:1. 修行是达到放下的方法。在修行当中,应该放下外在复杂的世界,以便达到内在宁静的世界……体验这种超脱世间的清净心是非常美妙与快乐的。2. 修行的目的是心的完美宁静、静止与清明。如果能够了解这项目的,那么你就会很清楚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达成这项目的。3. 努力的方向是朝向于放下,朝向于开展倾向舍弃的心。佛陀许多简洁而深奥的开示当中的一则是:「心倾向于舍弃的修行者能够轻易地成就定。」佛陀的意思是:成就深度修行与强力境界的主要方法是愿意舍弃、放下与出离。4. 在修行当中,我们不应培育累积事物与执着事物的心,而应该培育愿意放下事物、放下负担的心。修行以外的时间,我们必须挑起许多责任的担子,就像许多行李箱一样。但是在修行的时候,这些行李都是不需要的。

5. 放下过去意谓着不去想你的工作、家庭、承诺、责任、经历、幼时的美好与恶劣时光等

等。你借着显现出对它们毫无兴趣而放下过去所有的经验。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变成一个没

有历史的人。6. 如果你放下所有的历史,那么我们全部都是平等与自在的。我们让自己从这些会限制我们的担忧、观念与想法中超脱出来,这些束縳会让我们无法培育由放下所产生的详和宁静。7. 至于未来、预期、恐惧、计划、期待――所有这一切也都全部放下。佛陀曾经在谈到未来时说:「无论你认为事情将会变成怎样,结果经常不是那样。」智者知道未来是不确定、不可知、不可预测的。预测未来通常是非常愚蠢的事,而且在修行时想起未来是对宝贵时间的一大浪费。8. 你所知道就只是当下的时刻――就是现在!如此,你达到了这美妙的寺院时间尺度。在这个时间尺度里,你只修行在当下,毫不在意过了几分钟、还剩几分钟,甚至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9. 在这个超越时间的领域里,你体验到当下,正如数千年来所有智者所体验的当下一样。它永远是如此,没有差别。你已经进入了「现在」的领域。

不过,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补充:就连「我现在想要修行」这样对现在的执着我们也必须放下。我们必须放下具有许多的想要、作为、不顺自然的这种「现在」,例如「我要做这个」、「我要做那个」。何不让你的心自在自然地做?

结语:修行的精力要用于三方面的放下:(一)放下过去的历史。(二)放下未来的期望。(三)放下现在的执着:「我想要修行」。

如何在修定当中进一步运用放下的原则?

【引证】具足顺生的因缘,定即自然生起――《增支部.十一法集.第二经》「诸比丘,有戒德、具足戒行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没有懊悔』。有戒德、具足戒行的人自然会没有懊悔。」「没有懊悔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愉快』。没有懊悔的人自然会愉快。」「愉快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喜悦』。愉快的人自然会喜悦。」「喜悦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身体平静(轻安)』。喜悦的人自然会身体平静(轻安)。」

「身体平静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感到快乐』。身体平静的人自然会感到快乐。」「快乐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的心得定』。快乐的人自然会心得定。」「有定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如实知见』。有定的人自然会如实知见。」「如实知见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厌离(苦)』。如实知见的人自然会厌离(苦)。」「厌离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离贪』。厌离的人自然会离贪。」「离贪的人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愿我体证解脱智见』。离贪的人自然会体证解脱智见。」……「如此,诸比丘,由(一)法流向(另一)法,由(一)法圆满流向(另一)法圆满,以便从此岸渡到彼岸。」在我们讨论「如何在修定当中进一步运用放下的原则」之前,我们先谈谈修定的因素。(一)在这世间,不是一因而生一果(或多果)……但是是由多因而生多果,例如从气候、土地、种子及水等种种因,产生了具有色、香、味等种种的果(我们称这果为芽)。《清净道论.第十七章.第106段》(二)世尊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一个代表性的因与果是为了教法的优雅以及适合堪受教导者的个性。《第107段》(三)世尊如此宣说有时是因为它是基本因素,有时因为它是最明显的,有时因为它与众不同。《第107段》从上述《增支部》的经文和《清净道论》的补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结论:(一)修定的最基本因素是没有烦恼的心,其它的基本因素是愉快、喜悦、轻安,而最直接的基本因素则是快乐。(二)除了没有懊悔之外,还有其它因素能促成愉快,例如欣赏美丽的花朵、聆听良好的佛法开示。同样的,除了愉快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会促成喜悦。同样的原理也应该应用在轻安、快乐上。(三)所以,除了培育戒德外,好的老师首先会多教你启发愉快、喜悦、轻安、快乐的善巧方法。(四)哪些方法有助于产生愉快等素质呢?1. 放松心灵的练习:如想象自己犹如波浪、想象自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母、欣赏美丽的夕阳等方法。2. 放松身体的练习:如气功、瑜珈、经行、跑香等运动。然而更重要的是,好的老师会教你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去培育定的因素(修定),以让你最终真正得定。上述经文教导我们应该以完全放下的精神来培育定的因素(修定)。(一)我们应该以放下的精神来当培育愉快、喜悦、轻安、快乐这些因素,我们不应以强烈地渴望得到定的心境去修定。(二)我们应该对佛陀在上述经文中一再强调的两个措辞有信心:1.「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2.「自然会」。(三)这是个很美的修定心态,不只能在正确的因素下功夫,而且能以轻松无企求的的心境去培育这些因素。就让愉快、喜悦、轻安、快乐这些因素自然的增长。直到有一天,当这些因素成熟时,定就会在在一个自然和毫无费力的情况下产生。(四)「由(一)法流向(另一)法」意味着我们必须培育定的正确因素,这样你才能真正趋近于得定。们应该发觉并实践更多有助于培育「没有懊悔、愉快、喜悦、轻安、快乐」的方法。(五)「由(一)法圆满流向(另一)法圆满」意味着放下是培育定的因素(修定)当中最重要原则。

结语:(一)我们必须培育更多的善巧方法来启发愉快、喜悦、轻安、快乐,以便更能得定。

(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放下的精神来培育定的因素(修定)。(三)在培育定的因素(修定)时我们应该对佛陀强调的两点有信心:1.「不需要生起这样的意愿」――不要期待

结果。2.「自然会」――让结果随着因素成熟而自然地到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下一篇:第一章 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