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或原始佛教修行的前准备
在我们所在区域,作为初步建设上座部佛教或原始佛教的朋友,在学习之初,可能由于太倾向理智的判断,而导致信进念定慧五根的不平衡.而造成虽然有不错的见地.但在信念上不足导致狡慧.
而在另一个方面,一些朋友上来后没有任何禅修经验就急于修行内观以希望快速成就.这则在自己身心上没有一好的前行准备,往往也适得其反.
所以作为学习上座部佛教或原始佛教的,起初可以学习一些上座部佛教的经论,再可以做一些基本的念诵。
以建立良好的准备。当这些被培养好之后,学习进步的就可能很好的发生。这时候修行内观之道则成为坚定和稳妥.
作为念诵,一般以为上座部佛教是没有的.
其实并非如此.这些从古到今一直存在.这些念诵能很好的培养一种净化的信心以及养成良好的正见熏陶.所以我这里简单介绍.
念诵巴利语的归依三宝偈:
布当*桑那让*噶度米
达芒*桑那让*噶度米
桑噶*桑那让*噶度米
或者
那摩布达,那摩达芒,那摩桑噶
或者
那摩,达萨巴各瓦多,阿罗哈,三貌三菩提萨
任选以上一种念诵就可以,同时可以先给自己一个念诵的数目,例如十万.
这些念诵在上座部佛教地区很通行.这些念诵可以增加一定的专注力.
还可以每天念诵以下附录:提供的上座部佛教课诵。
同时日常生活可以做一些助人的布施行为。这样可以培养慈爱之心.
当这些有一定数量质量后,心的基础就被准备好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禅定和内观的工作,了解身心无常苦无我,以获证究竟涅磐。
这是如法和稳妥的正道,五力平均之道.
不要去希望有什么廉价的答案和快速成功的修法。那并非是上座部佛教的平实之道。
附录:
上座部佛教课诵
引子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也非常的遥远;
对于不知道正法的人们,生死轮回更加漫长。
但知道此身心如同水泡般无常,如海市般没有实质。
他就将斩断魔王之花,脱离死亡之魔的视线。
这就是我们的佛陀所教导我们的正法.
因此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佛陀
礼敬佛陀!
拘萨罗国迦毗罗卫的王子.
在喜马拉雅山麓旁的兰毗尼园的出生。
在神圣恒河旁的菩提伽耶的树下发现无常.苦.无我和涅磐的真理,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证达究竟解脱的阿罗汉果,完成了人生的目的。
在鹿野苑向世界击响真理的法鼓,并为世界建立佛教的共修团体---------僧伽.
在库西那拉的皇家娑罗树林间向世界的告别,在告诫众比丘说:
“比丘们!我告诉你们,不要自负,观察一切法都是无常变化的。大家应该各自精勤观察,以彻底证取(解脱)道果。”后般涅磐而至于永恒。
他自悟成正觉、他是大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明和十五法行的具足者、
善逝者、世间实解者、无上的降伏者、人天的导师、佛陀、巴格瓦底,
他以卓绝的精进力和如实智慧亲证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并以此教导人天有情成就至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教导的法是善良的法, 自己可以检验,不受时空限制,是值得学习的,
可以清凉内心烦恼引起的炽热,有明确的道路及次第,唯是自己证知的.
他所建立的僧伽是真理法义的实践者,自己坚定的圆满的梵行,并以此法利益人天。
他的后辈弟子是善行道的,是正直行道的,是真理行道的,也是正当行道的,
包括四双八辈的佛陀弟子,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布施者,可礼敬者,
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慈悲
佛陀说:“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磐。具有忍力的强军,我说彼为婆罗门。忍辱无有胜。”
以心遍察一切的方向, 不见有比自己的可爱;
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的,爱自己的不要害他人。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远离灾难,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没有灾难的无比欢乐。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脱离身心的苦痛,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没有苦痛的无比欢乐。
一切爱我的,一切怨恨我的,一切与我并无关系的有情,愿他们安乐无苦,
他们的喜悦就是我的喜悦,愿他们与我一起证得慈心的禅悦,
常自享用自爱爱他的无比欢乐。
愿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物、一切人及一切有生命者常得愉悦。
佛陀的弟子应该常常醒觉,不论昼夜都乐於培育对一切众生的慈爱。
身体不净的真相
我们的身体是由下列诸物组合而成: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道、肠间膜、胃中物、排泄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液、汗液、脂肪、泪、膏脂、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液等等如此而已。
假使这身体不注意刷牙、洗脸、沐浴、穿衣等,或者如生来一样的蓬头散发去从村至村,从国至国的游行,则于国王、清洁垃圾者、乞丐等之间是同一厌恶之身,没有什么差异的。只是在此身上用牙刷和洗脸等清除其齿垢等,用各色的衣服遮蔽其羞部,涂以各种颜色的涂料,饰以花等各种装饰品,然后执取“我”,或“我的”,如是作成其形式而得其地位。
所以男子喜爱女人,女人喜爱男人。依真理来说实在无少许值得喜爱之处。只因为无明的黑暗所笼罩而生贪染,执取其身体为喜、爱、常、乐、我而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在死人、或活人的身上,除去净性之想,当见污秽之身的自性。
此身像粪一样的臭,象尸体一样的不净,为愚夫所喜爱,为具眼者所呵弃。这个臭秽之身,那知是个湿皮囊,有九门的大疮伤,常有不净的奔放。若把此身的内部,翻过外面来,就要拿根棒,才能把乌鸦和野狗赶开。
无常
昼夜的过去,生命的消逝,人寿的减少,如小川的流水。
如成熟的果实,怕早晨的脱落。生的人,常有死的惧怕。
人们的生命,犹如陶师所造的土器,无论大小、烧未烧,最后终至于毁灭。
犹如草尖的晨露,太阳上升而消失,人们的生命也是这样。
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
幼者和长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都受死神控制,所有的人归宿都是死亡。
当他们在死神控制下,前往另一世界时,父亲救护不了儿子,亲人救护不了亲人。
亲人嚎淘大哭,眼望着一个人、一个人被带走,就像牛进屠场。
征服了整个的大地,施了一百俱胝的具福者,到了临终的时候,只得半个庵摩罗果的权力。
便是那个同样的身体,到了福尽的时候,也要去见死的面,无忧阿育王也有忧的境地。
譬如高耸入云的大石山,周围展转,研碎四方,老死对于众生类:
刹帝利与婆罗门,吠舍,首陀,旃陀罗与波孤沙,一切都粉碎,谁也不能逃。
老死的境域,没有象车步兵用武的地方,或以咒语战术及财贿,也无可能战胜他。
因此我的死亡也是必然的,生命却是不定,我生命的终点即是死亡。
无比真理
发现
圆月日,
在夜将消失时,
佛陀在菩提树下达到了完美的觉悟。
古代的道者,
在佛陀智慧的引导下,
获得无比的解脱。
今天,
我们也行在,
那古代的完美者所走过的大道上。
归依处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死亡。
当面对这一怖畏时,
人们寻求种种归依处:
高山、森林、公园、树木与寺院。
但这些都不是平安的归依处,
不是最上的归依处。
人们不能依此归依处而解脱一切苦。
归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见四圣谛,
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向灭苦的八圣道。
诚然,这是平安的归依处,
是最上的归依处。
依此归依处,人们得以解脱一切苦。
无比真理
世间和世间的生因
世间之灭的幸福和他的方便之道
未知真谛时
人是痴迷的
於诸道之中,八圣道最胜;
这是唯一的道路,
再无其他知见清净之道。
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实践此道,你将能灭苦。
戒律
亲近恶戒者不与持戒的为友,
无知者不见犯事的过咎,
充满邪见思维,诸根不防护,
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悦于此世有戒的成就,
对于业处无意作精勤,
以戒自满,更不向上努力,
这是比丘的“住分戒”成就。
圆满了戒,更加为定而努力,
这是比丘的“胜分戒”成就。
不以戒为满足,更为出离而努力,
这是比丘“决择分戒”的成就。
佛教给予善男子的住处,
除了戒,
更无别的了。
戒德的份量, 谁能说的尽呢?
众生的垢秽,
不是恒河、夜摩那河、沙罗婆河,
亦非沙罗伐地河、阿羯罗伐地河,
也不是摩喜河、玛哈奈地河的流水,
所能洗得清净的,
唯有戒水,能清净有情的尘垢。
不是带来有雨之云的凉风,
亦非黄色的旃檀,首饰的明珠,
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辉,
能使此界众生热恼的安宁,
唯有善护圣戒能使热恼究竟的清凉。
戒香不但顺风送,也得逆风熏
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香呢?
为升天的阶梯,入涅磐的城门,
哪里还有别的可以比拟戒的呢?
国王虽然盛饰摩尼珠,
不如行者以戒庄严的光辉。
戒能摧毁自责等的怖畏,
具戒常生名望与笑颜。
戒为诸德的根本,一切罪恶的破坏者。
智慧的认识
世间一切的暴流, 念是他们的防御;
我说诸流的防护, 他们当以慧来遮。
实际只是名与色,
没有人和有情的存在;
空如造作的木偶,
一团苦,如草木。
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
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
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
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实在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恶、是疾、是他、是毁、是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动摇、是坏、是不恒、是非保护所、是非避难所、是非皈依处、是非去皈依法、是无、是虚、是空、是无我、是无乐味、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实、是恶之根、是杀戮者、是不利、是有漏、
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
简而言之,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实在是无常、苦、无我之法。
常念破除自我的见,
观察世间的空,可以超越于死。
这样的观察世间者,
是不会给那死王看见的。
最后的成就
如恐怖的迅雷击于石山,
如疾风的吹火烧去野林,
如光热的日轮照破黑暗。
这样修慧,摧破长时的随缠
以及给与一切不利的烦恼之网。
当知这是现世可得的功德。
无滞着之行的比丘,
他不示自己于诸有之中,
养成于远离之意,说那是他的涅盘
不安者安,涅盘为所缘,唾弃世间乐,
是清净寂静最上的沙门果。
(沙门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净乐可意极可意的甘露而滋润。
这圣果之乐是无上乐,
因为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以才能尝此圣果的乐味。
佛陀说: 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
与此诸等法者,离欲称为最胜
既骄的粉碎,渴的调伏
阿赖耶识的破灭
轮回的摧破
爱的除去
离欲、灭与涅磐
佛所示涅磐实为真理……彼岸……极难见,不老、不变、无戏论、不死、
平安、安稳、未曾有、无灾、无恼、清净、洲渚、安全处及洞窟。
赞词
我在这里赞美纯洁,
这个名词归于已逝的佛陀。
古代的道者走完了世间的道路,
离欲的城市是他的居所。
菩提树下的智慧,
就象大地一样无法超越,
胜利者在鹿野苑发出了狮子吼声。
纯洁者,
如皎洁的月亮在天空自由行走,
伟大的佛陀已经走完了全程。
智慧的流水,
从那天开始,在以后的时日里,
带动有福者进入无死的海域。
Buddha sasanam ciram titthatu.
愿佛法长住於世
清凉有情的热恼。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
- ·葛印卡内观巴利文慈悲觀_Metta唱诵(0)
- ·突破止观——帕奥禅师(0)
- ·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开示(0)
- ·中国内观报名网 丹东双灵中心 课程列表(0)
- ·论藏.法集论(0)
- ·炎夏飘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