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成为佛教徒
问:到目前止,您所说的话令我感到非常有兴趣,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佛教徒?
答:从前有一人名叫乌巴里,他是另一宗教信仰者。他抱着要与佛陀辩论而使他转信的目的去见佛。但与佛对话后,深受感动而决定要成为佛弟子,但佛陀却对他这么说:“首先要去做适当的调查,适当调查对您这样众人皆知的人是有益的。
“当世尊告示我说”先作适当调查”之时,我觉得更加喜悦和满足,因若别的宗教份子使我加入他们行列成为他们的信众时,他们将会高举布条写作”乌巴里已入信我们的宗教”,而到处游行示众。但世尊却对我说”先做适当调查,适当调查对您这样众人皆知的人是有益的”。中部M I I379
在佛教里,缭解是最重要。但缭解须要时间,因此不要仓促入信,给自己时间、发问,谨慎考虑,然后才作决定。佛陀不在意拥有大批信众,他关心的是人们在细心调查并考虑后去彻底奉行他的言教。
问:若做到这点后,我发现佛陀教诲是能令人接受的,那我应怎么做才能成为佛教徒?
答:活动最好是能参加一个好的佛教团体或佛庙、支持他们,同样的也得到他们的支持,从中您可多吸收和深入佛陀教育。到那您认为您已准备就绪,就可正式作三皈依
问:三皈依是什么?
答:当人们陷入困境或是须要安全与保障之时,他们就会去依止一地来庇佑自己。世上有许多种的庇佑依止处。当人们不快乐时,他们去依止朋友,当他们忧愁时,他们依止予虚幻的憧憬与信仰。当他们接近死亡时,他们又依止于永恒天堂的信仰。
但如释尊所说,这些都不是真依止处,因为它们所产生的慰藉和安全感并不是建在事实的基础上。
诚然的,它们不是安全依止处。
不是无上的依止处。
不是那种可使人,
自所有苦恼中解脱的依止处。
但若是依止在
佛、法、僧
而且用正确的理解能力来看四圣谛
苦,苦的根源,苦的超越及
引至苦的超越与解脱的八正道。
这才真正是安全的依止处;
这才是无上的依止处;
这才是那种可使人,
自所有苦恼中解脱的依止处。
出自法句经DP 189 一192
依止佛是信实的接受人能如佛一样圆满自觉成佛的事实。依止法的意思是缭解四圣谛的体用而且以八正道作生活的基础。依止僧的意思是自所有走八正道的佛弟子们寻求支持、启发和引导。在如此作时,他就成为佛弟子,并向趋向涅桨之道迈出向前的第一步。
问:您皈依后,生活上有何转变?
答:像其他二千五百年来的数以千万计的佛弟子一样,佛陀教诲使我在这艰苦世界里有了新的体会,在茫茫无谓的生命生涯里注入了新的意义与内涵。它也灌输我人道与仁慈的价值观来作我生活的指引。我从佛法中也学到如何在来生达到清净与圆满的境界。一古印度诗人曾这样的形容佛陀。向佛作归依、赞美与荣耀,并在佛法中生活与住持,就是以理解的心去行动。我衷心赞同他所说的话。
问:我的朋友一直要我转信,我虽告明我对他的宗教信仰并不感兴趣,但他却还是跟我纠缠,我应怎做?
答:您应缭解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位仁兄并不是您的朋友。一个真诚的朋友是能接受您并尊重您的意愿。我怀疑他只是装着是您的朋友,来达到使您转信的意图。旁人若强要把他们本身的意愿强加在您头上之时,他们肯定不是您的朋友。
问:但他说他只不过要与我分享他的信仰。
答:与人分享宗教经验是件好事。
但我认为贵友并不缭解分享与强执间的区别。如果我有一粒萍果,我分一半给你而你也接受,那么我就是与你分享。但是如果你这样对我说:“谢谢你,但我已经吃了”而我却坚持你非吃那半粒萍果,而你也屈服在我的压力下而吃了,这样就很难叫做分享了。这些人就是假借’‘分享‘、”爱心’‘或”慷慨’‘之名来隐藏他的不善行为,不过无论他们用什么名称,他们的行为还是粗鲁,不礼貌及自私的。
问:那我应该怎样才能阻止他呢?
答:那很简单,首先,你必须很清楚的缭解你所要的。其次,清楚及简单的告诉他。第三,当他这样问你:如“你相信这件事吗?或“为什么你不来参与我的聚会”。很清楚地、礼貌地及坚持地回复:“谢谢你的邀请,但我还是不愿来。
“我邀请你是因为我关心你。
“我很高兴你关心我,但我还是不来。”假如你清楚地,有耐性并坚持你自己及拒绝让他深入研讨,那他将会放弃,虽然那是很不好意思的做法,但这是非常重要的让那些人知道他们不能将他的信仰或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问:佛教徒是不是应该尝试与别人分享佛法呢?
答:是的,他们应该,但我认为大多数的佛教徒都缭解到分掌和将自己的信仰强加在别人的区别,如果有人问你关于佛法的事,告诉他。你甚至也能告诉他佛陀的教法即使他们没问你。但如果他们在言语和行动上向你表示他没兴趣,那你得接受并尊重他们的意愿。
你必须记得一件重要的事:让人缭解佛法是通过你本身的行为胜于向他们传教。让人缭解佛法,你应经常为他人着想、慈样、忍耐、正直及诚实。让你的言语和行动去使佛法照耀。如果我们每个人,你和我都能深入缭解佛法,如实奉行及慷慨的与他人分享,那我们将为他人也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Just as the great ocean has one taste , the taste of salt , even so , this Dhamma has one taste too , the taste of freedom. —Udana 56—
广阔的海洋只有一种滋味一咸的滋味。佛法也只有一种滋味——解脱的滋味。—自说经56—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小学第一课—正知
下一篇:认识佛教之九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
- ·葛印卡内观巴利文慈悲觀_Metta唱诵(0)
- ·突破止观——帕奥禅师(0)
- ·葛印卡老师内观禅修开示(0)
- ·中国内观报名网 丹东双灵中心 课程列表(0)
- ·论藏.法集论(0)
- ·炎夏飘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