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圣谛 > 正文

八圣道
2012-12-29 10:46: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见为妄见,正见为正见。此即他的正见。那么,何为妄见? ‘无布施、无供养、无奉献。善业恶业无果无报。无此世来世、无父母、无自行轮回的众生; 无僧侣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亲证之后,宣说此世来世。’ 此为妄见

分组 圣道八道支
明辨
[pañña]
1.正见 [samma-dithhi]
    • 业 [kamma]
    • 可敬的友谊 [kalyanamittata]
2. 正志 [samma-sankappo]
戒德
[sila]
 
3. 正语 [samma-vaca]
4. 正业 [samma-kammanto]
5. 正命 [sammma-ajivo]
奢摩他
[samadhi]
6.正精进 [amma-vayamo]
7. 正念 [samma-sati]
8. 正定 [samma-samadhi]
    • 禅那 [jhana]
 
正见为八圣道为 第一道支,属圣道的明辨分部。
 
定义
        “何为正见? 即苦之智、苦因之智、苦的止息之智、苦的止息道 之智: 此谓正见。”
——DN22(长部)
 
与圣道其它道支的关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见为妄见,正见为正见。此即他的正见。那么,何为妄见? ‘无布施、无供养、无奉献。善业恶业无果无报。无此世来世、无父母、无自行轮回的众生; 无僧侣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亲证之后,宣说此世来世。’ 此为妄见...... 
        “他努力弃绝妄见、进入正见: 这是他的正精进。他念住于弃绝妄见、进入、安住于正见: 这是他的正念。因此,这三道支——正见、正精进、正念——围绕正见而行。”
——MN117(中部)
 
妄见的果报…… 
        “持妄见者,生妄志。妄志者,生妄语。妄语者,生妄业。妄业者,生妄命。妄命者,妄精进。妄精进者,生妄念。妄念者,生妄定。妄定者,生妄知。妄知者,妄得解脱。
        “这便是错妄何以引生失败、无成 。”
——AN X 103(增支部)
 
……正见的果报
        “当一个人有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知、正解脱时,他随那个见,凡所行身业……凡所行语业……凡所行意业,凡有动机、凡有决心、凡有造作,皆趋向愉悦、喜乐、适意、福利、幸福。为什么? 因为那个见是吉祥的。”
        “正如一粒甘蔗籽、稻种、葡萄籽种于湿土,凡从水土吸取的一切养分,皆增长其甜味、美味、纯味。为什么? 因为那粒种子是吉祥的。同样地,当一个人有了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知识、正解脱,他随那个见,凡所行身业……凡所行语业……凡所行意业,凡有动机、凡有决心、凡有造作,皆趋向愉悦、喜乐、适意、福利、幸福。为什么? 因为那个见是吉祥的。”
——AN X 104(增支部)
 
妄见的丛林
        “有此情形,一位未受教育的凡夫,看不清什么意念适于专注,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 因 此,他不专注正当意念,而 专注不当意念。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他却在专注?  无论什么意念,当他专注时,未升起的感官欲漏升起、已升起的感官欲漏增长; 未升起的缘起之漏升起……未升起的无明之漏升起、已升起的无明之漏增长。这是他怎样作不当专注: ‘我有过去吗? 我没有过去吗? 我过去是什么? 我过去怎样? 我已是什么了,过去曾是什么? 我会去未来吗?我未来会是什么? 我未来怎样? 我已是什么了,未来会是什么? ’   或者,他对即刻当下有内在的疑惑: ‘我存在吗? 我不存在吗? 我是什么我怎样? 这个生灵从哪里来?会去那里?’
        “随着他这般专注不当,内心升起了六种见 [view,见解]之一: ‘我有自我’ 之见升起为真确,或者, ‘我没有自我’ 之见……或者, ‘正是藉着自我,我感知自我’ 之见……或者, ‘正是藉着自我,我感知非我’ 之见……或者, ‘正是藉着非我,我感知自我’ 之见升起为真确,再不然他有如此之见: ‘我这个自我——也就是对此处彼处善恶果报的觉知者——是常住、常存、固有、不变、永恒的。’ 这就称为见的丛林、见的荒野、见的变形、见的扭曲、见的束缚。为见所捆绑、未受教育的凡夫不能从生、老、死 、忧、哀、痛、悲、惨中解脱。我告诉你们,他不能从苦中解脱。
        “一位受良好教育的圣者弟子……明辨什么意念适于专注,什么意念不适于专注。因此,他不专注不当意念,而 专注正当意念。什么意念适于专注?  无论什么意念,当他专注时,未升起的感官欲漏不升起、已升起的感官欲漏被舍离……未升起的缘起之漏不升起……未升起的无明之漏不升起、已升起的无明之漏被舍离。他适当地专注: ‘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的止息……这是苦的止息之道。’ 随着他作适当的专注,三种束缚断绝了:  自我观念、疑、对戒律与修持教条的执取[戒禁取]。这就称为藉亲见而灭漏。’
——MN2(中部)
 
何时知识真正属于自己
        [迦旃延:] “世尊,人们说,‘正见、正见,’ 到什么地步,才有正见?”
        [佛陀:] “迦旃延,一般来说,这个世界是由极性[作为客体]维持著的,也就是存在与不存在。但是当一个人以正明辨如实看见世界的缘起,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 。当他以正明辨如实看见世界的止息,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存在’ 。 
        “迦旃延,一般来说,这个世界受粘著、执取[维持]与偏见的束缚。但是这样一个人,是不会涉入、抓住这些粘取、执取、成见、偏见、偏执的,他也不会坚持‘我自己’ 。 他对此绝无不定、绝无疑惑,即: 有升起时,只有苦的升起; 有消逝时,只有苦的消逝。在这方面,他的知识不依赖他人。迦旃延,到了这个地步,就有了正见。”
——SN XII 15(相应部)
 
放弃不善巧素质,培养善巧素质
        “不要只听从报告、传闻、传统、经典、猜测、推论、类比、同感、可能性、或者想: ‘这位行者是我们的导师。’当你亲自了解到,‘这些素质是缺乏技巧的;这些素质是该受责备的;这些素质受到智者的批评;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导致伤害与苦痛——那时你应当弃绝它们……
        “当你亲自了解到,‘这些素质是善巧的;这些素质是无可责备的;这些素质受到智者的赞扬;这些素质采纳施行起来,导致安宁与幸福’ ——那时你应当进入、安住其中。”
——ANIII 65(增支部)


正志
Right Resolve
samma sankappo

正志[正确的动机]在八圣道八道支中位于第二,属圣道的智慧分部。
 
定义
        “何为正志? 有志于出离、无恶意、无伤害意。此谓正志。”
——SNXLV.8(相应部)
 
培养善巧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样以三种方式使意业纯净?有此情形,一个人不贪。他不贪图他人所有,想著: ‘喔,那个属于他人的可以成为我的!’ 他无恶意,内心坚定、不受败坏。[他想]‘愿这些生灵不受敌意、不受压迫、不受困难,愿他们平安照顾自己。’ 他有正见,看事物观点不扭曲:‘有布施、有供养、有奉献。善行恶行有果有报。有此世来世。有父母。有生灵在自发轮回;有僧侣行者、藉正 行与正修,亲知、自证之后,宣说此世来世。’ 这就是一个人怎样以三种方式令意业纯净。”
——AN X176 (增支部)
 
与圣道其它道支的关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志为妄志,正志为正志。这就是他的正见。那么,什么是妄志? 有志于感官之欲、恶意、伤害意。这就是妄志。 
        “他努力弃绝妄志进入正志: 这是他的正精进。他念住于弃绝妄志、进入、保持正志: 这是他的正念。因此,这三道支——正见、正精进、正念——围绕正见而行。”
——MN117(中部)
 
把思考分两类
        世尊说,“比丘们,我在自觉醒前,还是一个未觉醒的菩萨时,曾想:‘何不把我的思考分 为两类? ’ 于是我把饱含感官之欲的思考、饱含恶意的思考、 饱含害意的思考分为一类,把饱含出离的思考、饱含无恶意的思考、饱含无害意的思考,分为另一类。
        “如此我 保持著警觉、精勤、决意,饱含感官之欲的思考升起时,我辨 知:‘饱含感官之欲的思考在我内心升起了; 它趋向害己、害人、或两害。它妨碍明辨、增长烦躁、不趋向解脱。’
        “我注意到它趋向害己时,它平息下来。我注意到它趋向害人……两害……阻碍明辨、增长烦躁、不趋向解脱时,它平息下来。每当饱含感官之欲的思考升起,我立即弃绝它、摧毁它、驱逐它、灭除它 。
        “如此我 保持著警觉、精勤、决意时,饱含恶意的想法升起了。我辨知‘饱恶意的思考在我内心升起了; 它趋向害己、害人、或两害。它妨碍明辨、增长烦躁、不趋向解脱。’
        “我注意到它趋向害己时,它平息下来。我注意到它趋向害 人……两害……妨碍明辨、增长烦躁、不趋向解脱时,它平息下来。每当饱含恶意的想法升起,我立即弃绝它、摧毁它、驱逐它、灭除它 。”
——MN12(中部)
 
观照个人行为(业)
        “每当你想作某个身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想作的这个身业——它会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吗? 它会是一种不善巧的身业,有苦果、苦报吗?’ 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会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它会是一种不善巧的身业,有苦果、苦报,那么那样的身业你绝对不适合作。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不会导致伤害……它会是一种善巧的身业,有乐果、乐报,那么任何那样的身业,你适合作。
        “你正在作某个身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正在做的这个身业——是在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吗? 它是一种不善巧的身业,有苦果、苦报吗?’ 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在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你应当放弃。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并不……你可以继续。
        “你在作了某个身业之后,应当观照它……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导致了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伤害双方; 它是一种不善巧的身业,有苦果、苦 报,那么你应当对尊师或者一位多闻的修行同伴忏悔、披露、公开。忏悔后,你应当在未来约束自己。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不曾导致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伤害双方……它是一种善巧的身业,有乐果、乐报,那么你应当安住于清新与喜乐,日夜修习善巧的心理素质。
[同理于语业与意业]……
——MN61(中部)
 
慈爱之心
        “在此,比丘们,某个人安住于慈爱之心,朝第一个方向传送,又朝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传送,朝上、朝下、周遭、处处传送,如对己一般对一切众生传送; 他的心安住于充沛、提升、 无量慈心、无敌意恶意、向包容万物的宇宙传送。”
——AN IV.125(增支部)
 
为己为人
        “在如法修持法、了解法、了解法义的两人之间——那位只为自己却不为他人福利而修行的人,当为此受批评,那位既为自己也为他人福利而修行的人,当为此受称赞。”
——AN VII64 (增支部)

正语
正语在是八圣道八道支中位于第三,属圣道的戒德分部。
 
定义
        “何为正语? 避谎言、避馋言、避辱骂、避闲谈。此谓正语。”
——SNXLV 8(相应部)
 
正语的五要素
        “比丘们,一句话拥有了五要素,则是善言、非恶言。它不受有识之士的指责与非难。哪五种?
        “适时而言。真实而言。温和而言。有益而言。慈心而言。”
——AN V.198(增支部)
 
说谎的危险
        “我告诉你们,有一件事,违反的人,没有什么恶事是他不会做的。哪一事?是这件事:故意说谎。
违反此戒的妄语者,
毫不关心来世。
没有什么恶事,
他不会做。”
——Iti 25(如是语)
 
只讲无伤害之语         “他应只讲既不损己、又不伤人之语。那样的言语确为善语。”
——Thag XXI (长老偈)
 
以善择之言自我净化
        “那么,一个人怎样以四种方式净化语业?
        “有此情形,某个人弃 绝谎言、避免谎言。他被厢镇集会、团体集会、家族集会、行业集会、或者王室集会召去,如 果他被指作证人,‘来吧,善男子,讲你所知的事’,若他不知,就说‘我不知’。 若他知,就说‘我知’。 若他不曾见,就说‘我不曾见’,若他见过,就说‘我见过’。这样,他不为己、为人、或为任何奖赏而故意说谎。他弃 绝谎言、避免谎言。他说真话、坚持真相、坚定、可靠、无欺 于世。
        “他弃绝馋言、避免馋言。他在此处所闻,不在彼处讲,为了不离间彼处与 此处的人。他在彼处所闻,不在此处讲,为了不离间此处与 彼处的人。这样,他团结彼此分裂者,巩固彼此联合者,他爱好和睦、喜好和睦、乐于和睦,讲制造和睦之语。
        “他弃绝辱骂、避免辱骂。他的言辞悦耳、亲切、入人心、有礼、适意、 令人欣慰。
        “他弃绝闲谈、避免闲谈。他讲述适时、讲述如实 、合乎目标、如法如律。他的言辞值得珍视、及时、合理、节制、与目标相关。
        “这就是一个人怎样以四种方式净化语业 。”
——ANX176 (增支部)
 
与正道其它道支的关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语为妄语、正语为正语。这就是他的正见。那么,什么是妄语? 谎言、离间馋言、辱骂、闲谈。这就是妄语。
        “他努力弃绝妄语进入正语: 这是他的正精进。他念住于弃绝妄语进入、保持正语: 这 是他的正念。因此,这三道支——正见、正精进、正念——围绕正语而行。”
——MN117(中部)
 
什么话值得讲的标准
        [1]“有些话,如来知其非实、不真、无益[原注: 与目标无关]、对人不亲切、不合意,他不说。
        [2]“有些话,如来知其为实、为真、无益、对人不亲切、不合意,他不说。
        [3]“有些话,如来知其为实、为真、有益、对人不亲切、不合意,他知时而言。
        [4]“有些话,如来知其非实、不真、无益、但对人亲切、合意,他不说。
        [5]“有些话,如来知其为实、为真、无益、但对人亲切、合意,他不说。
        [6]“有些话,如来知其为实、为真、有益、对人亲切、合意,他知时 而言。为什么? 因为如来对众生有同情心。”
——MN58(中部)
 
只讲既不损己、
        又不伤人之语,
那样的言语
        是真正的善语。
 
只讲亲切之语、
        受欢迎之语。
不给人带来不幸之语
        是和悦的。
——SnIII.3(经集)
 
在你说话之前、之时、之后观想
        [佛陀对幼子罗喉罗说: ] “每当你想作某个语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想作的这个语业——它会导致害己、害人、或两害么? 它会是一种不善巧的语业,有苦果、苦报么?’ 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会导致害己、害人、或两害; 它会是一种不善巧的语业,有苦果、苦报,那么那样的语业你绝对不适作。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不会导致……它会是一种善巧的语业,有乐果、乐报,那么任何那样的语业,你适合作。 
        “你正在作某个语业时,应当观照它:‘我正在做的这个语业——是在导致害己、害人、或两害 么? 它是一种不善巧的语业,有苦果、苦报么?’ 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在导致害己、害人、或两害……你应当放弃。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不会……你可以继续。
        “你在作了某个语业之后,应当观照它……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导致了害己、害人、或两害; 它是一种不善巧的语业,有苦果、苦报,那么你应当对尊师或者一位多闻的修行同伴忏悔、披露、公开。忏悔后,你应当在未来约束自己。但是如果观照之后你了解了,它不曾导致害己、害人、或两害……它是一种善巧的语业,有乐果、乐报,那么你应当安住于清新与喜乐,日夜修习善巧的心理素质。
——MN61(中部)
 
沙门当避免的言谈
        “有些僧侣沙门,虽靠信仰布施之食为生,却专好谈论低下话题,譬如——谈论国王、强盗、大臣; 军队、警报、战役; 饮食、家具、花环、香料; 亲戚; 车辆; 村镇、城乡; 女人、英雄; 街井流言; 死者故事; [有关过去未来的哲学讨论的]种种说法、世界与海洋的起源; 事物是否存在之谈——他避免谈论此等低下话题。这也是他戒德的一部分。
        “有些僧侣沙门,虽靠信仰布施之食为生,却专好诤论低下话题,譬如——‘你懂此教此律么? 我才是懂得此教此律者。你如何懂此教此律? 你的修持有误,我修持正确。我前后一致,你不一致。该先讲的你最后才讲,该最后讲的你却先讲。你的久想心得已给驳回,你的教义已给推翻。你失败了。快去挽救你的教义、挽救你自己吧!'——他避免谈论此等低下话题。这也是他戒德的一部分。”
——DN2(长部)
 
十个有益话题
        “有这样十个[适宜]话题。哪十个? 谈论谦卑、满足、隐居、不纠缠、精进、戒德、定力、明辨、解脱、解脱的知与见。这便是十个适宜话题。反复讨论这十个话题,你们将使日月失色,如此强大、如此有力——不必说胜于其它教派的游方者了。”
——ANX69(增支部)
 
怎样善巧地批评他人
        “比丘啊,当一位比丘欲批评另一位比丘时,他应当首先自审五要点、自立另五要点之后进行。何为他应自审的五要点?
        [1]“我在身业修持上是否纯净、无过、无染……?
        [2]“我在语业修持上是否纯净、无过、无染……?
        [3]“我内心对梵行同道们是否有善意、无恶意?
        [4]“我是否多闻、闻后心记、闻后存忆? 法义教导始善、中善、后善,细节与要义上圆满具足、清净非凡——这样的教导,我是否多闻、广记、已在言语上修习、已在内心思索后正确地洞穿其义?
        [5]“我是否已把波罗提木叉[比丘与比丘尼戒]完全记忆于心、已精解善析、已逐经分部详细研习?
        “此为他须自审的五要点。
        “那么,何为他须自立的另五要点?
        [1]“我讲的时机是否适宜?
        [2]“我所讲是否为事实?
        [3]“我的言谈是温和还是粗暴?
        [4]“我所讲的是否有益?
        [5]“我的言谈带著慈心还是恶意?
        “比丘啊,此即一位比丘欲批评另一位比丘时,应首先自审的五要素与自立的另五要素。”
——ANV(波罗提木叉经)
正业
正业在八圣道八道支中位于第四,属圣道的戒德分部。
 
定义
        “何为正业? 离杀生、离偷盗、离不当性事。此谓正业。”
——SNXLV8(相应部)
 
与圣道其它道支的关系
        “正见何以先行? 他明辨妄业为妄业、正业为正业。此为他的正见。那么,何为妄业? 杀生、不予而取、不当性事。此为妄业。 
        “他努力弃绝妄业、进入正业: 这是他的正精进。他念住于弃绝妄业、进入、保持正业: 这是他的正念。因此,这三道支——正见、正精进、正念——围绕正见而行。
——MN117(中部)
 
善巧的生活
        “他于是出家,接受比丘的训练与生活方式,戒杀生,离杀生。他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放下棍、放下刀,谨慎、仁慈、有同情心。他戒不予而取,离不予而取。他只取所予,生活不隐昧,自行净化。戒非独身、他独身,戒离村人般的性事。”
——ANX99(增支部)
 
居家人的善巧
        “那么,一个人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身业?有此情形,某人戒杀生、离杀生。他为了一切众生的福祉,放下棍、放下刀,谨慎、仁慈、有同情心。他戒不予而取,离不予而取。他不以盗贼的方式,在村里或野外,拿走属于他人、未曾赠与之物。他戒不当性事、离不当性事。他不与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的保护、有法保护(指出家人)的人; 不与有丈夫者、受刑犯、甚至不与另有男子赠花为冠者,行任何性事。这便是一个人如何以三种方式净化身业。”
——AN X176(增支部)

正命
诸比库!云何为正命耶?诸比库!於此圣弟子,断邪命,於正命为活命。诸比库!此名之为正命。
正精进
正精进在八圣道八个因素中位于第六,属于圣道的定力分部。
 
定义(四正勤)
        “比丘们,何为正精进?
        [1]“有此情形,一位比丘发愿、努力、勤奋、持恒、用心,令未升起的恶劣与不善巧素质不升起。
        [2]“他发愿、努力、勤奋、持恒、用心,令已升起的恶劣与不善巧素质得以弃绝。
        [3]“他发愿、努力、勤奋、持恒、用心,令未升起的善巧素质升起。
        [4]“他发愿、努力、勤奋、持恒、用心,令已升起的善巧素质维持、不混淆、增长、扩充、发展、圆满。”
——SNXLV8(相应部)
 
弃绝不善巧,培养善巧素质 
        比丘们,要弃绝不善巧。弃绝不善巧是可能的。如果弃绝不善巧不可能,我不会对你们说:‘要弃绝不善巧。’ 但因弃绝不善巧可能,我才对你们说:‘要弃绝不善巧。’ 如此弃绝不善巧,若趋向伤害与痛苦,我不会对你们说:‘要弃绝不善巧。’ 但因如此弃绝不善巧趋向福益与喜乐,我才对你们说:‘要弃绝不善巧。’
        “比丘们,要培养善巧。培养善巧是可能的。如果培养善巧不可能,我不会对你们说:‘要培养善巧。’ 但因培养善巧可能,我才对你们说:‘要培养善巧。’ 如此培养善巧,若趋向伤害与痛苦,我不会对你们说:‘要培养善巧。’ 但因如此培养善巧趋向福益与喜乐,我才对你们说:‘要培养善巧。’”
——ANII19 (增支部)
 
弃绝圣道上的错误素养
        “他努力弃绝妄见、进入正见: 这是他的正精进…… 
        “他努力弃绝妄志、进入正志: 这是他的正精进…… 
        “他努力弃绝妄言、进入正语: 这是他的正精进…… 
        “他努力弃绝妄业、进入正业: 这是他的正精进…… 
        “他努力弃绝妄命、进入正命: 这是他的正精进…… ”
——MN117(中部)
 
譬如为乐器调音
        首楼那尊者在隐居禅定时[经行至足底开裂流血之后],在觉知中升起这个想法:“世尊的精进弟子当中,我是一个,可我的心尚未由放弃执取/维持,解脱于漏。另一方面,我的家族富有,我足可既享受财富、又行福德。我若放弃修行还俗,既享受财富、又行福德,会怎样? ” 
        接著,世尊以其觉知,一旦感应首楼那尊者觉知中的想法——如壮汉展臂、曲臂一般——从鹫峰消失,出现于冷林的首楼那尊者面前,在座位前坐下。首楼那尊者对世尊顶礼之后,在一边坐下。他坐下后,世尊对他说:“方才你在隐居禅定时,是否出现这个想法:‘世尊的精进弟子当中,我是一个,可我的心尚未由放弃执取/维持,解脱于漏。另一方面,我的家族富有,我足可既享受财富、又行福德。我若放弃修持还俗,既享受财富、又行福德,会怎样?’” 
        “世尊,是想过。” 
        “那么,首楼那,你觉得如何,你过去作家主时可精于七弦琴?” 
        “世尊,是的。” 
        “你觉得如何: 琴弦太紧时,你的琴音调和谐、适于弹奏么?” 
        “世尊,不能。” 
        “你觉得如何: 琴弦太松时,你的琴音调和谐、适于弹奏么?” 
        “世尊,不能。” 
        “你觉得如何: 琴弦既不太紧又不太松,调定恰当音高时,你的琴音调和谐、适于弹奏么?” 
        “世尊,是的。” 
        “首楼那,同样地,过于激奋则趋向焦躁,过于松散则趋向懒惰。因此,你应当判断精进的恰当音高,相应调节五根的音高,由此展开你的主题。” 
        “是,世尊,” 首楼那尊者对世尊答道。对首楼那尊者作这番教诫后,接著世尊——如壮汉展臂、曲臂一般——从冷林消失,出现于鹫峰。
        于是那以后,首楼那尊者判断精进的恰当音高,相应调节五根的音高,由此展开他的主题。独居、远离、警觉、精勤、坚定,不久他便达到、安住于梵行的最高目标,正是为这个目标,氏族之民出家为游方者,追求即时即地的亲身证悟。他知道“轮回已终止。圣道修行已圆满。任务已完成。不再有为于世。” 就这样,首楼那尊者成了另一位阿罗汉。
——ANVI55(增支部)
正念
正精进在八圣道八道支中位于第七,属圣道的定力分部。
 
定义(四念处)
        “何为正念?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连续在身内专注身——精勤、警觉、有念——出离对世界的贪与忧。他连续在受内专注受……他连续在心内专注心……该比丘连续在心理素质[法]内专注心理素质——精勤、警觉、有念——出离对世界的贪与苦。此谓正念。
        “这是净化众生、克服悲忧、灭除苦痛、得正法门、证解脱的直接之道——四念处。”
——DN22(長部)
 
弃绝圣道上的不正素质
        “一个人念住于弃绝妄见,进入、 保持正见: 这就是他的正念…… 
        “一个人念住于弃绝妄志,进入、 保持正志: 这就是他的正念…… 
        “一个人念住于弃绝妄言,进入、 保持正语: 这就是他的正念…… 
        “一个人念住于弃绝妄业,进入、 保持正业: 这就是他的正念…… 
        “一个人念住于弃绝妄命,进入、 保持正命: 这就是他的正念…… ”
——MN117(中部)
 
如头顶一碗热油
        “比丘们,假定有一大群人蜂涌而来,说:‘第一美女!第一美女!’ 再假定那位美女歌舞技艺超群,于是更大一群人蜂涌而来,说:‘第一美女在唱歌! 第一美女在跳舞!’ 接著来了一个好生、怕死,好乐、恶痛之人。人们对他说:‘你这人,看这里,你必须头顶这满碗热油,从那一大群人与美女之间穿过。你身后有人举剑跟著,哪怕泼出一滴油,他会当即砍去你的头。’ 比丘们,你们觉得如何,那人可会不顾那碗油,让自己受外界干扰?”
        “世尊,他不会。”
        “我给你们这个比喻,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意思是这样: 那满碗油,代表浸满全身的念住。你们应当这样训练自己:‘我们要培养浸满全身的念住。我们要发展它、让它驾驭(色身)、 将它作为基础,给它一个基地、令它稳定、令它巩固、善加修习。’ 你们应当这样训练自己。”
——SN XLVII20(相应部)
 
死随念
        “念住死亡,在培養、深修之後,有大果報、大福德。它投入不死、以不死爲終極目標。因此你們應當培養死隨念 。”
——ANVI19(增支部)
 
念住呼吸
        “出入息念,在培养、深修之后,有大果报、大利益。入出息念,在培养、深修之后,使四念处达到圆满。四念处,在培养、深修之后,使七觉支达到圆满。七觉支,在培养、深修之后,使明察与解脱达到圆满。
        “那么,入出息念,怎样在培养、深修之后,有大果报、大利益?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去野外、树下、空静处,盘腿而坐,身体端正,在身前确立念住. 他连续在入息时有念住、出息时有念住。
        “[1] 他在长入息时,了解他在作长入息; 长出息时,了解他在作长出息。[2] 短入息时,了解他在作短入息; 短出息时,了解他在作短出息。[3]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辨知全身、出息时辨知全身。[4]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平息体感造作[指呼吸]、出息时平息体感造作。 
        “[5]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辨知喜、出息时辨知喜。[6]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辨知乐、出息时辨知乐。[7]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辨知心理造作[受与想]、出息时辨知心理造作。[8]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平息心理造作、出息时平息心理造作。
        “[9]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辨知心、出息时辨知心。[10]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使心满足、出息时使心满足。[11]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使心稳定、出息时使心稳定。[12]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使心解脱(旧禅支)、出息时使心解脱(旧禅支)。
        “[13]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专注无常、出息时专注无常。[14]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专注无欲、出息时专注无欲。[15]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专注止息、出息时专注止息。[16] 他训练自己,入息时专注出离、出息时专注出离。
——MN118(中部118)
正定
正定为八圣道的最后一个道支,属圣道的定力分部。
 
定义
        “何为正定?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远离感官之欲、远离不善巧心态——进入、安住于第一禪那: 由远离而生起喜与乐、伴随著寻想与评量。随著寻想与评估的平息,他进入、安住于第二禪那; 由沉静而生起喜与乐,随著寻想与评量的消退、觉知汇合起来——有了内在确定。随著喜的消退,他保持著宁静、有念、警觉,身体敏感于乐。他进入、安住于第三禪那,对此圣者们宣告:‘宁静、有念,他有了愉快的居处。’ 随著乐与痛的放弃——如先前喜与苦的消退一般——他进入、安住于第四禪那: 宁静与念住达到纯净,既无乐、又无痛。此为正定。”
——SN XLV8(相应部)
 
净化依赖于定力
        “我告诉你们,心漏的终结依赖于第一禪那......第二......第三......第四禪那......无限空间维度......无限意识维度......无所有维度。 我告诉你们,心漏的终结依赖于非想非非想维度。”
——ANIX36(增支部)
 
定力的四种发展
        “定力有四种发展。哪四种? 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即时即地愉快的居处。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知识与景象(知见)。发展定力,在发展与与深修之后,可得念住与警觉。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心漏的终结。”
        (1)“那么,什么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以获得即时即地愉快的居处?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远离感官之欲、远离不善巧心态——进入、停留于第一禪那: 由远离而生起喜与乐、伴随著寻想与评量。随著寻想与评量的平息,他进入、停留于第二禪那; 由沉静而生起喜与乐,随著寻想与评量的消退、 觉知汇合起来——有了内在确定性。随著喜的消退,他保持著宁静、有念、完全警觉,身体敏感于乐。他进入、停留在第三禪那,对此圣者们宣告:‘宁静、有念、他有愉快的居处。’ 随著乐与痛的放下——就如先前喜与苦的消退一样——他进入、停留于第四禪那: 宁静与念住达到纯净、既无乐、又无痛。这就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即时即地愉快的居处。”
        (2)“那么,什么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知识与景象?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关注光感,决意于关注白天[任何时刻]的光感。白天[对他]如夜晚一般、夜晚又如白天一般。藉著开阔、无碍的觉知,他培养起明亮的心智。这就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知识与景象。”
        (3)“那么,什么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念住与警觉? 有此情形,感受升起时、比丘有觉知,继续时、有觉知,消退时、有觉知。辨识(概念)升起时、他有觉知,持续时、有觉知,消退时、有觉知。这就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念住与警觉。”
        (4)“那么,什么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心漏的终结?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专注于五蕴的升起与消逝: ‘这是色、这是它的起因、这是它的消逝。这是受......这是想......这是行......这是识、这是它的起因、这是它的消逝。’ 这就是发展定力,在发展与深修之后,可得心漏的终结。”
        “这便是定力的四种发展。”
——AN IV.41(增支部)
 
圣正定
        “那么,比丘们,何为有支持与资助的圣正定?  任何专注的心,具备了这七个因素——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就称为有支持与资助的圣正定。”
——MN117(中部)
 
你在等什么?
起来! 坐起来!
你何需睡眠?
患病的人,为渴求之箭刺穿的人,受压迫的人,
有何安眠?
 
起来! 坐起来!
为了达到宁静而坚定修行。
不要让死神——看见你的疏忽——
欺骗你,把你置于掌下。
——Sn II.10(经集)
 
        “那里有树桩; 那里有空静之处。比丘们,去修禪那。不要失去警觉。不要以后有悔。这就是我们对你们的告诫。 ”
——SN XXXV.145(相应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涅槃 Nibbana 巴nibbana/梵nirvana
下一篇:四圣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