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于
第二十六届年度大会前夕的开示
马哈希尊者
(Mahāsi Sayādaw)
善喜法师(U Sunanda) 英译
马哈希禅修中心
公元 1995年12月
马哈希尊者于第二十六届年度大会前夕,为来自缅甸各分道场的弟子们所做的开示*
(缅历1334年Nattaw月的第3个月亏日,公元1972年12月23日)
首先,我想说,很高兴能看到你们大家——来自全国各分道场的业处阿阇黎、行政人员及信众们。知道诸位为了成就这次年度的集会,莫不和合同心、齐力以赴,我也很欣慰。这样的集会,代表马哈希传统的成功。我想以温暖的祝福来问候你们,祝福你们健康、幸福、安详、从一切苦解脱。现在,如同往年一样,我将为各处禅修中心的业处阿阇黎及行政人员开示。
这个开示将分成七个主题:
(1)持守戒律
(2)恭敬正法
(3)修法正确
(4)道场久住
(5)合作与协调 [2]
(6)明年的程序
(7)关于宣说佛法的建议
一、持守戒律
Vinayo nāma buddhasāsanassa āyu. Vinaye ṭhite sāsanaṃ ṭhitaṃ nāma hoti.[1]
如注释书所说,戒律是佛陀教法的生命。戒律存续时,佛陀教法才能存续;而戒律的存续,则有赖于持守戒律的人。这就是为何每个在乎教法久住的人们,皆应当恭敬地持守戒律,并且要引导、教诫他的弟子与同参道友也持守戒律的缘故。佛陀曾教导我们如何持守戒律:
Idha, bhikkhave, bhikkhu sīlavā hoti, pātimokkhasaṃvarasaṃvuto viharati ācāragocarasampanno, 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 samādāya sikkhati sikkhāpadesu.[2]
在这个教法里,比丘必须持戒(sīla)——也就是「波罗提木叉戒」(pātimokkha sīla)。恭敬持守「波罗提木叉」的人,能够避免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等苦趣(apāya)的危险。[3][3]简言之,「波罗提木叉」就是在戒除身不善行及语不善行。再者,若要守护波罗提木叉,则必须“ācāra- gocarasampanno”〔具足正行与行处〕,即具有端正的行为、善知识以及业处等。关于此,内容颇为广泛,详细的解释请参考《清净道论.说戒品》。我希望你们对这部分,都已经很熟稔了。
再者,要全心持好戒律的话,必须“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于微细罪亦见怖畏〕,也就是,必须像持守最重的戒那样地小心持守那些看似极微细的戒。比丘会违犯的戒,计有七类。七类中,「恶作」(dukkata)〔或译突吉罗〕、「恶说」(dubbhāsita)[4]被当作是微细戒。然而,即使是小小戒、微细戒,若故意违犯,也会让人堕入苦趣四道。所以,比丘应了知苦趣的危险,尽力持戒,即使是极微小的过错也不违犯。
Saddhāsādhano hi so [pātimokkhasaṃvaro].[5]
「具足深信,才能善持波罗提木叉戒。」对有信仰的人而言,持戒并不是什么负担。因为你们全都修习过四念处,所以必然都已具足深信。[4]如此,你们应该以不动摇的毅力,谦逊地持守戒律。今日,大多数的比丘在穿衣、防护眼根、不持金银,及与信众相处等方面的戒律上,愈来愈松散。
身为禅修中心的负责人,你们全都应该持守所有的戒律而无任何遗漏。佛陀教导说:“aṇ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āvī”〔「即使微细罪,亦见怖畏」〕,即使是极小的罪,也应视作能引极苦的大罪。佛陀的任何教导,都必须看作是某种戒。我要再次提醒你们,当自精勤持戒,同时也催促你们的弟子严持戒律。
在仰光禅修中心总部,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持守戒律;我们也试着圆满“appica- santuṭṭhi-sallekha-guṇa”(少欲、知足、减损烦恼的美德),严禁抽烟、嚼槟榔和其它轻浮、降低自己品格的坏习惯。因为我们严禁这些行为,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教」(pariyāya)、「行」(paṭipatti)的学习[6],并也因此得到信众的敬重。
我很高兴得知禅修中心的一些分道场,也依循着相同的传统。我热切地希望你们都能够严持戒律,[5]培养令人敬爱的德行,为你们自己与「行的教法」(paṭipatti sāsana)带来真实的利益。
二、恭敬正法
要恭敬什么法?不外乎是你们藉由念处毗婆舍那修行所获得的「念」、「定」、「慧」。你们应借着宣讲佛法,鼓励他人修行;而且,只要一有机会,自己也必须继续修行。最重要的是,你们总是在催促着别人修行,所以,你们自己也不应该放逸。
三、修法正确
人们因为相信你,而来到你的禅修中心修习念处禅法。所以,很要紧的是,业处阿阇黎应该给予禅修者精确且完整的教导与指引,以便让禅修者能够亲见可证的定力与观智。你们必须依据《大念处经》,正确地教导禅修者马哈希禅法,让他们能藉由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证得七清净与十六阶智(从「名色辨别智」到「省察智」)。[6]
我们听说,有些分道场虽然自称是马哈希禅修中心,却教导着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这样是非常不好的情况。我想请你们传达我的告诫,希望他们应该名副其实地,只教授精确的马哈希禅法。我也请你们传达我对他们的建议,希望他们依据我对阶智的开示,仔细小心地检查、评估他们所教导的禅修者是否有进步,并且,在方法上给予正确且精准的指导。
四、道场久住
这是指你们应让所负责的禅修中心,能够永续开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去世。那时候,只有当继任者有能力绍承马哈希传统的业处阿阇黎之特质时,禅修中心才能持续正常运作;如果继任者的资格不符、能力不够,或者不尽责、懈怠,那么禅修中心就会沦落为一般的寺院。
你们应该在尊重法的基础上,慎选你们的助教、继任者。你们应该只选择那些修习念处禅法至令人满意程度的人[7],以及那些恭敬正法且持守戒律的人。要小心!不要为了任何理由,让不敬重法、懈怠放逸、行为不负责的人,留在你的禅修中心。若有需要,你们可以将这些人送到仰光本部来接受必要的训练。
五、合作与协调
在仰光本部举办这年度大会的主要目的,是要给大家一个相互合作、群策群力的机会。缅历1311年Nattaw月的月圆日(公元1949年12月4日),我开始在这个禅修中心教导念处毗婆舍那禅法。从缅历1312年的第一次年度集会开始,仰光本部每一年都会召开这样的年度大会,它的目的,是希望向负责弘扬「行之教法」的诸位,传达相互合作、和合协调的精神。
在此,我要感谢你们,如此真诚恳切地尽心尽力,成就这次的年度大会。我认为这代表你们对法的尊重,以及对长老们的敬爱。
abhiṇhaṃ sannipātā sannipātabahulā bhavissanti, ... samaggā sannipatissanti[7]
依据佛陀的教导,经常的集会,和合地合作努力,是迈向成功与进步的方法。若所处的地区有一个以上的禅修中心,你们应该相互尊重、合作。任何教导正法的人,只要他所说的法符合念处毗婆舍那的方法,你们就应该给予欢迎与鼓励。无论是谁在教导此法,只要他是为了弘扬正确的「行之教法」,你们都应与之合作。
另外要提醒你们的是,不要过于执着住所、亲戚、物质资具,以及护持的居士。在仰光禅修中心,我不鼓励人们布施住所给比丘当作私人的所有物。我总是引导布施者将施物施给僧团,让一般禅修者都能使用。仰光中心里,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物,是我个人私有的财产。所以,我一无所有,无所羁绊,没有任何遗产可操心。我希望你们也能够仿效这个不执着的方式,如此,不仅可以减少问题的发生;也有更多的时间,能在祥和的气氛里为法用功。[9]
六、明年的程序
为了善用你们的宝贵时间与才能,在大会开始之前的三天,我想要请大家轮流诵经三十分钟。每天的上午及下午,各由四位业处阿阇黎,念诵巴利经文及简短的缅文翻译;每天的晚上,则由被挑选出的「说法师」(Dhammakathika)做主要的开示。详细的程序,会在与各负责人协商后,由权责单位提出。如果你们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你们表达出来。
七、关于宣说佛法的建议
最后,要谈我对宣说佛法的建议。我提列数点,供你们检讨。
(a)身为业处阿阇黎,你们所弘讲的佛法,应以巴利圣典里所教导的念处禅法为主。
(b)避免以歌唱般的声调,来念诵巴利偈颂。
(c)不应只为了吸引在家听众,而使用滑稽、想象且无根据的故事。
(d)你们受着马哈希禅修中心的荫护,所以请依循马哈希禅修方法来教导大众。
(e)应谨慎小心!避免使用那些会贬损、伤害或侮辱他人的言词与评论。
最后,愿你们都能圆满修习戒、定、慧,并能鼓励、帮助你们的弟子与信众也这么做。愿你们皆因弘传佛法的功德而得以最快、最易的方式,证得涅盘与究竟的离苦解脱。
--------------------------------------------------------------------------------
* 温宗堃译自 Mahāsi Sayādaw, tr. by U Sunanda (Dr. U Than Naung), ‘Ovādakathā by The most Venerable Mahāsi Sayādaw delivered on the eve of Commemorative 26th Anniversary ’, Rangon: Mahāsi Sāsana Yeiktha, 1995。
[1] 《长部注》第1册12页(缅甸版)。
[2] 《长部》第3册78页(PTS版):「诸比丘!于此,比丘具戒,持续依别解脱律仪而防护,具足正行与行处,即使微细罪,亦见怖畏,受持学习一切学处」。
[3] 《清净道论》16页(PTS版):Pātimokkhanti sikkhāpadasīlaṃ. Tañhi yo naṃ pāti rakkhati, taṃ mokkheti mocayati āpāyikādīhi dukkhehi, tasmā pātimokkhanti vuccati.。
[4] 此二者,皆属「波逸提」(pācittiya),犯此类戒者,须向僧团(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别众(两位或三位比丘)或一位比丘忏悔。
[5] 《清净道论》35页(PTS):「应依信而成就别解脱律仪。因为,此别解脱律仪,依信而得成就。」(saddhāya pātimokkhasaṃvaro sampādetabbo. Saddhāsādhano hiso pātimokkhasaṃvaro.)
[6] 佛陀的教法,分为「教」(pariyāya)、「行」(paṭipatti)、「证」(paṭivedha)三个范畴。
[7] 《长部》第2册76-77页(PTS)提到:「只要比丘们经常、多多集会,那么,成长──而非衰退──是可期待的。只要比丘和合共聚、和合分离、和合行事,那么,成长──而非衰退──是可期待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近代大师 马哈希尊者
下一篇:孙伦西亚多简介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