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
77. 他远离感官欲乐,远离不善法,进入并安住于……初禅
注:提及这一点是为了显示当心因近行定而变得专注时的更高层次成就,也为了显示当心因安止定而变得专注时的定力分界。
新疏:上一节经文的尾端提到「由于快乐,他的心变得专注。」这指出透过近行及安止两种方式令心专注。在这种情况里,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始于『他远离感官欲乐』等的教法有什么目的?」论师给予上述的话作为回答。
「为了显示更高层次的成就」:那就是为了显示将会证得的成就:高过近行定的初禅等等;高过初禅的第二禅等等。因为初禅等这些成就必须透过先成就近行定才能达到,没有近行定的话就不能达到,而且顺序地发生的愉快等各种原因也是成就第二禅的必备条件。
「为了显示定力的分界」:这是有关以概括性的词语「由于快乐,他的心变得专注」来形容的安止定──为了显示把它归纳为第二禅等等及第一种神通等的分析。
他以由远离而生的喜乐灌注、渗透、浸泡、充满他的全身
注:「他灌注」:他滋润;他把喜乐扩展至每一处。「渗透」:他涂满一切处。「浸泡」:犹如把风箱注满空气一般,他(把身体给)注满了。「充满」:他遍满一切处。「他的全身」:由四界组成的色身。
「他的身体没有任何部份」:这比丘身体的每一部份,在业生色流产生的地方,没有任何部份,甚至是皮肤、肌肉或血液的一小部份,是不被初禅之喜所充满的。
对于第二禅的譬喻,色身好比是湖,第二禅之乐则好比是湖水。
新疏:对于第三禅的譬喻,色身好比是莲花,第三禅之乐则好比是湖水。
注:对于第四禅的譬喻,提及白布是为了显示充满热能。因为骯脏的布不充满热能,刚洗干净的布则充满强烈的热能。在这譬喻里,色身好比是布,第四禅之乐好比是充满热能。因此,就好象一个刚洗好澡的男人,以一块干净的布从头盖满全身地坐着,其身体的热能扩散至整块布,没有任何一部份的布是不被热能所充满的。同样地,该比丘的色身没有任何部份是不被第四禅之乐所充满的。应当如此理解在此的含义。
新疏:问:在提到「其色身没有任何部份是不被白布所充满的」时,圣典是说身体被白布充满,而不是说该布被热能充满,不是吗?
答:预期着这个问题,论师说「在这譬喻里」等等。意思是应当依(论师的)解释来理解其含义,因为色身好比是布,第四禅之乐好比是充满热能。透过这一点,他显示提及身体时应当理解它好比覆盖着它的布块,而提及该块布时,应当理解它是指因为该布而充满热能;(否则)该譬喻就跟所要比照的对象没有关连,而且身体是不可能被白布充满的。
所举出的这一个譬喻拥有「必须分析的含义」(neyyatthato),因为世尊的教法是多样化的。应当把禅修者的色身视为相当于布块,因为它将会被第四禅之乐充满,就好比是被热能充满一样。第四禅之乐好比充满热能,因为它充满了禅修者好比布块的色身。(在这个譬喻里)该男人的身体就好比第四禅本身,因为禅那是乐的基础,就好象(该男人的身体)是充满热能(的基础)。于是论师说「因此」等等。因为这指出前文的正确性。在此,圣典里说到「以清净、光明的心」,世尊所提及的心是指第四禅之乐。为了显示这一点,注释提及第四禅之乐两次。
问:但是在第四禅里并没有乐,只有舒适相(sàtalakkhaõa),不是吗?[72]
答:是的。然而,在此舍本身由于其寂静性而被称为「乐」。因此,《迷惑冰消》里说:「由于其寂静性,舍被称为乐。」
注:对于四种禅那的次第解释与修行方法,在《清净道论》里有记载。所以在此并不详细地解释它们。
不要以为这一个阶段只是指出证得色禅者,而没有针对证得无色禅者而言。因为没有透过十四种御心法掌握八定[73]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神通的。在圣典里只提及色禅,但是也应该解释无色禅。
新疏:这么说是因为八定是证得神通[74]不可或缺的条件。十四种御心法是:一、顺遍;二、逆遍;三、顺逆遍;四、顺禅;五、逆禅;六、顺逆禅;七、跳禅;八、跳遍;九、跳禅与遍;十、超支;十一、超所缘;十二、超支与所缘;十三、支的确定;十四、所缘的确定。这些已经在《清净道论》(第12章.第3-7节)里解释了。
即使已经掌握了各种禅那的五自在,即转向等等[75](见《清净道论》第4章.第131节),十四种御心法还是修证神通的主要条件。只是掌握了色禅,而没有掌握无色禅是不能够成功地证得(神通)的。因此无色禅是证得神通不可或缺的条件。
问:如果无色禅应该被包括在经文中,为什么世尊省略了它们不说?
答:因为色界的第四禅是一切神通的特别基础。因为即使(无色禅)是证得各种神通不可或缺的条件,后者以色界的第四禅为它们的特别基础。因此,为了显示第四禅是它们的基础,所开示的教法停于该处(第四禅)。但这并不是说无色禅是不必要的。因此论师说:「但是也应该解释无色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观智
下一篇: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弃除五盖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