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巴利语:cattāri ariyasacca)简称四谛,是佛陀的根本教法,由他在证悟之夜发现,且在他(四十五年)漫长的弘化期间不断地重复开示。
目录 |
经藏记载
《相应部经典二.因缘相应.第六 树品》:
“ | 世尊曰:“诸比库!比库凡为真正灭苦,应以如何之思量而思量之耶?” “大德!于我等,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善哉!实欲世尊明所宣说之义,诸比库愿奉闻受持世尊之教。” “诸比库!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彼诸比库向世尊奉答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诸比库!如是比库思量而思量:‘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彼更思惟而如是知:‘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有生故有老死,无生故无老死。’ 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于老死灭之道迹,如是契法行者。 诸比库!于此,比库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老死之灭。 更思量而思量:‘又,此有以何为因?此取以何为因?此爱以何为因? 受、触、六处,又以同为因?此名色……此识……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行?无生故无行耶?’ 彼更思量而如是知:‘行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有无明故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也。’ 彼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诸比库!于此,比库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行之灭。 诸比库!陷于无明之人,若自为福行者,则其识趣于福;若自为非福行者,则其识趣于非福;若自为不动行者,则其识趣于不动。 诸比库!比库舍无明而生明,彼离无明生明故,彼无自为福行,无自为非福行,无自为不动行。 依不为、不思惟,无取著世间之任何物。无取著故无畏怖,无畏怖故自证般涅槃,得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应再生。’ | ” |
介绍
佛陀在其四十五年的弘法过程中,所作开示数量繁多,佛陀的弟子们将其分门别类,结集为佛法三藏——“律藏、经藏、论藏”。那么,佛陀的基本教义是什么呢?或者说,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佛陀曾说:“过去和现在一样,我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1]。这是佛陀对自己教法的高度概括。在其他的经典里,佛陀更进一步的指出“因为未通晓、证悟四圣谛,我与汝等,长久以来,流转于生死。何谓四圣谛?一者苦圣谛,二者苦集圣谛,三者苦灭圣谛,四者苦灭道迹圣谛”[2]。所以,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圣谛”。
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法,由他在证悟之夜发现,且在他(四十五年)漫长的弘化期间不断地重复开示。这四圣谛称为“圣”(ariya)是因为它们由圣者洞见、因为它们是至上圣者佛陀所教之谛、因为发现它们能够导向圣者之境、以及因为它们是真实、无可变更、绝不虚假之谛。[3]
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佛陀这样解释:
“ |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4] | ” |
简要来说则是除了渴爱之外,三世间地的一切法都属于苦圣谛之内。[3]
集圣谛
“集圣谛”也称为“苦集圣谛”、“苦因圣谛”,即相等于贪心所的渴爱(tahā)。[3]
“ | 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 ,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4] | ” |
通俗的说就是:集圣谛是指“爱”,这“爱”将导致再次投生,这“爱”伴随着欢喜和贪婪一同生起,无论在哪里有自己的生命,即会喜乐于其处;
这“爱”可分为三种:欲爱(kāmatahā)、有爱(bhavatahā,渴爱生存)及无有爱(vibhavatahā,渴爱断灭)。
灭圣谛
“灭圣谛”也称为“苦灭圣谛”。苦灭圣谛只有一法,即通过去除渴爱而证悟的涅槃。[3]
“ | 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4] | ” |
道圣谛
“道圣谛”也称为“苦灭之道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趣向灭苦之道圣谛是八圣道分。在四谛的教法里,这是在四出世间道心里生起的八道分心所。当知在菩提分一篇里的八道分可以是属于世间或出世间法,但在四圣谛教法里,它们则纯粹属于出世间法。[3]
“ | 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4] | ”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苦圣谛
下一篇:Portal: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