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爱(巴利语:tahā)依字面意思是渴爱。包括贪爱心及其相反的瞋恨。佛陀明确指出贪爱为苦因。[1]
目录 |
什么是贪爱
什么是贪爱呢?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2]贪爱是五盖之一。
贪爱有几种
佛陀说导致苦的真实原因正是贪爱,而这贪爱可分为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欲爱是对欲望的渴爱,即对五欲功德的贪爱[3]。这五欲是指“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对外境(即:外处)攀缘的欲望。[4]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色爱转起以欲乐而享受现于眼的视线之前的色所缘之时,名为‘欲爱’…… 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5]。通过这五种感官,于内生起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由于无知,他认为这里有“乐”而不能见“苦”,于是对这种种法生起贪爱,这就是欲爱。
有爱是对生命的渴爱,即是由于对生命的希求而生起的、与常见俱行的、对色界与无色界生命的贪,以及对禅那的欲[3]。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当它(色爱)与认为所缘‘是恒是常’的常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有爱’——与常见作伴的贪而名有爱…… 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5]他希望长生不老或者在死后获得新生,他希望现在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知,希望下一世也能获得这些能力,他希望永远拥有这些能力。因为无智,他无法破除诸法的密集,以“无常”为“常”。因为无知,他认为这些法里有“我”、认为这些法就是“我”或者为“我”所有,于是对内六处、六识、六寻、六伺生起贪爱,这就是有爱。
无有爱是对无生命(即断灭)的渴爱,即是与断见俱行的贪[3]。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里解释到“当它(色爱)与认为所缘‘是断是灭’的断见共同转起之时,名为‘无有爱’——与断见作伴的贪而名无有爱。于声爱等的方法也是同样的。”[5]持断见者可能会对断灭生起贪爱。由于这种邪见,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有“真我”、“本我”以及“我所”,而人死以后认为是“我”死了,一切归于虚无,虚无才是可喜、可爱的,于是生起对虚无的贪爱,这就是无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