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座部佛教百科的禪觀類別條目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禪修指導。 任何关于實證的問題應諮詢有資格的導師。 |
增上心学(巴利语:Adhicitta sekha)即是定学,善心一境性为定[1]。它是培育心的一境性,让心远离种种杂染烦恼的状态,把五盖镇伏,达到心清净方法。
目录 |
经藏
“ | 如何是定?依长入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依长出息之力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乃至……]依入息之力令心得定……乃至……依出息之力令心得定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定,即心之住、止住、安住、不乱、无散乱、意不乱、寂止、定根、定力、正定,此是定。 | ” |
“ | 定有一,是心之一境性。定有二,是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定有三,是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定有四,是顺退分定,顺住分定,顺胜进分定,顺决择分定。定有五,是喜遍满性,乐遍满性,心遍满性,光明遍满性,观察因相。定有六,是依念佛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法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僧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戒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舍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念天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七,是定善能,定之等至善能,定之住善能,定之起善能,定之身安善能,定之行境善能,定之引发善能。定有八,依地遍力心之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水遍力……乃至……依火遍力[……乃至……]依风遍力[……乃至……]依青遍力[……乃至……]依黄遍力[……乃至……]依赤遍力[……乃至……]依白遍力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定有九,有劣于色缠之定,有中,有胜,有劣于无色缠之定,有中,有胜,[并]有空性定,无因相定及无愿定。定有十,依膨胀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依青瘀想之力[……乃至……]依渍烂想之力[……乃至……]依斩斫离散想之力[……乃至……]依食啖想之力[……乃至……]依弃掷想之力[……乃至……]依杀戮弃掷想之力[……乃至……]依血涂想之力[……乃至……]依虫啖想之力[……乃至……]依骸骨想之力心一境性是无散乱定。以上有五十五定。 | ” |
什么是定
定:(巴利语:samādhi)古代翻译为“三摩地”或者“三昧”。清静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善心一境性为定。
想要修定、培育定力必须修止,修止就是让平息烦恼、培育定力和培育智慧的种种敌对法停止,如此才能够培育定力。
在佛陀教导的修定的方法当中,透过培育心的一境性可以达到两类的定,即近行定(upacara-samapatti)和安止定(appana-samapatti)。在这两类的定当中,近行定属于欲界的心,在欲界善心当中它是属于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如果一个人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达到了安止定,安止定才能称为禅那。而近行定还是属于欲界的心,它不能称为禅那。
什么是心具足
“ | 迦叶!又,比库如何防护诸根门耶?迦叶!于此,有比库眼见色境时,不执总相亦不执别相……乃至……沙门果经六四--七六节以防护意根,达至意根之防护。彼以此圣诸根防护具足,于内心感受无垢清净之安乐。迦叶!如是为比库防护诸根门也……乃至……于自观察以舍断五盖而生欢喜;欢喜者则生悦;怀欢悦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觉受乐,有乐者心则入三昧。彼舍去诸欲、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之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彼实由离生喜、乐,等持周偏、盈溢充满其全身,由离生喜、乐,是无不透彻。如是,迦叶!犹如熟练之助浴者、助浴者弟子,撒洗粉于铜皿,注水搅混,润湿洗粉,浸湿内外周偏而不渗出。迦叶!如是由离生喜、乐,等持周偏,盈溢充满其全身,由离生喜、乐,是无不透彻。此为比库心具足之一。
迦叶!更于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乃至……第三禅……乃至……第四禅而住。……乃至……此为比库心具足之一。迦叶!此为心具足也。 |
” |
定的语义
心和心所完全的安置在一个所缘(对象)上,所以,以该法的威力使心平等并完全地、不散乱、不杂乱地住立在一个所缘上,当知这即是等持。就是心完全的保持、维持在一个对象上,这就是等持,等持就是定。
定还有其它的名称,如:samāpatti,古代依音译为:三摩钵地,入定,等至,到达、已经进入的意思。
定也可以叫作:samāhita,古代依音译为:三摩呬多,入定者,等持者,得定者之意。
定的相、味、现起、足处
这里的定是以不散乱为(特)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不散动为现起(现状),依照“乐者之心而善等持”的语句,故知乐为定的足处(近因)。[1]
定有几种
(一)一种定:以不散乱的特相为一种定。(二)二种定:
(三)三种定:
(四)四种定:
- (1)以苦行道迟通达、苦行道速通达、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速通达为四种;
- (2)以小小所缘[12]、小无量所缘[13]、无量小所缘[14]、无量无量所缘[15];
- (3)以四禅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 (4)以退分[16]、住分[17]、胜进分[18]、抉择分[19];
- (5)以欲界定[20]、色界定[21]、无色界定[22]、离系定[23];
- (6)以欲定[24]、勤定[25]、心定[26]、观定[27]为四种。
(五)五种定:以五禅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为五种。
定的杂染
《论藏.分别论》:杂染是退分法;得初禅者与欲俱的想及作意的现行,为退分之慧。
定的净化
《论藏.分别论》:净化是胜进分法;与无寻俱的想及作意的现行,为胜进分之慧。
定修习法
(一)破除十种障碍之中的障碍;
(二)亲近教授业处的善友;
(三)顺适于自己的性行;
(四)四十业处之中抉择业处修止;
(六)破除细障;
(七)不离一切修习法而修习。
修定的功德
(一)现法乐住功德:诸漏尽阿拉汉既已入定,念“我以一境心于一日中乐住”而修定,由于他们修习安止定,故得现法乐住的功德。所以世尊说“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名为损减(烦恼),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二)毗钵舍那功德:有学、凡夫,从定而出,修习:“我将以彼定心而观察”,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观)的足处(近因),亦因为修习近行定而于(烦恼)障碍中有(得利的)机会,故得毗钵舍那的功德。所以世尊说:“诸比库!汝应修定,诸比库!得定的比库如实而知”。
(三)神通功德:其次曾生八等至,入于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出定之后,希求及产生所谓“一成为多”的神通的人,他有获得神通的理由,因为修习安止定是神通的足处,故得神通的功德。所以世尊说:“他倾心于彼彼神通作证法,具有理由,必能成就于神通作证之法。”
(四)胜有功德:“不舍禅那,我等将生于梵天”──那些这样希求生于梵天的人,或者虽无希求而不舍于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胜有,而得胜有的功德。所以世尊说:“曾少修初禅的人生于何处?生为梵众天的伴侣”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五)灭尽定功德: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槃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28]
关于“定”与持“不二论”各体系不同观点的比较
在禅修或禅定上,不二论系统与圣法之间在外貌上的一个惊人差异。对于不二论系统来说,由于任何区别最终皆非真实,禅修目标当然就不会着重消除内心的烦恼与培养良善的心态了。这些不二论系统会说:烦恼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在的实质,甚至说成是“绝对统一”的不同示现,因此,进行任何消除烦恼的实践,都是徒劳无功的,就像逃避一只虚幻的恶魔,设法消除烦恼只会加强二元对立面的幻象而已。在不二论者心中波动着的禅修主题宣称:“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烦恼与超越的智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用激情才能消除激情”。
在圣法之中,禅修实践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一种清净心灵的过程来展开的。此过程从认知不善念的危险开始,这些不善念是我们的真正污染物,是我们需要降伏与消除的。培育对治它们的善念,才能彻底销毁这些污染性烦恼,达致完善的境界。整个过程皆需要明辨心念的善与恶、黑与白等质量,以及依赖努力和勤奋,就如《中部》第二经(MN2)所言:“修行者不可容忍任何一个出现的不善念,要抛弃它,驱散它,取消它,废弃它。”又如《相应部》第46:40经(SN 46:40)所言:障碍是“盲目的原因,无明的原因,会破坏智慧,不利于涅槃。”禅修实践可排除内心的污垢,为销毁诸漏(烦恼)作出最好的准备。[29]
注释与引用
- ↑ 1.0 1.1 《清净道论》.说取业处品
- ↑ 于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有喜定”。
- ↑ 于其余二禅的一境性为“无喜定”。而近行定则或为有喜,或为无喜。
- ↑ 于四种法中的初三禅及五种法中的初四禅的一境性为“乐俱定”。
- ↑ 其余的为“舍俱定”。而近行定则或为乐俱、或为舍俱。
- ↑ 刚获得(的定)为“下”。
- ↑ 不甚善修习(的定)为“中”。
- ↑ 甚善修习而自在者(的定)为“上”。
- ↑ 于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喜俱定”。
- ↑ 于彼等四种法及五种法的第三及第四禅的一境性为“乐俱定”。
- ↑ 其余的为“舍俱定”。
- ↑ 对于那定不熟习,而不能为到达上禅之缘,且于所缘没有什么增长者。
- ↑ 对于那定不熟习,善加修习而能为修上禅之缘者。
- ↑ 到达上禅,于所缘没有什么增长而起的(定)。
- ↑ 到达上禅,于所缘有增长而起的(定)。
- ↑ 与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即由于障碍的现行为“退分”。
- ↑ 彼随法念的住立为“住分”
- ↑ 与无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到达更胜的(定)为“胜进分”。
- ↑ 由于与厌离俱的想和作意的现行为“抉择分”。
- ↑ 一切近行的一境性为欲界定。
- ↑ 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色界定。
- ↑ 无色界的善心一境性为无色界定。
- ↑ 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为离系定。
- ↑ 比库若以愿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欲定。
- ↑ 比库若以精进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精进定。
- ↑ 比库若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心定。
- ↑ 比库若以观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称为观定。
- ↑ 清静道论.第十一.说定品。
- ↑ 《佛法与不二论》.菩提比库著 梁国雄居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