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安止定
2012-12-29 11:27: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上座部佛教百科的禪觀類別條目僅供參考,並不能視作禪修指導。任何关于實證的問題應諮詢有資格的導師。安止定(巴利语:appanā-samāpatti)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又称为“禅那”(jhāna),包括四色界禅与...

安止定(巴利语:appanā-samāpatti)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又称为“禅那”(jhāna),包括四色界禅四无色界定。安止定是相对于近行定而言,安止定的禅支强固,定心可以持续不断。三十种业处可以达到安止定,不得安止定的十种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寂止随念这八种随念,再加四界差别食厌想[1]

 

目录

如何修得安止定

止乘(samathayāna)行者,以世间定修习法修习止禅,取《清净道论》所说的四十种业处之一为所缘,培育心的一境性,当心持续专注于所缘一段世间,将会有禅相出现。所有四十种业处都可以获得遍作相取相,但只有二十二种业处可获得似相。这二十二种业处是: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入出息念

专注于似相最初阶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则称为近行定,该修行称为近行修。当安止定生起时,所专注的禅相依然是似相,但是该定是安止定,该修行是安止修。

保护似相有三类方法,从近行定达到安止定。

调整七种适不适合的生活事项

近行定共同生起的似相,他的生起是很困难的。若能于同一跏趺坐禅之时而增长(似)相得达于安止定,是很好的;如不可能,则他应以不放逸而护其相,犹如保护怀有转轮王的母胎相似。即如这样的说:

对于似相的守护者 ,是不会退失已得(的近行定)的,若不这样的守护,则失去他的所得。这是守护的方法:

住所行境谈话食物时节,以及威仪有七种,应避此等不适者。应用适当的七种,这样的行道者,不久便得安止定[2]

调心为主的十种安止善巧

如果这样行道的人依然不得安止定,则他应该成就一种安止善巧。这便是他的方法──当以十种行相而求安止善巧:(1)令事物清净[3],(2)使诸平等而行道[4],(3)于善巧[5],(4)当策励于之时,即策励于心[6],(5)当抑制于心之时,即抑制于心[7],(6)当喜悦于心之时,即喜悦于心[8],(7)当舍心之时,即舍于心[9],(8)远离无等持的人[10],(9)“亲近等持的人” [11],(10)倾心于彼(等持)[12]

精进平等是成就安止定的总原则

能像这样──安止善巧的成就者,得相的时候,安止定生起。如果这样行道的人,而安止定却不生起,贤者亦宜精进,不应放弃瑜伽。放弃了精进的人,即获得一些些──殊胜的境地,亦无此理。是故贤者──观察心作的行相,以平等的精进,数数而努力。贤者须策励──少少消沉意,遮止于心的过于勤劳,使其继续平等而努力。譬如为人赞叹的蜜蜂等,对于花粉、荷叶、蛛丝、帆船和油筒的行动;中庸的努力者意向于相而行道,从昏沉、掉举一切的解脱。[2]

安止定的规定

他这样的意向于相而行道:他想“我今将成安止定了”,便间断了有分心,以念于“地、地”的勤修,以同样的地遍为所缘,而生起意门转向心。此后对于同样的所缘境上,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的最后的一念为色界心;余者都是欲界的,但有较强于自然心的心一境性的。又为安止的准备工作故亦名为遍作,譬如乡村等的附近称为近村或近城,正如这样的近于安止或行近于安止,故亦称为近行;又以前是随顺于遍作,以后则随顺于安止,故亦名为随顺。这里的(三或四的欲界心中的)最后的一个,因为征服了小种姓欲界的)而修习于大种姓色界的),故又名为种姓。再叙述其不重复的(即不兼备众名,而一念假定一名的):此中,第一为预作,第二为近行,第三为随顺,第四为种姓。或以第一为近行,第二为随顺,第三为种姓,第四或第五为安止心。即于第四或第五而入安止。这是依于速行的四心或五心的速通达迟通达而言。此后则速行谢落,再成为有分的时间了。

阿毗达磨师(论师)乔达答长老说:‘前前诸善法为后后诸善法的习行缘,依据此种经中的习行缘来说,则后后诸善法的力量更强,所以在第六与第七的速行心也得有安止定的’。然而在义疏中却排斥他说:“这是长老一己的意见”。

其实只在第四和第五成安止定,此后的速行便成谢落了,因为他已近于有分之故。如果深思此说,实在无可否认。譬如有人奔向于峭壁,虽欲站住于峭壁之端,也不可能立止他的脚跟,必堕于悬崖了,如是在第六或第七的速行心,因近于有分,不可能成安止定。是故当知只有在第四或第五的速行心成为安止定

此安止定仅一剎那心而已。因为时间之长短限制,有七处不同:即于最初的安止,世间的神通,四道,道以后的果,色无色有的有分禅(无想定灭尽定),为灭尽定之缘的非有想非无想处,以及出灭尽定者所证的果定。此中道以后的果是不会有三剎那心以上的。为灭尽定之缘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不会有二剎那心以上的。于色、无色界的有分(无想定及灭尽定)是没有限量的。其余诸处都只有一剎那心而已。在安止定仅一剎那之后,便落于有分了。自此又为观察于禅的转向心而断绝了有分以后便成为禅的观察[2]

安止定进展障碍法的净化

由于把取于及再于彼等行相成就者,则仅为安止定(一刹那)的成就,不是长久的,若能善净于定的障碍法,则得长久继续。这便是说不以观察的过失等而善镇伏于爱欲,不以身轻安而善作静止于身的粗重,不以勤界作意等而善除去惛沉睡眠,不以奢摩他相的作意等而善除掉举恶作,对于其他定的障碍法亦不善清净,比库若这样的入定,则如蜂入不净的窝,亦如国王入不净的花园一般,他很快的就会出来的(出定),如果善净定的障碍诸法而入定,则如蜂入善净的窝,亦如王入善净的花园一般,他可以终日安于定中了。[2]

安止定里的速行

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都只生起一次而已。过后即沉入有分。[13]

四道之生起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根据情况,随后有两个或三个果心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14]

在证入灭尽定时,第四无色禅心只生起两次,之后即证得灭尽。在从灭尽定出来时,根据情况是阿那含或阿拉汉果心生起一次。当它灭时即会沉入有分。[15]

对于安止心路过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没有固定的过程规则。当知(广大与出世间)速行甚至能够(连续地)生起许多次。[16]

安止定的特点

在安止定的阶段,诸禅支已经完全茁壮。禅修者能够以似相为对象,停留在安止定中很长的时间,不会落入有分。在此阶段,不间断的完全专注能持续一、二、三小时或更久。此时听不见任何声音,心只会专注于似相,不会趋向其它对象。

禅修者可以借着观察禅支来区分各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借着观察禅支,我们可以分别:“这是初禅”、“这是第二禅”等等。而且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第四禅的定力最高深。

禅修者到达第四禅之后,再透过去除遍相的方法来成就四无色界定

安止定的行相

安止定是“于获得地”(安止地)以诸支现前而等持于心。[2]

按有喜等划分

依有喜和无喜分

于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有喜定”。

于其余二禅的一境性为“无喜定”。 [2]

依乐俱和舍俱分

于四种法中的初三禅及五种法中的初四禅的一境性为“乐俱定”。

其余的为“舍俱定”。[2]

依喜俱、乐俱、舍俱分

于四种法中的初二禅及五种法中的初三禅的一境性为“喜俱定”。

于彼等四种法及五种法的第三及第四禅的一境性为“乐俱定”。

其余的为“舍俱定”。 [2]

八种安止定

  1. 初禅有五个禅支:一境性
  2. 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
  3. 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
  4. 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
  • 四无色界定:
  1. 空无边处定
  2. 识无边处定
  3. 无所有处定
  4. 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安止定的功德

(一)( 现法乐住)诸漏尽阿拉汉既已入定,念“我以一境心于一日中乐住”而修定,由于他们修习安止定,故得现法乐住的功德。所以世尊说“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名为损减(烦恼),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

(二) ( 毗钵舍那)有学、凡夫,从定而出,修习:“我将以彼定心向观察”,因为修习安止定是毗钵舍那(观)的足处(近因),亦因为修习近行定而于(烦恼)障碍中有(得利的)机会,故得毗钵舍那的功德。所以世尊说:“诸比库!汝应修定,诸比库!得定的比库如实而知”。

(三)( 神通)其次曾生八等至,入于为神通基础的禅那,出定之后,希求及产生所谓“一成为多”的神通的人,他有获得神通的理由,因为修习安止定是神通的足处,故得神通的功德。所以世尊说:“他倾心于彼彼神通作证法,具有理由,必能成就于神通作证之法”。

(四)( 胜有) “不舍禅那,我等将生于梵天”——那些这样希求生于梵天的人,或者虽无希求而不舍于凡夫定的人,修安止定必取胜有,而得胜有的功德。所以世尊说:“曾少修初禅的人生于何处?生为梵众天的伴侣”等。修近行定,必得欲界善趣的胜有。

(五)( 灭尽定)诸圣者既已生起八等至,入灭尽定,如是修习:“于七日间无心,于现法证灭尽涅槃我等乐住”,彼等修安止定而得灭尽定的功德。所以说:“以十六智行及以九定行得自在慧而成灭尽定之智”。 [17]

安止定的掉落与退失

如果禅修者不重视他的禅修,而重视似相以外的其它对象,那么将有许多障碍(nivāraa )会发生。许多依贪欲及瞋恨的妄想会产生,这些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āra不明智的注意)。这些不同的对象会削弱定力,因为善法不善法一向是对立的,当善法强而有力时,不善法会远离;反之,因为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强而有力时,善法会远离。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心识剎那心路过程中。

因为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为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禅修之时,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则五盖烦恼也必然会生起。它们是不善法,这些不善法会削弱定力或造成定力掉落与退失。[18]

安止定的异名

相当于北传的根本定。[19]

注释与引用

  1. 《清净道论导读》 护法法师口述 陈水渊整理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
  3.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便是使内外的事物清净。如果他的发、爪、毛长了,或者身涂汗垢之时,则于内身的事物不清洁不干净。假使他的衣服破旧肮脏,充满臭气,或者住处污秽的时候,则外界的事物不清洁不干净。如果内外的事物不清洁时,则于生起的诸心所中的智也不清净;正如依于不清净的灯盏灯芯和油而生起的灯焰之光的不净相似。若以不净的智而思惟于诸行,则诸行也不明了的,勤行于业处之人,其业处也不增进广大的。然而如果内外的事物清洁,则于所生起的 心所中的智亦清洁干净;犹如依于极清净的灯盏灯芯和油而生起的灯焰之光的清净相似。若以极净的智思惟诸行,则对诸行很明了,勤行于业处之人,其业处也得增进广大的。”
  4.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是说使信等诸的力量平均。如果他的信根力强,别的力弱,则对于精进根的策励作用,念根的专注作用,定根的不散乱作用,慧根的知见作用便不可能实行。所以由于观察诸法自性或作意之时而生起了强信,便应以不作意而舍弃了它,跋迦离长老的故事可以为例。若仅有精进根力强,则信根的胜解作用以及其它的各种作用不能实行。所以应以轻安等的修习而舍弃了它。这里亦可以苏纳长老的故事为例。如是在别的诸根中,若对一根太强,当知他根的作用便不行了。这里特别的要赞叹信与慧及定与精进的平等。假使只有信强而慧弱,则成为迷信,而信于不当信之事;若慧强而信弱,则未免倾向于奸邪,犹如从毒药而引生的难治的病相似;以两者均等,才能信其当信之事。若定强而精进弱,则倾向于定的怠惰,而怠惰增长;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倾向于精进的掉举,故掉举增长。唯有定与精进相应,才不得陷于怠惰;精进与定相应,才不得陷于掉举。所以应使两者均等;以两者的均等可得安止定。然而对于修定业之人,信力强亦适合,如果信赖彼可证得安止定。于定慧中,对于修定业者一境性强亦可,如是他可证得安止定;对于修观业者,慧力强亦可,如是他可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如果定慧两者均等则可获得安止定。唯念力强,对于一切都可以。因为以念可以保护由于信、精进、慧的倾向于掉举而陷于掉举及由于定的倾向于怠惰而陷于怠惰的心。所以念是好像合于一切菜味的盐和香料相似;亦如综理一切事物的大臣处理一切政务相似,可以希求一切的。故义疏说:“世尊说,念能应用于一切处,何以故?心常以念为依止,以念守护其现状,以及无念则不能策励抑制于心。”
  5.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即是地遍等的心一境性的相未能成就者使其成就善巧,已成就于相的修习善巧,已得修习于相的守护善巧。这便是于相善巧的意义。”
  6.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由于他极缓的精进等而心昏沉之时,他便不应修习轻安等三觉支,而应修习择法等三觉支。即如世尊说:“诸比库,譬如有人,想用小火来燃烧,他在那小火上面放些湿的草,湿的牛粪,湿的柴,用水气来吹,又放上一些尘土,诸比库,你们以为那人可以在这小火上燃烧吗?”“实在不可能的,世尊。”“诸比库,正如这样,心昏沉时,修习轻安觉支是不合时的,修习定觉支是不合时的,修习舍觉支是不合时的。何以故?诸比库,心昏沉时,以此等法是很难现起的。诸比库,若心昏沉之时,修习择法觉支是合时的,修习精进觉支是合时的,修习喜觉支是合时的。何以故?诸比库,心昏沉时,以此等法是容易现起的。诸比库,譬如有人,想用小火来燃烧,他在那小火上放了些很干燥的草,牛粪,柴,以口吹风,又不放上尘土,诸比库,你们以为此人能以小火燃烧吗?”“是的,世尊。”
  7.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由于他的过度精进等而心生掉举之时,则应不修择法觉支等三种,而修习于轻安觉支等三种。即如世尊这样说:“诸比库,譬如有人,想消灭大火聚,他于大火之上放些干草……乃至不撒尘土,诸比库,你们以为那人能够消灭大火聚吗?”“不可能的,世尊。”“诸比库,正如这样,当他的心掉举之时,修习择法觉支是不合时的,修习精进觉支……喜觉支是不合时的。何以故?诸比库,掉举之心,用此等法来止息它是非常困难的。诸比库,心若掉举之时,修习轻安觉支是合时的,修习定觉支是合时的,修习舍觉支是合时的。何以故?诸比库,掉举之心,用此等法来止息它是很容易的,诸比库,譬如有人,要消灭大火聚,他在那上面放了湿的草……撒上了尘土;诸比库,你们以为那人能够消灭大火聚吗?”“是的,世尊。”
  8.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由于他的慧的加行太弱或者由于未证止的乐而心无乐趣,他此时便当以观察八种悚惧之事而警觉之。八种悚惧之事四种,以及恶趣之苦第五,由于过去的轮回苦未来的轮回苦及由于现在的求食之苦。(心生悚惧之后)以佛法僧的随念而生起他的信乐。这样便是“当喜悦于心之时即喜悦于心”。
  9.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当他这样的行道,他的不昏沉,不掉举,非无乐趣,对于所缘的功用均等,行于奢摩他(止)的道路,此时则不必作策励抑制及令喜悦的努力。犹如马夫对于平均进行的马一样。这便是“当舍心之时即舍于心”的意思。”
  10.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即远舍于不曾增进出离之道,操作甚多事务而散乱于心的人。”
  11.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即时时亲近行于出离之道而得于定的人。”
  12. 《清净道论.说地遍品》:“即倾心于定,尊重于定,趋于定,向于定,赴于定的意思。”
  13.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心路过程之概要助读说明:“初学者所证得的第一次安止等等:对于每一种禅那的第一个安止心路过程,广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为缺少重复而弱的原故。执行神通的第五禅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练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为一刹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务。”
  14.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心路过程之概要助读说明:“四道之生起等等:每一道心只维持一个心识刹那(而且都只出现一次),在那一刹那间,它已执行了断除或减弱烦恼的作用。于钝根者,道心路过程的基础部份包括了‘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只生起两次。于利根者则没有遍作刹那,所以在道心之后的果心生起三次。”
  15.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心路过程之概要助读说明:“在证入灭尽定时:已证得四色禅及四无色禅的阿那含与阿拉汉能够证入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后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后,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后决意入灭尽定。其时有两个第四无色禅心生灭,之后心流即被切断。入定的时间长短是由禅修者先前早已决定,而通过修习,它能够延长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后有一刹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拉汉则是阿拉汉果心。过后心即沉入有分。”
  16.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心路过程之概要助读说明:“这是指对于禅那定与果定,通过不断的修习即能够延长安止的时间。初证得的安止只有一个速行刹那。但通过修习即能把它延长至二、三、四速行刹那等等。对于已掌握禅那五自在的禅修者,安止能够持续不断一段长久的时间,甚至是好几天。”
  17. 《清净道论》.说定品
  18. 缅甸帕奥禅师.止观禅修指导与问答.问3-5:什么情况下禅修者会从安止定掉或退到近行定?什么情况下在近行定的禅修者能进入安止定?
  19.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注释

参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增上慧学
下一篇:近行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