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名词 > 正文

度疑清净
2012-12-29 11:27:03   来源:   评论:0 点击:

度疑清净(巴利语:kakhāvitaraa-visuddhi)辨识那些名色的诸缘称为度疑清净。[1]目录1 概要2 把握名色之缘2.1 观色身、名身之缘2.2 观二种名的缘及四种色的缘2.3 以逆的缘起而观名色之缘2.4 以顺的缘起而...

度疑清净(巴利语:kakhāvitaraa-visuddhi)辨识那些的诸称为度疑清净。[1]

目录

概要

度疑清净是辨识那些名色的诸缘。度疑清净是因为它去除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名色法的诸缘之迷惑而得其名。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之神所造或因灵魂而有,而是因为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而生起。他也运用相同的法则辨识过去与未来(名色的诸缘)。这阶段也名为「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āa)。[2]。惟有在见清净的基础上,才培育度疑清净。亦即在名色识别智的基础上才培育缘摄受智

以把握名色之缘,而越度了关于(过去、现去、未来)三时tīsu addhāsu)的疑惑所建立的智,名为“度疑清净”。希望完成它(度疑清净)的比库,如是忆念而求名色的因缘,犹如名医,见疾病而求其起因相似,或如具有怜悯之心的人,看见了仰卧路上的天真的小孩,想念“这是谁的孩子”而求其父母一样。[3]

“法住智”、“如实智”、“正见”也是这度疑清净的同义语。即所谓:“由无明而有缘生。这两者都是缘生,把握此缘的智为法住智”。由此(如实之)智而具观者,于佛教中名为得入息者(圣果)、得建立者(圣道)、决定至者及小入流(小初果)。[4]

把握名色之缘

因为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这名色都是一如的状态,故此名色不是无因的;也不是以自在天等为因,因为没有名色之外的自在天等之故。故名色必有其因缘

观色身、名身之缘

(1)把握色身之缘

行者忆念色身出生于胃及直肠之间,腹膜之后,背椎之前,自己亦觉厌恶臭秽而极狭窄之处,那无明等的四法,因为是生它的故为因,那食物因为是支持它的故为缘,这五法便是色身的因缘。在它们之中,无明等三之对于此身,是亲依止缘,业是生缘,食物是支持者。

(2)把握名身之缘

行者把握了色身之缘,更以“由眼与色的缘而生起眼识”等的方法把握名色之缘。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之后,亦如于现在,而观察于过去由缘而转起,于未来亦将由缘而转起。如是观察关于所说的过去的五疑,关于所说未来的五疑,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如是舍三时十六疑[5],以此行者断一切的疑。

观二种名的缘及四种色的缘

(1)以共、不共而观二种名的缘

即名的缘有共与不共二种。此中:眼等的六门及色等的六所缘为名的“共缘”,因为善等差别的一切行相都是从彼等(六门六所缘)而起之故。作意等为名的“不共缘”,因为如理作意及听闻正法等只是善的缘,相反的为不善的缘,等为异熟的缘,有分等为唯作的缘。

(2)以业等而观四种色的缘

其次色的缘为时节的四种。此中:过去的“业”为业等起色的缘,生起的“心”为心等起色之缘,“时节及食”为时节及食等起色于存续剎那的缘。

以如是之缘而见名色的转起,亦如现在,而观过去依这样的缘而转起,于未来亦以这样的缘而转起。如是观察,他便舍弃了如前所述的关于三时tīsupi addhāsu)的疑惑。[6]

以逆的缘起而观名色之缘

行者既见此等称为名色的诸行而老,老而衰,衰而坏,便以这样的逆的缘起而把握名色之缘:即此诸老死是由于有生之时而有,是由于有之时,有是由于有之时,取是由于有之时,爱是由于有之时,受是由于有之时,触是由于有六处之时,六处是由于有之时,名色是由于有之时,识是由于有之时,行是由于有无明之时。他如是观察而断了如前所说的关于三时的疑惑。

以顺的缘起而观名色之缘

以“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等已如前述的顺的缘起而把握名色之缘。他亦断了如上所说的关于三时的疑惑。

以业轮转及果报轮转而观名色之缘

业轮转果报轮转而把握名色之缘,便是这样的:“于过去的业有,痴为无明,造作为行,欲求为渴爱,接近为取,思为有。此等于过去业有的五法,为此世的结生之缘。于此世的结生为识,入胎为名色,净色为处,曾触为触,曾受为受。此等于此世生有的五法,是宿作之业的缘的果。从此世成熟的内六处所生的为无明...乃至思为有。此等于此世业有的五法,是未来的结生之缘。[7]

如是以业轮转及果报轮转而把握名色之缘,及断除对于三时的疑惑者,以死与结生而知一切过去未来及现在的诸法。这是他的遍知之智。

遍知智──法住智

行者了知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已在彼处而灭;由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业缘而生的诸蕴将灭,于再有(来世)别的(诸蕴)将生;自此有亦无一法将去于再有。

譬如从灯点灯,并非从这一盏灯蕊上的灯焰跑走另一盏的灯蕊上面去,但不能说不是由于此缘而生那一灯蕊的灯焰。如是没有任何一法是从过去有而转移至此有,亦不从此有而转移至再有的,但不能说不是由于过去有的蕴、处、界之缘而生此世(的蕴处界),或由此世的之缘而生再有的蕴、处、界的。

如是[8]以死及结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经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握名色之缘的智,善断十六种的疑惑(十六疑)。不但如此,并且断了“关于疑师”等的八种疑惑[9]及镇伏了六十二种恶见[10]。如是应知以种种的方法而把握名色之缘及越度了关于三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为“度疑清净”。

参见

注释与引用

  1. 阿耨楼陀尊者《摄阿毗达摩义论》
  2. 菩提比库《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九章 业处之概要 节三十一之助读说明。
  3. 《清净道论》第十九 说度疑清净品:Knowledge established by overcoming doubt about the three divisions of time by means of discerning the conditions of that same mentality-materiality is called “purification by overcoming doubt.” The bhikkhu who wants to accomplish this sets about seeking the cause and condition for that mentality-materiality; just as when a skilled physician encounters a disease he seeks its origin, or just as when a compassionate man sees a tender little child lying on its back in the road he wonders who its parents are.(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Bhikkhu āamoli (髻智尊者))
  4. Pts.I,51f.
  5. 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食品·第10经·缘经》和《中部·第二经·一切漏经十六疑:过去的五疑:“(一)我于过去存在吗?(二)我于过去不存在吗?(三)我于过去是什么?(四)我于过去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过去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未来的五疑:“(一)我于未来存在吗?(二)我于未来不存在吗?(三)我于未来将是什么?(四)我于未来将是怎样(的状态)?(五)我于未来将从什么至什么?”关于所说的现在的六疑:“其次关于现在的疑惑:(一)我是存在的吗?(二)我是不存在的吗?(三)我是什么?(四)我是怎样(的状态)?(五)而此有情(我)从何处而来?(六)他将至何处去?”
  6. 《清净道论》第十九 说度疑清净品:When he has see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ity-materiality is due to conditions in this way, he sees also that, as now, so too in the past its occurrence was due to conditions, and in the future its occurrence will be due to conditions. When he sees it in this way, his uncertainty about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is abandoned in the way already stated.(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Bhikkhu āamoli (髻智尊者))
  7. Pts.I,p.52.
  8. Pts.II,p.62f.“忆念无常者,于何等法如实知见?如何成为正见?从何而善见一切诸行为无常?断何等的疑惑?忆念苦及无我者,于何等法如实知见?乃至断何等的疑惑?忆念无常者,于相如实知见,因此而言正见。如是由彼而善见一切诸行为无常,断除对于彼等的疑惑。忆念苦者,于转起如实知见。忆念无我者,于相及转起如实知见,因此名为正见。如是由彼而善见一切诸法为无我,断除对于彼等的疑惑。而如实智,正见,度疑的此等三法是异义异文,或为一义而异文?而如实智、正见、度疑的此等三法是一义而异文”。
  9. 八种疑惑,即对(一)佛、(二)法、(三)僧、(四)学、(五)前际、(六)后际、(七)前后际、(八)此缘性缘生法的八种而疑惑。可参考Dhs.p.183。
  10. 六十二恶见,可参考D.I,p.36ff.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道非道智见清净
下一篇:见清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