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戒德 > 正文

比丘与比丘尼的僧团生活
2012-12-29 13:08: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达弥卡法师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2780更新时间:2006-7-23   比丘与比丘尼的僧团生活达弥卡法师 著 施性国 译 多少个世纪以来,印度的宗教分为两大迥然不同的...
作者:达弥卡法师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2780    更新时间:2006-7-23

 

   
比丘与比丘尼的僧团生活

 

 达弥卡法师 著 施性国 译

 

    多少个世纪以来,印度的宗教分为两大迥然不同的派系:正统的婆罗门派系和非正统的沙门派系。婆罗门派系认为只要做好父亲或孩子应尽的责任,并诚心诚意的遵守一定的宗教仪式,那么他便可以获得解脱。婆罗门的祭司大多是结婚的,有些甚至拥有三妻四妾,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对于世俗以及宗教方面的知识都懂得很多;因此他们就靠主持祭祀仪式所获得的酬劳来养活一家人;当时的人都相信,通过这类仪式,将使他们在今世或来世都能获得福利。


    沙门派系则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要达到解脱就必须靠对真理的理解和体会,并且要转化内心。为了达到解脱,离开家里及社会的束缚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摆脱不必要的诱惑。实习瑜伽、打坐及苦行是这一派系最常见的修行方法。这个派系是那些喜欢一人独处,或者是一小群人住在森林、山洞,并与社会脱离的苦行僧。少数苦行僧赤身裸体,大多数是穿着简单,衣服通常染成黄色,黄色通常被认同为出家修道之人的颜色。在印度,黄色象征死亡或解脱,因为当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时,它就会转为枯黄色。悉达多太子出家时,似乎自然而然的选择沙门派系而不是婆罗门派系。


    佛陀成道后,他认识到修行者必须组织起来,互相扶持,并使佛法能传扬开来。因此,象其他导师一样,他创立了一个自主,有自己的一套戒律和条规的僧团。佛陀对于僧团的戒律和条规可以说是因事制律的。在律藏的记载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逐渐形成的过程。几个世纪以来,显赫一时的王朝从兴盛到衰败,僧团却依然茁壮成长且延续至今;见证了佛法应以何种方式生存,而且在传播亚洲文明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刚出家的人被称为沙弥,一个人如果想加入僧团的行列,他必须要求在僧团至少有十年僧龄的比丘为他剃度。一般上,他之所以决定出家,通常都是因为他聆听了佛法之后的成果,因此他通常要这样表示:“在家生活是受束缚的,受污染的,出家生活是自由的;在家人要过着圣洁的生活,就有如要象甲壳动物的贝壳那样的完美无暇是不容易的。因此我要剃掉我的发须,穿着黄色的僧衣,从有家走向无家。”(1)当他落发穿上黄色的僧袍后,他就必须受持沙弥十戒。佛陀允许男童出家成为沙弥,沙弥在接受训练一段时日,年龄至少是二十岁时,他便可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这时他得要求至少十位或以上的比丘,出家僧龄也必须至少十年且德才兼备的比丘为他见证。他得接受他们的十一道问话,以测试他出家的决心和动机,以及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体会。这十一道问题是:

 

1. 你是否无染重病呢?

2. 你是否是人道众生呢?

3. 你是男人吗?

4. 你是否是自由身呢?

5. 你是否有负债呢?

6. 你是否有侵犯王法呢?

7. 你是否征得父母同意呢?

8. 你是否最少二十岁呢?

9. 你是否有自己的钵和僧衣呢?

10. 你的名字是什么呢?

11. 你的老师的名字是什么呢?


    只要他能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并重复三次求授具足戒,若无人反对,那么,他便被视为出家人了!


    佛教僧侣称自己为释迦之子(Sakyaputta)。出家比丘可以共享僧团里的财物,但他自己则只能拥有八样资具(atthapirika),这八样资具为:

 

1. 外衣

2. 内衣

3. 冬天时所穿的僧袍

4. 钵

5. 剃刀

6. 针线

7. 腰带

8. 滤水囊


    比丘每当要出门远行时,他应只带这八样资具,“就如天上的小鸟,只带着翅膀遨游天空。”(2)


    若有人有意要供僧,那么他只能接受食物或以上所述的八样资具。若供养的是土地、寺庙、衣服、谷物杂粮之类,那么他只能代表僧团接受,而这些东西也都将属于大家所共有。


    出家的比丘必须遵守婆罗提木叉(Patimokkha),即二百二十七戒。目的是维持僧团的纪律。这些戒律又依比丘若破戒时应如何处置而分为八类。最重要的是四驱摈戒(Parajika),若比丘破此戒,他将被逐出僧团,他将来也不能再度出家。这四驱摈戒是:

 

1. 性交

2. 偷盗

3. 杀人

4. 未证言证,打妄语说自己有神通或谓自己已得道果。


    四驱摈是含有“被击败”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破了这些戒律时,他就是被欲望、嗔恚及我慢所击败。


    其他重要的戒律有十三僧残戒,若犯此戒则须忏悔,另外的三十舍忏则主要是关于比丘的日常生活,若犯了则要求当众发露。其他的一些小戒则是有关比丘的威仪、僧团共住时所发生的争讼及行政上等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戒律都记载在律藏里,它的目的是维持僧团的纪律,解决人们住在一起时无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人事问题,所以它不是绝对的。佛陀也告诉比丘们,他们可依情况而改变或调整这些戒律。在佛陀还未进入大般涅槃时,他告诉比丘:“倘若你们愿意,在如来入灭后,那些小小的戒律,你们可以舍弃。”(3)


    就像当时的其他外道一样,比丘们也多是行脚各地。这种流动性让僧侣们有机会和更多人说法,也让他们不会为自己累积财产。然而,其中的一个戒律要求比丘们在固定的地方安定下来三个月,这通常是在雨季,也就是所谓的结夏安居(vassa)。在这个时候,结夏安居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时候,行脚可谓困难重重。而他们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修行禅坐。时至今日,当比丘们相遇,他们也会这样互相问对方:“您渡过了多少结夏安居啊?”


    为了维持纪律及加强僧团的共同价值观,让比丘们共住一起并让每一位比丘参与是必须的。因此那些住在同一个地区的比丘们会于每个月举办两次的集会,这个集会就叫着布萨。在布萨集会时,僧众就会一起诵念婆罗提木叉。犯戒的人就要表白并接受应有的处置。凡有关僧团的事情也应提出来,当然这也包括研讨佛法。如果有一些事需要议决的,那么比丘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以通过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布萨集会在僧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肯定了僧团的组织,加强了同修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保留并弘扬佛法。


    僧团最初是没有比丘尼的,然而佛法广布流传并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后,女士们也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她们也想过着僧团的生活。有一次,佛陀回去自己的家乡迦毗罗卫,刚好他的父亲也在这个时候过世,他的继母摩诃波阇提便要求世尊为她剃度。但佛陀拒绝了,摩诃波阇提伤心地离开。当佛陀离开迦毗罗卫到卫舍离时,摩诃波阇提将自己的头发剃了并穿上黄色的僧衣,出发前去卫舍离。当她抵达时,全身都沾满了尘垢,脚趾也已起疱,而且还满脸泪痕。她恳请阿难尊者为她请命,希望佛陀能允许她出家。佛陀再次拒绝。阿难尊者同情摩诃波阇提,他决定代她请求。首先他问佛陀,女人是否能和男人一样有同样的潜能证得果位。佛陀回答:“女人从有家走向无家,并修习如来所教导的佛法与戒律,她们也能证得预流果、一流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之后,阿难尊者要佛陀考虑一下继母对他的养育之恩。


    世尊,若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证果,那么摩诃波阇提对您的恩惠是难以形容的。她是您的姨母,也是您的继母,她养育您,照顾您,当您的母亲去世后,她以人奶喂您,因此,允许女人依如来所教导的戒律下出家是大有益处的。”(4)


    佛陀最后允许女人出家,不过比丘尼们得受持多一些戒律。这些戒律是:

1. 为了表示尊重,比丘应领先于比丘尼。

2. 比丘尼在结夏安居时,其住处应和比丘众分开。

3. 比丘尼必须先向比丘请示举行布萨的日期和有关佛法的教导。

4. 当比丘尼犯戒时,她必须先在比丘众和比丘尼众面前表白。

5. 比丘尼若犯了严重的戒律,她必须先在比丘和比丘尼众前接受惩罚。

6. 比丘尼必须在比丘与比丘尼众的集会时接受剃度。

7. 比丘尼不得辱骂比丘。

8. 比丘尼不能教导比丘。


    摩诃波阇提接受了这些条律,比丘尼僧团也开始成立了。


    然而,佛陀似乎也意识到,当男众与女众在一起时,要维持梵行的生活的确是困难重重。之后他还说,梵行的生活最多只能维持五百年。的确是,佛陀的预言应验了。公元七世纪,一些比丘开始娶妻生子,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再加上其他因素,佛教终于在印度灭亡了。幸好,在大多数的佛教地区,比丘和比丘尼还保持着梵行的生活,让早期僧团清静的生活维持下来。


译自

Ven S Dhammika著

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 出版

参考资料:

引用经文来自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所编的《三藏经》

(1) D, I : 63 长部经第 I 册第63页

(2) D, I : 71 长部经第 I 册第71页

(3) D, II: 154 长部经第 II 册第154页

(4) Vin, II : 253 律藏第 II册第253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忆 念 僧 伽
下一篇:释迦圣者的首次说法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