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法 > 戒德 > 正文

流传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2012-12-29 13:28: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作者:净海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3672更新时间:2005-1-5 流传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净 海前 言休斯敦的一些佛友们,于今年秋天组成一个小型旅行团,到中国云南和西...
作者:净 海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3672    更新时间:2005-1-5


流传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净 海


前 言
休斯敦的一些佛友们,于今年秋天组成一个小型旅行团,到中国云南和西藏两个地区旅游,行程十五天,主要以安排参访当地佛教为主。因多位团员受假期限制,未能作详细考察。旅行团解散后,我与其它三位会友,继续至内地旅游。

云南的昆明和石林,六年前我曾去过,旧地重游,仍令人向往;但这次去云南主要的目标是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希望能实际了解当地南传佛教流传的一些情形。可惜仅二日的行程,似走马看花,观赏了两三个景点,其它地方都没有时间去,却有意犹未尽,不过能亲往一见,还是很值得的。这篇文稿不是游记,是参考一些数据写成的,概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

云南境内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关于佛教的流行,就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者在云南境内构成具有特色的中国佛教体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大致上说,傣族、布朗族、崩龙族、阿昌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佛教;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等信仰大乘佛教;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信仰藏传佛教。

西双版纳在傣语中是「十二个千亩田」的意思,即划分为十二个行政区域,是在云南省的最南端,目前是傣族自治州,面积19,185平方公里,通常指景洪、藟海、藟腊三县,人口约近百万,而以景洪为首府。因与缅甸和寮国接壤,早期即自缅甸和泰国传入上座部佛教。这里居住着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昌族和佤族,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
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纪,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约于公元一世纪初,渐产生不同教派,互相竞兴达一千多年;至十二世纪末,因大寺派的隆盛和独尊,自称代表正统的上座部佛教,其它各派皆逐渐衰亡。然后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纪,由斯国再传进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逐渐形成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三藏经典用巴利语。流行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是经由缅甸和泰国传入,同属南传佛教一系,在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都基本相同。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何时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从已知各种史料、传说以及有关事实来考察,是经由缅甸传入的。但在时间及路线上,存在着多种分歧意见,现举四种说法:

一、佛陀巡游世界说:根据傣族民间传说,佛陀曾巡游到西双版纳及德宏等地区。而实际上,佛陀住世时传教的范围,都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不出中印度范围,所以传说上的信仰不足采信。

二、公元七世纪隋末唐初传入说:主要是根据西双版纳有一本佛书称为《尼板纳素》,是用棉纸写成的,记载着景洪最古老的佛寺「瓦巴姐寺」(Vabujie,意为「森林之寺」),建于公元615年(隋末),至今在景洪曼厅寨附近还看到此寺的遗址。又在藟海「大佛寺」的佛殿柱脚底部,曾发现一块银片上刻有傣文:「此总佛寺于傣历13年(公元651年)动工兴建,33年竣工,为全藟(藟为地方义)百姓之布施。」在藟海土司府所藏的《地方大事记》手抄本中,也有记载着:「我藟海总佛寺于祖历33年完工举行隆重开光法会,特到景洪……总佛寺大僧正长老亲自前来主持法会。」与藟海大佛寺同年建成的还有「曼拉闷佛寺」。另在藟海「曼喷佛寺」进行重修时,发现佛殿柱上用傣文刻着建寺年代为傣历16年(公元654年,唐初)。因此一些研究云南傣族佛教史的学者,认为最晚在七世纪以前,上座部佛教经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七世纪初建筑佛寺,甚至普及到西双版纳各个村寨。但作者认为七世纪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的佛教,不一定为上座部佛教,可能是其它的教派,即在西双版纳未流传上座部佛教之前,并不排除包括大乘佛教或其它小乘佛教教派的存在,如从云南大理或缅甸传入佛教,但不很兴盛。至于是什么教派,历史上未有记载。

西双版纳的傣族与缅甸掸邦的掸族(Shans),在语言习俗等方便都大体相同,两国边界相连,两族人民彼此互相往来,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宗教的交流频繁,佛教交流亦是自然之事。考掸族与泰族原先住在中国南方境内,称摆夷或哀牢,在九百年前,经过一段很长时间不断地向南迁移,抵达泰国湄南河流域的称为「暹」,后称「泰」;抵达缅甸萨尔温江流域的称为「掸」;亦有部分抵达寮、越的;留在中国境内的称为「傣」。

依据缅甸的《琉璃宫史》及高僧般若萨弥的《教史》记载,在公元1044年,由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建立蒲甘王朝时,只有缅南(下缅甸)直通、卑谬叛錾献部佛教,缅?上缅甸)地区是信仰其它教派。公元1257年后,当蒲甘王朝衰微下来,掸族人在北方逐渐兴起,以芽庄、实皆、瓦城为根据地,建立掸族统治时期,初期上座部僧还是很少,反而阿利教派僧多,中期以后上座部佛教才兴盛起来。

在公元十二世纪,当蒲甘王朝强盛时,又把势力伸展至泰国北部的兰那国(在1056年后建国,都清迈),收为属地,统治着清迈等地,并传入上座部佛教,因受蒲甘文化的影响,泰国北部佛教的建筑等,都富有缅甸佛教的形式,如清迈的七峰塔,是依蒲甘大菩提塔形式建筑的。

特别是缅甸势力统治清迈时,影响了泰国北部的上座部佛教;而清迈的佛教约在十四、十五世纪,又传入缅甸北部掸族的景栋,再经由景栋而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时间就更晚了,所以说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是从缅传入,是有根据的。

以上从缅甸蒲甘王朝、掸族人统治时期、泰北兰那国建立年代,以及上座部佛教流行区域来考察,在公元七世纪时,是不可能从缅北和(泰国)清迈传进上座部佛教于我国云南边境傣族人的。

三、十二世纪帕雅真入主西双版纳传入说:公元1180年,帕雅真入主西双版纳(藟泐),号称「至尊佛主」;及至公元1569年,缅王以公主娘呵罕妻西双版纳宣慰使刀应藟,称金莲王后,生一子刀韫猛,后来建一所大佛寺,名「金莲寺」,此后佛教在西双版纳获得很大的发展。

四、十三世纪以后传入说:除西双版纳、德宏以外,临沧、思茅两地也是傣族聚居的地方,上座部佛教传入更晚,临沧耿马县史料记载,公元1473年,上座部佛教从缅甸掸邦景栋地区传入耿马。靠近内地景谷等地,大约十七世纪中期才自缅甸传入上座部佛教。所以人们往往把寺内僧人称缅僧,佛寺称缅寺,佛塔称缅塔,佛经称缅文。

综上所述,公元七世纪(隋末唐初)后,云南西双版纳,可存疑有佛教部派的传入,十三至十五世纪南传佛教从清迈和景栋传入,十六世纪获得了大的发展;传入德宏地区是在十三世纪晚期,临沧是在十五世纪晚期,景谷已是十七世纪中期了。而且因受缅甸和泰国佛教的影响,完全形成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教派、寺塔、僧人
佛教在世界各国流传久了,由于对教理和戒律理解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就逐渐形成很多部派。到公元十四世纪中期,东南亚缅、泰、柬、寮国等大体上都已经改信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由缅甸、泰国传入中国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也分成几个不同的教派,但主要分为林居派和村居派,林居派是住在山林中,村居派是住在村落或寨边,这两派都从泰国清迈传入缅甸的景栋,其中村居派又从景栋传入西双版纳的藟龙、景洪、藟腊、藟捧、易武、藟养、藟旺的傣族地区;林居派主要流行布朗族和部分傣族地区。而后来这两派界限缩小,林居的僧人越来越少了。

后来傣族地区林居派又出现了花园寺派,是从泰国清迈的花园寺派引进,而泰国清迈的花园寺派,早先是从斯里兰卡传入。在西双版纳的西定布朗山区和藟遮、藟海、藟混、大藟龙、景洪、藟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是上座部佛教莲花塘寺派,此派是经泰国清迈先传入缅北的景栋,再由景栋传入傣族。这两派由于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岐,莲花塘寺派主张严守林居派戒律,花园寺派则主张改革。

关于傣族地区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制度,早期管理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领地)称为大总寺,它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第二级设十二个区域及三十六个地方总佛寺;第三级由四个以上村寨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比丘诵戒等仪式所用),称为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是属于一个村寨的寨佛寺。现在的管理制度,是采用佛教协会和总佛寺相结合方法,即以州、县两级分别设立总佛寺,由州、县佛教协会管理;州县总佛寺之下,是州县所属各地区总佛寺,即中心佛寺,都设有布萨堂,管理下属四、五所村寨佛寺;最基层的是村寨佛寺,是普通僧人居住,作修持、教化信众、举办佛事的场所。傣族人每一个村寨几乎都有一所佛寺,较大的村寨或乡镇,或有两三所佛寺以上的;也有相邻的几个小村寨,共有一所佛寺的。

一般寺院都比较矮小简陋,形式分有竹楼式、宫殿式、竹楼宫殿混合式。总佛寺以上规模较大,多数为宫殿式。大多数佛寺四周围以矮墙,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庭院。主要建筑以佛殿为主,殿内只供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次为鼓房和僧舍部分。有些佛寺也筑有佛经亭,供放置佛经之用。中心佛寺设有布萨堂;一些较大的佛寺,在佛殿左侧或前面建有舍利塔。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寺多塔少,佛塔分有单塔、双塔和群塔;高的达数十米,小的仅数尺,多用砖石砌成,外敷以石灰涂料,或有绘画及贴金,塔身皆为实心。佛塔一般分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四方平台,中部塔身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塔剎(顶部)形式有螺旋式、覆钵式、迭涩式等;塔基中心往往藏有舍利、经卷、法物等,供僧俗作恭敬礼拜之用。

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是景洪县的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县藟龙区曼飞龙寨的后山顶上,已有400年历史,亦说已有700年。中央主塔高20米,呈螺旋形,底部直径8.5米;周围有八座小塔,高15米,塔内都供有佛像,远眺其形状甚似一窝竹笋,直指上空。主塔尖端装着铜制的天笛,小塔顶部也挂有铜制的佛标,山风吹来,交相发出清脆的声响。纵观整座佛塔,造形挺拔优美,巍峨状观。在佛塔的左侧,新塑有一尊高大的立佛,倍增庄严。立佛像后面有佛寺分院,而本院曼飞龙寺是建筑在山下村寨中。另一处胜迹是藟海县的景真八角亭,坐落在城西十六公里的小山丘上,亭高21米,周围共分八个角,每角都迭有十层双坡状屋阁,由下往上,层层缩小,最后八角汇集成一亭顶,上盖琉璃瓦,亭顶端覆一银制伞盖,上竖塔剎,造形奇特美观。与八角亭相连的,就是庄严的景真佛寺。塔寺四周,遍植花草,绿树扶疏,翠竹掩映。据文献记载,塔和寺是建于公元1701年,至今已有300年。曼飞龙塔和八角亭的建筑,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东南亚佛教中,亦颇负盛名。

西双版纳上座部佛教的僧人,因教派不同,各派僧人等级和僧职称谓都有所差别,颇为严格和繁杂,作者将它简化,大致上分有六个等级:沙弥、比丘、长老、大长老、僧正长老、大僧正长老(僧统领)。各级都依僧人德学、戒腊等资历升任。不过一般农民出身的僧人大多只能升至长老,再上各级,只有贵族出身的僧人才有资格担任。

据当地政府对西双版纳地区的调查,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佛塔、僧人,大体上恢复到解放前的情形。以西双版纳为例,1956年全州有佛寺518座、佛塔56座、僧人6,203位。但自1958年至1977年,受到左倾政策错误的影响,佛教受到干扰,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损害很大,僧人减少。1987年已恢复到有佛寺485座、佛塔41座、僧人6,812位。政府宗教政策落实,各宗教都受到保护。

过去西双版纳等地区,传统上所有儿童都到佛寺接受教育,佛寺是学校,僧人是老师,学习文化(成人也到佛寺接受宗教道德生活);国家成立公立学校后,西双版纳的少年和尚,白天则去公立学校读书,晚上在寺学习经文。如1986年,西双版纳有1,545位少年和尚去学校上课。在西双版纳自治区习俗流行男孩子(也包括成年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到寺院中发心出家,接受佛法熏陶,时间长短随各人自愿,多数(达95%)是短期为僧而后还俗,在社会上才会更受到人们的尊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下一篇: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