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学第十课—修持中的证悟
2012-12-29 12:30:43   来源:   评论:0 点击:

缅甸现代的马哈希长老在《七清净》中摘《阿毗达摩》云:“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於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
  佛教修持中的证悟问题略谈
 
  以下几种属于误区:
  (1)是错将对各种空性之理论知识的了解当作实践中的理解,把知识误以为是智慧。
  (2)是错将各种禅定、三摩地中的感受——特别是那些明或空的感受,误以为是空性。
  (3)是错将各种愚痴昏沉的蒙昧无作及消极避世当作空性正见的智慧。
  (4)有根本不了解佛教为何,只是看了几本书而自加理解成的不正见。
  此外的错误观点还有许多,因恐繁杂,不在这里一一详述了。
  鉴于证于法义的事是相当严肃的事,所谈都按照经文、阿毗达摩、相当可靠的大师证悟解释。对于你的证悟我不评论,结果自己看。
  (1)在古代的导师乌巴索巴道歌开示中说:“只见刹那色、心二法奔腾无止,从此那心便放下了执着。”
  (2) 缅甸现代的马哈希长老在《七清净》中摘《阿毗达摩》云:“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於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
  “他将观察到每一个目标皆迅速生起和消失,这种感受是如此深刻,以致他思惟:‘生者必灭,一切终必消逝,无一法可永恒不变,这一切真的是无常。’这跟巴利文经典所说的:‘一切无常、败坏、不住。’不谋而合。”
  (3)泰国丛林师范阿姜 ? 曼引经说:“热诚的禅思者,到了能够以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去解析它,就会见到:‘一切行无常,一切行是苦。’
  心理状态的作用——亦即心意的因缘——就是无常,有情众生的世间是无常的,它就是这个样子。以四圣谛的观点来解析这些事物,做为改正心意的方法,你自己就一定会知道(中译注:即身观察缘自觉知),这些心意的因缘是无常和痛苦的,而你尚未觉察到它们是无常和痛苦的事实,正是你陷入心理状态的原因。当你真正见此真相,就会改正心意的因缘。你将会证知‘诸行无常’。
  ‘没有永恒而持久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只是心意的因缘而已,就像海市蜃楼。至于有情众生,他们始终认为世间是恒久的,当你知道了两面,亦即有情众生就是这个样子,而心理状态只是心意臆测的因缘罢了,于是‘住地’,没有因缘相续的初心得到了解脱。
  至于一切现象或活动规律无我(中译注:一切法无我)的教导,它们怎能是我?它们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导:
  ‘一切法无我’
  ‘所有的现象都是无我。’我们身为热诚的禅思者,必须这样观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们,直到心意专精于一,让我们自己能够沿著这些准绳,真实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时伴随著这个洞察力,也增长了知见。这就是所谓的‘生起出离之禅观’(导至出离之清净内明)。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上用功,直到熟练,直到我们看得真确而明白,伴随著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译注:烦恼流)念住,袪除潜在的性向,转变臆测成为解脱;或直到我们专注于最初的心意─如实知见为止,以:‘此生已尽,不受后有’的正知达到绝对的清明。
  这个阶段并不是一个假设或臆测,它既非形成或臆测的任何事物,也不是愿望所能获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热心不懈的修习,敏锐地分析我们自己的身心(中译注:即身观察),就会引导它自然生起。
  (4)总结而言,证悟是基于直观无常、苦、无我三者,即经文中说的无相、无愿、空三种解脱门之一进入。
  证悟会突然发生,
  明觉先是呈现身和心被区分,
  再接着就是心得以在刹那间洞察身和心无常、苦、无我三者共相之一。
  看到最多的是身和心象河水奔流无止的无常相,然后心由此而放下。整个过程只会有一、两秒钟。
  其中不会有一丝概念。
  最后心会弹出来回到原来的状态。对刚才的经历进行详尽的思索。但有些事情已经转变。
  同时这些证悟会有几种层次。一次了事的很少。
  这些只有你接受了很好的教导,并且作出全心全意的精进。才可能达到。因为这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佛教小学高年级第一课—致敬和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