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由Samvedana中的文章翻译而来,原载于1983年8月份的北印度内观期刊Hindi Vipassana Patrika
葛印卡老师讲
在身体不愉悦感受的痛苦中翻腾,在愉悦的乐受中起舞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当我们开始客观地观察感受,许多真相就会显露。
有个真相是这样--每个感受的升起都是因为接触:眼和色接触,耳和声接触,鼻子和气味接触,舌头和滋味接触,身体和触境接触,意根和念头接触,或心和身接触。接触对感受的生起是必要的,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经由修习内观,可以直接体验并了解这个真理。
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即使禅修者试着客观地观察感受,还是很容易又陷入习性反应的泥淖中打滚翻腾。他的头可能短暂地浮出水面,然后又会沉下去随波逐流,流向未知的方向。
这样的经验一再重复,渐渐地禅修者了解到心会被感受左右,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感受。在有愉悦感受的时候会很高兴,这样就自然会在有不舒服感受的时候起嗔恨的反应。心的这种习性在巴利文叫做assado(贪着/乐味)-喜爱感受。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沉浸在愉快的滋味中,如果感受是不舒服的,就沉浸在痛苦的滋味中。
当禅修者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更了解到感受的危险,感受很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巴利文叫做 adinava(危险/过患)。这种沉浸在感受中的习性,是一种会在内心激出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当这些习性升起,感受就增强,这些感受又会加强贪爱和嗔恨。这样便开始了不需外求的恶性循环。这就是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一条只会通往痛苦的道路。禅修者了解到在过去他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这条路上,也因此不断增加自己的痛苦。
现在透过内观的修习,禅修者开始由旧有的喜爱感受的习性中挣脱出来,而培养平等心。当他开始这样做,他了解到至少他暂时中断了这个恶性循环,停止给自己制造痛苦。当然这时候他就找到了通往止息痛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顺着这条路走,他会根除生命中所有的痛苦。
到了这时候,禅修者可以自己看清身体的感受有多重要。从感受可以分出两条路,一条通向痛苦的升起,一条通往痛苦的止息。现在他直接体验到什么是受苦,痛苦如何开始,即而倍增。禅修者小心地避免走向痛苦升起的路,而迈向根除痛苦的路。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他会经验到nissarana-由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反应中脱离出来。
当你开始修习内观,大部分的时间你的头可能还是在水面下:你盲目地沉溺在感受中,产生新的贪爱和嗔恨,新的痛苦。然而,当你修习技巧逐渐纯熟后,平和地观察的时间会加长,盲目反应的时间会减少。一旦你停止造贪嗔的新业(sankharas),你就开始体会khaya-消除过去的业。过去在心里累积的习性反应会一层一层地升起,然后被消除,直到你达到所有的业都消除的境界,这是超越感官因果世界的涅盘境界。任何正确修习内观的人迟早都会经验到这个究竟的真理。
当一个人正体验到涅盘的实相时,心停止运作了,因此心和外境每分每秒的接触也停止了。因为没有接触也就没有感受。在此境界中,六种感官停止作用,所以感官的对象无法再和任一感官接触,也就不会有感受升起。如此,透过客观的观察,禅修者由沉溺在感受的习性反应中挣脱出来,而到达所有的感受跟所有痛苦都停止的境界。流转之轮被打破了。来吧!禅修的人们!让我们努力地,勤奋地,耐心地而坚持地避开痛苦升起的路,走上根除痛苦的道路,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祥。
佛陀的正觉, 对感受的理解
内观研究所
长久以来印度的先知和圣贤都希望解开世上这个重要的谜题:生命中如此明显的问题--痛苦,以及如何可以停止痛苦。许多先知在搜寻答案的时候,发展出许多理论和哲理,有些是根据他们禅修或苦行的经验,其它的则仅是根据推想而得。这些先知希望知道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活着?如何能停止痛苦?如何免除老死?
佛陀在世的时代,有些思想家相信如果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的行为够优良,那么下一世就会出生在比现在更好的世界。有些沙门(samanas)和婆罗门(brahmanas),不需依靠想象或幻相,已经可以透过各种形式的禅修练习,经验到内心较微细的状态,以及意识的更高层次。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新的观念。这些印度圣哲达到的专注状态,对某些宗派并不稀罕,与很多思想系统有共同点。然而,它们都称不上是「完善的」。在长部(Digha-nikaya)的梵网经(Brahmajala-sutta)中我们看到六十二种这类的看法或见解(ditthi),其中大部分与以下的问题有关:
(1) 自我(atta)的本质:它是自觉的吗?它是永恒的吗?
(2)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有限的?
(3) 生命(jiva)或存在(satta)跟肉体一样吗
(4) 了解生命真理的人(Tathagata),死后还会继续存活吗?
因为在当时这些问题太热门,许多思想流派因而产生,有些流派有很多随徒信众。而长部(Diigha-nikaya)中的三明经(Tevijja-sutta)也在当时诞生,经文谈到婆罗门「与梵合一」的思想 (brahmasahabyata-union with Brahma)。这就是后来吠陀哲学理论的概观。
佛陀彻底研究过所有的思想流派,并亲身经历他们的修习或苦行,或是与他们的拥护者讨论思想观点。他的结论是,这些流派的想法都不正确,无法导向完善圆满,因此佛陀称这些为「谬误」(miccha)。他说这些人的体验或结论是由分析而来,他们的基础论点完全依赖「接触」(phassa)或者说六种感官(六根)和外界的接触。他说只要这些人未能如实了知:生起(集/samudaya),灭去(灭/atthangama),引人贪爱的滋味(味/assada),由此引起的危险(患/adinava),以及从这六种感官范围(六尘/hassayatana)出离(离/nissarana)的方法,他们就无法超脱这个世界。Yato kho bhikkhu 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pajanati, ayam imehi sabbani uttaritaro pajanati.
跟佛陀同时代的人一直都不了解从六个感官(六根/salayatana)领域中出离(nissarana)的方法,因此一直停留在「触」(phassa)的范畴中。只要人们不能真的了解「触」或是在六根接触六尘时升起的感受,他们就会停滞在贪爱或嗔恨中。不了解感受的本质是无常(anicca),就无法由感受的领域中跳脱出来,了解最终的真理。相对之下,佛陀在禅修时体验了整个六根的领域,然后了解到究竟的真理是要超越这些的,六根停止六触就停止,然后感受也就停止了(nirodha)。
为了达到涅盘(nibbana)的境界,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到感受升起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接触(phassa),触是必要根源,触也左右了感受。在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 的Pubba-sutta中,佛陀强调,在他完全觉悟之前想过这样的问题:「感受(vedana)是什么?感受的升起(samudaya)是什么?感受的止息(nirodha)又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透过内观(Vipassana)对这些问题作了彻底的研究,他在深入的禅修中正确地了解到对感受的贪爱,贪爱感受的危险,以及最终如何出离超越感受的方法。他因此体悟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只有到这时候,他才称自己为完全觉悟的人(正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
在杂阿含经的Nana-sutta中佛陀提到,在他深入内观修习后,所得到的知识(nana),见解(cakkhu),洞察力(panna),智慧(vijja)和光明(aloko),都比不上对感受的真正认识-感受的升起,止息,以及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已经体验过整个感受的领域,以及感受的完全止息(nirodha)。这就是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Bodh Gaya)的菩提树下所证得的正等觉(Sambodhi/完全觉悟)。
佛陀的确发现了缘起法则(Paticcasamuppada--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为印度思想贡献了新的领域。但是当我们仔细检视这个理论,便会发现它就是解释感受的理论,而我们的感受随时都会在体内产生。很多人都知道触(phassa)和受(vedana)包含在十二缘起法中。
佛陀了解感受的基本特性是anicca(无常),dukkha(苦)和anatta(无我/没有实体)。他超越感受的领域而体验到真理,体验到涅盘的至高喜悦(nibbanam paramam sukham)。当人超越六个感官的范围后,就能体验到涅盘的境界,这时六个根门都会停止作用,这就是六处灭(salayatana nirodha)。当感受的根门停止作用后,就不可能再有接触(phassa),于是触灭(phassa-nirodh)。这样便会到达受灭(vedana-nirodha),而到贪爱灭(tanha-nirodha)的境界。
这就是导向止息的道路(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在很多开示中都有完整的陈述。他教导的通往灭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或是中道(majjhima-patipada)也可以说是通往感受止息的道路(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告诫出家众,只有在沙门(samana)或婆罗门(brahmana)完全了解感受的实相并超越它们,才算达成内观的修练。这就是涅盘(nibbana),就是最终的目标。
内观研究所
摘录自乌巴庆老师期刊
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 VRI)成立于1985年,目的是为了研究内观法的来源和应用。研究所紧邻于印度Igatpuri的Dhammagiri(法岗)的内观国际学院(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葛印卡老师在刚刚开始教导念住经(Satipatthana Sutta)的时候就了解到建立研究机构的重要性。念住经是佛陀有系统地解释内观技法的开示。在四念住的课程中,葛印卡老师注意到一边让学生研读佛陀的话,一边让他们练习禅修,会鼓舞学生并使他们充满感恩的心。当他们比较佛陀的话和自身的经验后,信心就会升起。有些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而想作进一步的研究,内观研究所于是成立。
研究所的工作着重在两大领域:将巴利经文翻译出版,以及研究内观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巴利文是25世纪前在北印度的通用语言。这是保存佛陀教导的语言。虽然不如其它的古印度语言广为人知,巴利文自有其庄严的传统。在佛入涅盘(parinibbana,完全解脱者的最终寂灭)后三个月,五百位阿拉汉(arahant觉悟者)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目的是结集整理佛陀45年来数量庞大的教法。他们把佛陀的教法整理成三藏经典(Tipitaka,字意是三个大篮子)。分为三大部份:律藏(Vinaya-pitaka),经藏(Sutta-pitaka)以及论藏(Abhidhamma-pitaka)。在首次的大结集后,这些结集好的佛陀教导继续依据传统被口耳相传了好几个世纪。三藏是浩瀚的纪录集,共有四十一大本,包含八万两千篇佛陀的开示以及两千篇佛陀主要弟子的开示。注疏的篇幅也很多,甚至超过三藏本文的长度。
经过第一次五百罗汉的大结集后,后来还举行过五次,由出家众和学者共同审阅修订这部巴利经典,最近一次的结集于1954-56在缅甸举行。这是两千五百年以来,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语言,纪录下佛陀的话,大家同心协力保存了原始佛法的纯净。虽然三藏及其注疏用南传佛教(Theravadin Buddhist)国家的语言文字,及英文保存了下来。很不幸地却没有Devanagari (包括北印度文Hindi, 梵文Sanskrit以及许多印度方言)的三藏版本。在佛陀原来传法的国家,人们却见不到自己语言文字的佛陀教法。
VRI已经将这部巴利经典Devanagari版本的所有经文存放在计算机中,而且准备将三藏以及注疏同时出版。这样做不仅仅是供自己作研究,也让许多印度以及海外的教育研究机构使用。每一部经都有一段重要的介绍,强调这些不同的经文 (开示)和内观的关联性。北印度文(Hindi)的翻译工作将紧接着巴利文经典的出版之后进行。除了巴利经文的工作,研究所还从事内观的研究,研究内观对个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检视内观在健康,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VRI赞助许多国际性研讨会议,讨论和内观实际经验有关的各种研究。这些会议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让参加的人有机会在报告论文之前,先修习十天的内观。这类会议的经验证明它们很受欢迎而且对人们有益。禅修的练习使研究论文的成果更为具体且实用。
VRI另有许多项目,其中包括缅甸文的誊写工作,十位以函授课程学习缅甸文的学生现在正在将三藏的注疏由缅甸文誊写成Devanagari文字,研究所并出版内观修行者有兴趣的历史研究报告和作品,例如乌巴庆期刊(U Ba Khin Journal)。
问答集
由「人道关怀文化」(Humane Sustainable Culture)的季刊 IN CONTEXT中的访谈纪录摘录而来
学员: 很多人相信世界上各种的真理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然而,内观似乎强调要了知有一个绝对的真理。从内观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真理呢?
葛印卡老师 : 是的,一般来说,人会根据他们的观点来创造真理。人类是有智能的生物,但是人的智能有限而且因人而异。有些事对一个人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另一个人却不一定是这样。内观超越所有的宗教,超越流派,超越信仰和教条。它是纯粹的科学,是心和物质的科学:研究它们如何互动和互相影响。
然而,仅仅在理智上或信仰上接受是不够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经验它。内观是在事实真理上用功。它的基础是经验而不是智力的游戏。真理有很多层面境界。你也许现在无法体验某个特别的真理,但是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更深层体会到相同的微细真理。并不是只有特殊天份的人才能体会到,自然法则对每个人都适用。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是不变的,例如火会燃烧。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你把手放在火上,手会感到灼热。每个人的手放在火上都会感到灼热,不论你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还是犹太教徒。真理全体适用,没有分别。
内心的污染的作用也一样。如果你内心产生了不净烦恼,例如愤怒,激情或恐惧,它会使你痛苦。自然的法则并不会对某些教派特别优厚。这个真理适用于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心灵从这些污染中解脱出来,这时心就会充满爱,慈悲和善念。这些好的特质会在纯净的心中自然升起,你会感到平静祥和。这是自然的法则。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一样。一旦你被火烧伤,你的手自然就会远离火。相同的道理,如果你不仅仅是知性上的理解,而是透过自身经验,由内心深层了解到负面情绪使你不快乐,那么下一次你就会小心地不要再产生这种负面情绪。这不是说教,而是生命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果你的心产生不净烦恼,你就开始痛苦。自然的法则在当下就惩罚你,不必等到死后把你带到地狱。当下就把你带到地狱。然而如果你的心是纯净的,充满爱,慈悲和善念,自然的法则在当下就会回报你。你的心纯净,你就感觉非常祥和,非常快乐。这就是内观,只是遵循自然的法则,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