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录自内观研究所出版的 Was the Buddha a Pessimist? 原文为S. N. 葛印卡老师的印度语出版品 Kya Buddha Dukkhavadi The?,经内观研究所编译后出版。
我记得我年轻时,有位从印度来缅甸曼德拉传扬佛法的师父,在一场开示中说道,佛陀只教导四件事,那就是苦、苦的起因(集)、苦的熄灭(灭)及灭苦之道(道)。在整个开示的内容中,他所谈的都是苦,而完全没有快乐。如果佛陀的教导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观主义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诉我们悲观的佛法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东西了。既然是这样,那佛陀的教导怎能称得上神圣(ariya)呢?痛苦如何神圣呢?虽然佛陀所教的实相、涅盘之乐与心的专注也都称为神圣的,但这些却连一个也未被提起!
这位传法的师父是个很有说服力的演说者。当时仅有十来岁的我,虽然还很懵懂,但他的演讲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的论点相当有逻辑道理:佛陀的教导充满了苦,丝毫没有快乐。
几年之后,我自己了解到四圣谛的真正意涵,同时也对当年的缺乏智慧感到羞愧。其实,佛陀是以有系统的方式来解说生命的四圣谛,而帮助我了解到这些意涵的就是内观。
苦是生命的一种实相,而苦则是因为贪和嗔所产生的,也就是因贪爱而生起的。如果这些起因被根除了,那么痛苦的根源也就灭除了。为了将其根除,有一种实修的法门、一条灭苦之道、一种方法:就是八圣道,它教导我们过着道德与正直如法的生活、制服我们的心,然后培养出亲身体证的智慧(panna)。
如果一个人精进地修持智慧(prajna),那么内心将不再生起任何新的不净烦恼,而旧有的不净烦恼便会自动地清除。苦的断灭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净化心的直接结果--亲证涅盘(nirvana)。苦、苦的起因、灭苦及灭苦之道就称为苦的圣谛,而佛陀教导的最终目的就是灭除所有的痛苦。
四圣谛的灭苦之道可分四个层面来说明:
1. Nissaranattha: 从所有累积的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
2. Vivekattha: 不再有造作任何不净烦恼的习性反应
3. Asankhatattha: 亲证没有习性反应生起的无生状态
4. Amatattha: 亲证没有习性反应灭去的无死状态
经由内观的修持让我了解到心中沾染到贪或嗔时,痛苦就会随之而起,但是当不净杂染根除了之后,痛苦也会灭去,而且只要根除了多少不净杂染,就会有多少的痛苦灭去。一直到过去所累积的不净烦恼全都清除了,而且不再造作新的业习,那么所有的痛苦也会灭除(dukkha-nirodha苦灭)。
现今的印度,「灭」(nirodha)通常指的是压抑。然而,举凡被压抑之事,未来也可能随时又再生起,但「灭」的原意其实是完全的灭绝、彻底的根除,因此,无法再度生起的才是「灭」,而苦灭(dukkha-nirodha)之意就是不再生起任何痛苦。
我们可以用棕榈树做为例子来说明,就像棕榈树的树头,一旦被砍掉之后,就不会再长出新的叶子,并且会枯死。而四圣谛中所教导的灭苦之道也是这个道理,痛苦也将不再生起。这就称之为毁灭、灭绝(Pahino, ucchinnamulo, talavatthukato, anabhavankato, ayatim anuppadadhammo),就像棕榈树的树头被砍掉、灭除之后,便达到了无生起的状态一样。
同样地,如今arya这个字只有种姓与种族阶级的意思。但在佛陀的时代,arya不仅有种姓或种族阶级的意思,而且还有神圣特质的意涵。不论任何种姓阶级或种族的人,只要培养道德、正定与体证智慧,不断走在正法(普遍通用的法则)的道上,而达到四圣果道的初果,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圣者(Arya)。
这个阶段称为预流果(须陀洹Sotapanna),这样的人已从生死轮回进入了完全的解脱之流,也就是已达到部分的解脱。他的来生将不再堕入恶道之中,因为就算他还有些业习,但那些会让他堕入恶道的业已全部根除,因此,在不再投生的究竟解脱之前,只需最多七次轮回,这样的人就有资格被称为圣者。
不断修持内观的修行者,将依序成就斯陀含(sakadagami,即一来果)、阿那含(anagami,即不还果),并且终将成就为阿拉汉(arahat,即究竟解脱者)。由于此种圣谛是一种经由亲身体证的实相,因此只要能亲身体证,便都能成为圣者。
语言的演化
佛陀时代的吠陀(Veda)语言称为阐陀(Chanda)。佛陀入灭后约两百年,有位叫做巴尼尼(Panini)的语法学者撰写了一部新文典,根据当时的语言创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语言。此种语言有新的文法规则与形式,此种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梵语(Sanskrit的字面意思就是组成的、创造的、制做的或人造的)。
因此,除了佛陀时代在吠陀文献中所指的定性意涵外,Arya也含有种性阶级之意,巴尼尼的梵文文献中,arya则同时兼具这两种意涵。arya被用来指种性阶级中的婆罗门(Brahmin)、剎帝利(Kshatriya)及吠舍(Vaishya)却是后来新加上的用法。
佛陀开示所用的语言,就是他的母语--拘萨罗语,是拘萨罗国所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当时使用的自然语言。不同于人工创造的梵文,这种自然的语言将佛陀的开示保存了好几世纪,因此被称为巴利文(Pail,巴利※即"保护"之意。)
佛陀入灭之后的数年,阿育王(Magadha Emperor Ashoka)统治了整个北印度地区,其中也包括拘萨罗国在内。阿育王不仅接受了佛陀的教导,也接受了佛陀所用的语言。并且开始称之称为摩揭陀语(Magadhi),而此种语言所说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达成须陀含(预流果)至阿拉汉果位的所有圣者。
在浩瀚的巴利文献中,佛陀教导所提到的ariya(arya)都是指其神圣的特质,而从未有种姓性阶级或种族的意涵。例如:
Visuddho uttamoti ariyo--心纯净神圣的人就是圣者。
Ariyoti kilesehi araka thito parisuddho--心已远离欲念,而达到纯净无染的人就是圣者。
Anaye na iriyatiti ariyo--不再行走于不善道上的人就是圣者
Ahimsa sabbapananam ariyotiti pavuccati--不再对众生造作恶行的人就是圣者。
Ariyaphalapatilabhato ariyoti--已到达究竟涅盘的人就是圣者。
相较之下,那些尚未到达究竟涅盘的人就称为凡夫(puthujjana)。
Hino gammo po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to--非圣者(anariya)是指世俗、不识正法、远离涅盘与追求不善业的人。
Ariyoti putthujjanabhumi atikkanto--圣者是已跨越世俗领域(puthujjana ,凡夫世俗之人)之人。
圣谛(ariyasaccani)的定义如下:
Ariya imani pativijjhanti tasma ariyasaccaniti vuccantiti--圣者所了知的实相是为圣谛 (Noble Truths)。
究竟实相
在菩提迦耶自证成道的悉达多.果德玛(Siddhartha Gotama)太子终于成为全然的觉悟者。
佛陀随后在瓦拉纳西(Varanasi)的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对五位婆罗门苦行僧说法。他首次说法所阐述的就是四圣谛的实修法,并且详细说明了四圣谛是如何导向最终的涅盘实相,这个实相是超越一切感官的:是永恒、永存不变的真谛。佛陀以三个方面(十二种行相)来说明修行四圣谛将如何引导人们体证究竟实相。
根据佛陀的教导,每一圣谛都涵盖了整个四圣谛。每一位超脱痛苦的人,也都因为了知苦的全部实相而解脱的。因此,苦谛也涵盖了其它三个圣谛在内。
五位婆罗门苦行僧修持了这个殊胜的方法之后,七天之内便达到完全的解脱,而成为继佛陀之后,首次证得阿拉汉的五位比库。也显示出内观的成效。
自此佛陀便开始从拉迦斯坦(Rajasthan)的东岸到孟加拉国(Bengal)的西岸,不停地四处传法、服务人群。他教导人们如何透过内观的修持来了知四圣谛,终能亲证涅盘的究竟实相。因此,佛陀住世期间,有数以千计的出家众(比库[bhikkhu]及比库尼[bhikkhuni])证得阿拉汉。
此外,还有数十万出家及在家众亲证了究竟实相,并证得了须陀含(sotapanna,即预流果)果位。许多人后来还证得了斯陀含(sakadagami一来果)及阿那含(anagami不还果)果位。内观修行更利益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得以了知四圣谛,进而在今生就解脱了痛苦。
这样殊胜的修行技巧与所有的文献,以及相关的无限利益,在我们国家丧失了。确实是我们的不幸。实修的技巧与文字的记载都消失了。因为这些教导已不复存在,所以人们便因无知而相互非难,也不接受苦的实相。面对这样不幸的历史演变,人们怎能由于目前对佛陀教导的误解,而责怪佛陀或他所教导的内观修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