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正知研讨会:闭幕演讲
葛印卡老师
这场于1990年二月在法岗所举办的「感受与正知的重要性」研讨会,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的巴利文学者参加。
尊敬的比丘僧伽与法友们:
我们已经来到这场正法研讨会的快乐尾声;这是经由修习内观并且开始了解内观法理的一场特别研讨会。实修与法理,解行两者一样重要。
如果某个人实修,他(她)当然会到达最终的目标。即使从未接触过三藏经典,连其中一个字也没有研读过的人,而能认真不懈地实修,也会抵达最终的目标。但(不包含辟支佛)指出通往最终目标的道路,必须靠已经觉悟的人,也就是佛陀。只有走完全部的道路,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标。即使没有觉悟的人亲自导引我们,然而他所留下的话语仍然能够指出这条道路。
自佛陀指出这条道路迄今,已经存在着廿五个世纪的遥远鸿沟。因此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或许会觉得没有信心,是否自己的方向正确?「我在做什么?这样做对吗?佛陀的教导真的是如此吗?」,疑惑因此而生。为了释疑,能帮助我们厘清道路的地图;法理(pariyatti)是相当有用的。但如果只停留在法理上,我会说他是相当不幸的。
法理使我们得到鼓励,使我们看清道路;但实修(patipatti)带领我们走向最终的目标。偶尔法理会因为不当的传译或解释,或是因为阅读它的学习者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它,而导致混淆。这些问题都可以经由实修来得到解决。一个不实修的人,便不能真切地了解法理在解脱路上,仅仅是提供导引与鼓舞的功能。对我而言,实修有着无比的重要性。
我来自于相当坚定而保守的传统印度家庭。当我第一次求教于乌巴庆老师时,他说明了这条道路是什么。我一边听课,同时也持续禅修。我并没有发现任何新鲜的事物。在我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戒(Sila,morality)本来就是很重要的,并没有什么新奇。而禅定(Samādhi,concentration):是的,禅定自然应该要练习。除非心得到控制、专注,否则如何能够获得法益呢?我一直以我的传统来研读着经典上的智慧(paññā,wisdom)。经典充满着智慧,确立于法中(sthitapragya -- established in wisdom)。我曾经读过「立于慧(Get established in paññā.)」。这不是新的;但它确实是新的,非常的特别,美妙。
现在,盲人得以重见光明。在黑暗中燃起一盏明灯,这是如此美妙。我曾经沈醉于知识上、宗教礼仪以及情感上的游戏。没有人告诉我,我如何才能够得到智慧,我如何才能够在智慧中确立。整个传统都没有这个方法。即使在我上完第一次十日课程后,我相当肯定情形如此。一个干渴的人,迷失在酷热沙漠中,只想着喝水。他是如此口渴,如此悲惨。某人过来告诉他一句真言:「哦,悲惨的人,你应该喝水。」但他没有给予任何的水,也没有指出哪边可以找到水。现在,我找到能给予水的人了。
对我来说,从贪爱、憎恨与无明中解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能令我摆脱它们的方法,却是全新的事。这是佛陀对苦难中的人们最大的贡献。他指出了道路,一个方法。他持续了四十五年,日日夜夜来教导人们。为了让身体得到休息,保持觉知与对无常的了知,他只在夜里躺下来两三个小时。就这样四十五年,每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对受苦的人们提供正法的服务,不求任何回报。他充满着慈悲。他并没有想要建立宗派或哲学,一点也不。不然他就不是佛陀了。他只是教导人们脱离痛苦,一条离苦之路。
他教导大家正见(sammā ditthi),而非哲学信仰。他说只有靠正确的知识才能有正见。不然,尽管某些事物是多么地正确或合理,没有正确的知识就会有不当的看法(micchā ditthi)。只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带来解脱,而正见是我们亲自的体验,在自身内的体验。惟有如此才是正当的;不然就不可能是对的。
当你听闻某件事时,你可能会揣摩或想象。但如果你未曾体验过,你怎么能够知道它是什么呢?如实(Yathā-bhuta):你的了解来自于你亲身的体验;不然就不是如实,而是听闻(yathā-shruta),或者是想象(yathā-kalpita),或者是你想要它依某种方式发生(yathā-vāñchita)。这都不是如实。如实必须来自于你内在体验:「哦!是的。这就是如实知见(yathā-bhuta ñāna dassanam)经由直接体验而了解的实相智慧。」你必须去体验内在的如实真相与来自于正确洞悟的智慧。否则它只是书上印着的一章章智慧,别人的智慧,而非你的智慧。书本知识(agama)适合用来鼓舞我。但当你开始亲自体验时,才算实践完成(adhigama)。于是你开始走上解脱之路,你亲自体验真相,才有解脱,别无其它。
那就是这位觉悟者的美妙之处。佛陀时代以及佛陀之前的时代,就有人修习禅定,但那不是正定(sammā samādhi--right concentration)。当时也有人传授智慧,但那也不过是口头的传授。每一个独特的宗派或是传统,都有它们各自的信仰,但那也仅只是语言上的,没有人真的实践智慧。有一些没有适当理解的人使用着极端的方法修习,因此他们也未从这些方法获得利益。
乔达摩并不是唯一的佛陀。在他之前有无数的佛,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一位达成觉悟,摆脱杂染的人都是佛,都是阿罗汉(解脱的人)。成为佛或阿罗汉的人,再也不会沾染烦恼。如果他有任何的沾染,那么他便不会是解脱的,是有问题的。如果他被这样的愿望驱使:「我一定要有一大群的信众跟随,在我死后,人们一定要为我盖庙塑像,好纪念彰显我的成就,向我祈祷着:『佛啊,你好伟大。』这些人会自称为佛教徒。」不,这决非佛的意愿。佛的意愿只是慈悲:「看,所有的人们都在受苦,我找到一道解脱之路。我经由实践,达到觉悟。愿愈来愈多的人能脱离他们的痛苦。」如果这是他的意愿,那么是的,这个人是佛。这是佛和我们普通人意愿不同之处。
在乔达摩佛陀的时代,甚至更久之前,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已经是佛。这是许多托钵行乞者常用的词汇。他们称自己是佛。但佛是什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完全从不净中解脱,那他便不是佛。为了能分辨一个人是否从所有的不净中解脱,衡量的标准是慈悲,无限的慈悲。他不能只对那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慈悲,他的慈悲是无限的。唯有如此才是佛。
这是他何以对所有人如此教导真相的原因。他完全不想成立宗派。他跟人们说:「自己去体验。」有人过来寻求他的帮助,佛陀问他:「你认为如何?心(nāma)与物(rupa),是不是无常呢?」
「是的老师,是无常。」
「你认为它是快乐与痛苦的根源吗?」
「哦老师,它是痛苦的!」
「你认为,这是我、我的、我的灵魂吗?」
「不老师,心与物怎么可能是我、我的、我的灵魂呢?」
必须了解的是,回答的人并非佛陀的追随者,他是外地来的人。
佛陀问外地人:「你认为的是什么?(Kim maññasi?)」然后他做如上的回答。
这表示他相信的是,无常、苦与无我。佛陀继续说:「亲自去体验,于其中获得了解(Passa jāna)。」不管你相信的是什么,你必须在经验的层面上以内观去了解真相。这会给你帮助,没有别的。仅是相信天上有颗太阳,并不会给你光明与温暖,你得亲自去体验它。
这即是佛陀的贡献,如此美妙的贡献。不管他教导什么,他实践什么,他教的都只有实践(Yathā vādi, tathā kāri)。
佛陀全部的教导是如实知见,亲自体验然后了解。别因为它是经典、或是传统教化,或是老师这么说而直接相信。亲自去体验真相,当你肯定地发现它是有帮助的,然后再接受它,过着那样的生活。只有那样的生活对你有益,就这样,别无其它。
很少人能够实践,通常人们都是说教:「我充满着智慧。」但过着远离杂染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一个自己亲身实践,然后也教别人如何实践的人,无疑是个非凡的人,美好的人。这也是佛陀吸引着我的地方。坦白说,在我上乌巴庆老师的第一次课程时,我连著名的法句经(Dhammapada)都没有念过。之后我才开始研读法理,那似乎是佛陀本人跟我说话一样,每一个字都有着深意。这也就是我的老师经常说,解行并进:实践然后法理。方向便开始清楚了起来。
当一个人在正道上进步着,两种珍贵品质自然在他的心中升起。一个是 pubbakāri:助人不求任何回报。如果你在行动之前,想到你应该因此收到好处,这就不是 pubbakāri。首先在心中升起的想法是:「我必须帮助别人。」而一点也没有想到会回报。这是一个走在正道上的人必须用来衡量自己的品格标准。另一个是 kataññutā,katavedi:感恩的心。这是实践正道者的第二个珍贵品质。随着感恩的心情:「我获得这美好的正法,使我远离所有痛苦。」如果感恩未曾生起,那么这个人当然没有在正法中成长。
当我来到这个国家开始教导时,我一直说:「我是在传授正法,而非佛法。」这不是疑问,也不是策略。佛陀从没有传授过佛法,他教的是正法。他称那些行走正道的人为虔信者(dhammiko),正直者(dhammattho),依法生活者(dhamma-cāri),依法皈依者(dhamma-vihār)。我能够再改善佛陀的教导吗?在他的教导中,从未使用佛教(Buddhism)这个字。他教人们如法。我觉得我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将正法给予人们:戒、定与慧。一个实践正法的方式。如果我只是说教,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们会说:「不,谢谢。我们早就有我们自己的薄伽梵歌(Gitā)。」
我从乌巴庆老师的教导中,已非常了解薄伽梵歌中有关「立于慧(sthitapragya)」的观念。在此之前它只是经典中的一个字。但现在我知道立于慧是阿罗汉的品质,并指引我「立于慧」的道路。这必须是正知(sampajāno)。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了知无常,我们才能「立于慧」,也就是薄伽梵歌所说的。但这必须实践,不然只是空泛的字意。智慧是要了解心物世界的真相,和更深微的道理。
心与物质,六个根门均是无常,不断地生起又灭去。但我们必须体验它。不然它只是个看法,完全与正见无关。只有经过体验才是智慧,并且如果能够持续地在所有的动作,坐、立、行、食、饮中,保持对无常的觉知,那么才会达到「立于慧」(thita pañño)。
对我来说,佛陀「立于慧」的教导,是如此清楚:感受与时刻了知无常;这是苦;这是离苦之路。我们必须以时时刻刻了知无常,来学习客观地观察苦。这将会使我们远离痛苦,超越感受(vedanā)。
很多人说,他们对从缅甸传来的正法是如此的感谢。起初人们有些迟疑,他们想:「这是佛教!这个人带来的全是佛法。他想用间接的方法,让我们改信别的宗教。他可是个生意人,所以他知道微妙的技巧。」但我微笑以对。是的,我曾经是个生意人,毫无疑问。但请了解,让你更改宗教,对我有什么好处?请告诉我?如果我们国家的总统说:「你们必须称呼自己为佛教徒。」会发生什么事?人们会从此摆脱痛苦吗?不!但是如果一小部分的人,开始实修戒定慧,不管他们称呼自己为什么,他们都会从痛苦中解脱。他们得到无关于任何宗派的正法,这才是更重要的。这是我的信念,从未改变,也是我求法的理由。
如果我的老师乌巴庆告诉我:「来,来,葛印卡,我会把你变成佛教徒。我会让你改信佛教。」那么我可能不会接触到正法。每一个人都有着传统文化上的背景,而我是来自于自我非常强烈的文化:「我们是印度人,我们的吠陀经(Veda)是全世界的智慧根源。」要让这样的人更改宗教;那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我遇见了一位只对正法有兴趣的好老师。他跟我说:「来,来,葛印卡,我教你戒、定、慧。一个可以帮你摆脱痛苦的方法。你难道不同意,无明、贪爱与憎恨,令你悲惨吗?」「是啊,老师,我同意。」但因为我本身乃集痛苦、愤怒、狂热、傲慢之大成,即使了解所有薄伽梵歌的义理,有着无比的热忱,盲目的热忱。我仍然去除不了丝毫的杂染。
在我修习这个方法之后,我不会说我变成了完全解脱的人,但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必须知道感恩。如果有人跟我说:「你教导戒定慧,这很好。但是请别使用佛陀的名号,因为当你一说佛陀,人们会想,哦!这是佛教。看吧,他想让我们改信佛教。」我为他感到可惜,因为在修习课程后,他还是不了解正法。感恩是正法的一部分,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在正法之道前进的标准。
一个美好的人,发现了这个高贵的方法,然后用这方法解脱自己。并且出于慈悲,没有分别心地将方法传授给所有人。他帮助人们到达人们可以再帮助别人的境界;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对全世界的慈悲(bahujana hitāya, bahujana sukhāya lokānukampāya),不求任何回报。他的追随者对以佛陀之名成立宗派没有兴趣。他们唯一的动机是帮助人们脱离痛苦。我们深深感谢这些人。
这个美好的方法,被一代一代的导师完整保留下来,包含传授我正法的老师乌巴庆;有如银河上的一颗闪亮明星,指引我方向。我怎么能够忘记他?我怎么能不抱持对佛陀感恩的心?我怎能不对历代的导师保持感恩的心?我怎能不对我的老师乌巴庆感恩呢?
缅甸就是这样完整地保留了这个原始方法。不只是实修方法,完整的法理也以同样地被纯净保留。当我们知道实修和法理一代一代地完整传递保留下来,没有任何添加与删改,感恩的心便自然生起。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能获得它们的原因。如果没有法理,那么某些话语是否真的是佛陀所言,就会有着疑惑。在解脱之道上的人们,即使是刚踏上的人们,自然会有着非常感恩的心,非常的感恩。
那些实践正法的人们应该了解,他们并非令自己转信另一个宗教,一点也不。肯定的是,他们令自己走向正道,让心灵纯净的正法。纯净的心灵要具备这些品质:爱,慈悲,无我的助人与感恩。这是用来衡量个人的心灵是否纯净的标准。个人可以属于任何的教派或传统,无论他从那教派或传统得到了什么,他应该记得:为自己所有美好的品质,抱持感恩的心。
记住所有圣洁人们的品质,试着让自己也有那些品质。你便能成为如法的人。利用这个美好的方法来让自己摆脱所有的束缚。别因为自己获得了这个别人没有的美好方法,而生起骄傲。这份骄傲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你必须实修,利用法理来帮助你实修。感谢邻国保存印度早已完全失去的三藏经典,现在它已经传回来了。我们要好好利用。
内观研究所(The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法理和实修。在这分研究工作与翻译中,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语言无论词汇是多么丰富,也有它的限制。技术性的词汇,像是我们在这场研讨会中所厘清的,只能由经验层面来理解。这些同义词汇在某些不同语言中,可能会带给人们困惑。但只要他们实修之后,再听到这些词汇,试着了解它们,那么它们的意义就会明确。所以解行要并进。
在正法的道路上,持续的精进用功。持续地朝向解脱的方向用功。自己努力获得自己的觉悟,自己努力获得自己的智慧,以自己心中升起的正法助益自己每天的生活。
愿所有来参加此次正法研讨会的人都到达最终的解脱目标,摆脱痛苦。我们从法理中得到鼓舞,从实修中获益。愿未尝法益的人们,能有机会接触正法,解脱之路。愿他们也能从正法获得解脱的帮助。
愿你们都快乐,愿所有人都快乐。愿你们都安祥,愿所有人都安祥。愿你们都得到解脱,愿大家都得到解脱。
Bhavatu sabba mangalam.
愿众生快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佛陀的适当礼敬
下一篇: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 ·死到生——业在死亡和投生过程中的作用(0)
- ·初果圣人只剩七次人天往返。如果这七世...(0)
-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0)